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字開頭的詩有哪些
方其盛時必毀。——《素問》
方是時,博雞者以義聞于東南。——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 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庖丁解牛》
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荀子·勸學》
方喪三年。——《禮記·檀弓》。疏:“謂比方也。”
方舟設泭。——《國語·齊語》
方,并船也。象兩舟總頭形。——《說文》
方舟而濟于河。——《莊子·山木》
二、帶方字的成語
八方風雨 八方:四方四隅的總稱.四面八方的疾風驟雨.比喻形勢驟然變幻,動蕩不安 八方支援 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 辨物居方 居:在,安置;方:方位,地方.辨別眾物的性質、條件等因素,使之各得其所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規:圓規;矩:曲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八方呼應 呼應:彼此聲氣相通.泛指周圍、各地.形容各方面互通聲氣,互相配合. 不劣方頭 劣:不好;方頭:俗指不通時宜為方頭.不以不通時宜為不好.形容人性格倔強、頑固.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大方之家 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見識廣博或學有專長的人. 大政方針 重大的政策與措施,引導事業前進的方向和指針. 戴圓履方 履:踩著;圓、方:古人以為天圓地方.頭頂著天,腳踩著地.指生活在人間. 東方千騎 舊指女子的如意郎君. 斗方名士 斗方:一二尺見方的詩幅或書畫頁;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寫詩或作畫以標榜的“名士”.舊指冒充風雅的人. 獨霸一方 霸占一個地方(多指壞人). 耳聽八方 耳朵同時察聽各方面來的聲音.形容人很機警. 方便之門 原是佛教指引人入教的門徑,后指給人方便的門路. 方寸不亂 方寸:指心.心緒不亂.形容人遇到特殊緊急的情況時能夠從容鎮定. 方寸萬重 方寸:指心.萬重:多話.心里頭有千言萬語. 方寸已亂 心已經亂了. 方寸之地 指心. 方底圓蓋 方底器皿,圓形蓋子.比喻事物不相合. 方領矩步 方領:直的衣領;矩步:行步合乎規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飾和容態. 方枘圓鑿 枘:榫頭;鑿:榫眼.方枘裝不進圓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 方頭不劣 方頭:俗指不通時宜;不劣:倔強不馴順.形容人性格倔強、頑固. 方外之人 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脫于世俗禮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方興未艾 方:正在;興:興起;艾:停止.事物正在發展,尚未達到止境.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方:方術,治道的方法;物:事物.原指各種方術因種類相同聚在一起,各種事物因種類不同而區分開.后指人或事物按其性質分門別類 方鑿圓枘 鑿:榫眼;枘:榫頭.方枘裝不進圓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 方正不阿 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諛,謅媚.指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謅媚. 方趾圓顱 方腳圓頭.指人類. 撫綏萬方 撫綏:安定、安撫;萬方:萬邦,萬族.指安定天下. 規圓矩方 比喻夠標準,合法度. 見笑大方 指讓內行人笑話. 矩步方行 行走時步伐端方合度.指行為舉止合乎禮儀規范. 來日方長 將來的日子還長著呢.表示事有可為或將來還有機會. 落落大方 落落:坦率,開朗的樣子.形容言談舉止自然大方. 千方百計 想盡或用盡一切辦法. 如日方升 如:象;方:剛.象太陽剛剛升起來.比喻光明的前程剛剛開始. 如醉方醒 方:剛才.象酒醉才醒一般.比喻剛從沉迷中醒悟過來. 如夢方醒 象剛從夢中醒來.比喻過去一直糊涂,在別人或事實的啟發下,剛剛明白過來.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食前方丈 方丈:一丈見方.吃飯時面前一丈見方的地方擺滿了食物.形容吃的闊氣. 身后識方干 比喻一個人才,生前無人賞識,死后才被重視. 四面八方 指各個方面或各個地方. 天方夜譚 比喻虛誕、離奇的議論. 天各一方 指各在天底下的一個地方.形容相隔極遠,見面困難. 外圓內方 比喻人表面隨和,內心嚴正.也指錢幣. 賢良方正 賢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漢武帝時推選的一種舉薦官吏后備人員的制度,唐宋沿用,設賢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備的好人品. 五方雜處 五方:東南西北中,泛指各處;處:住.形容大城市的居民,從什么地方來的人都有. 想方設法 想種種辦法. 血氣方剛 血氣:精力;方:正;剛:強勁.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儀態萬方 儀態:姿態,容貌;萬方:多方面.形容容貌、姿態各方面都很美. 一方之任 負一方面責任的職務.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 給他人便利,他人也會給自己便利. 應變無方 隨機應變,不墨守成規. 圓首方足 代指人類. 貽笑大方 貽笑:讓人笑話;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見識廣博或有專長的人.指讓內行人笑話. 游必有方 要是出游,必須要告辭去處. 圓孔方木 把方木頭放到圓孔里去.比喻二者不能投合. 盂方水方 盛水的器皿是什么形狀,水也成為什么形狀.比喻在上的人言行影響風氣. 圓鑿方枘 枘:榫頭;鑿:榫眼.方榫頭,圓榫眼,兩下里合不來.比喻格格不入. 智圓行方 圓:圓滿,周全;方:端正,不茍且.知識要廣博周備,行事要方正不茍. 直內方外 形容內心正直、做事方正. 助畫方略 協助規劃作戰的方針策略. 有勇知方 有勇氣且知道義. 殊方絕域 〖解釋〗指極遠的地方. 殊方異域 〖解釋〗殊方:遠方.異域:異邦、外國,指遠方或國外. 遐方絕域 〖解釋〗指邊遠偏僻的地區. 八方支持 形容各方面都支持、援助. 春蠶到死絲方盡 絲:雙關語,思的諧音.比喻情深誼長,至死不渝. 大開方便之門 給予極大的方便. 東方將白 天將破曉. 遁跡方外 猶言避世隱居于僧道中. 多方百計 想盡或用盡種種方法、計謀. 方驂并路 猶并駕齊驅. 方來未艾 謂(恩澤)方始來到尚未止歇. 方領圓冠 方形的衣領和圓形的帽冠,為古代儒生的服飾.亦借指儒生. 方枘圜鑿 見“方枘圓鑿”. 方桃譬李 形容姿質之美有如桃李一般. 方頭。
