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物候現象的古詩
古詩詞中看物候
打開我國的古詩詞,撲面而來的是萋萋芳草,艷麗花朵,婆娑樹姿,點點鳥影,翩翩蛺蝶,啾啾蟲鳴。物候現象擴大了古詩詞題材,創造了豐富意境,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拓展了人們的精神視野,提升了人的品位。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風來了,大地回暖,氣溫開始上升。“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白雪雖作飛花,春寒料峭,但草芽可見。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還以準確的語言進一步描寫早春的物候特點:“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雨蒙蒙,春雨細細,滋潤萬物,小草探出小腦袋,遠看如茵,近看卻稀稀疏疏。仲春,“春色滿園關不住”,“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東風拂面,百花爭艷,萬紫千紅,蝶飛鶯鬧,滿眼都是明麗與生機。春意闌珊,“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宋曹豳《暮春》) 。柳樹也由早春的“綠柳才黃半未勻”、“萬條垂下綠絲絳”,而飄飛出生命之絮:“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韓愈《晚春》)
夏天如約而至,果實開始成熟,“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宋 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
秋天來臨,“無邊落木蕭蕭下”(李白《登高》),“霜草蒼蒼蟲切切”(白居易《村夜》),但大自然并不吝嗇,催促菊花綻放,元稹在《菊花》中忍不住說“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代黃巢也說“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氣溫下降,花木凋零,寒冬里只有耐寒植物才能保持英雄本色:“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冰霜慘凄之時,“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花開花落,草木榮枯,新陳代謝,大自然就這樣周而復始,依律而行。當然,這種規律在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通行。
植物訴說著大自然的語言,動物們也依時而動,毫不遜色。動物作為物候現象在古詩詞中登堂入室且占重要地位。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鳥作為大自然的重要成員,首先感覺到氣溫的變化,解放歌喉,嘰嘰喳喳,啁啾之聲此起彼伏,呼朋引伴,開始生命的新歌。
宋代詞人晏殊有一首《破陣子》詞寫道:“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燕子”、“黃鸝”作為物候,說明春天的到來。“新社”即春社。按古人習俗,一年中有兩社:春社和秋社。“春社”日(立春過后第5天)春光正好,春意正濃,農人脫衣下地,春耕農事正忙。這時,燕子翩然歸來,黃鸝清音啼囀,大地芳草萋萋,池畔苔蘚翠綠,少女野外斗草(一種游戲),一派勃勃生機。“林鶯啼到無聲處,春草池塘獨聽蛙。” (宋 曹豳《暮春》) 暮春時節,林間,鶯兒停歇了歌唱,池塘處卻傳來響亮的蛙聲。原只是一聲、兩聲,漸漸地,“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唐賈龠《孟夏》)。鶯兒、蛙兒、蟬兒,你方唱罷我登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清袁枚《所見》)。立秋了,動物們敏銳感覺到立秋之涼與往日不同:“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宋 劉翰《立秋》)。接著“初聞征雁已無蟬”(唐 李商隱《霜月》),到了風雪載途的寒冬,就是“梅雪爭春未肯降”、“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了。
“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的大自然,時時刺激著詩人的神經,撩撥著詩人的心弦,凈化著詩人的靈魂。詩人們情不自禁地提筆狀寫物候現象,而且,他們常常由物候而自然聯想到繁復的生命過程,生發出諸多感悟,大自然的一切在他們眼中絕不僅僅是物候現象,還是一種象征,一種啟迪,一種審美體驗。從“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大氣,到“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傲霜枝”(宋 蘇軾《贈劉景文》)的堅毅;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頑強,到“黃鳥不堪愁里聽,綠楊宜向雨中看”(唐 宋雍《春日》)的清醒;從“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唐 劉禹錫《秋風引》) 的凄涼,到“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的惆悵;從“問君能有幾多愁?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國仇家恨,到“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沉郁……何嘗不是物物關情?絕對可以說,物候成了詩人抒情寫懷的媒介,大自然孕育了心有千千結的詩人,滋養了人類繁茂多彩的精神家園。詩人心中情思起伏,波瀾變化,儀態萬千,也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動的山川草木、花鳥蟲魚、云煙明晦,才足以表現詩人心中蓬勃無盡的靈感。
參考資料:《中學生語文》劉菊春
二、反映物候現象的古詩名句
