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鐘無艷(鐘離春)的詩詞有哪些
《鐘離春》元楊維楨 鐘離春,白頭深目凹鼻唇,皮膚若煙面如塵。
手有五色之彩線,為君補袞成天文。漸臺之君荒且忮,明朝夷臺作平地。
太子擇日正儲位,鐘離在宮齊國治。《南國有佳人》宋鄧林 南國有佳人,仙姿自蓬島。
龍綃照明珰,鳳釵橫貴寶。新妝試鸞鏡,皎皎顏色好。
芳年倏已笄,君子可偕老。奈何行媒弱,修言棄中道。
洞房暗怊悵,琦璜結組縞。寧作鐘離春,勿學姑瑤草。
《鐘離春》 作者:(1296--1370) 元文學家、書法家。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諸暨(今屬浙江)人。
泰定進士,官至建德路總管府推官。晚年居松江。
張士誠據浙西,屢召不赴。明太祖召其纂修禮、樂書志,作《老客婦謠》一首,以明不仕兩朝之意。
至京,修書敘例略定,即請歸,抵家卒。所作樂府,或以史事和神仙傳說為題材,或取材元末時事。
詩風奇詭,文字奇古,明初人對其有“文妖”之譏。善行、草書。
所著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南國有佳人》 作者:鄧林,宋代著名詩人。
二、“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下一句是什么
“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并不是詩詞,沒有下一句。
“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是一個典故,出自于西漢劉向的《列女傳》。在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之《辯通傳》中描述,鐘無艷是齊國無鹽縣人,德才兼備、卻容顏丑陋,年四十未嫁,許多古書形容其“貌比無鹽”,跟“貌如西子”呼應。鐘離春雖然長了一副丑模樣,但她志向遠大。當時執政的齊宣王,政治腐敗,國事昏暗,而且性情暴躁,喜歡吹捧,鐘無艷為拯救國民,冒死自請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四條,并指出如再不懸崖勒馬,將會城破國亡。齊宣王大為感動,把鐘離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寶鏡。其諫議為宣王所采納,立為王后,從此國大治。
夏迎春為后世戲劇中添加。齊宣王在立鐘離春為后之后,也寵美貌的夏迎春。齊宣王在國家有難之時,找貌丑之后鐘無艷幫忙。而平安時,則寵幸貌美之妃夏迎春,于是便有了民間戲語“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之說。
鐘無艷相關介紹:
鐘無艷,又名鐘離春、鐘無鹽,齊宣王之妻,中國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但很有才華。相傳是戰國齊國無鹽邑之女。外貌極丑,四十歲不得出嫁,自請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四點,為齊宣王采納,立為王后。于是拆漸臺、罷女樂、退諂諛,進直言,選兵馬,實府庫,齊國大安。
三、鐘無艷的由來
鐘無艷自幼在奇人鬼谷子收養栽培下并教之以兵法戰術。
無艷天資聰穎,文韜武略,無所不通。為修煉上乘武功絕情功。
她無奈自絕情欲,不能再動凡念… 當時齊國雖強,但齊王卻貪玩,醉心發明,不理朝政。為了齊國的長遠之計,在朝廷重臣的幫助下,本只想請無艷出來治理國事的齊王,卻愛上了她,開始對她展開百般追求。
無艷最終被齊王的誠意打動,對齊王動情,做了齊國皇后,協助齊王處理朝政。 然而因動了情欲,與“絕情功”相沖突,無艷的左臉頰上角出現了一塊大紅印,變成“紅印”丑女,還讓齊王誤會。
鬼谷子的師弟無常子向來妒忌師兄之才,曾經與無艷有過節。 無常子抓住機會,派春、夏、秋、冬“狐谷四絕”潛入宮中色誘宣王,使得無艷倍受冷落。
無艷潛心與四位妖精斗法,對外與宰相田嬰站在一道,支撐著內宮及國家政局。而宣王頑劣,每日耽于游玩淫樂,衷情于古怪的小發明,并不過問朝政。
這時魯國大軍主帥吳若出征齊國,齊國告急。 無艷臨危受命,領兵出征,為齊國解了一時之圍。
無常子等人嫉妒此時的無艷,他變本加厲,偷走齊開國之君姜太公的遺體,抓走宣王。無艷不棄前嫌,不惜萬里前往解救。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魏國欺齊國無主,出兵攻打趙國,以圖對鄰國各個擊破。鐘無艷深加“唇亡齒寒”這一道理,在外操縱著朝政,成功策劃了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
