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相應的詩句是什么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相應的詩句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全文】
《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翻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詞解】:
1. 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山西麓。題:書寫,題寫。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廬山。
2. 橫看:從正面看。廬山總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側:側面。
3. 各不同:各不相同。
4. 不識:不能認識,辨別。真面目:指廬山真實的景色、形狀。
5. 緣:因為;由于。此山:這座山,指廬山
【背景】:蘇軾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于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于元豐七年五月間。
【出處】:《東坡七集》
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完整詩句)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出自詩句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
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另外,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解釋〗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出處〗《舊唐書·元行沖傳》:“當局稱迷,傍(旁)觀見審。” 〖示例〗誰怪著你呢,實在說的不錯,倒是沒有人說過的話!可見“~。”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三回。
三、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相應的詩句是什么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相應的詩句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釋義: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賞析: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
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象的空間。
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出自《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四、形容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詩句有哪些
1. 不識廬山真而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4. 從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一、《題西林壁》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翻譯: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賞析:詩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句,可以說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另一種表述方式: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所以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站在高處,從全局出發。
二、《游山西村》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仗無時夜扣門。
翻譯:不要笑話農家臘月做的酒渾濁,豐收之年有豐足的佳肴款待客人。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懷疑會有無路可行的時候,忽然看見柳色暗綠,花色明麗,又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你吹著簫,我擊著鼓,結隊喜慶,春社祭日已經臨近,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簡樸的古風仍然存在。從今日起,如果可以乘著月光閑游,我這白發老翁也要隨夜乘興,拄著拐杖,敲開農家朋友的柴門。
三、《登鸛雀樓》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翻譯: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四、《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翻譯:蒼松下,我詢問隱者的徒弟,他說師傅采藥去了。就在這座山中,可是林深云密,我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哪。
五、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1. [釋義]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2.[出處]《舊唐書·元行沖傳》:“當局稱迷,傍(旁)觀見審。”
五、表達“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意思的詩句有哪些
表達“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個意思的詩句:
1、《題西林壁》
宋代 :蘇軾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譯文:
從側面看廬山嶺連綿起伏,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呈現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2、《登飛來峰》
宋代:王安石
原文: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譯文:
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雞鳴時分在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層層浮云遮擋我遠望的視線,是因為自己站在飛來峰的最高層。
3、《尋隱者不遇》
唐代:賈島
原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霧繚繞,不知他行蹤。
4、《游山西村》
宋代:陸游
原文: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譯文:
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菜肴非常豐盛。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一個山村。
吹著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布衣素冠,淳樸的古代風俗依舊保留。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
5、《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原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山巒漸漸下落,滔滔黃河朝著大海洶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和這一種差不多的詩句
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游山西村》) 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 3、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煥《登鸛雀樓》) 4、沉舟側畔千帆過,并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5、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6、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等飛來峰》) 10、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 11、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春日》) 12、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13、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離別》) 1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5、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 《題西林壁》)。
七、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完整詩句)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出自詩句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么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游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另外,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解釋〗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出處〗《舊唐書·元行沖傳》:“當局稱迷,傍(旁)觀見審。”
〖示例〗誰怪著你呢,實在說的不錯,倒是沒有人說過的話!可見“~。”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三回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