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代有沒有寫德清的詩詞,跪求~~~
過德清(宋·姜夔)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煙波漸遠橋東去,猶見闌干一點愁。船回過德清(宋·張镃)溪平如簟不織紋,夕陽紅葉參差分。
蘆邊孤篷飯炊芹,風力引上縈長云。天將此意慰所欣,我倦不飯興自醺。
思懶豈復筆下勤,一默中有詩無垠,林下振動山應聞。舟過德清(宋·楊萬里)七言絕句 押先韻人家兩岸柳陰邊,出得門來便入船。
不是全無最佳處,何窗何戶不清妍。 德清詩話 我住苕溪頭,君住苕溪尾。
喜歡德清,是因為杭、湖二州,自古共飲苕溪水。 倪瓚說:“余不溪水涵綠蘋,微風吹波蹙龍鱗。
看山蕩槳不知遠,花間白鹿來迎人。” 這是畫家眼里的自然寧謐,天人合一; 姜夔說:“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煙波漸遠橋東去,猶見闌干一點愁。” 這是一代詞宗筆下的羈旅行役,閨怨客愁。
我在山之南,君在山之北。喜歡德清,是因為干將、莫邪的劍氣森森,是因為修篁萬竿的匝地清涼。
沈定一說:“誰云利器肯埋藏,不受磨礱那有芒。飛瀑至今含怒意,十年辛苦怨吳王。”
這是前賢的即景述懷,借古追今; 蘇步青說:“不去匡廬上莫干,修篁似海綠陰閑”、“瀑聲千級迂回路,篁影萬竿高下叢。” 這是數學巨匠的重訪莫干,以詩抒懷。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喜歡德清,是因為德清客子的詞情曲意,情深款款。
毛滂流連下渚湖,他說: “出渚連天闊,春風夾岸香,飛花渡水急,垂柳向人長。 遠岫分蒼紫,垂波映渺茫,此身萍梗耳,泊處即吾鄉。”
這是詞人的工筆摹景,人生詠嘆; 喬吉喜歡長橋臥虹,他說: “青天白日見樓臺,赤蜃浮光海市開,崖崩岸坼長虹在。棄繻生,感壯懷,臥蒼龍,鱗甲生苔……” 這是曲家的豪潑瀟灑遇到了江南的婉約清剛,百煉鋼化作繞指柔; 郁達夫鐘情莫干山,他說: “田莊來做客,本意為逃名。
山靜溪聲急,風斜鳥步輕。 路從巖背轉,人在樹梢行。
坐臥幽篁里,怡然動遠情。” 這是名士風流,兜兜轉轉,終難放下那劍池飛瀑和竹浪聲聲、松濤陣陣; 而戲劇大家洪升更是將這里看作了第二故鄉,寓居前溪之畔,題詠頗眾。
他曾感慨前溪的今昔巨變: “六代繁華地,凋殘近若何?村巫紛屢舞,漁父子成歌。 花落江漂水,莎長綠映波。
當年風月夜,絲竹畫樓多。” 他亦難舍下渚湖的清幽寧寂: “地裂防風國,天開下渚湖。
三山浮水樹,千巷劃菰蘆。 埏埴居人業,魚樵隱士圖。
煙波橫小艇,一片月明孤。” 而當時的文壇巨擘王士禎聽朋友談起武康山水,不禁心馳神往: “吳興清遠水晶宮,轉入前溪路不窮。
最愛放船人日好,野梅修竹古防風。” 他收到洪升饋贈的竹筍,更是興奮地立即以詩回贈:“贏得武康斑竹筍,從今莫笑庾郎貧。”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喜歡德清,更是因為那里人文薈萃,弦歌不輟。
“殘云北寺暮鐘遠,新雨前溪春水肥。一路野梅都白盡,萬株官柳已青歸。”
這是驛人王子中所吟哦的家鄉風光,本色白描,意境綿渺,回味悠長。 德清女婿趙孟頫\曾攜夫人管道升隱居岳家,“困即枕書饑則飯,謀生自笑一何疏”,閑適、清雅。
在他宦居異鄉的那些年里,最讓他魂牽夢縈的,終究便是德清別業: “一夜松濤枕上鳴,五華山館夢頻驚。何當歸去芝亭上,坐聽髯翁韻玉笙。”
更令人矚目的是,德清俞家才人輩出,代代英賢。他們雖常常客居蘇杭或京華,但心心念念,故鄉總在魂夢之間——國學大師俞樾有一年清明回鄉掃墓,詩云: “烏巾山下舊柴荊,喜有承平一片聲。
父老醵錢迎綠社,兒童散學過紅明。 連朝榆柳分新火,幾處松楸認故塋。
