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贊美平湖縣的詩句有哪些
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處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
平湖名勝古跡,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天妃宮炮臺、建于光緒二十年(1894)的南灣炮臺、建于光緒十六年(1890)的莫氏莊園陳列館。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新石器時代戴墓墩遺址和建于明代的報本塔等15處。東湖古稱當湖,環湖一帶,舊有“當湖十景”和弄珠樓、鸚鵡洲、悠然亭、釣鰲臺諸勝;今東湖公園有中山林紀念塔、湖中湖、湖上亭、月月亭諸景,鸚鵡洲有報本塔。乍浦九龍山,明清時期有“八景十勝”;民國時期曾兩度僻為風景旅游區;1987年起,辟為九龍山海濱浴場。陳山為九龍諸峰之最,農歷十月初一,山巔可觀日月并升。
二、關于晉江安海八景的詩歌
文化古鎮安海的“安平八景”形成于明代,《安平志》中保留了明清安平(安海)詩人吟詠“安平八景”詩數十首。在這些同題詩詠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優美的安平風光勝跡圖。查閱《安平志》中關于“安平八景”的記載、說明,有的景說明很好,但也有過于簡略,甚至有誤,存在不少疑點。如今我重讀《安平志》,調動自己的生活閱歷和歷史知識來感悟故鄉的景物,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見解。
“東海晴光”海水從海門流至石井江進入安海灣,聚集各處的商船,天高云淡的日子,登高一望,海面猶如千里平湖,水天相接,浮光曜金,蔚為大觀,令人心曠神怡。在古代安海人看來,“九十九灣”風光一點也不亞于浩瀚的大東海。清代黃帝賚詩云:“海門滾滾浴清暉,波靜隨陽鏡里飛”,道出了其中真意。
“西疇春曉”水流自南安柏峰山出九溪龍潭,經溪尾洋而入安平西郊的田野,西面諸遠山森聳蒼秀,環繞相映,春和景明,南山倒景,十里之間,如畫屏列障。光浮水面,人游其中,如圖畫中行。好一幅牧歌式的田園詩!“西疇”在今西安村東安福橋一帶。西安村頭一座僑建“大厝”的門樓匾上就寫著“西疇春曉”四個字。清柯敦圃詩云:“自是晨曦耕插后,兒童相次欲驅牛”,描繪了農家樂的情趣。
“雞峰聳翠”在安海南向隔海對山,即水頭鎮雞籠山,這座小山圓靜秀特,遍山盡樹松柏。遠遠望去小巧玲瓏、青翠可愛,好似架在五里橋的盡頭。清代柯敦圃詩云:“聳得層巒積翠間,安平外障是雞山”,說的就是這個對岸風景。
“象鼻拖藍”熊嶺諸山沿東南迤邐而行,至象陷山蜿蜒十里,從安海隔海望去,山形真像一頭大象伸長鼻子,勢奔入海,陷入海門。因山色如藍,故名。這座“伏象山”,小時的我看去一點也不像,不知所云。后來隨年歲增加,有一次隔海遠眺對岸群山輪廓時,突然發現一頭惟妙惟肖的“大象”,伸著長長的鼻子,大半身已陷入海中,這就是“象鼻拖藍”!我激動得幾乎叫出聲來。明代黃伯善詩云:“襟江老象化為山,掀鼻蜿蜒石井灣”,生動地點名了它的特征。
其實,在這“四景”中,真正位于今安海鎮范圍的,只有“西疇春曉”一景,其余“三景”均在鴻江對岸的今南安水頭、石井一帶。有人說,這是因為古時安海的轄地很廣,包括今“下南安”一帶均屬于安海管轄,此說可能不確。這應是古人發揮豐富的想像力,采用“借景”手法,把隔江海相望、天天進入安海人視野中的“對山”倒影天然美景,自然而然地納入了“安平八景”中,而不管其地歸屬誰。使得遠在天邊的美景變成近在眼前,大大豐富了安海的風光名勝。
三、描寫杭州平湖秋月的句子怎么寫
杭州平湖秋月 景區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
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并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
“留傳千古的明萬歷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現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實際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確定下來的。
當時將這里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臺,臺周圍以欄桿,旁構水軒,懸掛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 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重新規劃和逐年翻建,擴建,新建,這里形成了一片狹長的沿湖園林,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臺樓閣錯落其間,更加宜賞月,宜品茗,宜休閑。
