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國著名詩人晉希金有哪些詩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生于莫斯科。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他使俄羅斯文學走上了現實主義的道路,進入了世界文學的先進行列。主要作品有長詩《葉普蓋尼.奧涅金》等。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年)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是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造者,更是19世紀世界詩壇的一座高峰。
普希金是時代的寵兒,也是時代的旗幟。他作為民族意識的體現者,反映了俄羅斯人民要求民族尊嚴、國家獨立、社會進步的愿望和心聲。普希金對俄羅斯本國作家影響巨大,在這一點上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的詩人能與之相比。
普希金的青少年時代
普希金1799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早年受到農奴出身的保姆阿琳娜·羅季昂諾夫娜的影響。1811年進彼得堡皇村學校。 1812年戰爭所激起的愛國熱潮給少年普希金極大鼓舞。在校期間,他與未來的十二月黨人丘赫爾伯凱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時,他的詩歌才能已經開始顯露出來。1814年,他朗誦的《皇村回憶》一詩,深得在場的老詩人杰爾查文的贊賞。 1817年,普希金畢業后在外交部任職,并先后參加了“阿爾扎瑪斯社”與“綠燈社”。在十二月黨人影響下,這時期普希金寫下了不少政治抒情詩,抨擊專制制度、歌頌自由和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自由頌》(1817)、《致恰達耶夫》 (1817)、《鄉村》(1819)等。他還寫了一首敘事詩《盧斯蘭與柳德米拉》。 普希金的政治抒情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此他被沙皇政府政治流放到了南俄。
南方流放時期
普希金于1820 年5月來到南俄后,先后在葉卡捷琳諾斯拉夫和基希尼奧夫等地逗留,并曾赴高加索和克里米亞等地。南俄一帶是十二月黨人南社的據點,普希金和他們關系密切,在思想上受他們的影響。流放生活和南方的自然風光也在這一時期普希金的創作中留下了印記。南方流放時期是普希金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高潮時期。在這幾年里,他寫下了四部著名的浪漫主義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強盜兄弟》、《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和《茨岡》。1823年,普希金在基希尼奧夫開始創作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 南方流放的后期,普希金與奧德薩總督關系惡化。1824年當局截獲普希金的一封“冒犯”上帝的私人信件, 并以此為借口,將普希金放逐到他母親的領地普斯科夫省米哈伊洛夫斯克村, 軟禁了起來。
鄉村幽禁時期
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十分偏僻,只有老保姆陪伴著他。他中斷了與十二月黨人的聯系,但接近了農奴制度下的農村生活和俄羅斯普通的人民。他在這二年里經常到集市上聽農民談話和唱歌,并十分注意收集民間故事和口頭傳說。普希金從那里學習人民的語言,吸取了許多有益的養料,這一切對普希金后來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這兩年里,普希金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如《囚徒》、《致大海》、《致凱恩》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等幾十首抒情詩 ,敘事詩《努林伯爵》,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以及《葉甫蓋尼·奧涅金》前六章。