只惜焚黃猶未得,虛傳兩度拜恩榮。” 山鄉的素樸,鄉情的溫暖,躍然紙上。
而紅學大師俞平伯更是為故鄉大唱贊歌,他曾說: “日行田畈少塵沙,桑竹流泉處處佳。久闊故鄉同逆旅,還依北斗望京華。”
他又曾說:“江南好,長憶在吾鄉。魚浪烏篷春撥網,蟹田紅稻夜鳴榔,人語鬧宵航。”
這,是游子的深情游子的夢,是又一闋永遠的《游子吟》。 …… 自古江南多韶秀,德清讓人最難拋舍的,是莫干山的翠竹蕭蕭,還是下渚湖的蘆葦瑟瑟?是嫩菱?是鮮筍?抑或是野芝麻青豆茶的甘芬清鮮?還是新市茶糕的清香腴潤?……在前輩的詩句里,我找到了最恰切的答案:“清妍”。
宋人楊萬里當年舟過德清,道: “人家兩岸柳陰邊,出得門來便入船。不是全無最佳處,何窗何戶不清妍?!” 而雍正進士戚振鷺則言: “山水吾鄉好,清妍兩字題。”
端的是,江南清妍地,人間處士家,德山清水處處嘉。
二、歷代有沒有寫德清的詩詞,跪求
過德清(宋·姜夔)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煙波漸遠橋東去,猶見闌干一點愁。船回過德清(宋·張镃)溪平如簟不織紋,夕陽紅葉參差分。
蘆邊孤篷飯炊芹,風力引上縈長云。天將此意慰所欣,我倦不飯興自醺。
思懶豈復筆下勤,一默中有詩無垠,林下振動山應聞。舟過德清(宋·楊萬里)七言絕句 押先韻人家兩岸柳陰邊,出得門來便入船。
不是全無最佳處,何窗何戶不清妍。 德清詩話 我住苕溪頭,君住苕溪尾。
喜歡德清,是因為杭、湖二州,自古共飲苕溪水。 倪瓚說:“余不溪水涵綠蘋,微風吹波蹙龍鱗。
看山蕩槳不知遠,花間白鹿來迎人。” 這是畫家眼里的自然寧謐,天人合一; 姜夔說:“溪上佳人看客舟,舟中行客思悠悠。
煙波漸遠橋東去,猶見闌干一點愁。” 這是一代詞宗筆下的羈旅行役,閨怨客愁。
我在山之南,君在山之北。喜歡德清,是因為干將、莫邪的劍氣森森,是因為修篁萬竿的匝地清涼。
沈定一說:“誰云利器肯埋藏,不受磨礱那有芒。飛瀑至今含怒意,十年辛苦怨吳王。”
這是前賢的即景述懷,借古追今; 蘇步青說:“不去匡廬上莫干,修篁似海綠陰閑”、“瀑聲千級迂回路,篁影萬竿高下叢。” 這是數學巨匠的重訪莫干,以詩抒懷。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喜歡德清,是因為德清客子的詞情曲意,情深款款。
毛滂流連下渚湖,他說: “出渚連天闊,春風夾岸香,飛花渡水急,垂柳向人長。 遠岫分蒼紫,垂波映渺茫,此身萍梗耳,泊處即吾鄉。”
這是詞人的工筆摹景,人生詠嘆; 喬吉喜歡長橋臥虹,他說: “青天白日見樓臺,赤蜃浮光海市開,崖崩岸坼長虹在。棄繻生,感壯懷,臥蒼龍,鱗甲生苔……” 這是曲家的豪潑瀟灑遇到了江南的婉約清剛,百煉鋼化作繞指柔; 郁達夫鐘情莫干山,他說: “田莊來做客,本意為逃名。
山靜溪聲急,風斜鳥步輕。 路從巖背轉,人在樹梢行。
坐臥幽篁里,怡然動遠情。” 這是名士風流,兜兜轉轉,終難放下那劍池飛瀑和竹浪聲聲、松濤陣陣; 而戲劇大家洪升更是將這里看作了第二故鄉,寓居前溪之畔,題詠頗眾。
他曾感慨前溪的今昔巨變: “六代繁華地,凋殘近若何?村巫紛屢舞,漁父子成歌。 花落江漂水,莎長綠映波。
當年風月夜,絲竹畫樓多。” 他亦難舍下渚湖的清幽寧寂: “地裂防風國,天開下渚湖。
三山浮水樹,千巷劃菰蘆。 埏埴居人業,魚樵隱士圖。
煙波橫小艇,一片月明孤。” 而當時的文壇巨擘王士禎聽朋友談起武康山水,不禁心馳神往: “吳興清遠水晶宮,轉入前溪路不窮。
最愛放船人日好,野梅修竹古防風。” 他收到洪升饋贈的竹筍,更是興奮地立即以詩回贈:“贏得武康斑竹筍,從今莫笑庾郎貧。”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喜歡德清,更是因為那里人文薈萃,弦歌不輟。
