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普陀山的詩句
康有為用“觀音過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的詩句贊頌普陀山之勝景。.
蓮花座上飛來一葉慈航度眾生早離苦海;
楊柳瓶中灑遍幾滴甘露愿大士廣布福田。
——(順天南路廳同知大興縣知縣邑人李賡云)
在天在淵,蓮座四時云似海;
為霖為雨,楊枝一灑物皆春。
——(清圣祖康熙題《松山》詩)
七 律
林麓蒙茸徑轉深,青山偏自解招尋。
石堂無地留松影,洞水涵云浣客心。
秋色漸高蒼靄散,翠微平對暮煙沉。
流漣徒倚頻移席,何日還期一再臨。
——(錦州府知府孫成書)
七 律
兩度遭劫兩度春,碧血山泉血染身。
玉瓶圣水翻作浪,恩仇一片化煙云。
慈悲崖下慈母心,魂歸南海紫竹林。
白駒過隙千秋事,空有明月照山門。
——錦州知府張景蒼已未懷古偶題
游觀音洞
同治甲子夏偕同人游眺率題俚句歲十五年矣塵滿壁記進懷往跡刻于石以記志之。
洞天古木老煙霞,修到神仙住幾家。
山岫行云忙作雨,懸崖枯樹倒生花。
酒香共飲杯中月,詩草誰籠壁上紗。
獨立最高峰頂望,茫茫大海浩無涯。
——深洲直隸州知府邑人李蓬源
夜宿觀音洞
扶筇重訪舊詩盟,忙到山僧一笑迎。
醉眼放觀天地小,豪情狂壓海山平。
空中峭壁倚云立,石上寒泉咽月明。
何必更尋三島勝,人間自有小蓬瀛。
其 二
振衣高上翠微巔,縹緲人疑羽化仙。
崖雪瘦支松骨健,洞云涼抱馨聲圓。
空潭寒印一輪月,峭石獨撐半壁天。
莫向碧空搔首問,恐驚星斗落巖前。
游觀音洞
高閣凌霄起,憑欄寄興長。
天光垂澗碧,松影入窗涼。
古木叢青靄,危樓倚夕陽。
半山亭下路,云氣郁蒼蒼。
二、關于普陀山古詩詞
七律·游普陀山(轆轤格)
萬里濤聲繞翠微,干宵青嶂白云飛。
千年普濟香煙裊,百尺蓮臺佛像巍。
登石磐陀觀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風光旖旎媲三島,大士當年不肯離。
佩文詩韻五微、四支
注:相傳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圣像回國,經過普陀蓮花洋時,突然海上遍是鐵蓮花,船不能通行,慧鍔以為觀音不肯去,于是把圣像留在普陀山,從此
普陀便成了專門供奉觀音的道場。
游普陀山七律(之一)
云霓明滅涌灜洲,海上仙山夢里游。
綠掩瑤臺浮玉塔,云飄廣宇繞瓊樓。
蓮池賞月依歪柳,石岸聽濤傍扁舟。
更訪八仙奇渡處,遍勘神巧品****。
七律·游普陀山(二)
玉樹瓊枝萬象欣,尋經問道拜觀音。
知因濟困生千手,解悟扶危顧萬民。
不慕仙瀛輕渡海,甘同黔首共融心。
轟傳巨塑開光日,又顯佛輪萬道金。
三、關于“普陀山”的古詩詞有哪些
1.七律·游普陀山(轆轤格) 萬里濤聲繞翠微,干宵青嶂白云飛。
千年普濟香煙裊,百尺蓮臺佛像巍。 登石磐陀觀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風光旖旎媲三島,大士當年不肯離①。 2.佩文詩韻五微、四支 注:相傳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鍔從五臺山請得觀音圣像回國,經過普陀蓮花洋時,突然海上遍是鐵蓮花,船不能通行,慧鍔以為觀音不肯去,于是把圣像留在普陀山,從此 普陀便成了專門供奉觀音的道場。
3.游普陀山七律(之一) 云霓明滅涌灜洲,海上仙山夢里游。 綠掩瑤臺浮玉塔,云飄廣宇繞瓊樓。
蓮池賞月依歪柳,石岸聽濤傍扁舟。 更訪八仙奇渡處,遍勘神巧品****。
七律·游普陀山(二) 玉樹瓊枝萬象欣,尋經問道拜觀音。 知因濟困生千手,解悟扶危顧萬民。
不慕仙瀛輕渡海,甘同黔首共融心。 轟傳巨塑開光日,又顯佛輪萬道金。
4.七律·游普陀山(三) 海生明月月生輝,祝壽灘頭共舉杯。 浪滾彰分明與暗,潮淋不講是耶非。
睡花應解誰如我,醉月原知我是誰。 倦望槐蔭憐夜鵲,無枝可倚尚翻飛。
5.七絕·贊普陀山 普陀勝跡豈尋常?四海行人遠敬香; 佛頂山高云托月,梵音洞古霧成祥。 松風慧解如來意,法雨禪修大道場。
暮鼓晨鐘化愚頑,觀音苦海作慈航。 七律·普陀山頌 普陀佛國獨無雙,碧海金沙映石幢。
姑子羞慚舟上待,觀音婉轉謝東洋。 二龜聽法參禪道,三寺傳經醒世氓。
古剎千年香不斷,江山萬代永和祥。 6.七律·訪普陀山四首 一、觀南海圣境 咬破千山向海陬,百川不悔水東流。
