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惲南田寫過哪些詩
惲南田(1633年一1690年)字壽平、正叔,號南田老人、云溪外史,自云外史等。江蘇常州人。與王時敏、王鑒、王暈、王原祁、吳歷合稱為“清六家”。著有《顧香館集》、《南田畫跋》、《南田詩抄》、《南田論畫》《南田畫真本》等。
《秋海棠》、《菊花秋紅》兩首
在“惲南田題畫詩稿”中,惲南田分別抄錄了一些論畫詩詞和對菊花、海棠、芙蓉,荷花、蓮花、梅花等花卉進行贊美和賞析的詩詞。這本詩稿中的部分詩詞在南田遺存的畫跋、詩抄中都能找到,詩稿中的“白鷺起時知棹轉,綠萍開處聽歌來。”“不向深溪迷洞隱,還依楊柳送游人。”“點石移泉興不窮,墨花能與碧云通,不須著屐尋山去,萬壑千崖在此中。”等精彩詩句,在一些惲南田存世的作品中也能見到,其中僅題“落花游魚”的詩,此冊中就錄有不同的九首,可見南田豐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創作欲望。在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落花游魚圖》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南田畫作上,我們都能見到類似的詩詞。
二、王原的名言
王原祁,清初著名畫家,字茂京,號麓臺,一號石師道人。
他是江蘇太倉人,王時敏的孫子,并與王時敏,王鑒,王(輝)合稱清初“四王”,又稱“江左四王”。 王原祁生于1642年,卒于1715年,享年74歲。
王原祁聰明有才華,為康熙時進士,因專心畫學,被召供奉內廷,任書畫譜館總裁,負責編纂《佩文齋書畫譜》,并鑒定古今書畫,后又升至戶侍郎,故又稱他為“王司農”。繪畫方面他得祖父和王鑒的傳授,也是走的臨古路子,尤其喜歡臨摹黃公望,筆墨生拙,韻味醇厚,在技巧方面,他喜歡用干筆積墨法,先用筆后用墨,連皴帶染,由淡而濃,由疏而密,反復皴擦,畫面顯得融和厚金。
不過,他的整個畫面是一小片皴擦出來的,一幅畫要數十天、月余才完稿,顯得瑣碎,重復,缺乏整體感和連貫之氣。 王原祁代筆之作很多,由于他受皇帝賞識,學他風格者上千,成為“婁東派” ,此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畫壇,正為正統派,對后世影響極大。
清代山水畫一蹶不振,這也是一大原因。王原祁主纂的《佩文齋書畫譜》,卷帙浩繁、材料豐富。
對后世愛好書畫者,提供了極珍貴而全面的資料。 由于史家對王原祁在畫史中地位評價不高,所以現今藝術市場中他作品的價格偏低。
1988、1989、1990、年兩大拍賣行均有王原祁作品出售。價格都不超過5萬美元。
以1990年美國書畫市場出售的三幅作品為例,一幅是扇面《仿吳鎮山水》,設色紙本,為3500美元,第二幅是立軸《仿吳鎮山水》,價格為11000美元,第三幅《仿黃公望山水》,也是11000美元,這個價格有代表性,一般說來王原祁臨古山水立軸的價格在1-3萬美元,扇面在5000-1萬美元。
三、元代性王的詩人有哪些
【王姓歷史名人】 王 詡:戰國蘇秦、張儀的老師,人稱“鬼谷先生”。
常入云夢山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
鬼谷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杰出的兩個弟子。曾隱居云蒙山水簾洞箸《鬼谷子》書三卷, 流傳于世。
王 翦:秦代名將,佐秦始皇掃平六國。頻陽(今陜西省富平)人,為秦始皇平定趙、燕、蘇、荊諸地,立下赫赫戰功。
王 充: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人。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是一位無神論者。
著有《論衡》。 王 勃: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人,著名文學家,為“初唐四杰”之一。
其成就最高以一篇《騰王閣序》露絕世才華,惜英年早逝。 王 維:太原祁(山西省祁縣)人,唐朝著名詩人,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美譽,有《輞川集》問世。
王 冕:字元章(1310-1359),諸暨(今浙江省紹興)人,元代詩人、畫家。 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
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余生。
王 暈:字石谷,號耕煙山人、烏目山人、清暉主人,江蘇省常熟人,著名畫家,王鑒弟子。與工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 “四王”,加吳歷、惲壽平,亦稱“清初六家”。
在清初畫壇上居主流地 位。所作以仿古為多,功力深厚, 熔鑄南北畫派于一爐。
弟子很多, 稱“虞山派”,以楊晉較著名,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的山水畫。 傳世作品有《仿曹云西山水圖》、《平林散牧、桃花源圖》、《重江疊 嶂圖》、《元人高韻圖》和《康熙南 巡圖》等。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為人正直賢貞,因不愿賄賂畫工毛延壽,入宮數年不見帝,竟寧元年請嫁出塞,與匈奴和親。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山東省瑯琊臨沂人,獨創圓轉流利的書法風格,人稱其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在中國書法史被后人奉為“書圣”,與王獻之并稱為“二王”。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東晉瑯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人。