“殘云北寺暮鐘遠,新雨前溪春水肥。一路野梅都白盡,萬株官柳已青歸。”
這是驛人王子中所吟哦的家鄉風光,本色白描,意境綿渺,回味悠長。 德清女婿趙孟頫\曾攜夫人管道升隱居岳家,“困即枕書饑則飯,謀生自笑一何疏”,閑適、清雅。
在他宦居異鄉的那些年里,最讓他魂牽夢縈的,終究便是德清別業: “一夜松濤枕上鳴,五華山館夢頻驚。何當歸去芝亭上,坐聽髯翁韻玉笙。”
更令人矚目的是,德清俞家才人輩出,代代英賢。他們雖常常客居蘇杭或京華,但心心念念,故鄉總在魂夢之間——國學大師俞樾有一年清明回鄉掃墓,詩云: “烏巾山下舊柴荊,喜有承平一片聲。
父老醵錢迎綠社,兒童散學過紅明。 連朝榆柳分新火,幾處松楸認故塋。
只惜焚黃猶未得,虛傳兩度拜恩榮。” 山鄉的素樸,鄉情的溫暖,躍然紙上。
而紅學大師俞平伯更是為故鄉大唱贊歌,他曾說: “日行田畈少塵沙,桑竹流泉處處佳。久闊故鄉同逆旅,還依北斗望京華。”
他又曾說:“江南好,長憶在吾鄉。魚浪烏篷春撥網,蟹田紅稻夜鳴榔,人語鬧宵航。”
這,是游子的深情游子的夢,是又一闋永遠的《游子吟》。 …… 自古江南多韶秀,德清讓人最難拋舍的,是莫干山的翠竹蕭蕭,還是下渚湖的蘆葦瑟瑟?是嫩菱?是鮮筍?抑或是野芝麻青豆茶的甘芬清鮮?還是新市茶糕的清香腴潤?……在前輩的詩句里,我找到了最恰切的答案:“清妍”。
宋人楊萬里當年舟過德清,道: “人家兩岸柳陰邊,出得門來便入船。不是全無最佳處,何窗何戶不清妍?!” 而雍正進士戚振鷺則言: “山水吾鄉好,清妍兩字題。”
端的是,江南清妍地,人間處士家,德山清水處處嘉。
三、德清有什么名人
沈約(441—513年),字休文,南朝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西)人,先后在宋、齊、梁三朝做官,舊史一般稱他是梁朝人。
沈約出身于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足見其家族社會地位的顯赫。沈約從少年時代起就很用功讀書,白天讀的書,夜間一定要溫習。
他母親擔心他的身體支持不了這樣刻苦的學習,常常減少他的燈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青年時期的沈約,已經“博通群籍”,寫得一手好文章,并且對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從二十幾歲的時候起,用了整整二十年時間,終于寫成一部晉史。可惜,這部晉史沒有能夠流傳下來。
南北朝時梁代著名文學家、詩律學家,德清武康人,《宋書》作者。孟郊(751-814),唐代詩人。
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早年貧困,曾游兩湖、廣西,無所遇合,屢試不第。46歲始中進士,50歲為溧陽尉。
元和初,任河南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定居洛陽。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
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孟郊專寫古詩,現存詩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