無艷竭盡全力與無常子斗法,使得對方產生內訌,功力更強、更為邪毒的“三頭蛇”吃掉無常子而功力大增。 眼看無艷已無力抵抗“三頭蛇”而將被它吃掉,宣王急中生智將自己發明的小炸彈投向三頭蛇口中,竟將其炸死。
而不幸的是,無艷的一半俏臉被炸彈所傷,已不再擁有往日的花容月貌。 所幸此時的宣王已明了愛的真諦,他毫不介意無艷變成什么樣子。
因為愛的力量,齊宣王成為歷史上一代明君。 鐘無艷 “巾幗不讓須眉”的事跡,改變了歷史上女性的普遍地位。
她輔君征戰的事跡名垂千古…… 鐘離無鹽又名鐘離春。先說說鐘離春其人。
歷史上有名的四大丑女兼才女,她便是其中之一。 鐘離春的故事最早見于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中的《辯通傳》。
她是齊國無鹽縣人,姓鐘,所以又稱她為鐘無鹽,她德才兼備、卻容顏丑陋,年四十未嫁,許多古書里動不動就說“貌比無鹽”,跟“貌如西子”呼應。丑到何種程度?書載她額頭、雙眼均下凹,上下比例失調,肚皮長大,鼻孔向上翻翹,脖子上長了一個比男人還要大的喉結,頭顱碩大,又沒有幾根頭發,皮膚黑得像漆。
(如此奇特的長相甚至讓有的人猜測鐘離春的祖先很可能是從南洋或印度來經商的馬來人或達羅毗涂黑人)。鐘離春雖然長了一副讓人吃驚的模樣,但她志向遠大。
當時執政的齊宣王,政治腐敗,國事昏暗,而且性情暴躁,喜歡吹捧,鐘離春為拯救國民,冒死自請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四條,并指出如再不懸崖勒馬,將會城破國亡。 齊宣王大為感動,把鐘離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寶鏡。
其諫議為宣王所采納,立為王后,從此國大治。而中國也留下兩句成語“丑勝無鹽”和“自薦枕席”。
關于鐘離春的成功進諫對比孟子在齊宣王那里碰了一鼻子灰,這就很有必要研究其個中原因了。 至于夏迎春應為后世戲劇中添加。
意說齊宣王在立鐘離春為后之后,同時也寵美貌的夏迎春。齊宣王在國家有難之時,寵幸貌丑之后鐘無鹽;平安時則寵幸貌美之妃夏迎春,于是便有了民間戲語“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之說。
(“艷”應為“鹽”音誤所致) 關于歷史上的齊宣王究竟是一位怎樣的君王,也是有待考證的。 而有關于鐘離春領兵打仗的故事多見于民間傳說。
到了元朝,中國戲曲大發展。有一個叫鄭德輝的人寫了一出雜劇叫《丑齊后無鹽連環》說的是齊公子夜夢菽月,上大夫晏嬰替他圓夢,認為公子將娶的夫人隱于鄉村,時運未通,并建議他出城圍獵尋訪淑女賢人。
齊國無鹽邑鐘離信的女兒相貌丑陋但文武兼備,很有才能,外出采桑時與追趕白兔的齊公子相遇。 晏嬰見她出言不俗,便勸齊公子娶她為后。
當時秦、燕二國都想制服齊國,故意以難題刁難,讓齊國派人解開玉連環,彈響蒲弦琴,鐘離春憑智慧解決了這兩個難題,并故意羞辱使者,激待兩國發兵。鐘離春又率兵布陣打敗了他們,使齊國無憂。
。
四、鐘無艷的故事
有時間可以看TVB的《東西宮略》,是郭晉安和陳法拉演的。
主要講的是鐘無艷和齊宣王的愛情故事。鐘無艷傳說中很丑,四十歲了還沒有嫁出去,自請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危難四點,為宣王采納,立為王后。
于是拆漸臺、罷女樂、退諂諛,進直言,選兵馬,實府庫,齊國大安。我覺得鐘無艷是個很勵志的故事,現在啊,男人眼里只有美女,有才有德不要,賢妻良母不要。
民間還有俗語是: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夏迎春是人們杜撰出來的美女,話說,齊宣王有困難的時候就找鐘無艷幫忙,吃喝玩樂的時候就找夏迎春。
這樣進行對比鐘無艷的本事。
五、與鐘無艷有關的成語
自薦枕席
一般都是女方的謙詞,和以身相許相近。
丑勝無鹽
總體意思就是無顏女存在于世間。
無鹽女是傳說中戰國時期丑女,姓鐘離,名春,齊宣王的王后。無鹽是她居住的邑名
因為她長得很丑,無鹽又與無艷相諧音,所以后人就用無鹽形容極丑之人。
傳說故事人物。姓鐘離,名春,鐘離春。相傳為齊國無鹽邑 (今山東東平)人,世稱無鹽女。其狀貌丑陋無比,年四十而未嫁。她關心政事,有隱身之術。曾自詣齊宣王,當面指責其奢淫腐敗,宣王為之感動,乃“罷女樂,退諂諛”,并卜擇吉日,立無鹽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