磐陀石影紅塵落,涯洞潮聲世事留。 濤涌蓮花觀自在,波生海印渡心舟。
名山佛指聽梵語,卻道人間好個秋。 說明:普陀山景點甚多,大多與觀世音菩薩有關,著名的如磐陀石、潮音洞、梵音洞、蓮花洋、海印池、觀音巨像等等。
二、訪海天佛國 粒粒纖塵萬里埃,跋山涉水渡洋來。 千般宏愿凝香燭,一片虔誠聚佛臺。
善惡無疑今日事,情仇少怨舊時胎。 晨鐘暮鼓心中響,自有蓮花不斷開。
三、瞻觀音巨像 觀音妙像顯天姿,常應人間苦難時。 傾耳恭聽如眾愿,尋聲釋解化頑癡。
手持法印施無畏,心轉金輪念有詞。 腳踏蓮花神韻出,眉彎新月叫人思。
說明:普陀山南海觀音巨佛銅像立于當年日僧彗鍔留“不肯去觀音”之新羅礁上首龍灣崗墩,像高33米,1997年10月30日開光落成。 四、謁不肯去觀音 觀音不肯去東倭,駕乘蓮花上普陀。
慧鍔禪心從佛愿,梵僧度牒謁迦羅。 一花覺悟靈山笑,滿目慈悲世事歌。
人嘆紅塵緣未了,即揮千手渡心河。 說明:據傳,公元863年,有日僧慧鍔從五臺山請觀音像歸國,舟至蓮花洋受阻,數番無法如愿,遂信觀音不肯東渡,乃建寺供奉,人稱“不肯去觀音”。
普陀山是印度話的簡稱,具足稱是普陀洛迦山、補怛羅迦、布怛落伽等,中國話叫做小白華山。普陀洛迦原為一山之名,因為中國人習性好略,或稱普陀或單呼洛迦,久之遂成為兩個山了。
考普陀山之成為觀世音菩薩道場的原因,在佛教經典上也有明文,當時印度就有幾個補怛洛伽等之說。 我們在華嚴經第六十八卷讀到如下一段經文:“瑟鞞胝羅居士告善財言: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即說頌曰:‘海上有山多圣賢,眾寶所成極清凈,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時善財童子(中略)漸次游行,至于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郁,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于金剛石上(今金剛石俗稱說法臺,石與陀石同在山之西面),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中略)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中略)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凈光明網,攝取眾生。
或以音聲,或以威儀而為說法,或為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就。(中略)愿令一切眾生,若念于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離怖畏已,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
這就是有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二十八參,參觀世音菩薩于此山中,所聞法要,大抵如是。再說觀世音菩薩乃過去正法明如來,早成正覺,因與我們娑婆世界有大因緣,所以他老人家才倒駕慈航尋聲救苦。
三十二應,普門示現,無非是要令一切眾生,脫離苦海而登彼岸而已。 一傳,觀音菩薩在說法臺上講經說法,東海龍王知道以后派了他的兩個龜相來聽經,沒想到兩相聽得入了迷,不愿再回龍宮,龍王知道后非常生氣,就將他們化為了石頭。
二傳,這是雌雄兩只烏龜,因在圣地戲鬧而被懲罰變成了二龜。 參考資料 百度知道:https://**question/*。
四、有關普陀山的詩句和傳說故事
康有為觀音過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
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七律·游普陀山(轆轤格)萬里濤聲繞翠微,干宵青嶂白云飛。
千年普濟香煙裊,百尺蓮臺佛像巍。登石磐陀觀夕照,入林紫竹浴朝曦。
風光旖旎媲三島,大士當年不肯離。七絕·贊普陀山普陀勝跡豈尋常?四海行人遠敬香;佛頂山高云托月,梵音洞古霧成祥。