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過州主簿、秘書郎、長史,累遷建武將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故人稱“大令”。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圣”,與其父并稱為“二王”。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人。 他主張“變風俗,立法度”實行變法。
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稱。現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殘卷等。
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劇作家,作有雜劇十四種,除《西廂記》外,現存《麗春堂》、《破窯記》二種,另有《販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 其最杰出的作品《西廂記》,在中國戲曲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王世貞: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明中葉后七子之一,著述頗豐,其中作品有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
著有詩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稿》、《讀書后》等。 王夫之:字而農(1619-1692),號姜齋,世稱船山先生,湖南省衡陽人,明末清初思想家。
明崇禎十五年中鄉舉。清軍下湖南,與管嗣裘等于衡山起兵抗擊,事敗逃亡肇慶,任南明桂王政權行人司行人。
因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隱遁山林。
從此,勤奮著述凡四十年。對天文、歷法、數學、輿地諸學均有研究,尤精經史、文學。
其主要貢獻是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黃書》、《讀通鑒論》等。
鄧顯鶴等集刊為《船山遺書》。 王國維: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省海寧人,近代國學大師,為近代博學通儒,功力之深,治學范圍之廣,對學術界影響之大,為近代以來所僅見,其《人間詞話》等作品影響深遠。
王若飛:貴州省安順人,他是革命家和理論家,中國**的重要領導人。 1946年因飛機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失事而逝世。
四、元朝畫家黃公望的代表作品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給你帶來幫助,如果滿意請選為最佳答案,謝謝!!) 元朝后期畫家黃公望代表畫作:《山居圖》《剩山圖》《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溪山雨意圖》《剡溪訪戴圖》《富春大嶺圖》著《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布局、意境等。
黃公望(1269~1354) 中國元代畫家,書法家,元四家之一[1]。原姓名陸堅,又名靜堅,因過繼浙江永嘉黃氏,遂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一峰道人、大癡道人、井西老人和凈墅等。
關于他名與字的來歷,頗有趣味。因黃公望父親得子后,友人來賀,說:“黃公望子久矣!”,因而黃父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
江蘇常熟人。一說浙江平陽人,因他的《山居圖》自題落款為“大癡道人平陽黃公望”。
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后隱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工書法,善詩詞、散曲,頗有成就,50歲后始畫山水,師法趙孟頫、董源、巨然、荊浩、關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
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 景。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有水墨、淺絳兩種面貌,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
黃公望的繪畫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響極大,畫史將他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著《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布局、意境等。
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溪山雨意圖》、《剡溪訪戴圖》、《富春大嶺圖》等傳世。黃公望的山水畫,很多創作于70歲以后,在富春江畔創作的《富春山居圖》,長636.9厘米,高33厘米,用水墨技法描繪中國南方富春江一帶的秋天景色。
在構思時,他跑遍了春江兩岸,用六、七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他在創作風格上主張學習前人,并提出見到好山好水就隨時寫生,不被動繪畫創作。
作為地位顯赫的富貴文人畫家,王原祁更關注純真的繪畫語言,他"為藝術而藝術"的迷狂心態,值得后人學習。 黃公望是元代大畫家,年輕時做過地方小官,先是任書吏,后來,大約是45歲左右時,在一個叫做張閭的官僚手下做過椽吏,后因張閭犯了官司,黃公望遭誣陷,蒙冤入獄。
