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泉州名勝的詩句有哪些
陳泗東祖籍金門,出生在泉州,乃書香世家。
他的祖父陳師海、父親陳仲瑾是晚清舉人,他的外曾祖許祖淳為泉州光祿卿許邦光之子,官任刑部郎,曾應金門呂世宜聘請主講“浯江書院”。他寫得一首好詩,20歲就被人譽為才子。
87年他恢復原祖籍地金門身份時曾寫下三首七絕《懷鄉》 1、吾家本在浯洲居,奕世務農更業漁。 流落郡城人不識,簞瓢陋巷誦詩書。
2、父祖蟬聯宴鹿鳴,馨香俎豆最關情。 秋風送客浯江渡,憂記當年衣錦榮。
3、鐸聲自古振金門,講學談經禮義存。 清水巖:位于安溪縣蓬萊鎮蓬萊山麓,始建于北宋元豐6年(公元1083年),明嘉靖43年(公元1564年)重修。
巖宇依山而建呈三層樓閣式,有“泉石無雙地,蓬萊第一峰”之譽。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聞說儒師開絳帳,絲蔓長手衍兒孫。 草庵摩尼教遺址 類 別: 名山勝水 地 址: 泉州市區南門外19公里的晉江余店蘇內村 距泉州市區南門外19公里的晉江余店蘇內村,有一座萬山峰,又名萬石山、華表山,為我國僅存完整的摩尼教遺址。
因古用草構屋,故曰草庵。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紀波斯人摩尼所創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倫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為信仰基礎,吸收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倫的宗教思想,創立了摩尼教。
其教于唐代傳入泉州,稱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凈,反對黑暗和壓迫。現代遺址為元代建筑物,據考古發現,宋代摩尼教已在這里活動。
明代禁絕,此處鄉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摩尼教寺緊依華表山麓,內有僧尼住持,原來庵前還有一座佛教寺,已廢,近年又重建,煥然一新。
花木、果樹相映,風景十分優美清凈,為一番別致景色。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筑形式為石構單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闊三開間,間寬1·67米,進深二間3.04米,屋檐下用橫梁單排華拱承托屋蓋,簡單古樸。
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庵內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圓圈淺龕,直徑1.68米,坐像身長1.52米,寬0.83米,頭部比較特別。 呈現輝綠巖(青斗石)顏色,長方形面孔0.32X0. 25米,背有毫光射紋飾,呈現花崗巖石質,散發披肩,端坐蓮壇,面相圓潤,眉彎稍為隆起,嘴唇薄,嘴角線深顯,形成下額圓突,顯得安祥自如;身穿寬袖僧衣,胸襟打結帶,無扣,結帶用圓飾套束蝴蝶形,而向兩側下垂于腳部,雙手相疊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態莊嚴慈善,衣褶簡樸流暢,用對稱的紋飾表現時代風格。
這是目前世界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佛龕的左上角陰刻一段文字“謝店市信士陳真澤立寺,喜舍本師圣像,祈薦考(女比)早生佛地者。
至元五年戌月日記”。五行楷書,34字,字徑2. 5X2.5厘米。
在右上角還有陰刻比較粗糙的文字“興化路羅山境姚興祖,奉舍石室一完。祈薦先君正卿姚汝堅三十三宴,(女比)郭氏五九太孺,繼母黃十三娘,先兄姚月澗,四學世生界者。”
這些文字價值性很高,是目前世界唯一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寺建筑年代可借的文字佐證,非常可貴,同時也是研究泉州明教的一手歷史材料。 在這草庵遺址前端的20米處,曾經出土一塊元代完整的黑釉碗和60多件殘瓷片。
這件完整的黑釉碗,口徑18.5厘米,高6.5厘米,碗內底部在燒制時便刻有“明教會”三字,字徑6.5厘米左右,其他殘瓷片同樣分別刻有“明”、“教”、“會”三個字樣,這是當時泉州明教會活動情況的重要發現。宋未元初時燒制這種黑釉碗,在晉江磁灶為數較多,泉州市區近郊也有同類型的發現,說明羅山草庵摩尼教遺址的文字記載與黑釉“明教會”的瓷碗相印證。
泉州的摩尼教活動于元代是比較公開性的。說明泉州的明教是以佛為崇拜而盛行的。