就在他被軟禁在鄉間的時候 ,彼得堡爆發了十二月黨人起義。普希金一直關心著時態的發展。起義失敗后,新上臺的沙皇尼古拉一世為了拉攏詩人為其服務,決定將其召回莫斯科。
重返京城時期
這時期,普希金寫下了不少熱情贊揚十二月黨人的崇高志向的詩歌,《致西伯利亞的囚徒》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1830年秋天,普希金因故滯留波爾金諾,這三個月成了普希金創作中的豐收時期。他完成了《葉甫蓋尼·奧涅金》、《別爾金小說集》(其中包括《射擊》、《暴風雪》、《村姑小姐》和《驛站長》等)、四部小型悲劇和幾十首抒情詩。
普希金與岡察羅娃結婚后,定居彼得堡。他的行動仍受到沙皇政府的監視。這一時期,普希金在創作上仍不斷有優秀作品出現,如小說《上尉的女兒》、《黑桃皇后》、《杜勃羅夫斯基》、敘事詩《波爾塔瓦》、《青銅騎士》、抒情詩《致詩人》、《秋天》和《紀念碑》等。30年代中期,普希金與當局的矛盾日益加劇,此時一個法國流亡者丹特士又放肆地追逐他的妻子,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普希金于1837年 2月8日與丹特士決斗,身負重傷,兩天后去世。
二、晉希金是誰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年6月6日-1837年2月10日)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被許多人認為是俄國最偉大的詩人、現代俄國文學的奠基人。
普希金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藝術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響,他的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表現了對自由、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必能戰勝黑暗、理智必能戰勝偏見的堅定信仰, 他的“用語言把人們的心靈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偉大抱負深深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他的作品,激發了多少俄羅斯音樂家的創作激情和靈感。以普希金詩篇作腳本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 、《鮑里斯·戈都諾夫》、《黑桃皇后》、《魯斯蘭與柳德米拉》、《茨岡》等等,普希金的抒情詩被譜上曲,成了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還有的作品還被改編成芭蕾舞,成為舞臺上不朽的經典。
三、以改變方法走好人生 為題寫一篇作文
吉鴻昌說過:“路是腳踏出來的,歷史是人寫出來的。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是的,我們每走一步,都是在書寫著自己的“人生史”。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們確實要萬分認真“書寫”好這僅有的一次歷史,不能讓自己的老年沉浸在對少年時沒有努力而造成的痛苦回憶中。那么,我們就要踏踏實實走好人生每一步。
走好人生每一步,不僅要走好成功時的每一步,更要走好失敗時的每一步。在成功的光環下,我們要走好每一步。在生活的陰霾面前,我們不能退卻,更要勇往直前。
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勇敢地走好人生每一步,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不斷地耕耘,才嘗到了生活的甜果。史鐵生,20歲就殘了雙腿,但他沒有絕望,毅然豎起生活的風帆,所以他鑄造了自己的文學生涯;貝多芬,失去聆聽的權利后,依然沒有放棄,依然繼續創作,所以,他的音樂響遍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霍金,軀體被病魔殘酷地束縛,卻沒有放棄生活,所以,宇宙中彌漫著這位科學世匠的思維。
只有刻苦奮斗,不畏困難,我們才能在成功的路上走得更遠一些;只有實實在在地做事,實實在在地做人,實實在在地對待每一個時日,我們才會擁有一份實實在在的成功。人生路上,難免會有失敗,但只要我們付出了,堅持走下去,就一定能得到生活的回報。面前的路或許崎嶇,或許漫長,或許存滿了荊棘,但只要你擁有信心和勇氣,不懈地努力,那么這條路上的每一個困難都將是你通往成功的墊腳石。