其中有的詩反映現實,揭露藩鎮罪惡,如《征婦怨》、《感懷》、《殺氣不在邊》、《傷春》等;有的關心人民疾苦,憤慨貧富不均,如《織婦辭》、《寒地百姓吟》等;有的表現骨肉深情,如《游子吟》、《結愛》、《杏殤》等;有的刻畫山水風景,如《汝州南潭陪陸中丞公宴》、《與王二十一員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寒溪》、《送超上人歸天臺》、《峽哀》、《游終南山》等;有的寫仕途失意,抨擊澆薄世風,如《落第》、《溧陽秋霽》、《傷時》、《擇友》等,還有的自訴窮愁,嘆老嗟病,如《秋懷》、《嘆命》、《老恨》等;而“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贈崔純亮》)一類詩,雖反映了世途艱險,但也表現了作者偏激的心情。孟詩藝術風格,或長于白描,不用詞藻典故,語言明白淡素而又力避平庸淺易;或精思苦煉,雕刻奇險。
這兩種風格的詩,都有許多思深意遠、造語新奇的佳作。但也有些詩過于艱澀枯槁,缺乏自然之趣。
他和賈島齊名,皆以苦吟著稱,唐人張為稱他的詩“清奇僻苦主”,而蘇軾則稱“郊寒島瘦”。后來論者把孟、賈二人并稱為苦吟詩人的代表。
今傳本《孟東野詩集》10卷。人民文學出版社刊印有華忱之校訂《孟東野詩集》。
夏敬觀、華忱之均著有其年譜。一生困頓,性情耿介,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
語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風格。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唐代著名詩人,德清武康人,《游子吟》作者。俞樾(1821-1907),字蔭甫號曲園,湖州府德清縣城關鄉南埭村人,乃是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
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筆耕,著有五百卷學術巨著《春在堂全集》。主要著述有《春在堂全書》、《小浮梅閑話》、《右臺仙館筆記》、《茶香室雜鈔》等。
在俗小說方面的重要貢獻是修改《三俠五義》,使這部小說得以廣泛流傳。趙景深在 1956 年 1 月所作的《三俠五義》前言中說:《三俠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出現于光緒五年( 1879 )。
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鎮人將仙潭文社更名為"仙潭書院",以振文風,其時俞樾已辭一切教席,且年逾八旬,但他關懷桑梓,撰寫《仙潭書院碑記》近八百字,并篆額,此碑尺幅160厘米*60厘米,質地大理石,原藏仙潭書院,.987年由德清縣博物館所收藏,碑文文筆樸實骨肉精深。俞樾還隸書《敬業樂群》匾額一方,懸于門廳上方,被定為校訓,而當每月之朔望,俞樾曾親臨書院授課二次,傳為佳話。
晚清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德清乾元人,《七俠五義》作者。是著名的國學大師,在西湖有其故居“俞樓”。
俞平伯(1900─1990.10)古典文學研究家,紅學家。詩人,作家。
原名俞銘衡,浙江德清人。俞樾之曾孫。
191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先后任浙江省視學、浙江師范國文教員,上海大學、北大女子文理學院教授,一度赴英、美,均不久即返。
回國后,任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平大學、中國學院等院校教授。曾加入過北京大學的“新潮社”、“文學研究會”、“語絲社”等文學團體,是新文學運動初期的重要詩人,提倡過“詩的平民化”。
1922年1月,曾與朱自清、鄭振鐸、葉圣陶等人創辦五四以來最早出現的詩刊《詩》月刊。建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九三學社中央委員。
