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湘妃竹和那個愛情故事有關
古有娥皇女英二女,傳說乃帝堯之女兒,舜之妃子。自古稱為湘妃。二妃對帝舜之深情,自古傳為佳話。歷來詠哦二妃之詞句,多不勝數。
湘境有嶺名蒼梧,蒼梧盛產翠竹。據傳,舜南征,崩于蒼梧之野,英皇二女追之不及,南向而哭,泣淚成血,血濺竹上,凝而成斑,自此血斑永不消退,故而將竹名為“斑竹”,又名“湘妃竹”。
張華《博物志》卷八:“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
《水經·湘水注》:“大舜之陟方也,二妃從征,溺于湘水,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
民間有詩曰:“舜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云水間。當時垂淚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而將二女稱為湘妃,則與二女之歿有關。相傳,二女隨夫南征,舜崩于蒼梧九疑山,而此山共有九峰,形相似,無法確定舜葬于何峰,二女悲傷過度,投江而殉。她們的神魂常游于湘水洞庭之間。故而在湘水一帶建有不少湘妃神廟,以紀念娥皇女英二位妃子。據說二女投江后尸體浮出水面,后人將之葬于君山,至今君山東麓還有湘妃墓。
二、湘妃竹的詩詞
唐詩人劉禹錫《瀟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林黛玉《題帕三絕》其三 彩線難收面上珠, 湘江舊跡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知香痕漬也無? 湘妃墓前20米外立有一對引柱,上刻對聯云: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 晚唐詩人高駢《湘浦曲》 虞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水云間。
當時血淚知多少! 直到而今竹尚斑。 施肩吾《湘竹詞》 萬古湘江竹,無窮奈怨何。
年年長春筍,只是淚痕多。 杜牧《斑竹筒簟》描述用湘妃竹編織的竹席。
血染斑斑成錦紋, 昔年遺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 何忍將身臥淚痕。
詩的意思是:斑竹席上的斑斑血痕,都像是錦繡花紋,當年悼念舜帝的悲痛至今還看得見,明明知道這是二妃的眼淚,怎么忍心睡在這淚痕上呢? 過全州 陶金 宋朝 南北東西幾萬峰,郡城如在畫圖中。 何人裁斷湘妃竹,半蘸秋江作釣筒。
斑竹 無名氏 濃綠疏莖繞湘水,春風抽出蛟龍尾。色抱霜花粉黛光,枝撐蜀錦紅霞起。
交戛敲欹無俗聲,滿林風曳刀槍橫。殷痕苦雨洗不落,猶帶湘娥淚血腥。
裊娜梢頭掃秋月,影穿林下疑殘雪。我今慚愧子猷心,解愛此君名不滅。
泰娘歌 劉禹錫 泰娘家本閶門西,門前綠水環金堤。有時妝成好天氣, 走上皋橋折花戲。
風流太守韋尚書,路傍忽見停隼旟。 斗量明珠鳥傳意,紺幰迎入專城居。
長鬟如云衣似霧, 錦茵羅薦承輕步。舞學驚鴻水榭春,歌傳上客蘭堂暮。
從郎西入帝城中,貴游簪組香簾櫳。低鬟緩視抱明月, 纖指破撥生胡風。
繁華一旦有消歇,題劍無光履聲絕。 洛陽舊宅生草萊,杜陵蕭蕭松柏哀。
妝奩蟲網厚如繭, 博山爐側傾寒灰。蘄州刺史張公子,白馬新到銅駝里。
自言買笑擲黃金,月墮云中從此始。安知鵩鳥座隅飛, 寂寞旅魂招不歸。
秦嘉鏡有前時結,韓壽香銷故篋衣。 山城少人江水碧,斷雁哀猿風雨夕。
朱弦已絕為知音, 云鬢未秋私自惜。舉目風煙非舊時,夢尋歸路多參差。
如何將此千行淚,更灑湘江斑竹枝。 雜曲歌辭·江上曲 李嘉佑 江上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獨浣紗。
可憐應是陽臺女,坐對鸕鶿嬌不語。 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
蒼梧秋色不堪論,千載依依帝子魂。 君看峰上斑斑竹,盡是湘妃泣淚痕。
斑竹 劉長卿 蒼梧千載后,斑竹對湘沅。欲識湘妃怨,枝枝滿淚痕 裴侍御見贈斑竹杖 李嘉佑 騷人夸竹杖,贈我意何深。
萬點湘妃淚,三年賈誼心。 愿持終白首,誰道貴黃金。
他日歸愚谷,偏宜綠綺琴。 湘夫人祠(即黃陵廟) 杜甫 肅肅湘妃廟,空墻碧水春。
蟲書玉佩蘚,燕舞翠帷塵。 晚泊登汀樹,微馨借渚蘋。
蒼梧恨不盡,染淚在叢筠。 麥秀兩歧 和凝 涼簟鋪斑竹,鴛枕并紅玉。
