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巳節的詩詞有哪些 三月三的古詩詞大全精選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應制
唐 王維
萬乘親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從上苑,祓禊向中流。
草樹連容衛,山河對冕旒。畫旗搖浦溆,春服滿汀洲。
仙籞龍媒下,神皋鳳蹕留。從今億萬歲,天寶紀春秋。
《奉和圣制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禊應制》
王維【唐】
故事修春禊,新宮展豫游。
明君移鳳輦,太子出龍樓。
賦掩陳王作,杯如洛水流。
金人來捧劍,畫鹢去回舟。
苑樹浮宮闕,天池照冕旒。
宸章在云表,垂象滿皇州。
《上巳日陪齊相公花樓宴》
盧綸【唐】
鐘陵暮春月,飛觀延群英。
晨霞耀中軒,滿席羅金瓊。
持杯凝遠睇,觸物結幽情。
樹色參差綠,湖光瀲滟明。
禮卑瞻絳帳,恩浹廁華纓。
徒記山陰興,祓禊乃為榮。
《上巳》
崔顥【唐】
巳日帝城春,傾都祓禊晨。
停車須傍水,奏樂要驚塵。
弱柳障行騎,浮橋擁看人。
猶言日尚早,更向九龍津。
上巳日恩賜曲江宴會即事
《上巳洛中寄王九迥》
孟浩然【唐】
卜洛成周地,浮杯上巳筵。
斗雞寒食下,走馬射堂前。
垂柳金堤合,平沙翠幕連。
不知王逸少,何處會群賢?
《上巳浮江宴韻得遙字》
王勃【唐】
上巳年光促,中川興緒遙。
綠齊山葉滿,紅泄片花銷。
泉聲喧后澗,虹影照前橋。
遽悲春望遠,江路積波潮。
《麗人行》
杜甫【唐】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為荷葉垂鬢唇;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際穩稱身。
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控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遢實要津。
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灸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二、求關于“上巳”的古詩詞(最好有評析)
西湖春游陸游 靈隱前, 天竺后,鬼削神剜作巖岫。
冷泉亭中一尊酒,一昌可敵千年壽。 清明后,上巳前, 千紅百紫爭妖姘。
冬冬鼓聲鞠場邊, 秋千一蹴如登仙。人生得意須年少, 白發蘢鍾空自笑。
君不見灞亭耐事故將軍, 醉尉怒訶如不聞。上巳 蘇轍 春服初成日暖, 潩河漸滿風涼。
欲復孔門故事, 略有童冠相將。城西百步而近, 杏花半落草香。
欣然愿與數子, 臨水一振衣裳。故人有酒未酌, 為我班荊舉觴。
我雖少飲不醉, 未怪游人若狂。春風自爾一月, 花絮極目飛揚。
誦詩相勸行樂, 良士但取無荒。上巳 崔顥 巳日帝城春, 傾都祓禊晨。
停車須傍水, 奏樂要驚塵。弱柳障行騎, 浮橋擁看人。
猶言日尚早, 更向九龍津。 上巳 陸游 殘年登八十, 佳日遇重三。
簾幙低新燕, 房櫳起晚蠶。名花紅滿舫, 美醞綠盈甔。
春事還如昨, 衰懷自不堪。
三、上巳在古詩詞里的意象有哪些
上巳:古代節日名詞,即“上巳節”。
曹魏以后,這個節日固定在每年的陰歷(農歷)。舊俗以此日在水邊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禊祭,或者單稱禊。
魏晉以后把上巳節固定為每年的陰歷(農歷),此后便成了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但有時仍以巳日為上巳節,不固定為每年的陰歷(農歷)。
《論語·先進·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目前傾向于將這里“浴乎沂”中的“浴”理解為古代的一種祭祀,而不是通常的“洗澡”。
《周禮》: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意思是說:女巫職掌每年的祓除儀式,并為人們釁浴除災。
鄭玄《周禮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
這被稱為祓祭或禊。到了春秋時代,這種活動已經流傳到民間。
《宋書》引《韓詩》:“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后漢書》:“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
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每年的,而且已不在進行祭祀活動,逐漸演變成一種宴飲、游玩、踏青活動。所謂水邊飲宴,稱之為“流杯曲水之飲”。
所謂“流杯”,也稱“流觴”,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聽其隨波而下,止于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此風在唐尤甚,至宋則漸無聞,今更無人有此雅興了。
宋時又以這天為北極佑圣真君的誕辰。各地于這天舉行迎神賽會。
《夢梁錄》云:“土庶燒香,分集殿庭。諸宮道宇,俱設醮事,上祈國泰,下保民安。
諸軍寨及殿司衛奉侍香火者,皆安排社會,結縛臺閣,迎列于道,觀睹紛紛。”早先,人們到水邊去游玩采蘭,以驅除邪氣。
后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游的節日。杜甫有《麗人行》詩“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又各地婦女有于這天帶薺菜花的,據宋贊寧《物類相感志》云:“收薺菜花,置燈頸上,則飛蛾蚊蟲不投。”明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云:“,男女皆戴薺菜花。”
上巳還有一個習俗就是佩蘭或是杜若。相傳周昭王登基二十年的時候,東甌越族獻來兩位女子,一個叫延娟,一個叫延娛,皆美麗纖巧,能言善辯,而且會唱會笑。
她們走路不留腳印,太陽下沒有影子。一次,她們陪昭王游覽長江和漢水,不幸全都隨昭王落水而死。
因此,江漢一帶,至今人們還懷念她們,并修祠堂立于江邊。十年之后,人們每天都可以看見二位女子伴昭王泛舟江上,嬉戲于水邊。