簡單些說,物候就是植物的萌發、開花、結果、凋謝和某些動物的遷徙、冬眠等活動,反映了氣候和節令的變化.從這個角度講,我國古詩歌中包容著極其豐富的物候知識. 比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氣,鴨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戲水中. “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秦觀《還自廣陵》)晚冬時節,水鳥相依,一聲冰響,群鳥驚飛.鴨子與小鳥同是春天的使者.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水檻遣心》)詩中出現的三種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黃熟時的節令特點. 黃巢《題菊花》說:“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菊花凋零,蝴蝶斂跡,雖不著一“秋”字,秋令的陣陣涼意卻撲面而來.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則把讀者引向另一個世界:“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內地早已是百花凋謝之日,而地處西北邊塞的天山(祁連山)仍舊積雪覆蓋,無楊柳與花草,表明在黃河流域海拔超過四千多米的地方,既無夏季又無春秋的特點.由此不難看出內地跟塞外氣候的差異之大. 涉筆物候的古詩中往往會看到前人的農事和軍事活動.如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這兩句寫江南晚春鄉村的詩,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襯托農夫農婦農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報恩山寺》:“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大麥未收治圃晚,小蠶獨臥斫桑稀.”上聯描繪了一幅遠山高林、野鳥飛翔的生動畫圖;下聯寫了春夏之交農夫農婦收麥、整菜、采桑、喂蠶,忙碌不堪的情景,親切動人.而盧綸的“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塞下曲》其三)則是寫行軍打仗:敵人夜逃,雁群驚飛,由此引起我軍大將的警惕,遂率領士兵追趕敵騎,充分表現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
三、【與物候現象有關詩句】
有關氣象物候的詩句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游廬山大林寺》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杜甫《水檻遣心二首》之一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杜甫《屏跡三首》之一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時時急,漁舟個個輕. 杖藜從白首,心跡喜雙清. 賈至 《巴陵夜別王八員外》 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離恨空隨江水長. 賀知章《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歐陽修《鳥啼》 窮山候到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爭. 花深葉暗耀明日,日暖眾鳥皆嚶鳴.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之一 竹外桃花三兩技,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趙師秀《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袁枚《題桃樹》 二月春歸風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殘紅尚有三千樹,不及初開一朵鮮. 有關氣象物候的詩句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游廬山大林寺》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杜甫《水檻遣心二首》之一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杜甫《屏跡三首》之一 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 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村鼓時時急,漁舟個個輕. 杖藜從白首,心跡喜雙清. 賈至 《巴陵夜別王八員外》 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離恨空隨江水長. 賀知章《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歐陽修《鳥啼》 窮山候到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爭. 花深葉暗耀明日,日暖眾鳥皆嚶鳴.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之一 竹外桃花三兩技,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趙師秀《約客》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袁枚《題桃樹》 二月春歸風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殘紅尚有三千樹,不及初開一朵鮮.。
四、寫出一首含有物候現象的詩句
1、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大家知道:桂花是秋天開的.但這首詩描寫的是春景.2、王安石《詠菊》的詩稿,上面只有“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兩句詩,沒有完稿.蘇東坡想黃花即菊花,菊花秋天盛開又怎么會落花滿地呢?便舉筆舐墨,依韻續了兩句詩:“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后來,王安石得知蘇東坡續詩譏諷自己之事,便決定煞一下蘇東坡的傲氣,給他一個教訓,于是安排蘇東坡為黃州團練副使. 果不其然,在蘇東坡赴黃州上任后的那年重陽節之后幾天,連日大風,蘇東坡與來訪的好友陳季常一道去后花園賞菊花,沒想到只見菊花棚下滿地遍灑黃燦燦的菊花,枝上全無一朵.這一情景使蘇東坡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陳季常見而生疑.蘇東坡便坦誠他說道:“季常有所不知,平常見此花只是焦干枯爛,并不落瓣.去歲在王荊公府中,見他《詠菊》詩二句,道:‘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小弟只道此老錯誤了,續詩二句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卻不知黃州菊花果然落瓣!此老左遷小弟到黃州,原來使我看菊花也.” 3、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五、反映物候現象的古詩名句
