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心“民間疾苦”的詩句有哪些
1、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出自宋·陸游《病起書懷》
意思:病體虛弱消瘦,以致頭上的紗帽也顯得寬大了,孤單一人客居在萬里之外的成都江邊。 雖然職位低微卻從未敢忘記憂慮國事,但若想實現統一理想,只有死后才能蓋棺定論。 希望天地神靈保佑國家社稷,北方百姓都在日夜企盼著君主御駕親征收復失落的河山。 諸葛孔明的傳世之作《出師表》忠義之氣萬古流芳,深夜難眠,還是挑燈細細品讀吧。
2、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 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出自清·黃遵憲《贈梁任父同年》
意思:祖國山河美好如金,如今被列強瓜分誰來負責? 我便如杜鵑一樣呼喚祖國東山再起,向精衛填海一邊的奮斗。
3、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出自三國·曹植《白馬篇》
意思:上戰場面對著刀山劍樹,從不將安和危放在心里。連父母也不能孝順服侍,更不能顧念那兒女妻子。 名和姓既列上戰士名冊,早已經忘掉了個人私利。為國家解危難奮勇獻身,看死亡就好像回歸故里。
4、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自唐·王昌齡《出塞》
意思: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5、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出自唐·杜牧《泊秦淮》
意思:浩渺寒江之上彌漫著迷蒙的煙霧,皓月的清輝灑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將小舟泊在秦淮河畔,臨近酒家。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為亡國之恨黍離之悲,竟依然在對岸吟唱著淫靡之曲《玉樹后庭花》。
6、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意思: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辛苦,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年頭。 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 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
7、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出自宋·陸游《示兒》
意思: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后,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我!
8、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出自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意思:那朱門里啊,富人家的酒肉飄散出誘人的香氣,這大路上啊,凍餓死的窮人有誰去埋葬!相隔才幾步,就是苦樂不同的兩種世界,人間的不平事,使我悲憤填胸,不能再講!
9、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出自戰國·楚·屈原《離騷》
意思:我揩拭著辛酸的眼淚,聲聲長嘆,哀嘆人生的航道充滿了艱辛。
10、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自唐·李紳《憫農》
意思: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曬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 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二、我國古代詩文中,關心民間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佳句有哪些
1、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一叢深色花”,就相當于十戶中等收入的人家所交納的賦稅。十戶人家交納的賦稅才夠貴族買一束花,那么,農民該怎樣把骨頭磨成錢,才能滿足貴族的其他享受呢? 2、山坡羊 潼關懷古(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3、兵車行(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三、我國古代詩文中有許多關心民間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佳句如:
1.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陸游《病起書懷》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黃遵憲《贈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戰國.楚.屈原《國殤》 5.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王昌齡《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唐.戴叔倫《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揚子江》 9.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10.讀書本意在元元——宋.陸游《讀書》 11.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12.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宋.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3.楚雖三戶能抗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宋.陸游《金錯刀行》 14.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陸沉——宋.鄭思肖《二礪 》 1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戰國.楚.屈原《離騷》 16.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三國.曹操《蒿里行》 17.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紳《憫農》 18.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19.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20.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杜甫《春望》 21.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唐,聶夷中《詠田家》 22.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唐.杜甫23.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唐.陳陶《隴西行》 24.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宋.楊萬里《竹枝詞》 25.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臣殘陽——宋.李綱《病牛》 26.但愿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苦出山林——明.于謙《詠煤炭》 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四、有那些關于關心民間疾苦、同情勞動人民的佳句
夜來南風起,觀刈麥時為盩厔縣尉白居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陜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純凈水,隨后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季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么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 lenovo 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里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里,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事,而且寫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顫栗,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里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這樣的詩句,里面包含著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對比,這首詩在寫農民在酷熱的夏季的勞碌與痛苦之后,詩人同樣也 lenovo 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憫 農李 紳春 種 一 粒 粟,秋 收 萬 顆 子,四 海 無 閑 田,農 夫 猶 餓 死,[注釋]1.憫:憐憫,2.粟:(sù)[簡析]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造型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勞動成果,陷農民于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遍身綾羅者,不是養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