據傳有泉州十八位讀書士子住于草庵勤奮讀書,常于此顯現佛的形象,說是文殊菩薩的顯影,因此在摩尼光佛坐像兩側有弘一法師手書木刻對聯“石壁光明相傳為文佛顯影”,“史乘記載于此有名賢讀書”。 明朝太祖朱元璋依靠明教奪取政權,并采用明教的“明”定國號,但是又擔心明教威脅他的統治,即所謂“又嫌其教門上逼國號,寅其徒,毀其宮”。
所以明初明教極盛一時又轉入秘密活動,融合于道、佛教的民間崇拜。但仍于明正統年刻摩尼教的教義信條(稱“四位-體”)于摩崖上: 勸 念 清凈光明,大力智慧。
無上至真,摩尼光佛。 正統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書立。
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泉州還有兩位著名詩人游覽草庵題詩于此: 黃克晦(公元1524一1590,號吾野,惠安崇武人,能詩善書畫,著有《吾 野詩集》等) 《萬石峰草庵得家字》 結伴遙尋太乙家,峨峨萬石映孤霞。 坐中峰勢天西側,衣上夢陰日半斜。
風榭無人飄翠瓦,云巖有水浸苔花。 何年更駐蘇杭鶴,靜閉閑房共轉砂。
詩人黃鳳翔(1538-1614,號儀庭,止庵。泉州市區人,名士名宦) 《秋訪草庵》 琳宮秋日共跌登,木落山空爽氣澄。
細草久湮仙峽路,斜暉暫作佛壇燈。 竹邊泉脈鄰丹灶,沿里云根蔓綠藤。
飄瓦頹垣君莫問,蕭然一榻便崚嶒。
二、有什么詩句是贊美福建的
1、《送陸務觀福建提倉》 宋代韓元吉 觥船相對百分空,京口追隨似夢中。
落紙云煙君似舊,盈巾霜雪我成翁。 春來茗葉還爭白,臘盡梅梢盡放紅。
領略溪山須妙語,小迂旌節上凌風。 譯文: 把酒相對,依依話別,回首往昔,竟是百事成空,當年在京口結伴同游、互相酬唱的情景已如舊夢。
而今您揮毫染翰,云煙滿紙,詩風雄健,仍不異昔日;我卻早已白發盈巾,滿頭霜雪,變成皤然衰翁。 在這臘盡春回之際,梅花盛開,梢頭已染成一片嫣紅;待您到任時,春光明媚,白茶葉也該爭先吐出芽葉為您洗塵接風。
人們領略閩中的溪山之勝還要靠您的妙語佳句,希望您稍微繞點路,到我建造的凌風亭題詩攬勝。 2、《送鄭侍御謫閩中》 唐代高適 謫去君無恨,閩中我舊過。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東路云山合,南天瘴癘和。
自當逢雨露,行矣慎風波。 譯文: 你遠謫荒瘴,不應該怨恨縈心,朋友,我曾經是去過閩中之人。
到閩中大概很少見到遠旅雁陣;深夜,聽到的都是哀傷的猿啼。 閩東的山路,到處是云昏嶺峻,閩南住久了,瘴癘也不必心悸。
朋友,你一定逢赦,恩沾雨露,珍重啊,風波之獻,路上當心。 3、《閩中秋思》 唐代杜荀鶴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弄紅蕉葉葉聲。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譯文: 秋雨使叢叢紫菊顏色濃淡均勻,金風吹拂片片紅蕉葉颯颯有聲。
閩中北面是高山南臨洶涌大海,便于成圖作畫而道路崎嶇難行。 4、《福州即景》 宋代謝泌 一別無諸歲月增,遙聞此景畫難能。
湖田播種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常年六月東山里,地涌寒泉漱齒冰。 譯文: 福州真是一塊福地,夏日炎熱,有賴寒泉解渴降溫,冬日寒冷,又有溫泉驅寒護身。
道路逢人半是僧說明人心安定,也說明宋代福州這個地方極為崇尚佛教。 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反映自王審知大力提倡佛教后直至宋代年間,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規模之大冠于南方各省。
這使人聯想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的南京,而福州對佛教的熱衷程度,在字面上看似乎比南京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5、《福州溫泉》 宋代程師孟 曾看華清舊浴池,徘徊卻想開元時。
此泉何日落天崖,不見蓮花見荔支。 譯文: 曾經看到楊貴妃沐浴的華清池,思緒徘徊至唐玄宗即位開元之治之時。
華清池從何時開始像日落天涯般蕭條,已不見唐玄宗為討得楊貴妃歡心,遠運新鮮荔枝。 詩中把福州溫泉與陜西華清池媲比,聯想歷史教訓,告誡當權者親賢臣,遠小人。
三、我眼中的泉州 詩歌
藍藍泉州灣 青青戴云山
海上絲路從這里鋪向世界
金門酒醇 永春甘甜
德化瓷美 安溪茶香
八百里海岸線 滿張著希望的風帆
藍藍泉州灣 青青戴云山
燦爛文明輝耀在古老東方
熱情友好 英武豪邁
開拓進取 不惜自強
這里的人民 重新描繪著好山川
我愛藍藍泉州灣 我愛青青白云山
泉州我的故鄉 我的故鄉
我愛藍藍泉州灣 我愛青青白云山
泉州我的故鄉 我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