臉蓮紅,眉柳綠,胸雪宜新浴。 淡黃衫子裁春□,異香芬馥。
羞道教回燭,未慣雙雙宿。 樹連枝,魚比目,掌上腰如束。
嬌嬈不奈人拳□,黛眉微蹙。 步東坡 白居易 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
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 種植當歲初,滋榮及春暮。
信意取次栽,無行亦無數。 綠陰斜景轉,芳氣微風度。
新葉鳥下來,萎花蝶飛去。 閑攜斑竹杖,徐曳黃麻屨。
欲識往來頻,青蕪成白路。 送李敖湖南書記 郎士元 憐君才與阮家同,掌記能資亞相雄。
入楚豈忘看淚竹,泊舟應自愛江楓。 誠知客夢煙波里,肯厭猿鳴夜雨中。
莫信衡湘書不到,年年秋雁過巴東。 宿杜曲花下 白居易 覓得花千樹,攜來酒一壺。
懶歸兼擬宿,未醉豈勞扶。 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籃輿為臥舍,漆盝是行廚。 斑竹盛茶柜,紅泥罨飯爐。
眼前無所闕,身外更何須。 小面琵琶婢,蒼頭觱篥奴。
從君飽富貴,曾作此游無? 輪臺子 柳永 霧斂澄江,煙消藍光碧。彤霞襯遙天,掩映斷續,半空殘 月。
孤村望處人寂寞,聞 釣叟、甚處一聲羌笛。九疑山畔才雨過,斑竹作、血痕添 色。
感行客。翻思故國, 恨因循阻隔。
路久沈消息。 正老松枯柏情如織。
聞野猿啼,愁聽得。見釣舟初山,芙 蓉渡頭,鴛鴦灘側。
干名 利祿終無益。念歲歲間阻,迢迢紫陌。
翠蛾嬌艷,從別后 經今,花開柳拆傷魂魄。 利名牽役。
又爭忍、把光景拋擲。 山鷓鴣詞 李益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
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 杜甫 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
聞君掃卻赤縣圖,乘興遣畫滄洲趣。 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
對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豈但祁岳與鄭虔,筆跡遠過楊契丹。 得非懸圃裂,無乃瀟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邊已似聞清猿。 反思前夜風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氣淋漓障猶濕,真宰上訴天應泣。 野亭春還雜花遠,漁翁暝蹋孤舟立。
滄浪水深青溟闊,欹岸側島秋毫末。 不見湘妃鼓瑟時,至今斑竹臨江活。
劉侯天機精,愛畫入骨髓。 自有兩兒郎,揮灑亦莫比。
大兒聰明到,能添老樹巔崖里。 小兒心孔開。
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門寺。
吾獨胡為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 破陣子 范成大 漂泊天隅佳節,追隨花下群賢。
只欠山陰修禊帖,卻比蘭亭有管弦。舞裙香未湔。
淚竹斑中宿雨,折桐雪里蠻煙。喚起杜陵饑客恨,人在長安曲水邊。
碧云千疊山。 望湘人 賀鑄 厭鶯聲到枕,花氣動簾,醉魂。
三、湘妃竹的詩詞
唐詩人劉禹錫《瀟湘神》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林黛玉《題帕三絕》其三 彩線難收面上珠, 湘江舊跡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知香痕漬也無? 湘妃墓前20米外立有一對引柱,上刻對聯云: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諸斑淚一人。 晚唐詩人高駢《湘浦曲》 虞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水云間。
當時血淚知多少! 直到而今竹尚斑。 施肩吾《湘竹詞》 萬古湘江竹,無窮奈怨何。
年年長春筍,只是淚痕多。 杜牧《斑竹筒簟》描述用湘妃竹編織的竹席。
血染斑斑成錦紋, 昔年遺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 何忍將身臥淚痕。