簡單些說,物候就是植物的萌發、開花、結果、凋謝和某些動物的遷徙、冬眠等活動,反映了氣候和節令的變化。
從這個角度講,我國古詩歌中包容著極其豐富的物候知識。 比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氣,鴨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戲水中。 “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
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秦觀《還自廣陵》)晚冬時節,水鳥相依,一聲冰響,群鳥驚飛。
鴨子與小鳥同是春天的使者。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趙師秀《水檻遣心》)詩中出現的三種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黃熟時的節令特點。 黃巢《題菊花》說:“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菊花凋零,蝴蝶斂跡,雖不著一“秋”字,秋令的陣陣涼意卻撲面而來。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則把讀者引向另一個世界:“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五月正值仲夏,在內地早已是百花凋謝之日,而地處西北邊塞的天山(祁連山)仍舊積雪覆蓋,無楊柳與花草,表明在黃河流域海拔超過四千多米的地方,既無夏季又無春秋的特點。由此不難看出內地跟塞外氣候的差異之大。
涉筆物候的古詩中往往會看到前人的農事和軍事活動。如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
這兩句寫江南晚春鄉村的詩,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襯托農夫農婦農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報恩山寺》:“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
大麥未收治圃晚,小蠶獨臥斫桑稀。”上聯描繪了一幅遠山高林、野鳥飛翔的生動畫圖;下聯寫了春夏之交農夫農婦收麥、整菜、采桑、喂蠶,忙碌不堪的情景,親切動人。
而盧綸的“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塞下曲》其三)則是寫行軍打仗:敵人夜逃,雁群驚飛,由此引起我軍大將的警惕,遂率領士兵追趕敵騎,充分表現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
六、關于物候現象的詩句 名言 詞語
節氣,物候與諺語把地球公轉的軌道(3600)分成24個弧段,每150為一個節氣.于是便有了如下的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至二暑連,秋處露春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又可以分為四類,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象征溫度變化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反映降水量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下面是一首流傳于北方的節氣歌:立春陽氣轉,雨水雁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開了鏟,夏至不納棉;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正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嚴;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由引可見節氣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聯系之密切."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這就是人們所說的物候.所謂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按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這種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它包括三個方面:各種植物的發芽,展葉,開花,葉黃和葉落等現象;候鳥,昆蟲以及其他動物的飛來,初鳴,終鳴,離去,冬眠等;一些水文氣象現象,如初霜,終霜,結冰,消融,初雪,終雪等.我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冬去春來,從小寒到谷雨這八個節氣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種花卉綻蕾開放,人們把花開時吹來的風叫做"花信風",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法.為了準確形容,人們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為代表,將其稱之為這一候的花信風.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棟花.二十四番花信風不僅反映了花開與時令的自然現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這種現象來掌握農時,安排農事.下面是我國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的有關植物物候的諺語:桃花開,燕子來,準備谷種下田畈.