到晚春上巳節這天,人們都集中到祠堂前祭祀:有的拿來又甜又新鮮的水果,采來杜蘭葉將其包好,沉入水中;有的用五彩線包,還把金屬系在上面。這樣一來,蛟龍就不會侵害她們的仙體了。
由此,這個祠堂被稱為“招祗之祠”。(出自《太平廣記》)上巳節的來歷上巳節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朝拜人祖。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
有一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傳說西王母原是中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
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
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
魏晉以后,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后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上巳節的節日活動(一)高禖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
高禖,又稱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來自腜。
,最初的高禖,屬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狀。事實上,遠古時期一些裸體的婦女像有著非常發達的大腿和**,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肚子,這是生殖的象征。
在漢代畫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還與嬰兒連在一起。遼寧地區紅山文化遺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
后來高禖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河南淮陽人祖廟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權制下的高禖神。同時還出現了性具崇拜,先女陰后男根崇拜。
起初上巳節是一個巫教活動,通過祭高禖、祓禊和會男女等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從這種意義上說,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
漢代以后,上巳節雖然仍舊是全民求子的宗教節日,并且傳說農歷三月三是西王母的生日,但已經是貴族炫耀財富和游春娛樂的盛會。(二)祓禊上巳節還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動。
沐浴是為了去災。史前人類認為生育是由圖騰入居婦女體內的結果。
進入父權制時代之后,人們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無論是圖騰感生的觀念,還是夫妻交媾導致生育的認識,都承認婦女是生育的體現者,子女是由。
四、三月三古詩詞
有關三月三的古詩詞: 夢江南·九曲池頭三月三 宋代:賀鑄 九曲池頭三月三,柳毿毿。
香塵撲馬噴金銜,涴春衫。苦筍鰣魚鄉味美,夢江南。
閶門煙水晚風恬,落歸帆。 三月三日懷微之 唐代:白居易 良時光景長虛擲,壯歲風情已暗銷。
忽憶同為校書日,每年同醉是今朝。 曲江三月三日 唐代:許棠 滿國賞芳辰,飛蹄復走輪。
好花皆折盡,明日恐無春。 鳥避連云幄,魚驚遠浪塵。
如何當此節,獨自作愁人。 三月三日 唐代:白居易 暮春風景初三日,流世光陰半百年。
欲作閑游無好伴,半江惆悵卻回船。 三月三十日作 唐代:白居易 今朝三月盡,寂寞春事畢。
黃鳥漸無聲,朱櫻新結實。 臨風獨長嘆,此嘆意非一。
半百過九年,艷陽殘一日。 隨年減歡笑,逐日添衰疾。
且遣花下歌,送此杯中物。 。
五、有關三月三的詩詞有哪些
1、《上巳日憶江南禊事》唐代:張志和黃河西繞郡城流,上巳應無祓禊游。
為憶淥江春水色,更隨宵夢向吳洲。祓禊,是三月三一個重要的習俗。
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2、《上巳日祓禊渭濱應制》唐代:徐彥伯晴風麗日滿芳洲,柳色春筵祓錦流。
皆言侍蹕橫汾宴,暫似乘槎天漢游。三月三,上巳節,“陽氣清明,祁祁甘雨,膏澤流盈,習習祥風”,如此良辰美景,正是文人雅士集會水濱,流觴取飲,吟詩作文的盛日。
3、《三月三日》東晉:庾闡心結湘川渚,目散沖霄外。清泉吐翠流,淥骿漂素瀨。
悠想盼長川,輕瀾渺如帶。4、《上巳日恩賜曲江宴會即事》唐代:白居易賜歡仍許醉,此會興如何。
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花低羞艷妓,鶯散讓清歌。
共道升平樂,元和勝永和。5、《酬樂天三月三日》唐代:元稹舊年此日花前醉,今日花時病里銷。
獨倚破簾閑悵望,可憐虛度好春朝。三月三,又名踏青節。
諺曰:“尋春直須三月三。”今陜西尚有“踏青屐”之說。
6、《三日尋李九莊》唐代:常建雨歇楊林東渡頭,永和三日蕩輕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
7、《三月三日雨中遣悶十絕句》宋代:楊萬里村落尋花特地無,有花亦自只愁予。不如臥聽春山雨,一陣繁聲一陣疏。
六、三月三古詩詞
有關三月三的古詩詞:
夢江南·九曲池頭三月三
宋代:賀鑄
九曲池頭三月三,柳毿毿。香塵撲馬噴金銜,涴春衫。
苦筍鰣魚鄉味美,夢江南。閶門煙水晚風恬,落歸帆。
三月三日懷微之
唐代:白居易
良時光景長虛擲,壯歲風情已暗銷。
忽憶同為校書日,每年同醉是今朝。
曲江三月三日
唐代:許棠
滿國賞芳辰,飛蹄復走輪。好花皆折盡,明日恐無春。
鳥避連云幄,魚驚遠浪塵。如何當此節,獨自作愁人。
三月三日
唐代:白居易
暮春風景初三日,流世光陰半百年。
欲作閑游無好伴,半江惆悵卻回船。
三月三十日作
唐代:白居易
今朝三月盡,寂寞春事畢。黃鳥漸無聲,朱櫻新結實。
臨風獨長嘆,此嘆意非一。半百過九年,艷陽殘一日。
隨年減歡笑,逐日添衰疾。且遣花下歌,送此杯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