詩的意思是:斑竹席上的斑斑血痕,都像是錦繡花紋,當年悼念舜帝的悲痛至今還看得見,明明知道這是二妃的眼淚,怎么忍心睡在這淚痕上呢? 過全州 陶金 宋朝 南北東西幾萬峰,郡城如在畫圖中。 何人裁斷湘妃竹,半蘸秋江作釣筒。
斑竹 無名氏 濃綠疏莖繞湘水,春風抽出蛟龍尾。色抱霜花粉黛光,枝撐蜀錦紅霞起。
交戛敲欹無俗聲,滿林風曳刀槍橫。殷痕苦雨洗不落,猶帶湘娥淚血腥。
裊娜梢頭掃秋月,影穿林下疑殘雪。我今慚愧子猷心,解愛此君名不滅。
泰娘歌 劉禹錫 泰娘家本閶門西,門前綠水環金堤。有時妝成好天氣, 走上皋橋折花戲。
風流太守韋尚書,路傍忽見停隼旟。 斗量明珠鳥傳意,紺幰迎入專城居。
長鬟如云衣似霧, 錦茵羅薦承輕步。舞學驚鴻水榭春,歌傳上客蘭堂暮。
從郎西入帝城中,貴游簪組香簾櫳。低鬟緩視抱明月, 纖指破撥生胡風。
繁華一旦有消歇,題劍無光履聲絕。 洛陽舊宅生草萊,杜陵蕭蕭松柏哀。
妝奩蟲網厚如繭, 博山爐側傾寒灰。蘄州刺史張公子,白馬新到銅駝里。
自言買笑擲黃金,月墮云中從此始。安知鵩鳥座隅飛, 寂寞旅魂招不歸。
秦嘉鏡有前時結,韓壽香銷故篋衣。 山城少人江水碧,斷雁哀猿風雨夕。
朱弦已絕為知音, 云鬢未秋私自惜。舉目風煙非舊時,夢尋歸路多參差。
如何將此千行淚,更灑湘江斑竹枝。 雜曲歌辭·江上曲 李嘉佑 江上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獨浣紗。
可憐應是陽臺女,坐對鸕鶿嬌不語。 掩面羞看北地人,回首忽作空山雨。
蒼梧秋色不堪論,千載依依帝子魂。 君看峰上斑斑竹,盡是湘妃泣淚痕。
斑竹 劉長卿 蒼梧千載后,斑竹對湘沅。欲識湘妃怨,枝枝滿淚痕 裴侍御見贈斑竹杖 李嘉佑 騷人夸竹杖,贈我意何深。
萬點湘妃淚,三年賈誼心。 愿持終白首,誰道貴黃金。
他日歸愚谷,偏宜綠綺琴。 湘夫人祠(即黃陵廟) 杜甫 肅肅湘妃廟,空墻碧水春。
蟲書玉佩蘚,燕舞翠帷塵。 晚泊登汀樹,微馨借渚蘋。
蒼梧恨不盡,染淚在叢筠。 麥秀兩歧 和凝 涼簟鋪斑竹,鴛枕并紅玉。
臉蓮紅,眉柳綠,胸雪宜新浴。 淡黃衫子裁春□,異香芬馥。
羞道教回燭,未慣雙雙宿。 樹連枝,魚比目,掌上腰如束。
嬌嬈不奈人拳□,黛眉微蹙。 步東坡 白居易 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
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 種植當歲初,滋榮及春暮。
信意取次栽,無行亦無數。 綠陰斜景轉,芳氣微風度。
新葉鳥下來,萎花蝶飛去。 閑攜斑竹杖,徐曳黃麻屨。
欲識往來頻,青蕪成白路。 送李敖湖南書記 郎士元 憐君才與阮家同,掌記能資亞相雄。
入楚豈忘看淚竹,泊舟應自愛江楓。 誠知客夢煙波里,肯厭猿鳴夜雨中。
莫信衡湘書不到,年年秋雁過巴東。 宿杜曲花下 白居易 覓得花千樹,攜來酒一壺。
懶歸兼擬宿,未醉豈勞扶。 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籃輿為臥舍,漆盝是行廚。 斑竹盛茶柜,紅泥罨飯爐。
眼前無所闕,身外更何須。 小面琵琶婢,蒼頭觱篥奴。
從君飽富貴,曾作此游無? 輪臺子 柳永 霧斂澄江,煙消藍光碧。彤霞襯遙天,掩映斷續,半空殘 月。
孤村望處人寂寞,聞 釣叟、甚處一聲羌笛。九疑山畔才雨過,斑竹作、血痕添 色。
感行客。翻思故國, 恨因循阻隔。
路久沈消息。 正老松枯柏情如織。
聞野猿啼,愁聽得。見釣舟初山,芙 蓉渡頭,鴛鴦灘側。
干名 利祿終無益。念歲歲間阻,迢迢紫陌。
翠蛾嬌艷,從別后 經今,花開柳拆傷魂魄。 利名牽役。
又爭忍、把光景拋擲。 山鷓鴣詞 李益 湘江斑竹枝,錦翅鷓鴣飛。
處處湘云合,郎從何處歸。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 杜甫 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
聞君掃卻赤縣圖,乘興遣畫滄洲趣。 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
對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豈但祁岳與鄭虔,筆跡遠過楊契丹。 得非懸圃裂,無乃瀟湘翻。
悄然坐我天姥下,耳邊已似聞清猿。 反思前夜風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
元氣淋漓障猶濕,真宰上訴天應泣。 野亭春還雜花遠,漁翁暝蹋孤舟立。
滄浪水深青溟闊,欹岸側島秋毫末。 不見湘妃鼓瑟時,至今斑竹臨江活。
劉侯天機精,愛畫入骨髓。 自有兩兒郎,揮灑亦莫比。
