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贊美熊貓的詩句有哪些
1、雍容大度乃本性,自然生動出天姿。 ____高瑞《熊貓贊美詩》
釋義:本性雍容大度,天性自然可愛。
2、憨態可掬出自然,黑白分明不混淆。 ____高瑞《熊貓贊美詩》
釋義:天生憨態可掬,身上黑白分明。
3、心寬體胖渾天成,慈悲為懷吾性情。____ 高瑞《熊貓贊美詩》
釋義:一副心寬體胖的樣子,性格善良。
4、體憨身心敏,得失從不計。 ____高瑞《熊貓贊美詩》
釋義:身體憨厚但動作敏捷,從不計較得失。
5、歷來素食進,心底總清凈。 ____高瑞《熊貓贊美詩》
釋義:從來都只吃素食,心里十分清凈。
6、黑白分明辨是非,慈悲為懷乃真性。 ____高瑞《熊貓贊美詩》
釋義:是非黑白分明,天生慈悲為懷。
7、黑白陰陽集一身,疑是道長翩翩搖。 ____高瑞《熊貓贊美詩》
釋義:身上黑白分明,陰陽和諧,像是道長走路的樣子。
8、閑坐竹林里,淡泊尋常心。 ____高瑞《熊貓贊美詩》
釋義:在竹林悠閑的坐著,對一切事情都很看得開。
9、竹林隱士對綠竹,黑白世界行萬年。____高瑞《熊貓贊美詩》
釋義:在綠竹林里像個隱士一樣,一身黑白已走過萬年歷史。
10、黑白分明不染塵,行住坐臥心常定。____ 高瑞《熊貓贊美詩》
釋義:身上黑白分明沒有灰塵,對行住坐臥都很淡定。
二、用最美的句子贊美熊貓
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貨真價實的瑰寶,是非常美麗的、標新立異的、令人驚嘆的動物.大熊貓素有“活化石”之稱,是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野生動物保護世界里的旗艦物種”.熊貓已經成為中國的國際形象代表,被譽為播撒友誼的“和平使者”,成為中國“和諧”理念的最佳闡釋者.作為人類的友好使者平息了戰爭,為人類的和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熊貓哥真酷,白衫黑短褲.名牌太陽鏡,不走尋常路.紫方毛淡竹,皆屬腹中物.身寬體還健,沒事愛爬樹.古稱瑞獸惟騶虞,狻猊之首身於菟.皎皎白質冰霜腴,黑花粲若玄云敷.憨態可掬出自然,生動活潑乃天成.氣宇軒昂得天趣,步履從容任逍遙.雍容大度乃本性,與世無爭樂逍遙.黑白陰陽集一身,疑是道長翩翩來.。
三、贊美熊貓的詩句
臨屏詠熊貓七首之一
未共恐龍滅,非關造化功.悠哉處林下,自是古人風.
臨屏詠熊貓七首之二
生于渾沌世,黑白尚天真.高潔食惟竹,如何活此身.
臨屏詠熊貓七首之三
孱弱人多助,生涯誠可憐.如何我貧甚,只得自謀錢.
臨屏詠熊貓七首之四
著我以青眼,投之以木桃.如能感推食,肯與我同袍?
臨屏詠熊貓七首之五
何若君憂甚,君憂體尚寬.我憂惟瘦骨,強自正衣冠.
臨屏詠熊貓七首之六
敷粉雙腮白,掻頭頻弄姿.只知涂眼影,不解畫蛾眉.
臨屏詠熊貓七首之七
空有好皮囊,終生為吃忙.嗟來食非易,須作倚門妝.