西湖秋夜之月,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臺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
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 盡管平湖秋月景區范圍在西湖十景景區中也許是最小的,但人們仍可以在此尋訪和體味到歷史古跡和文化蘊涵。
早在唐朝,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時,隨著孤山皇家道觀四圣延祥觀的建造,這里又建望月亭。
“望湖”,“望月”,這兩“望”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筆。明萬歷年間,司禮太監孫隆斥巨資復建西湖舊景時,曾對望湖亭大加修繕, 文學家張岱在《西湖尋夢》中記載道:“修葺華麗,增筑露臺,可風可月,兼可肆設席,笙歌劇戲,無日無之。
今變建龍王堂。” 位于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后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八藝社所在地。
如今,這里辟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卷氣。 平湖秋月 文/月影 《平湖秋月》是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的代表作,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呂文成于中秋時節暢游杭州西湖,西湖美麗的景色,使他感慨萬分,觸景生情,遂創作了這首描寫月夜西湖景色,贊美大自然好風光,曲調輕柔秀美的作品,表達他對西湖美景的感受。
《平湖秋月》曲作以抒情為主旋律,全曲以清新明快、悠揚華美的旋律,描寫了杭州西湖的勝景之一"平湖秋月"。皎潔秋月清輝下的西湖幽靜迷人,秋夜景象平和、靜謐,晚風輕拂、素月幽靜。
一潭平靜的湖水,映照著一輪皎潔的秋月,碧空萬里,波光閃爍。青山、綠樹、亭臺、樓閣,在月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層輕紗。
整個西湖好象是一個童話世界。樂曲奏出詩般的意境,描繪出中國江南湖光月色,詩情畫意的夜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景色的感受與熱愛。
全曲一氣呵成,酣暢抒情,被譽為中國器樂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全曲旋律進行起伏徐緩,少有突跳的音程出現。
音樂連綿且內涵豐富,令人聯想起月明風清、湖光水色、曲徑通幽的秋夜美景。那平和與細膩的旋律讓人感受到一種如夢般的朦朧和優美的意境。
月影曾有幸踏入古越的土地,親眼目睹平湖秋月的婀娜,遺憾的是,月影賞平湖秋月時不是在秋天,而是在陽春三月。陽春三月賞平湖卻別有洞天,湖畔柳綠風搖,紅樓亭臺點綴其中。
晚間閑步于平湖賞月,當然,因為是陽春三月,我看到的是平湖春月。華燈映入湖中,令游人如醉如癡。
。 平湖湖畔有個西泠書畫院,為湖山憑添了一份書卷氣。
南宋時平湖秋月并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 棹歌何處泛舟"之句; 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 有人說杭州的美麗猶如一個美麗的女人。
確實,這是一個秀麗的城市。處處皆風景大概是杭州城的一大特色,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間都有特別的韻味。
每次去杭州,總是可以發現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因為她留給了我們太多的美麗、太多的傳說、太多的遐想,總是給人以無限的遐思。
正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我沿著湖畔前行,一個悠悠的下滑音傳入我的耳膜,似曾熟悉這樣的旋律,如行云流水,潺潺而清脆。
我駐足仔細聆聽,樂聲來自西泠書畫院對岸的湖畔,這是哪位高人在拔古箏?循著這古箏的樂曲聲我找到了古樂坊,一古越女子正嫻熟地用五指撥動著《平湖秋月》的旋律,旁邊是著一身唐裝的女子執長笛為其伴奏,樂聲始終在輕柔的慢步中進行著,無不使游人駐足享受這天籟般的妙音。 聽著由古箏演奏的《平湖秋月》,你會忘記時間的概念,那音樂會引領你進入一個曼妙的中華民族音樂王國,那音樂會使凌波仙子墜入凡塵,那音樂會使平湖之水翩翩起舞。