大兒聰明到,能添老樹巔崖里。 小兒心孔開。
貌得山僧及童子。 若耶溪,云門寺。
吾獨胡為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 破陣子 范成大 漂泊天隅佳節,追隨花下群賢。
只欠山陰修禊帖,卻比蘭亭有管弦。舞裙香未湔。
淚竹斑中宿雨,折桐雪里蠻煙。喚起杜陵饑客恨,人在長安曲水邊。
碧云千疊山。 望湘人 賀鑄 厭鶯聲到枕,花氣。
四、有關湘妃竹折扇
湘妃竹又名斑竹,散生竹。
是一種莖上有紫褐色斑點的竹子,也叫湘妃竹。 稈高7-13m,徑3-10cm。
稈具紫褐色斑塊與斑點,分枝亦有紫褐色斑點。為著名觀賞竹。
與原變種之區別在于稈有紫褐色斑塊與斑點,分枝亦有紫褐色斑點。為著名觀賞竹,稈用作制工藝品及材用。
常見的扇骨材質大體可用四字概括,“竹、木、牙、角”。折扇本是文人學士的“懷袖雅物”,講究的是“風雅”兩字,竹子不僅柔韌性和堅硬度好,且清新秀美,始于自然,尤為文人雅士所青睞,其中湘妃竹是做扇骨的上佳材質。
這樣的一把折扇,價位至少在20000元以上。
五、**詩《七律答友人》中友“斑竹一枝干滴淚”的詩句,其中“斑竹
七律·答友人(1961年) 九嶷山上白云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注釋 〔答友人〕這首詩寫作者對湖南的懷念和祝愿。
友人即周世釗。本詩作者手跡原題為“答周世釗同學”,后改為“答友人”。
周世釗(一八九七——一九七六),湖南寧鄉人,是作者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同學,曾加入新民學會。這時任湖南省副省長。
解放后與作者信件來往頗多,并有詩詞唱和。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作者給周的信中,在引用“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見本詩〔芙蓉國〕注),“西南云氣開衡岳,日夜江聲下洞庭”(岳麓山聯語)兩聯以后說:“同志,你處在這樣的環境中,豈不妙哉?”可以跟本詩印證。
〔九嶷(yí疑)山〕又名蒼梧山,在湖南省南部寧遠縣城南六十里。古代傳說:堯帝有二女,名娥皇、女英,同嫁舜帝。
舜南游死于蒼梧,即葬其地。二妃尋舜至湘江,悼念不已,淚滴竹上而成斑點,稱為湘妃竹。
所以下文有“斑竹一枝千滴淚”之句。 〔帝子〕即指堯帝女娥皇、女英。
〔翠微〕輕淡青蔥的山色,指“未及山頂”的高處(見《爾雅·釋山》疏)。 〔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雪〕形容白浪。 〔長島〕長沙橘子洲(見《沁園春·長沙》〔橘子洲〕注),代指長沙。
〔我欲因之夢寥廓〕化用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我欲因之夢吳越”句。 〔芙蓉國〕五代譚用之《秋宿湘江遇雨》:“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
芙蓉國是說木芙蓉花到處盛開的地方,這里指湖南省。 陰謀與愛情,就這樣吊詭地結合為一體,斷送了堯的萬世基業。
娥皇、女英,是位于中國愛情史開端的兩個女人。《史記·五帝本紀》載:堯年老后,問大臣誰能繼位,大臣推薦了舜。
為了考察舜,堯將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了舜,在舜的調教之下,二女“甚有婦道”。堯非常滿意。
三年后考察結束,堯把帝位傳給了舜。 堯的這個舉動,就是史所美譽的“禪讓”。
此后舜仿此例,亦禪讓于禹。有史以來,正史所記載的出于公心的禪讓僅此二例,后世僅有的幾例禪讓都是被逼無奈之下,為保命而演出的把戲。
“禪讓制”因此被孔夫子及其以降的大人學者們稱頌不已,成為“托古改制”原始依據,直到今天,還是正統歷史觀的寵兒,堂而皇之地寫進了中學歷史教科書。 舜是黃帝后裔中的另外一個分支,距黃帝九世,居住在黃河中游(山西蒲州一帶),舜當是該部落的首領,名聲才會被堯所聞。
堯為了聯合拉攏舜的部落,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舜。這是中國史“和親”的最早濫觴。
遙想當年,舜下了重金作為聘禮,在媯水邊迎娶二女的時候,一定百感交集。蒹葭蒼蒼,野露茫茫,一絲寒意一定襲上了年輕的舜的心頭:這次聯姻吉兇未卜,二女所懷的,不知是怎樣惡毒的使命,舜部落的秘密和實力,眼看即將暴露在閨房女紅的閑庭信步之中;但是無論二女如何作為,舜又無法處治,畢竟,娥皇、女英是強大的堯的親生女兒。