出獄后,不再問政事,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一度曾以賣卜為生。
后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由于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生了興趣。
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于心,運之于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于這些山林勝處。
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
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于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紙本,水墨,縱33厘米,橫636.9厘米,開始創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時斷時續,歷經數年,至正十年,他83歲,為此圖作題時,尚未最后竣稿。
此圖描繪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巒深秀,筆墨紛披,蒼茫簡遠(見彩圖《富春山居圖》(部分元)),是黃公望水墨山水畫中的杰作。明代鄒之麟題跋中,將此圖與王羲之《蘭亭序》相媲美。
元惠宗至正七年(1437),黃公望準備畫一幅富春山全圖,此時黃公望已是近八十歲的老人了,前后經歷三四年的經營,始告完成。此圖描寫富春江兩岸秋景,筆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筆皴擦,叢樹平林多用橫點,林巒渾秀,似平而實奇,整個畫面,似融有一種仙風道骨之神韻。
這便是《富春山居圖》。此圖經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鄒之麟等題記。
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圣而神矣!”明清許多畫家都從《富春山居圖》中得到啟示,影響深遠。清乾隆時此畫入內府,著錄于《石渠寶笈三編》。
當時社會上摹本有十余種之多。乾隆在見到此本之前,曾得摹本,認為真跡,并在上題了詞。
真本得到后,反被定為偽品,成為畫史上一大笑柄。此圖在清代初年為吳正志所得,吳傳其子吳洪浴,洪浴愛之如命,臨死前曾令家人將其殉之于火,幸被侄子吳真度從火中搶出,但已被燒成兩段,因而被后人稱之為《剩山圖》。
現在,此圖的主要部分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余者藏于浙江博物館。 [編輯本段]山水畫成就及其影響 南宋山水畫之變,始于趙孟頫,成于黃公望,遂為百代之師。
繼趙孟頫之后,他徹底改變了南宋后期院畫陳陳相因的積習,開創了一代風貌。中國山水畫產生于晉和南朝末,至唐末五代達到一個高峰。
北宋的山水畫基本上繼承李成、范寬等北方派畫風,南宋自始至終流行李、劉、馬、夏水墨剛勁派畫風。元趙孟煩托古改制,主張摒棄南宋,仿效北宋,遠法晉唐。
但趙的繪畫全面,風格也多變,其山水畫早期學晉唐,多青綠設色,后期宗法董、巨、李、郭,以水墨為主。然無固定面貌。
黃公望雖受趙的影響,但他專意于山水畫,且更多地著意于董、巨,水墨紛披,蒼率瀟灑,境界高曠,皆超出趙孟頫之上。他并把董、巨一派山水畫。
五、古詩欣賞清袁枚仿元遺山論詩
“不相菲薄不相師,公道持論我最知”我從字面上理解,大概意思是我的心中自有一套判斷是非公道的原則,不受眾人的輿論或權威的話語所左右,我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
“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詩”是這樣的:明代已經急劇衰微了的山水畫,在清初重新振起,以 漸江、石溪為代表的遺民派和以梅清、石濤為代表的自我派山水畫,大可媲美宋元, 乃至過之。可惜未能成為畫壇主流,不久便被仿古派“四王”(王時敏、王鑒、王暈、王原祁)所掩蓋,所謂“正宗”和主流又納入了明末出現的臨古軌跡,畫壇出現了 和社會一樣的“萬馬齊喑”的狀態。
“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詩。”“四王”的畫被目為“正宗”,后世識者 對其才力微薄之不滿甚于阮亭詩。而非正宗的“四僧”(八大山人、石濤、髡殘、弘仁)和被譏為“惡習”、“八怪”的畫反而為覽者所喜愛。
這首詩的一二句較出名,常被人引用來明志。
六、溫總理講了什么名言
1. 行百里者半九十the last part of an endeavor is the hardest to finish 釋義: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
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難,愈要認真對待。常用以勉勵人做事要善始善終。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五》:“詩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
2.華山再高,頂有過路High mountain, have to travel 釋義:華山以其峻峭吸引了無數瀏覽者。山上的觀、院、亭、閣、皆依山勢而建,一山飛峙,恰似空中樓閣。
由于華山太險,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歷代君王祭西岳,都是在山下西岳廟中舉行大典。
出處:《尚書》載,華山是”軒轅皇帝會群仙之所”。《史記》載,黃帝、虞舜都曾到華山巡狩。
據記載,秦昭王時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峰頂的道路。
