一、帶路的詩詞
虛中 【句】 待暖還須去,門前有路岐。(《夜坐》)
徐凝 【句】 青山舊路在,白首醉還鄉。(《別白公》)
劉得仁 【句】 外家雖是帝,當路且無親。(《讀書志》)
施肩吾 【句】 出路船為腳,供官本是奴。(《贈鹽官主人》)
鮑溶 【句】 萬里岐路多,一身天地窄。(見張為《主客圖》)
盧延讓 【句】 云間鬧鐸騾駝至,雪里殘骸虎拽來。(《蜀路》)
沈彬 【句】 九衢冠蓋暗爭路,四海干戈多異心。(《紀事》)
顏真卿 【七言小言聯句】 長路迢遙吞吐絲。☆顏真卿蟭螟蚊睫察難知。☆皎然
任玠 【夢中和句】 故國路遙歸去來(山叟),春風天遠望不盡。(玠)
李昂 【宮中題】 輦路生春草,上林花發時。憑高何限意,無復侍臣知。
上官昭容 【游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 懶步天臺路,惟登地肺山。幽巖仙桂滿,今日恣情攀。
聶夷中 【橫吹曲辭·長安道】 此地無駐馬,夜中猶走輪。所以路旁草,少于衣上塵。
戴叔倫 【相和歌辭·昭君詞】 漢宮若遠近,路在沙塞上。到死不得歸,何人共南望。
李暇 【相和歌辭·怨詩三首】 別來花照路,別后露垂葉。歌舞須及時,如何坐悲妾。
張祜 【琴曲歌辭·昭君怨二首】 萬里邊城遠,千山行路難。舉頭惟見月,何處是長安。
崔國輔 【雜曲歌辭·長樂少年行】 遺卻珊瑚鞭,白馬驕不行。章臺折楊柳,春草路旁情。
劉禹錫 【雜曲歌辭·紀南歌】 風煙紀南城,塵土荊門路。天寒獵獸者,走上樊姬墓。
崔國輔 【雜曲歌辭·小長干曲】 月暗送湖風,相尋路不通。菱歌唱不輟,知在此塘中。
元稹 【雜曲歌辭·筑城曲五解】 筑城須努力,城高遮得賊。但恐賊路多,有城遮不得。
陳叔達 【初年】 和風起天路,嚴氣消冰井。索索枝未柔,厭厭漏猶永。
王績 【夜還東溪】 石苔應可踐,叢枝幸易攀。青溪歸路直,乘月夜歌還。
王績 【山中別李處士】 為向東溪道,人來路漸賒。山中春酒熟,何處得停家。
盧照鄰 【送二兄入蜀】 關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顧憐無聲。
張九齡 【答陸澧】 松葉堪為酒,春來釀幾多。不辭山路遠,踏雪也相過。
二、帶 和 的詩句有哪些
帶“聲”的詩句如下:
1. 唐·白居易《琵琶行 》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
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2. 唐·孟浩然《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3. 唐·李白《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 唐·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5. 唐·劉禹錫《浪淘沙》
流水淘沙不暫停,前波未滅后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回暗迎神三兩聲。
古人為何愛鐘愛帶“聲”作詩?
古人多愛通過“聲”來作詩,一方面,生活中處處皆聲音,搜集大量的創作素材。另一方面,可以烘托整個詩的氣氛,更形象的表達詩人的情感。
參考資料
顧青 .唐詩三百首.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01月
三、帶“和”字的經典詩句有哪些
1.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宋代岳飛《滿江紅》
三十年來風塵仆仆,所成就的功名,輕微如塵土;帶兵沙場南征北戰八千里,看到的只是天上的云和月。
2.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長恨歌》
唐玄宗(李隆基)看著自己心愛的女人(楊玉環)被勒死也是無法相救,一剎那間,楊已經香銷玉隕,陰陽相隔。他不禁淚流滿面,肝膽寸斷!
3.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白居易《長恨歌》
在華美的宮殿里梳洗打扮好,嬌媚動人地去伺候君王。在華麗的樓房中進餐以后,皇帝已經喝醉了,兩個人相~伴~而~眠。
4.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南宋 陸游《卜算子·詠梅》
梅花在黃昏時分已經夠寂寞孤獨了,偏偏在這時候又刮起風,下起雨(加上了風和雨)。
5.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唐代 王之渙《涼州詞二首》
現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突厥和親,此次中原之行只好無功而返。
6. 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宋代徐元杰的《湖上》
暖風晴和的天氣,人的心情也很好,趁著夕陽余暉,伴著陣陣的鼓聲簫韻,人們劃著一只只船兒盡興而歸。
7. 無奈夜長人不寐,數聲和月到簾櫳。——后唐 李煜《搗練子令·深院靜》
夜深了,月光和砧聲穿進簾櫳,更使人聯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綿綿的離恨和相思。因而長夜不寐,愁思百結。
8. 和,相應也。――《說文和,諧也.》
和諧,是心照不宣的事。
9. 音聲相和。――《老子》
對音樂說,五音六律,委婉曲折,而動聽。
10. 樂從和。――《國語·周語下》
天下百姓的快樂是從天下和平中來的。
“和”在古代中的意思:
和:和諧融洽。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 自:《論語》。
譯文: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系,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大腦的獨立思考,從來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原則,但他卻與別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系。
參考資料
百度知道:https://**ques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