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詩歌中有關愁情的詩句
應該是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因為《將進酒》末句 “與爾同銷萬古愁” 的確表達了愁思
但是黃河是河水
而“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寫的是離別之情
離愁別緒 ..離別也該算是一種愁緒
而且長江是江水
所以是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二、和愁有關的詩句,,,求十句
關于愁的詩句>
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詩句),
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
關于愁情晏殊《浣溪紗》: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
少年不知愁滋味,為填新賦強說愁。
--------------------------------------------------------------------------------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李白《憶秦娥》)
弱柳從風疑舉袂,叢蘭溢露似沾巾。獨坐亦含顰(劉禹錫《憶江南》)
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劉禹錫《瀟湘神》)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白居易《憶江南》)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白居易《長相思》)
時節欲黃昏,無聊獨倚門(溫庭筠《菩薩蠻》)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溫庭筠《夢江南》)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韋莊《菩薩蠻》)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韋莊《思帝鄉》)
殘月臉邊明,別淚臨清曉(牛希濟《生查子》)
語已多,情未了。回首猶重道: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牛希濟《生查子》)
枕前發盡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爛(敦煌詞)
欲他征夫早歸來,騰身卻放我向青云里(敦煌詞)
暗里回眸深屬意。遺雙翠。騎象背人先過水(李旬《南鄉子》)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里朱顏瘦(馮延巳《鵲踏枝》)
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李景《攤破浣溪沙》)
三、含有愁的詩句古詩
秋浦歌
(唐)李 白
白 發 三 千 丈, 緣 愁 似 個 長。
不 知 明 鏡 里, 何 處 得 秋 霜?
1、秋浦:在今安徽池州市貴池區西南。唐時是著名產銅、銀的地方。 2、緣:因為。 3、秋霜:秋天的白霜,這里用來形容白發。似 個:這個。
譯文
我頭上的白發長到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愁緒也這樣長。對著明亮的鏡子,我的頭發白得像秋霜。我真不知道哪里弄來這模樣!
解析
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緣”,因為;“個長”,這么長。白發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征。詩中有形的白發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于是這三千丈的白發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夸張。 后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怎么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 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發,鬢染秋霜呢?
四、古詩中描寫愁的詩句
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簡析“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來源于李白的著名詩歌《宣城謝眺樓餞別校叔云》,該詩以送別為題,卻不寫敘別,不寫樓,直抒郁結,表達詩人在經歷了人生太多的榮辱和悲歡之后,仍然不能忘懷那十年前于長安呼風喚雨的得意,雖然它早已是過眼的煙云。“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一句,語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諧統一,是詩中最于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理想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來描繪愁緒的名言。希望灑脫的抽刀斷水,但是過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的糾纏無法擺脫。所以詩人只能舉杯銷愁,在日漸增長的愁意中不能自拔。最貼切的形容了詩人當時不得志的郁結之深,憂憤之烈,心緒之亂。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李白詩中與愁有關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