雪萊曾說過:“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在人生旅途中,失敗就好比冬天一樣冷酷難熬,可是堅持住,春天般的成功到來時,就會驅走所有的寒冷,溫暖你的心田。面對人生的“冬天”,要充滿希望,相信春天即將到來,只有堅強地走過人生的陰暗和厄運,才能擁抱春天的明媚陽光。“希望是厄運的忠實姐妹。”晉希金如果說。路,就在自己的腳下,勇敢些,堅強些,你就會跨入輝煌。當一個人不懈地追求光明,光明很快就會來照耀他。只要走好人生每一步,每一次失敗都將成為成功的前奏。
人生路上的挫折也許是障礙,但無論人生,無論歷史,都是在挫折中前進,挫折、低谷,只是前進中的“小插曲”而已。明智的人決不會坐下來為挫折而哀號,他們一定樂觀出發尋找辦法來挽救。哥爾斯起說過:人生最大的光榮,不在于永不失敗,而在于屢仆屢起。失敗抑或挫折只是暫時的,我們要對生活充滿希望,這樣才有信心追求理想,才能把握住機遇。機遇一向都只喜歡光臨對生活有希望的人,因為只有對生活充滿希望,才能有足夠的準備迎接機遇。但生活中,有人常常抱怨命運的不公,抱怨沒有機遇,可是,每當機遇來臨之時,他們又變得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甚至在機遇面前成為一個儒夫。所以,人生的每一步我們都要認真對待,來不得半點馬虎。
生命的軌跡是靠自己繪制的,只要我們認真地去“描繪”——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用心書寫好自己的歷史,我們的人生將會豐富多彩,我們的人生路上將會充滿韻樂、開滿鮮花……
四、《努力走好每一小步》的作文400字
我喜歡一個人走在林陰小道上,愣愣出神,聽一些傷感的音樂,去細細體會其詞的意味。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就是要走好每一步路。我踏出的腳印,深的被銘刻,淺的則被拭去。
面對成功,我們只能一步一個腳印,繼續往前走,每一步都踏踏實實地走過,才能將我們的成功保存;才能將我們的青春揮灑;才能將我們的價值體現。
作為剛剛步入青年隊伍的我,回頭只能看見幾只零星的腳印,使我有一些絕望。轉過頭來,我甚至不敢正視前方,透過我的眼睛你甚至可以看見那淡藍色的憂郁。對于命運的安排,我不知所向和方。面對渺茫的前途,我更不知到哪兒可以尋找光明。
我深知,要想走上美好而光明的康莊大道,我唯有拿出我雄鷹般的豪情壯志,跟上時代的步伐,每一步都走得更穩。努力,才會有回報!
有時候,我真想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讓我重走一遍,如果有可能,我寧愿再來一次輪回,可這世界雖大,卻偏偏找不到后悔藥。我只有保持頭腦清醒,別在茫茫黑暗中失去方向,遠離心中的光明。仔細聆聽歲月的風鈴,在青春的十字路口前不要回望。追隨前輩們的腳印,因為他們會將我帶入那心中所向往的地方。相信這一路上會有很多挫折。但面對這些腳印,我決不放棄,反而更要越挫越勇。不論高山大河,不論荊林沼澤,還是沙漠荒地,我都要重重地烙上我的腳印。( 文章閱讀網:* )
還記得剛進校的那種輕浮。總以為畢業還遙遙無期,腳步也是一種飄然,幾乎看不見印跡,可誰知時光匆匆,轉眼較我已進入了高二,腳步也不知不覺地沉重起來,當然,腳印也變得更加清晰。命中注定我不能成為天才,笨鳥要先飛,就得勤加練習。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我的眼睛也變得清晰了。好像剛從老君的煉丹爐中熬出來,煉出了一對睿智的目光。于是我開始高瞻遠矚,放眼未來,密切關注今后一切可以留下足跡的地方。
我決定認真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在人生的征途中留下我的腳印。向自己的目標前行!
五、跨出成功的最后一步作文1000字15篇
跨出勇敢的一步
瀑布從懸崖上奔瀉寫下來,蔚為壯觀,令人贊嘆。如果小溪沒有勇氣從懸崖上奔瀉下來,又怎么會有那氣勢磅礴的瀑布呢?雄鷹展翅,一飛沖天,蕩氣回腸,如果巢中的雛鷹沒有勇氣振翅試飛,又怎么能翱翔于更高遠的天空?——他們跨出了勇敢的那一步!
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如果我們不跨出勇敢的一步,又怎能進取向前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多彩的人生?
賽場上的空氣似乎凝固了。熾熱的陽光照射在跑道上,空氣中翻滾著熾人的熱浪,滴滴晶瑩的汗珠從額上流淌而下,燥熱和憋悶使人感覺自己快要融化在賽場上了。面對眼前的道道高欄,我咽了口唾沫,心里有些發怵:“我能行嗎?我能跨過這些欄嗎?能笑到最后嗎?”