直到唐朝,隨著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3. 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尤未悔Also YuXinZhi firmly, though not regret it especially nine dead 釋義:這些都是我內心之所珍愛,叫我死九次我也絕不改悔! 出處: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離騷》。
4.人或加訕,心無疵兮Or rather, add the heart defects 釋義:即使有人誹謗,我也問心無愧啊。 出處:劉禹錫在《子劉子自傳》中云,“不夭之賤,天之祺兮。
重屯累厄,數之奇兮。天與所長,不使施兮。
人或加訕,心無疵兮。” 5.雖有小忿,不廢懿親Though small, don't waste my would kiss 釋義:即使有些小矛盾,仍然是至親的親人。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如是則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 6.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1269~1354) 中國元代畫家,書法家,元四家之一。
原姓名陸堅,又名靜堅,因過繼浙江永嘉黃氏,遂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一峰道人、大癡道人、井西老人和凈墅等。關于他名與字的來歷,頗有趣味。
因黃公望父親得子后,友人來賀,說:“黃公望子久矣!”,因而黃父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蘇常熟人。
一說浙江平陽人,因他的《山居圖》自題落款為“大癡道人平陽黃公望”。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后隱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
工書法,善詩詞、散曲,頗有成就,50歲后始畫山水,師法趙孟頫、董源、巨然、荊浩、關仝、李成等,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家。其畫注重師法造化,常攜帶紙筆描繪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勝景。
以書法中的草籀筆法入畫,有水墨、淺絳兩種面貌,筆墨簡遠逸邁,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黃公望的繪畫在元末明清及近代影響極大,畫史將他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元四家。
著《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溪山雨意圖》、《剡溪訪戴圖》、《富春大嶺圖》等傳世。
黃公望的山水畫,很多創作于70歲以后,在富春江畔創作的《富春山居圖》,長636.9厘米,高33厘米,用水墨技法描繪中國南方富春江一帶的秋天景色。在構思時,他跑遍了春江兩岸,用六、七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
他在創作風格上主張學習前人,并提出見到好山好水就隨時寫生,不被動繪畫創作。作為地位顯赫的富貴文人畫家,王原祁更關注純真的繪畫語言,他"為藝術而藝術"的迷狂心態,值得后人學習。
黃公望是元代大畫家,年輕時做過地方小官,先是任書吏,后來,大約是45歲左右時,在一個叫做張閭的官僚手下做過椽吏,后因張閭犯了官司,黃公望遭誣陷,蒙冤入獄。出獄后,不再問政事,遂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
一度曾以賣卜為生。后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
由于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于心,運之于筆。
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于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著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于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
紙本,水墨,縱33厘米,橫636.9厘米,開始創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時斷時續,歷經數年,至正十年,他83歲,為此圖作題時,尚未最后竣稿。此圖描繪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巒深秀,筆墨紛披,蒼茫簡遠,是黃公望水墨山水畫中的杰作。
明代鄒之麟題跋中,將此圖與王羲之《蘭亭序》相媲美。元惠宗至正七年(1437),黃公望準備畫一幅富春山全圖,此時黃公望已是近八十歲的老人了,前后經歷三四年的經營,始告完成。
此圖描寫富春江兩岸秋景,筆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筆皴擦,叢樹平林多用橫點,林巒渾秀,似平而實奇,整個畫面,似融有一種仙風道骨之神韻。這便是《富春山居圖》。
此圖經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鄒之麟等題記。鄒之麟在題跋中稱此圖“筆端變化鼓舞,右軍之蘭亭也,圣而神矣!”明清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