四、贊美熊貓的詩句
臨屏詠熊貓七首之一未共恐龍滅,非關造化功.悠哉處林下,自是古人風.臨屏詠熊貓七首之二生于渾沌世,黑白尚天真.高潔食惟竹,如何活此身.臨屏詠熊貓七首之三孱弱人多助,生涯誠可憐.如何我貧甚,只得自謀錢.臨屏詠熊貓七首之四著我以青眼,投之以木桃.如能感推食,肯與我同袍?臨屏詠熊貓七首之五何若君憂甚,君憂體尚寬.我憂惟瘦骨,強自正衣冠.臨屏詠熊貓七首之六敷粉雙腮白,掻頭頻弄姿.只知涂眼影,不解畫蛾眉.臨屏詠熊貓七首之七空有好皮囊,終生為吃忙.嗟來食非易,須作倚門妝。
.。
五、用最美的句子贊美熊貓
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貨真價實的瑰寶,是非常美麗的、標新立異的、令人驚嘆的動物。
大熊貓素有“活化石”之稱,是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野生動物保護世界里的旗艦物種”。 熊貓已經成為中國的國際形象代表,被譽為播撒友誼的“和平使者”,成為中國“和諧”理念的最佳闡釋者。
作為人類的友好使者平息了戰爭,為人類的和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熊貓哥真酷,白衫黑短褲。
名牌太陽鏡,不走尋常路。紫方毛淡竹,皆屬腹中物。
身寬體還健,沒事愛爬樹。古稱瑞獸惟騶虞,狻猊之首身於菟。
皎皎白質冰霜腴,黑花粲若玄云敷。憨態可掬出自然,生動活潑乃天成。
氣宇軒昂得天趣,步履從容任逍遙。雍容大度乃本性,與世無爭樂逍遙。
黑白陰陽集一身,疑是道長翩翩來。
六、用最美的句子贊美熊貓
大熊貓是野生動物世界中絕無僅有的、貨真價實的瑰寶,是非常美麗的、標新立異的、令人驚嘆的動物。大熊貓素有“活化石”之稱,是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被譽為“野生動物保護世界里的旗艦物種”。 熊貓已經成為中國的國際形象代表,被譽為播撒友誼的“和平使者”,成為中國“和諧”理念的最佳闡釋者。作為人類的友好使者平息了戰爭,為人類的和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熊貓哥真酷,白衫黑短褲。名牌太陽鏡,不走尋常路。紫方毛淡竹,皆屬腹中物。身寬體還健,沒事愛爬樹。
古稱瑞獸惟騶虞,狻猊之首身於菟。皎皎白質冰霜腴,黑花粲若玄云敷。
憨態可掬出自然,生動活潑乃天成。氣宇軒昂得天趣,步履從容任逍遙。
雍容大度乃本性,與世無爭樂逍遙。黑白陰陽集一身,疑是道長翩翩來。
七、描寫熊貓的古詩
140多年前人們才發現熊貓。
有人認為,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記下了貘、貊、花熊、白豹、食鐵獸、貔貅、白狐等數十個命名,它們都是大熊貓在不同時期的名字。應當說,中國人早就發現了大熊貓,為什么把發現的美譽給予戴維? 2008年4月,在《動物分類學》雜志上,發表了孫前和生物學家何芬奇等人的文章《大熊貓古名研究》,對中國古代“疑是大熊貓”的二十多個物種名條分縷析,作了細致梳理。
原來,早在半個世紀前,周建人先生就質疑兇猛的“貔貅”是大熊貓;此后,胡錦矗教授于1984年在《臥龍的大熊貓》一書中指出:“文字記載都是基于經傳的描述或注疏,而不是以實際觀察為根據。這就引起了名稱記載上的混淆,這些名稱和記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指的熊貓。”
夏勒博士有句名言很直白:“熊貓沒有歷史,只有過去。” 孫前等人的論文,從《詩經》、《尚書》追蹤到《華陽國志》、《北川縣志》等,對數十部古代典籍刨根問底,對“貔貅說”、“貘說”、“騶虞說”進行了具體分析。
他們的結論是:除清代的個別記載與熊貓沾點邊之外,從形態與行為、習性與食性看來,無法將貔貅、貘和騶虞定為大熊貓。《熊貓的古名研究》一文在動物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這當然是“一家之言”。何芬奇認為,中國古代畫家畫了虎豹魚鳥,唯獨沒有熊貓。