曾經的我是個膽小懦弱的人,從沒參加過運動會,我懼怕與其他選手激烈角逐的緊張,我擔心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人甩在身后的窘迫,我更害怕比賽失敗時老師那失望與無奈的眼神和同學們嘰嘰喳喳的議論……然而老師語重心長的鼓勵我:人生旅途中有數不清的拐角在等著我們。只要我們勇敢地跨出那一步,成功終會屬于自己。老師的話點燃了我有藏于心底的求勝欲望。我終于下定決心挑戰自己,勇敢地跨出那一步。
遠處幾十道充滿希望的目光像我投射過來,給我注入了充足的力量和信心。我雙手有力的撐在地上,身體前傾,屏住呼吸,雙目注視前方,心兒撲通撲通的狂跳不止,每一根神經都繃得緊緊地,我憋足了勁,蓄勢待發。
“砰”一聲槍聲,我如箭一般沖了過去,一咬牙,右腿猛地一蹬,向前猛跑了幾步,左腿快速的向上一抬,雙臂在空中高高揚起,感覺自己整個身體都飛起來了……啊,我跨過了第一道欄,我很興奮,在心中添了一份信心。繼續往前騰躍,我信心和勇氣征服了每一道看似高不可及的欄,飛一般地沖過終點,勝利的喜悅頃刻間包圍了我。
我揮動雙手,眼里滿淚水,與我的老師同學分享成功的快樂。我深深地吸了口氣,溢滿心中的是滿懷的甜柔。抬起頭,啊,天空蔚藍,太陽正艷。
人生路上充滿泥濘和坎坷,如果猶猶豫豫,瞻前顧后,害怕失敗,只能止步不前,蹉跎一生。只有不怕泥濘,不懼摔倒,勇敢地跨出那一步,才能笑到最后。站在抉擇的十字路口,有人選擇跨出那一步,有人選擇躲避退讓,也因此產生了成功和失敗。小下一步的力量很大,跨出這一步,才有成功的希望,如裹足不前,那只有滿腹的遺憾……
每一個人都有深不可測的潛力,只要跨出那一步,就能寫就非凡的人生。相信自己,勇敢跨出那一步,前面就是個朗朗的天。
六、俄國有哪些詩人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出生于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
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并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
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后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長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
托爾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貴族,但他一生始終不渝地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莊園進行改革,不過都沒成功。五十年代開始文學創作。
<戰爭與和平>是他前期的創作總結。(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創作的第二個里程碑。
(復活>是他長期思想探索的藝術總結,是他對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長篇小說。 ☆<戰爭與和平>以戰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庫斯基、羅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歷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提出了許多重大問題。
小說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現人民是推動歷史的決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國人民反拿破侖入侵戰爭的正義性質。 ☆<安娜·卡列尼娜>交織著安娜追求愛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會出路這兩條平行發展的線索,通過這兩條情節線索,小說不僅形象地反映了俄國社會的變動,同時也鮮明地暴露了托爾斯泰世界觀的尖銳矛盾。
☆<復活>托爾斯泰在<復活>中,對地主資產階級社會進行了尖銳無比的批判,表達了他對國家、教會、土地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的看法。他以強烈的憤怒,揭發專制制度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
主人公:瑪絲洛娃、聶赫留朵夫。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度,“道德自我修養”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
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吁人們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后又創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
他認為俄國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1852~1862)之中。
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這是其創作歷程中的第一個里程碑。小說以四大家族相互關系為情節線索,展現了當時俄國從城市到鄉村的廣闊社會生活畫面,氣勢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1812年庫圖佐夫領導的反對拿破侖的衛國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和英勇斗爭精神,主要探討俄國前途和命運,特別是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
小說結構宏大,人物眾多,典型形象鮮活飽滿,是一部具有史詩和編年史特色的鴻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說藝術已達爐火純青。
70年代未,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巨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后》(1903),特別是 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樸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個小站,享年82歲,一代文學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戰爭與和平》賞析 《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
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近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歷史,戰爭,人間一切慘劇,各種情欲,人生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聲到氣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發,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和痛苦,各種可能的內心思緒,從竊取自己同伴的錢幣的小偷的感覺,到英雄主義的最崇高的沖動和領悟透徹的沉思——在這幅畫里都應有盡有。”(斯特拉霍夫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