松風慧解如來意,法雨禪修大道場。暮鼓晨鐘化愚頑,觀音苦海作慈航。
七律·普陀山頌普陀佛國獨無雙,碧海金沙映石幢。姑子羞慚舟上待,觀音婉轉謝東洋。
二龜聽法參禪道,三寺傳經醒世氓。古剎千年香不斷,江山萬代永和祥。
五、關于贊美普陀山的詩句
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宦海夢迷人 (清,福堅法師) 普陀群峰競秀,洞天古木潭印月,石堂松雪高士臥,玉瓶溪水縈繞,山路松聲風推日,紅雨山房逸民居。
(翰林院檢討邑人王春) 天地此昂頭,瞰千里錦秀山河都歸襟抱,閭峰疊疊,拓得開豪客吟懷,憑誰采三輔歌謠,譜漢沛醇風周豐雅化;古今同是夢,數百代英雄人物幾付滄桑,渤海茫茫,流不盡前朝遺恨,好攜取一樽清酒,吊將軍壁壘丞相祠堂。 (同治乙丑科進士直隸知州劉逢源) 蓮花座上飛來一葉慈航度眾生早離苦海;楊柳瓶中灑遍幾滴甘露愿大士廣布福田。
(順天南路廳同知大興縣知縣邑人李賡云) 在天在淵,蓮座四時云似海;為霖為雨,楊枝一灑物皆春。 (清圣祖康熙題《松山》詩) 鳴笳伐鼓速兵機,百勝謀成夜合圍。
月黑風高神鬼泣,金戈白寫識天威。 七 律 林麓蒙茸徑轉深,青山偏自解招尋。
石堂無地留松影,洞水涵云浣客心。秋色漸高蒼靄散,翠微平對暮煙沉。
流漣徒倚頻移席,何日還期一再臨。 (錦州府知府孫成書) 七 律 兩度遭劫兩度春,碧血山泉血染身。
玉瓶圣水翻作浪,恩仇一片化煙云。慈悲崖下慈母心,魂歸南海紫竹林。
白駒過隙千秋事,空有明月照山門。 錦州知府張景蒼已未懷古偶題 游觀音洞 同治甲子夏偕同人游眺率題俚句歲十五年矣塵滿壁記進懷往跡刻于石以記志之。
洞天古木老煙霞,修到神仙住幾家。山岫行云忙作雨,懸崖枯樹倒生花。
酒香共飲杯中月,詩草誰籠壁上紗。獨立最高峰頂望,茫茫大海浩無涯。
深洲直隸州知府邑人李蓬源 夜宿觀音洞 扶筇重訪舊詩盟,忙到山僧一笑迎。醉眼放觀天地小,豪情狂壓海山平。
空中峭壁倚云立,石上寒泉咽月明。何必更尋三島勝,人間自有小蓬瀛。
其 二 振衣高上翠微巔,縹緲人疑羽化仙。崖雪瘦支松骨健,洞云涼抱馨聲圓。
空潭寒印一輪月,峭石獨撐半壁天。莫向碧空搔首問,恐驚星斗落巖前。
游觀音洞 高閣凌霄起,憑欄寄興長。天光垂澗碧,松影入窗涼。
古木叢青靄,危樓倚夕陽。半山亭下路,云氣郁蒼蒼。
望 海 潮 秋日登北普陀山望海樓 秋風古道,亂煙衰草,尋山遠過荒村。崢枕斷流,樓依絕壁,洞霞深鎖禪門,徑曲辟荊榛。
正暮蟬噪雨,塞雁翻云,半壑松聲,滿天霜信氣蕭森,層巒遮斷斜曛。聽疏鐘婁杵,喚醒詩魂,把酒臨風,仰天長嘯,倚欄憑吊何人!一水隔紅塵,見茫茫大海,駭浪橫吞。
待取東林月上,歸路恰黃昏。 常楷八月十五填闋 兩度遭劫兩度春,滴滴碧血染乾坤。
乘舟漂海紫竹去,今生不再回紅塵。 遼代 耶律倍 冷冷山石水,晶晶松下雪。
中有弄凡人,坐挺松石節。 明朝啟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孫承宗 石塘松雪 當年松雪共陰森,今日無松雪自深。
剪水猶然如絮舞,彌空何處聽濤音。坐看石榴涵煙冷,遙見孤城與霧沉。
剩有霜槐搖素影,陸離誰解歲寒心。 清,康熙錦州郡守,孫成詩 嶺上已無松,年年空復雪。
紫竹滿落伽,經寒不變節。 清康熙錦州知府府函 喬嵩裔 桃園一再訪煙霞,不是秦家是漢家。
雨落名山風偃草,泉流古壁水成花。松中晉皇青遮雪,竹照窗欞綠透紗。
結得養生真妙諦,有雁應去等無涯。 民初詩人 翟鏡清《再和李太史》 云要堯堯然,懷松心自負。
寒泉清且澈,積雪質固潔。山上己無松,欲寄已歲寒。
洞前恒有雪,林巒冗飄瞥。 清康熙 錦州知府 孫成 到無一蜚塵,蓄有千冬雪。
僧參水月禪,我固松石節。 清康熙 錦州郡守 劉源溥。
六、描寫普陀山蓮花池的詩句
康有為用“觀音過次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
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的詩句贊頌普陀山之勝景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名山,與四川峨眉山、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普陀山(Mountain Putuo)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面積12.93平方公里,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之稱。
