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后庭花的詩句
看舞霓裳羽衣曲,聽歌玉樹后庭花。——晁沖之《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
極目風沙姚魏家,耳邊忍聽后庭花。——陳著《次韻弟觀送牡丹》
風雨滿天愁不動,隔江猶唱后庭花。——黃今是《漁父詞》
南北自分仍自合,不應全殢后庭花。——李流謙《金陵二首》
客沽北府酒,女唱后庭花。——劉克莊《商婦詞十首》
賦繁臺雪云將暮,歌后庭花月未殘。——劉克莊《十疊》
玉樹后庭花不見,北人租地種茴香。——宋無《金陵懷古》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李商隱《隋宮》
下若溪寒明月夜,后庭花落隔江秋。——曹學佺《金陵懷古四首和汪仲嘉》
二、古詩文中常有關于后庭花的描述它是出自李煜的文章嗎
不是。
“后庭花”本是一種花的名,這種花生長在江南,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稱“后庭花”。后庭花花朵有紅白兩色,其中開白花的,盛開之時使樹冠如玉一樣美麗,故又有“玉樹后庭花”之稱。
《后庭花》又叫《玉樹后庭花》,以花為曲名,本來是樂府民歌中一種情歌的曲子。 南北朝陳朝最后那個皇帝陳后主陳叔寶填上了新詞,詞為麗宇芳林對高閣,新妝艷質本傾城。
映戶凝嬌乍不進,出帷含態笑相迎。妖姬臉似花含露,玉樹流光照后庭。
陳叔寶窮奢極欲,沉湎聲色,是一個典型的昏君。當時,北方強大的隋時時準備渡長江南下,陳這個江南小王朝已經面臨著滅頂之災,可是這個陳后主,卻整天與寵妾張貴妃、孔貴人飲酒嬉戲,作詩唱和。
陳叔寶作詩水平不怎樣,從這首《玉樹后庭花》就可以看得出來。在這首詩中,陳后主是在以花喻張、孔二妃。
這首詩意境不深,只是對妃子肉麻的贊美,并無技巧可言,若不是與亡國有關是不會流傳下來的。 陳叔寶的《玉樹后庭花》雖然品位低下,但卻得到一**臣的肉麻吹捧,他自己也自鳴得意起來。
隋朝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了,亡國之君陳叔寶仍然和寵妾、墨客們唱著《玉樹后庭花》,直到敵軍沖入宮殿,他才和兩個妃子躲進一口井里。隋兵“窺而呼之,后主不應。
欲下石,乃聞叫聲。以繩引之,驚其太重,及出,乃與張貴妃、孔貴人三人同乘而上。”
陳后主亡國之際的丑態成為千古笑料,他的《玉樹后庭花》也成了亡國的代名詞。 李商隱寫的《隋宮》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寫的是隋煬帝楊廣驕奢荒淫的生活。陳后主降隋后,竟成了楊廣的好友。
這個楊廣時時惦記著人家陳后主的那兩個妃子,連做夢都夢見和張貴妃張麗華跳舞。 李商隱將兩個昏君放在一起,讓他們死后在地下一起唱《玉樹后庭花》,這真是絕妙的諷刺。
昏君楊廣不但沒有接受陳亡國的教訓,反而與昏君為友,意在人家的老婆,最后隋也真的亡在了楊廣的手里,這真是昏上之昏。 后人對《玉樹后庭花》的引用評論,目的是讓人警惕,不要沉溺于靡靡之音。
杜牧的時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著腐敗和糜爛,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猶唱《后庭花》”警示唐王朝。 。
三、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下冊古詩詞誦后庭花古詩
泊秦淮 作者:杜牧(唐代詩人)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建康是六朝的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有人說作詩“發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氣氛又是那么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現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么處理,就很象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系。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后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里的邏輯關系是很強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后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象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絡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于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么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后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后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于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后庭花·一春不識西湖面
朝代:宋代
作者:許棐
原文:一春不識西湖面。翠羞紅倦。雨窗和淚搖湘管。意長箋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來相伴。東風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四、隔岸猶唱后庭花,全詩,還有表達的是什么
杜牧《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賞析:這詩首句寫景,“煙”、“水”、“月”、“沙”由兩個“籠”字聯系起來,融合成一幅朦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氣氛,朦朧中透出憂涼。
次句點題,并以“近酒家”的豐富內涵啟動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帶在六朝時是著名的游樂場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種歌舞游宴的無盡繁華實已包含在詩人此時的思緒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發無限感慨,“不知”抒發了詩人對“商女”的憤慨,也間接諷刺不以國事為重,紙醉金迷的達官貴人,即醉生夢死的統治者。
“猶唱”二字將歷史、現實巧妙地聯為一體,傷時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評論家沈德潛推崇此詩為“絕唱”,一個“猶”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憂慮之情。
管世銘甚至稱其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秦淮河是六朝舊都金陵的歌舞繁華之地,詩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傳來商女《玉樹后庭花》的歌聲,聽著這亡國之音,不禁激起時代興衰之感,后兩句對只知征歌征舞、買笑逐歡,而不以歷景為鑒的統治者,給以深深的譴責。
本詩情景交融,朦朧的景色與詩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