“和親”,脈脈的溫情下面,提前隱藏著刺探和背叛的結局。 那時母系氏族早已逝去了其黃金時期,女人作為男人的附庸,被當作工具用于各種無法言傳的場合。
況且娥皇、女英是庶出,堯寵愛的是正房女皇所生的長子丹朱,將來的皇位非丹朱莫屬。而丹朱頑兇,娥皇、女英和另外九個庶出的兄弟,大概早已預料到了丹朱上臺后自己的命運。
那么,父親密令刺探的這個叫舜的男人,能夠依恃嗎?畢竟,堯之前,也不是沒有過非長子繼位的先例,堯本人就是以次子的身份,奪了哥哥摯的皇位。在這個白露為霜的寒冷的早晨,婚媾張揚的大喜之日,娥皇、女英也是心緒復雜,滋味難辨。
婚后的日子波瀾不驚。舜,“目重瞳子(兩個瞳仁),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貌奇,魁梧;而且非常能干,會耕,會漁,會制陶器;又孝順,處事公正,甚得部落百姓的愛戴。
如果這樣的男人不值得愛,還有什么人值得愛呢?就這樣,在日復一日的互相提防中,在日復一日的耳鬢廝磨中,愛情,這個神秘的煙幕,悄悄地放出來了。當舜的父親瞽叟和異母兄弟象屢次要加害舜的時候,娥皇、女英被愛情激發出了巨大的智慧,指點舜兩次逃生。
先結婚后戀愛的滋味,原來更加甜蜜啊。 三人同心,其利斷金。
趁著堯派他的九個庶出的兒子,假借探望娥皇、女英之名,實為收集情報的時機,三人和九男結成了統一戰線。 堯73歲時,傳位于丹朱,舜和九個內應發動了政變,一擊得手,囚禁了堯和丹朱,舜順理成章地登上了帝位。
這就是“禪讓”的真相。 陰謀與愛情,就這樣吊詭地結合為一體,斷送了堯的萬世基業。
舜則志得意滿,江山美人一手盡攬。然而,冥冥中似有定數,數十年后,舜卻重復了堯的命運:與舜有殺父之仇的禹篡位,將舜流放到極南的蒼梧之野(廣西),死后葬在湖南九嶷山。
娥皇、女英一路尋覓到九嶷山,天蒼蒼,野茫茫,瞻前顧后,感懷身世,不禁淚下如雨,點點滴滴,滲進了竹子的肌理,凄婉動人的“湘妃斑竹”就此誕生。
六、中國古詩中竹的意象研究
竹,號稱君子,不剛不柔,凌霜雪而不凋。
奮進、挺拔。 拔青翠,搖曳多姿,清香襲人——竹之韻;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貧壤,伐而可復生——竹之性;高風亮節,清風瘦骨,虛心有節——竹之品。
被稱為歲寒三友之一的竹,以自己獨特的品質、風韻,征服了無數文人騷客的心,而處于詩歌黃金時代的唐朝,關于詠竹、頌竹、寫竹、畫竹的作品更是不計其數。 *通過竹的有節來贊美其高潔與氣節, “瓊節高吹宿風枝,風流交我立忘歸。”
——李建勛《竹》 *通過竹的虛(空)心來表現謙虛, “眾類亦云茂,虛心寧自持。”——薛濤《酬人雨后玩竹》 *因其經暑抗寒表現堅韌, “守節偏凌御史霜,虛心愿比郎官筆。”
——岑參《范公叢竹歌》 *因成竹之高來表現氣沖云宵的志氣, “貞姿曾冒雪,高節欲凌云”——孫峴《送鐘元外賦竹》 *因生長之快來表現新竹的勃勃生機與昂揚氣慨, “更容一夜抽千尺,別卻池園數寸泥”——李賀《昌谷北園新筍》 *因其不避貧壤來表現其適應力與生命的頑強,“露滌鉛粉節,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無地不相 宜”——劉禹錫《庭竹》 由于竹的風韻,我們從唐詩中可以看到,或亭或寺或山莊或別業等幽深清凈之所到處充滿著竹的身影。
而這些有竹相伴的幽靜之處的相關描寫,要么流露著詩人沉醉山水的閑適而愉悅的心境,要么表達著詩人向往山林,渴望歸隱的情結,要么抒寫了詩人身居幽處,淡然而雅致的生活。在這些詩中,竹子已成為一種清凈、閑適、恬靜、幽然、典雅生活情狀的代言意象。
“竹,竹。披山,連谷。
出東南,殊草木。葉細枝勁霜停露宿。
成林處處云,抽筍年年玉,天風乍起爭韻,池水相涵更綠。卻尋庾信小園中,閑對數竿心自足。”
(張南史《竹》),成片竹子披滿山嶺,連接山谷,葉細枝勁,成竹如綠云,新竹如碧玉,隨風搖曳,影映水中……好一個清涼世界,詩人于其中,恬適愉悅,閑靜而自足。 *與水相關者——水是清凈之物,與竹相依相映,清幽淡雅,自然成趣。
“竹院松廊分數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處,幽鷺獨來無限時。”
——鄭谷《水》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間。看處便須終日住,算來爭得此身閑。”
——吳融《新安道中玩流水》 *與亭相關者——亭臺樓榭,是人休息玩賞之處,而亭邊見竹林,更讓人頓覺清爽恬適。 “文史歸休日,棲閑臥草亭。