三、【帶義字的古詩】
1.年代:唐 作者: 劉義《相和歌辭·怨詩》君莫嫌丑婦,丑婦死守貞.山頭一怪石,長作望夫名.鳥有并翼飛,獸有比肩行.丈夫不立義,豈如鳥獸情.2.年代:唐 作者: 王維《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與裴迪同作)》龍鐘一老翁,徐步謁禪宮.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3.年代:宋 作者: 陳與義《蒙再示佳什不敢虛辱厚賜謹再用韻》先生明經今蔡義,念佛仍師大勢至.食菜不待周颙書,要斷貪殺兼自衛.顏回平生拾墮塵,蓼蟲食蓼忘其辛.先生種福我無禍,成佛定是同功人.兩詩見戒言甚苦,肯賦黃雞啄秋黍.從今但見懶殘芋,不敢求嘗鑒虛羜.。
四、帶水字的詩句
元稹 《離思五首》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頭, 半緣修道半緣君. 1.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 2.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曹操:《觀滄海》) 3.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 4.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7.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劉禹錫:《竹枝詞》) 8.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9.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 3、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4、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5、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門山》)6、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7、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9、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春日》)10、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11、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12、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13、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王安石《泊船瓜州》)14、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陋室銘》)15、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易水送別》)17、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王灣《次北固山下》)18、巴山楚水凄涼,二十三年棄置身.(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19、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20、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21、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五、《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的詩句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注釋] 1.曉:早晨.凈慈寺:全名“凈慈報恩光孝禪寺”,與靈隱寺為西湖南北山兩大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閣秘書. 2. 四時:春夏秋冬四季.在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時節. 3.無窮碧:因蓮葉面積很廣,似與天相接,故呈現無窮的碧綠. 4.別樣:特別,不一樣.別樣紅:紅得特別出色. [賞析] 西湖美景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楊萬里的這首以其獨特的手法流傳千古,值得細細品味.“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首句看似突兀,實際造句大氣,雖然讀者還不曾從詩中領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從詩人贊嘆的語氣中感受到了.這一句似脫口而出,是大驚大喜之余最直觀的感受,因而更強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詩人用一“碧”一“紅”突出了蓮葉和荷花給人的視覺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力,蓮葉無邊無際仿佛與天宇相接,氣象宏大,既寫出蓮葉之無際,又渲染了天地之壯闊,具有極其豐富的空間造型感.“映日”與“荷花”相襯,又使整幅畫面絢爛生動.全詩明白曉暢,過人之處就在于先寫感受,再敘實景,從而造成一種先虛后實的效果,讀過之后,確實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與四時同”的美麗風光.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號誠齋.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孝宗時官至太子侍讀.光宗召為秘書監.工詩.為“南宋 四大家”之一.初學“江西詩派”,后學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一生作詩二萬余首.亦能文.有《誠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