應當說,熊貓比較好畫。為什么一張也沒有傳下來呢?古代的畫家可能根本沒見過。
這說明,文字上的那些記載,很多是道聽途說來的。 貘屏贊 白居易的作品 《貘屏贊》(長慶三年,約莫公元八二三年,附錄全文如下)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于南方山谷中。
寢其毗辟瘟,圖其形辟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
適遇畫工,偶令寫之。按山海經,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
因有所惑。遂為贊曰: 邈哉其獸,生于南國。
其名曰貘,非鐵不食。昔在上古,人心忠貞。
征伐教令,自天子出。劍戟省用,銅鐵羨溢。
貘當是時,飽食終日。三代以降,王法不一。
鑠鐵為兵,范銅為佛。佛像日益,兵刃日茲。
何山不(音:產)?何谷不隳?銖銅寸鐵,罔有孓遺。悲哉彼貘,無乃餒爾。
嗚呼!匪貘之悲,惟時之悲! 近來最火紅的動物,當屬貓熊莫屬。中國古代,它的別名又叫「貘」。
而文人雅士描繪的頗多(附注:太平御覽九百零八卷,獸部二十。有詳細資料),但最有趣與特殊的首推白居易的「貘屏贊」。
文章的來由如下:白居易本來有頭痛的問題,延請畫工于屏風上,畫了貓熊的圖樣。為什么呢?因為它「寢其毗辟瘟,圖其形辟邪」。
皮毛保溫、而形象辟邪。果然自此以后,頭不再因吹風所苦,所以寫了這篇「貘屏贊」以滋紀念。
至于內容的大意:貓熊吃鐵維生,自古君王有道,兵器不多、銅鐵的消耗亦少,貓熊飽食終日,不亦快哉!后來、大量的銅鐵被鑄成兵器與造成佛像。貓熊就只得挨餓了。
白居易于此對這可愛的動物,報以同情。 140多年前,建在雅安夾金山山麓的鄧池溝天主教堂,不僅讓阿爾芒·戴維有了一個合法的身份,而且為他在大山建立了一個發現物種的“根據地”,阿爾芒·戴維在這里收獲頗豐。
阿爾芒·戴維神甫第一次發現大熊貓,是在1869年的3月11日。《戴維日記》對此有詳細的記述。
那天,一戶姓李的教徒邀請他去做客。在李家,他看到了一張“從來沒見過的黑白獸皮”,他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動物”。
而獵人譏笑他少見多怪。不以為然地告訴他:“這種動物有兩個名字,一是黑白熊,因為它的身體只有黑白兩種顏色;還有一個名字叫貓熊,因為它看上去像貓一樣溫順。
如果你需要,我們也會得到這種動物的,明天一早就去獵取。” 阿爾芒·戴維神甫聽了非常高興,當晚,他在日記中寫道:“找到這種動物,一定是科學上的一個重大發現。”
后來的事實證明,他的預感并沒有欺騙自己。 過了幾天,這位姓李的獵人派人請阿爾芒·戴維再到他家作客。
阿爾芒·戴維大喜過望,果然那人從深山帶回了一只幼體黑白熊。本來是一只活的,“遺憾的是他為了便于攜帶,就把它活活地弄死了。
他把這只黑白熊幼體賣給了我。黑白熊的毛皮和我在李家看到的那只成體相同,除四肢、耳朵和眼圈是黑色以外,其余部分都呈白色。
因此這一定是熊類中的一個新種。” 4月1日,阿爾芒·戴維雇用的獵人又帶回一只完全成年的大熊貓,“它的毛色同我已經得到的那只幼體完全相同,這種動物的頭很大,嘴短圓,不像熊的嘴那么尖長”。
5月4日,阿爾芒·戴維終于捕捉到一只活體“黑白熊”。他親自指揮工匠們在天主教堂內為“黑白熊”做了個大木籠,將“黑白熊”關在木籠里飼養起來,觀察、記錄它的生活習性。
他根據“黑白熊”的體毛,腳底有毛等特征,認定“黑白熊”是熊的一個新種,他滿懷希望要將“黑白熊”帶回法國,向世界推薦這種新動物。 可惜的是,“黑白熊”離開了自由自在的野外生活,飼養人員對“黑白熊”的生活習性也不了解,在準備啟程運往法國時得病不治而亡。
戴維只好把“黑白熊”的皮剝了下來制成標本,并寫下多篇“黑白熊”研究資料,交給了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米勒·愛德華茲。 1869年的夏天,對于阿爾芒·戴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