。 香徑清軒古調幽,佳人對月倚紅樓。
癡心倦撫知音曲,入夢隨君泛小舟。
四、反映浠川八景的古詩
蘇軾來蘄,題有《西江月》詞:"照野彌彌淺浪,橫空暖暖微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醉欲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正因為大文豪的一曲新詞,道出了疑非人世的仙境,引起了后代游人的詩情畫意。
明黃岡處士王一翥《綠楊橋》詩:"狀靜垂楊柳,人行渡石橋。高明遠塵俗,非為解鞍勞。"是按蘇詞的原意而和的。清蘄春名士顧景星有《尋綠楊橋》(按:明末,其橋不存,故云"尋")詩:"悠悠今古事,杜宇一聲中。誰臥橋亭月,偏當酒旆風。舊堤無老樹,野店發新叢。往跡知何在,溪光處處同。"極盡憑吊之情。
玉臺丹井景點在玉臺山。《大清一統志》載:其山在蘄水縣城東南角上,是全城的制高點。因產白石如玉,故名。相傳漢張天師來此,鑿洞開井煉丹,后人稱此洞為"仙人洞",井為"丹井"。清代邑中名士張師圣詠《登玉臺山》詩詠其事:"曲水環城堞,煙光望里奢。遠山懸暮雨,嬌鳥囀春花。井畔芳蹤杳,洞門石徑斜,丹成曾化鳳,何處覓仙槎。"
邑進士楊繼經與龔芝麓使君(時龔任蘄州知州)酌"春曉亭"卒題以志。詩云:"綠楊晴掩一溪橫,新筑園齋附郭城。不為蘭畦多辟地,肯因沙路獨躬耕。白云渺渺當窗落,青障層層隔岸生。誰道髯翁(指長須蘇軾)呼不應,數聲杜宇曉春情。"
五、有介紹永州八景的詩詞嗎
永州八景之恩院風荷
恩院松竹靜 荷塘月色搖
求學當努力 立志在今朝
永州八景之山寺晚鐘
夜上東山尋古寺 蟬鳴石徑月同行
鐘聲裊裊傳如意 香火綿綿頌太平
永州八景之香零煙雨
雨沛煙彌漫 詩情畫意新
孤舟橫水畔 一島浴江心
永州八景之綠天蕉影
醉狂懷素草 蓊郁綠天蕉
但有凌云志 乘龍上九霄
永州八景之朝陽旭日
曉日春風笑,青山綠水依
漁舟歌唉乃,野鳥唱江堤
永州八景之愚溪眺雪
雪樂邀竹舞,溪愚自靜流
孤吟尋古跡,獨釣駕輕舟
永州八景之萍洲春漲
山水相依兩并秀,瀟湘會晤一同行
春潮帶雨夜來襲,孤島疑舟蕩復停
永州八景之回龍夕照
一抺殘紅照,千年古塔幽
愚溪南為伴,北望喚萍洲
http://**jfhr
六、藏頭詩:平湖一色萬頃秋,湖光渺渺水長流
平湖秋月
是中國古典名曲的名字。
也是杭州西湖的十大美景之一。
***********************************
平湖秋月(Autumn Moon over the Calm Lake)
【圓明園景區】
[編輯本段]
位于福海北岸西部,仿杭州西湖同名景,1728年(雍正六年)前建成。東側五孔橋外之重檐高臺四方亭,額曰“兩峰插云”,亦取杭州西湖景名。本景西南臨湖庭院在1811年(嘉慶十六年)前后改建成為一處三卷大殿,并增懸匾額“鏡遠洲”,嘉慶帝屢有題詠。
平湖秋月三卷大殿基址今已發掘出土。兩峰插云五孔石橋亦修復。
【西湖景區】
[編輯本段]
景區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西湖。其實,作為西湖十景之一,南宋時平湖秋月并無固定景址,這從當時以及元、明兩朝文人賦詠此景的詩詞多從泛歸舟夜湖,舟中賞月的角度抒寫不難看出。如南宋孫銳詩中有“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處泛舟”之句;明洪瞻祖在詩中寫道:“秋舸人登絕浪皺,仙山樓閣鏡中塵。“留傳千古的明萬歷年間的西湖十景木刻版畫中,《平湖秋月》一圖也仍以游客在湖船中舉頭望月為畫面主體。
現在的平湖秋月景址,實際上是康熙三十八年以后才確定下來的。當時將這里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臺,臺周圍以欄桿,旁構水軒,懸掛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后人又勤石建景碑亭于其左。
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重新規劃和逐年翻建,擴建,新建,這里形成了一片狹長的沿湖園林,遍植四季花木,點綴假山疊石,亭臺樓閣錯落其間,更加宜賞月,宜品茗,宜休閑。
西湖秋月之夜,自古公認為良辰美景,充滿了詩情畫意。平湖秋月高閣凌波,綺窗俯水,平臺寬廣,視野開闊,秋夜在此縱目高眺遠望,但見皓月當空,湖天一碧,金風送爽,水月相溶,不知今夕何夕。其實美景又何止秋季,何止月夜,清駱成驤有撰有一副楹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卷簾相見前山明月后山山。”
盡管平湖秋月景區范圍在西湖十景景區中也許是最小的,但人們仍可以在此尋訪和體味到歷史古跡和文化蘊涵。早在唐朝,這里就建成望湖亭。南宋時,隨著孤山皇家道觀四圣延祥觀的建造,這里又建望月亭。“望湖”,“望月”,這兩“望”為日后平湖秋月定址于此埋下伏筆。明萬歷年間,司禮太監孫隆斥巨資復建西湖舊景時,曾對望湖亭大加修繕,