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形似蒼龍臥海。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為馳譽中外的旅游勝地。
普陀山是全國著名的觀音道場。其宗教活動可溯于秦,從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煉丹遺跡隨處可覓。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來謁潮音洞,感應觀音化身,為說妙法,靈跡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鍔大師從五臺山請觀音像乘船歸國,舟至蓮花洋,觸礁,以為觀音不肯東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側供奉,遂有“不肯去觀音”。
后經歷代興建,寺院林立。鼎盛時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侶,史稱“震旦第一佛國”。
每年農歷二月十九觀音誕辰日、六月十九觀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觀音出家日,四方信眾聚緣佛國,普陀山燭火輝煌、香煙燎繞;誦經禮佛,通宵達旦,其盛況令人嘆為觀止。每逢佛事,時有天象顯祥,信眾求拜,靈驗屢現 。
綿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動,使普陀山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積淀了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蘊。觀音大士結緣四海,有句俗語叫:“人人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音信仰已被學者稱為“半個亞洲的信仰。”
普陀山四面環海,風光旖旎,幽幻獨特,被譽為“第一人間清凈地”。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濤聲,皆充滿佛國神秘色彩。
島上樹木豐茂,古樟遍野,鳥語花香,素有“海島植物園”之稱。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樹木66種、1221株。
不僅有千年古樟,還有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物種、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普陀鵝耳櫪。島四周金沙綿亙、白浪環繞,漁帆競發,青峰翠巒、銀濤金沙環繞著大批古剎精舍,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
巖壑奇秀,磐陀石、二龜聽法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朝陽洞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
不少名勝古跡,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 主要景點有三大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
普陀山的標志南海觀音大銅像、紫竹林,還有以自然景觀和寺廟相結合的西天景區。每到夏日來臨,來普避暑的游客紛紛聚集到浙江省第一個海濱浴場一百步沙,使普陀山又增加了一道亮麗的景觀。
編輯本段四海尊崇 普陀山憑借其特有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很早就吸引眾多文人雅士來山隱居、修煉、游覽。據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普陀山即為道人修煉之寶地。