是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白話詩創作的先驅者之一。
主要作品有詩集《冬夜》、《古槐書屋間》,散文集《燕知草》、《雜拌兒》。《紅樓夢辨》(1923年初版,50年代初改名《紅樓夢研究》(再版)是“新紅學派”的代表作之一。
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家,紅學家。詩人,作家。
祖籍德清乾元。朱惠勇,當代中國古船古橋專家,作家,德清新市人,著作有《中國古船與吳越古橋》等。
朱惠勇,筆名無聲,中國古船古橋領域的權威專家,作家。他于1945年出生于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祖籍浙江省紹興縣。
常。
四、關于親情和孝義有關的詩句
1.千載周家孝義鄉(宋·辛棄疾·《南鄉子》)2、忠孝義慈行方便(唐·呂巖·《絕句》)3、孝義團圓莫如此(唐·貫休·《行路難》)4、孝義團圓莫如此(唐·僧貫休·《雜曲歌辭·行路難五首》)5、孝義連方冊(南北朝·蕭衍·《會三教詩》)6、燕是孝義鳥(宋·戴表元·《山中玩物雜言十首》)7、常棲孝義家(宋·戴表元·《山中玩物雜言十首》)8、獨有賢人崇孝義(唐·牟融·《翁母些》)9、平居孝義稱(唐·杜甫·《贈特進汝陽王二十韻》)10、孝義兩字不可磨(宋·陳著·《醉中示侄薄》)11、成孝義(宋·釋延壽·《定慧相資歌》)12、圣代旌門崇孝義(宋·陳從易·《題華林書院》)13、孝義古所敦(宋·王禹偁·《一品孫鄭昱》)14、孝義高於山岳(宋·劉克遜·《水調歌頭》)15、孝義本來無世變(宋·陳著·《題梅逸林隱君祠》)16、要將孝義軌人寰(宋·何夢桂·《和宋英叟先塋建亭作》)17、孝義感雨陽(宋·李石·《送楊德源》)18、唐史傳孝義(宋·牟巘·《德清孫氏和樂秀明堂》)19、此邦由來多孝義(宋·趙與泌·《勸孝》)20、孝義門風累世修(宋·李巽·《題義門胡氏華林書院》)。
五、描寫盧龍的詩句
故四遙遙鄉女恨 在歷代涉及盧龍的古詩詞中,還有一部分是描寫內地鄉'女思念遠在邊關戎邊守城的丈夫的。
盧龍塞內有一段古長城,由喜峰口至山海關一段,比較重要的關口就有九門口、界嶺 口、青山口、桃林口、冷口、喜峰口、潘家口。有龍井關、青山營、建昌營、劉家營、燕河營、臺頭營、石門寨、山海關等邊關城壘,守城士卒多是從全國各地招募的兵丁。
這些兵丁遠離家門,來到邊關守城戎邊,寒來暑住,日月穿梭,與親人一別十載數十載。古代的交通通訊又很困難,妻子兒女守望在遙遠的家園,而戎邊親人的音訊杳無,就是親人戰死于疆場,家人也無從得知。
這種妻離子別,骨肉分離的生活是何其凄慘。而空守閨房,獨向燭臺的紅顏女,在月殘星疏、萬籟俱寂的夜晚,孤影投壁,寒窗冷月,抱枕而眠。
漫漫長夜,四野如漆,遙望遠山不見,只聞秋雁孤鳴。詩人自古多情種,風流瀟灑善解人,詩人們是可憐那些紅顏女的,對她們抱以同情。
隋代詩人薛道衡在《昔昔鹽》一詩中寫道:“重柳覆金堤,蘼蕪葉校齊。水溢芙蓉沼,花飛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織錦竇家妻。關山別蕩子,風月守空閨。
恒斂千金笑,長垂雙玉啼。盤龍隨鏡隱,彩風逐帷低。
飛魂同夜鵲,倦寢憶晨雞。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
前年過代北,今歲往遼西。一去無消息,哪能惜馬蹄。”
此詩就是寫夫妻別離之情的。郎去邊塞守邊,妻子故園采桑織錦。
郎在邊城空嘆月,妻在桑園淚沾裳。在古代戰亂年代,這種情景是司空見慣的。
唐代詩人崔硅《孤寢怨》詩曰:“征戎動經年,含情拂玳筵。花飛織錦處,月落搗衣邊。