薔薇一架紫,石竹數重青。” ——徐晶《蔡起居山亭》 “謝公離別處,風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鳴秋。
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游。” ——李白《謝公亭》 *與居所園林相關者——園林別院,清雅閑居之所,一塊綠地,數叢竹子,一片新篁,自現風流。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王維《竹里館》),詩人獨自坐在深而靜謐的竹林,一個人彈琴長嘯而無須他人欣賞,靜靜的月亮懂得,已足夠,詩人隱逸閑適之情溢于詩中。
“棲禽戀竹明猶在,閑客觀花夜未休。” ——姚合《題田將軍宅》 *與寺院有關——茂林修竹,但見一寺院隱約其間,佛家圣地,更顯清凈莊嚴。
是的,唐詩中有很多寫寺院的詩有竹景相伴。很多寺院或隱于竹林,或有竹植于院內,有些寺院更是以“竹”命名。
天竹寺以產竹著稱,湘妃廟以斑竹聞名。 “西叢七莖勁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見。
東叢八莖疏且寒,憶曾湘妃廟里雨中看。”——白居易《畫竹歌并引》 “峰巒開一掌,朱檻幾環延。
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張祜《題杭州靈隱寺題杭州靈隱寺》 “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
——溫庭筠《開圣寺》 “浮圖經近郭,長日羨僧閑。竹徑深開院,松門遠對山。”
——張祜《重居寺》 幽居之處,風吹竹動,竹葉蕭蕭,竹枝婷婷,竹韻悠悠。在這里,竹已成為清雅、恬淡的代名詞,成為唐人們追尋閑適淡雅清幽生活情狀的獨特意象! 三、幾許情思—關于愛情關于忠貞 一根竹杖入水化為飛龍,一抹相思淚灑竹上,變為點點斑痕。
竹子的意象不只關乎君子、道德,不只關于閑適、隱逸,還系連著夢幻迷離的神化傳說,艷絕凄美的愛情故事。特別是那淚灑千桿竹的娥皇、女英,為愛創造的千古傳奇,更是千百年來為人稱頌。
而那淚染的湘妃竹,點點的斑竹亦成為詩人們歌頌愛的意象,成為唐詩中每每吟詠之物,為那愛情的忠貞,凄絕與動人! “萬古湘江竹。無窮奈怨何?年年長春筍。
只是淚痕多!”(李商隱《湘江竹》)不盡的離愁,無盡的思念,點點淚痕,片片相思,“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怎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癡情而忠貞的女子,為愛守候著神話! 可憐“湘江竹上痕無限”!多少淚滴,多少首詩祭奠! “殷痕苦雨洗不落,猶帶湘娥淚血腥。”——無名氏《斑竹》 “九處煙霞九處昏,一回延首一銷魂。
因憑直節流紅淚,圖得千秋見血痕。”——汪遵《斑竹祠》 “龍鱗滿床波浪濕,血光點點湘娥泣。”
——無名氏《斑竹簟》 一首首斑竹詩,一首首湘妃頌,或凄艷、或哀婉,那點點紅淚、那瀟瀟斑竹,那有關愛的絕戀已定格在湘妃竹上,那有關愛的忠貞已意化于斑竹身,成為永恒愛情的象征。 四、幾多追求—關于抱負關于悵然 。
七、竹子的古詩及賞析
1、古詩: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2、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是一首贊美巖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巖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和它頑強的生命力;后兩句進一步寫巖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才長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從來不畏懼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的擊打。鄭燮不但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筆下的竹子竹竿很細,竹葉著色不多,卻青翠欲滴,兵權用水墨,更顯得高標挺立,特立獨行。所以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竹,實際上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風傲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在石縫中的竹子一樣剛強勇敢,體現了愛國者的情懷。
它還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托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
這首詩的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著有力,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境下,長在危難中,而又自由自在、堅定樂觀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巖石中扎根,經受風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個“咬”字,寫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個“任”字,又寫出了竹子無所畏懼、慷慨瀟灑、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總體描寫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風亮節。
八、竹子的古詩及賞析
1、古詩:竹石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2、賞析: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
是一首贊美巖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巖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和它頑強的生命力;后兩句進一步寫巖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才長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從來不畏懼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的擊打。
鄭燮不但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筆下的竹子竹竿很細,竹葉著色不多,卻青翠欲滴,兵權用水墨,更顯得高標挺立,特立獨行。所以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竹,實際上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風傲骨。
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在石縫中的竹子一樣剛強勇敢,體現了愛國者的情懷。它還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托巖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
這首詩的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著有力,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境下,長在危難中,而又自由自在、堅定樂觀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巖石中扎根,經受風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一個“咬”字,寫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個“任”字,又寫出了竹子無所畏懼、慷慨瀟灑、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
總體描寫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風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