文學家張岱在《西湖尋夢》中記載道:“修葺華麗,增筑露臺,可風可月,兼可肆設席,笙歌劇戲,無日無之。今變建龍王堂。”
位于景區偏西處的湖天一碧樓,原是清末民初猶太富商,“冒險家”哈同的私人別墅“羅苑”中的遺物,后來成為中國現代新興木刻運動的搖籃——八藝社所在地。如今,這里辟為西泠書畫院,為湖山勝景更添一份書卷氣。
【廣東音樂】
[編輯本段]
《平湖秋月》原系古曲,在北方的流行曲名中“閨舞”,現在流傳的是廣東音樂名家呂文成的代表作,又名《醉太平》,又有說以江南絲竹八大套中的《歡歌》發展而成,此曲廣泛流傳在粵劇音樂中。
30年代,呂文成于中秋時節暢游杭州西湖,西湖美麗的景色,使他感慨萬分,觸景生情,遂創作了這首描寫月夜西湖景色,贊美大自然好風光,曲調輕柔秀美的作品,表達他對西湖美景的感受。
這是廣東音樂抒情樂曲中的佳品。該曲以清新明快、悠揚華美的旋律,描寫了杭州西湖的勝景之一“平湖秋月”:皎潔秋月清輝下的西湖幽靜迷人,秋夜景象平和、靜謐,晚風輕拂、素月幽靜。一潭平靜的湖水,映照著一輪皎潔的秋月,碧空萬里,波光閃爍,青山, 樹,亭臺,樓閣,在月光下仿佛披上了一層輕紗。整個西湖好像是一個童話世界。樂曲奏出詩般的意境,也寄托了人們向往美好生活、渴望太平的愿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描繪出中國江南湖光月色,詩情畫意的夜景,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景色的感受與熱愛。
全曲一氣呵成,酣暢抒情,被譽為中國器樂作品中最出色的旋律之一。
七、嘉興市的平湖市的風土人情和秀美河山的資料
國家AAAA級景區--東湖景區
東湖景區位于我市區東側,總占地面積62.88公頃,其中水域面積27公頃。東湖由九條河流匯聚而成,古時喻為“九龍港”,俯瞰猶如一幅“九龍戲珠”圖。環湖風景秀麗,名勝古跡林立,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十分豐富,是平湖市的城中湖。古詩贊曰:“九里湖光九里城,九川環碧靄煙生,支流遠帶群龍合,巨浸中開一檻平。”
東湖是“金平湖”的一顆璀璨明珠,古時原是陸地,在東漢順帝永建二年(127),由于地殼變動,地表塌陷成湖,名為當湖,晉隆安五年(401)改東武湖,又稱東湖,雅名鸚鵡湖、鵡湖。2007年2月,東湖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東湖景區由八個景區組成,東湖八景各具特色,“八景風光各不同,四時宜游似畫中”。“鵡湖春色”寓意深邃、“案山曉翠”湖山勝攬 、“南村書堆”書香悠遠、“北原牧唱”田園野趣、“含珠凝暉”熱情奔放、“西浦魚罾”魚遨鷺翔、“九龍戲珠”高潔俊逸 、“塔影垂虹” 古樸典雅。同時,這八景又由江南特色的水景和文化有機地組成一個有序和諧的整體。
九龍山旅游度假區
浙江省平湖九龍山旅游度假區是國家計委、國家旅游局推薦的2000年中國旅游業發展優先項目,也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的浙江“九五”計劃及至2010年旅游發展規劃的重點旅游區塊。
度假區位于乍浦鎮,距上海、杭州、蘇州等大中城市均在100公里左右,乍王公路、滬杭公路、滬杭公路復線、滬杭高速公路以及乍嘉蘇航道等均在度假區旁通過,正在建設中的乍嘉蘇高速公路可望于2002年底通車,杭州灣跨海大橋將于2002年動工建設。該區海陸交通十分便捷,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莫氏莊園
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歷三載春秋,耗資十萬兩白銀,方告竣工。是當地豪紳莫放梅祖三代居住的大型宅院。莊園占地7畝,建筑面積2600平方米,大、小房間70余間,主體構架為南北向三組,東西向四進。依次有門廳、祠堂、賬房、花廳、佛堂、廚房、轎廳、正廳、堂樓廳、花園、書房及臥室等。其完整的建筑,典型的風格,豐富的實物,堪稱江南獨步,為世人所矚目。1989年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莫氏莊園是嘉興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嘉興市旅游定點單位。
莫氏莊園不僅以其完整、豐富、典型的群體建筑贏得了中外游客的贊譽,也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傾倒了眾多影視界的朋友。自1981年以來,已有《紅樓夢》、《少林小子》、《家》、《春》、《秋》、《原野》等100多部、集電影電視在這里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