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盡斷三千煩惱絲
這半句話應該是從一首詩演變來的。
“因定三生果未知,繁華浮影愧成詩。無端墜入紅塵夢,惹卻三千煩惱絲”它講的是:因為前世因緣種種過往的感受,才發現一切都是夢幻,都是虛無,這應著了佛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還不如沉醉在詩詞之中,任由他前世今生,扶花煙柳剪斷三千煩惱絲 無牽無掛自逍遙 衣帶漸寬人憔悴, 道是有晴卻無情剪掉三千煩惱絲,為何絲斷情難斷。
剪去三千煩惱絲,化做自得一微塵。剪去三千煩惱絲,墜入萬丈紅塵夢。
剪盡三千煩惱絲,留取青燈伴夜行。斬斷三千煩惱絲,木魚孤燈清白衣。
偶拂蓮座塵霧起,常掃庵前葉若漪。
二、“三千煩惱絲”出自于哪首詩
1、出處
唐代李白的《秋浦歌》。
2、《秋浦歌》唐 李白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3、釋義
秋浦水像秋一樣的長,景色蕭條令我心愁。客愁像秋浦水一樣不可量度,我樂行至大樓山以散心憂。站在山頂西望伏安,直見長江之水正滾滾東流。我問江水:你還記得我李白嗎?請你將我一掬淚水,遙寄給揚州的朋友去吧!
4、賞析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個)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單看“白發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發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個(個)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發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發,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嘆人的氣魄和筆力。
古典詩歌里寫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白獨辟蹊徑,以“白發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尤為新奇”,“興中有比,意味更長”(同上)。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贊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發以及白發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似重復又非重復,它并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發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發,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志能,愿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盡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發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識其悲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
三、剪卻三千煩惱絲,前面一句是什么
無端墜入紅塵夢,惹卻三千煩惱絲。
因定三生果未知,繁華浮影愧成詩。
無端墜入紅塵夢,惹卻三千煩惱絲。
此詩講的是《紅樓夢》,可以說點出了《紅樓夢》的中心思想。人世間因緣不過是三生三世的因與果,所有繁華苦難,皆是浮影。所有人無非都是來到人世,入了紅塵,做了一場煩惱如三千發絲般多且不斷的夢。
擴展資料:
三千絲出自佛典。
三千煩惱絲是指頭上的頭發。這是佛家的一個術語,“三千”就是指“很多”的意思。三千絲就是許多的煩惱。
佛家一塵世為一個人煩惱的起源,而要求人出家避世修煉。這就要舍棄塵緣,剃去頭上的頭發以表明志向。
剃去頭發,就代表出家了,去除煩惱來了。因此,頭發就是三千煩惱絲。釋家稱頭發為“煩惱絲”,出家人六根清凈,煩惱自然在清除之列,因此不論和尚尼姑,頭皮一律剃得溜光 。
由此,便有以“斬斷三千煩惱絲”作為出家的表示,或者作為脫離塵世的表示。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出家
百度百科-剃發
四、“三千煩惱絲”出自于哪首詩
1、出處 唐代李白的《秋浦歌》。
2、《秋浦歌》唐 李白 白發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 何處得秋霜。
3、釋義 秋浦水像秋一樣的長,景色蕭條令我心愁。客愁像秋浦水一樣不可量度,我樂行至大樓山以散心憂。
站在山頂西望伏安,直見長江之水正滾滾東流。我問江水:你還記得我李白嗎?請你將我一掬淚水,遙寄給揚州的朋友去吧! 4、賞析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個)長?”劈空而來,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發,駭人心目。
單看“白發三千丈”一句,真叫人無法理解:白發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讀到下句“緣愁似個(個)長”,豁然明白,原來“三千丈”的白發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愁生白發,人所共曉,而長達三千丈,該有多少深重的愁思。
十個字的千鈞重量落在一個“愁”字上。以此寫愁,匪夷所思。
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驚嘆人的氣魄和筆力。 古典詩歌里寫愁的取譬很多。
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憂端如山來(按:當作“齊終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頎云:‘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白獨辟蹊徑,以“白發三千丈”之長喻愁之深之重,“尤為新奇”,“興中有比,意味更長”(同上)。
人們不但不會因“三千丈”的無理而見怪詩人,相反會由衷贊賞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詩人的長嘆疾呼實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頭上生了白發以及白發的長短,是因為照鏡而知。
首二句暗藏照鏡,三四句就明白寫出:“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發,似重復又非重復,它并具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不是白發的“白”字所能兼帶。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發出“何處”之問。
這兩句不是問語,而是憤激語,痛切語。詩眼就在下句的一個“得”字上。
如此濃愁,從何而“得”?“得”字直貫到詩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擠壓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發,鬢染秋霜,親歷親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奮其志能,愿為輔弼”的雄心,有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理想(均見《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盡管屢遭挫折,未能實現,但他的志向紿終不泯。寫這首詩時,他已經五十多歲了,壯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
所以攬鏡自照,觸目驚心,發生“白發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識其悲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傳千古,可謂善作不平鳴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