柳樹發芽暖洋洋,冷天不會有幾長.荷花開,秧正栽.菊花黃,種麥忙.桐子樹開花,霜雪不再落.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柳絮亂攘攘,家家下稻秧.梅子金黃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墜,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榮見豐收物候是大自然最直接的語言,候鳥,昆蟲的出沒分明是在告訴我們時令的變遷:家燕驚蟄始見,立冬南飛;蟬驚蟄始鳴,白露絕鳴;蟋蟀清明初鳴,秋分終鳴;大雁清明始現,秋分絕見;蟾蜍清明出現,寒露不見;青蛙春分初鳴,秋分終鳴.有關動物物候的諺語也不少:狗貓換毛早,冬季冷得早.畫眉多藏糧,大雪下得長.麻雀囤食要落雪.狗進灶,雪就到.豬銜草,寒潮到.青蛙呱呱叫,正好種早稻.布谷布谷,種禾割麥.黃鸝唱歌,麥子要割..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雞遲宿,鴨歡叫,風雨不久到.螞蟻壘窩要落雨.燕子低飛要落雨.魚跳水,有雨來.龜背潮,下雨兆.泥鰍靜,天氣晴.氣象活動對我們的影響可謂細致,所以人們又總結到:冬雪是麥被,春雪是麥鬼.麥蓋三場被,枕著饅頭睡.冬至大白霜,來年谷滿倉.冬天有濃霜,必有好太陽.春霜不隔宿,隔宿就要賴.三朝迷霧發西風,若無西風雨不空.春霧有雨夏霧熱,秋霧轉涼冬霧雪.晨霧即收,旭日可求;晨霧不收,細雨不休.大霧不過三,過三十八天.露水重,天氣晴.霜夾霧,旱得井也枯.霜后南風連夜雨.。
七、有關于物候現象的詩詞,成語,諺語俗語
關于物候現象的詩詞——(1)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2)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3)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4)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關于物候現象的成語 (1)雨后春筍(2)春暖花開----------------------------------------關于物候現象的諺語 有關農村的九九歌諺語: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發沿河看柳,七九冰開,八九燕來,九九遍地耕牛走。
八、關于物候的詩句和諺語
1、《鳥啼》——宋代歐陽修
窮山候至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爭。
官居荒涼草樹密,撩亂紅紫開繁英。
花深葉暗耀朝日,日暖眾鳥皆嚶鳴。
譯文:滁州一帶春天來臨非常的溫暖,繁花似錦,萬物競生。官府所在地非常荒涼,卻草木茂盛,姹紫嫣紅的百花開放了。在光輝之下花兒美艷,綠葉繁茂,天氣暖和,鳥兒們都開始啼叫。
說明:冬去春來,氣候變暖,萬物生發,花卉爭相開放,眾鳥皆鳴。花鳥草木是有生命的東西,它們對季節的變化特別敏感,它們的生長發育,直接反映了季節的變化。
2、《賦得古原草送別》——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譯文: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說明:揭示了物候學上兩個重要規律:第一,植物的榮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環變化;第二,這種循環變化是隨氣候為轉移的,春天一到,萬物就要復蘇了。
3、《游廬山大林寺》——唐代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山中。
譯文: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里來。
說明:山下芳華菲盡,而此處桃李始華,這是由于山地氣候對植物的影響。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譯文: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說明:早春天氣,鴨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戲水中。
5、《約客》——宋代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譯文:梅子黃時,家家都被籠罩在雨中,長滿青草的池塘邊上,傳來陣陣蛙聲。
說明:詩中出現的三種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黃熟時的節令特點。
6、《題菊花》——唐代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譯文:颯颯秋風卷地而來,滿園菊花瑟瑟飄搖。花蕊花香充滿寒意,蝴蝶蜜蜂難以到來。
說明:菊花凋零,蝴蝶斂跡,雖不著一“秋”字,秋令的陣陣涼意卻撲面而來。
九、有關物候現象的詩句 成語和諺語
諺語:1、早起浮云走,中午曬死狗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4、云從東南漲,有雨不過晌
5、日出紅云升,勸君莫遠行;
日落紅云升,來日是晴天
6、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7、烏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烏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8、烏龍打壩,不陰就下。
9、云在東,雨不兇;
云在南,河水滿
10、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
成語: 春暖花開
風和日麗
皓月千里
秋高氣爽
鑠石流金
雪虐風饕
詩句:風馬牛不相及。《左傳 僖公四年》
枳句來巢,空穴來風。 戰國 楚 宋玉《 風賦》
金以剛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 晉 葛洪《抱樸子 廣 譬》
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 唐 韋應物《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
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 唐 孟浩然《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