燈暗愁孤坐,床空怨獨眠。自君遼海去,玉匣閉春弦。”
唐金昌緒的《春怨》詩曰:“打卻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打跑枝頭啼叫的黃鶯鳥,不要叫它驚醒小妾的夢。要是妾夢中斷了,小妾就不能在美麗的夢境中奔赴遼西去見親人了。
這是一首神形靈動,畫意鮮活的詩作,詩句簡潔明白,通暢易懂,誦之上口,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金戈玉劍十年征,紅粉青樓多怨情。
厭得殊方久離別,秋來愁見搗衣聲。”(唐·屈同仙·《燕歌行》)“春衣昨夜到榆關,故國煙花想已殘。
小婦不知春未得,朝朝應上望夫山。”(唐.盧弼·《邊庭怨》)“盧龍塞外草初肥,燕乳平蕪曉不飛。
鄉國近來音信斷,至今猶自著春衣。”(唐·盧弼.《邊庭怨》)以上三首,均是寫男女別離之苦之怨的。
戰爭使人流離失所,有家難歸。而家鄉的親人是要天天爬上山頭,朝遙遠的邊塞方向張望,盼望親人歸來。
但只見白云悠悠,山野蒼茫。連音信都不得相通,哪里可見親人的面? 戰爭是無情的。
戰爭是以士卒的流血犧牲為代價去實現其目的的。古代帝王每發動一次戰爭,都會有成千上萬的士兵為戰爭而捐軀。
帝王頭上的皇冠是無數將士的鮮血澆灌培育的“金頂戴”。前方戰死的是將士,后方悲痛欲絕的是親人。
戰亂之中,“婦人出門隨兵亂,夫死眼前不敢哭,”(唐·張藉)是何等凄慘的情景。“赤心報國無片嘗,白首還家有幾人?”守邊的將士,雖然精忠赤誠,守土保國,但能得到什么報嘗呢?能白頭回家與家人團聚的又有幾人呢? 唐于賁的《邊游祿戎卒言》一詩,則是一首采訪錄似的作品,他寫的是一個守邊士卒的生活,作者模擬士卒口吻:“二十屬盧龍,三十防沙漠。
平生愛功業,不覺從軍惡。今年客鬢改,知學彎弓錯。
赤肉疼金瘡,他人成衛霍。目斷望君門,君門苦廖廓。”
唐代詩人戎昱詩句:“鐵衣霜雪重,戰馬歲年驚。自有盧龍塞,煙塵飛自今。”
盧龍古塞,在唐之前就從未有過安定的歲月,即使有,也只是暫時的,盧龍古塞這片蒼茫之地,是歲有其變,時有其變的。江山易主,但河山是永恒的。
敵人暫時占領了這里,王師北上,當有光復之時。杜甫名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曰:“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詩人聞知王師光復薊北大地后,表現得近乎瘋狂,亦是表達了同時人民大眾的心聲。 四、孤竹清圣四海瞻 唐代最偉大的詩人白居易《讀古史》詩云:“朝采山上薇,暮采山上薇。
歲晏薇亦盡,饑來何所為?坐飲白石水,手把青松枝。擊節獨長歌,其聲清且悲。
櫪馬非不肥,所苦長縶維。豢豕非不飽,所憶意為犧。
行行歌此曲,以慰常苦饑。”白居易的這首詩,是寫古代出現在孤竹大地上的兩位賢德清圣、孤竹國君之子伯夷叔齊的。
司馬遷的《史記》開篇《伯夷列傳》講的就是這弟兄二人的故事+歷史年代雖然久遠,但伯夷叔齊的故事,仍在古老的孤竹故土上被人們廣為傳頌。伯夷與叔齊,遜讓君位,深明禮教,忠誠仁義。
二人叩馬諫勸武王不要伐紂。商紂行將滅亡,弟兄二人雙雙逃到首陽山采薇而存,并留下了千古傳誦的采薇歌,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吁嗟徂兮,命之衰矣尸不久,弟兄二人餓死在首陽山上。
這悲壯的故事,發生在古燕趙大地,是有一定文化淵源和人文根源的。自古燕趙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雖然,歷史傳說中的伯夷叔齊有許多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