秦安其生、漢梅子真、晉葛雅川,都曾來山修煉。普陀山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唐代就成為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國家交往的必經通道和泊地。
至今山上仍留有高麗道頭、新羅礁等歷史遺跡,流傳著韓國民族英雄張保皋等事跡。自觀音道場開創以來,觀光攬勝者絡繹不絕。
宋陸游、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士,都先后登山游歷。歷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或吟唱,或賦詩,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碑刻,使普陀山文物古跡極為豐厚;唐宋元明清五朝近20位帝王為了祈求國泰民安,特遣內侍攜重禮專程來普陀山朝拜觀音。
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還多次召見普陀山高僧,賜金、賜紫衣、賜字、賜佛經,禮遇有加;新中國歷任中央領導人也都親自蒞臨普陀山視察、指導工作。五朝恩寵,千年興革,佛國香火,由是鼎盛,赫赫聲名,廣播遠揚。
歷經數十年艱辛的建設、開發和保護,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日趨規范化、制度化,旅游秩序井然,景區社會穩定,相繼榮獲了“國家級安全山、文明山、衛生山”、國家AAAA級旅游區、全國旅游消費者權益示范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等榮譽,還通過了ISO14001環境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和獲得全國第四家ISO14001國家示范區榮譽等。 優越的人文環境、一流的旅游服務使普陀山常年游人如織,佛事四季不斷。
2004年接待游客 230多萬人次。每年三大香會節以及中國普陀山南海觀音文化節、“普陀山之春”旅游節期間,游客更多,香火更旺。
路上行人摩肩接踵,虔誠朝拜,一派“海天佛國、琉璃世界”莊嚴而又繁榮的景象. 普陀山已經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成為集禮佛觀光、避暑度假、文物考古、海島考察、書畫寫生、影視攝制,民俗采風于一體的國家重點風景旅游區。 編輯本段十二景觀 普陀以山兼海之勝,風光獨特,四時景變,晨昏物異。
其風景點數又以百計,可謂風光無限。如其他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一樣,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
游覽普陀山的歷代名人曾憑各自的觀感,分別有“普陀八景”、“普陀十二景”、‘普陀十景”。“普陀十六景”之頌贊。
明代文學家屠隆的詠“普陀十二景”。
七、楊萬里普陀山的詩句
艾青《光的贊歌》 一 每個人的一生 不論聰明還是愚蠢 不論幸福還是不幸 只要他一離開母體 就睜著眼睛追求光明 世界要是沒有光 等于人沒有眼睛 航海的沒有羅盤 打槍的沒有準星 不知道路邊有毒蛇 不知道前面有陷阱 世界要是沒有光 也就沒有揚花飛絮的春天 也就沒有百花爭艷的夏天 也就沒有金果滿園的秋天 也就沒有大雪紛飛的冬天 世界要是沒有光 看不見奔騰不息的江河 看不見連綿千里的森林 看不見容易激動的大海 看不見象老人似的雪山 要是我們什么也看不見 我們對世界還有什么留戀 二 只是因為有了光 我們的大千世界 才顯得絢麗多彩 人間也顯得可愛 光給我們以智慧 光給我們以想象 光給我們以熱情 光幫助我們創造出不朽的形象 那些殿堂多么雄偉 里面更是金碧輝煌 那些感人肺腑的詩篇 誰讀了能不熱淚盈眶 那些最高明的雕刻家 使冰冷的大理石有了體溫 那些最出色的畫家 描出了色授神與的眼睛 比風更輕的舞蹈 珍珠般圓潤的歌聲 火的熱情、水晶的堅貞 藝術離開光就沒有生命 山野的篝火是美的 港灣的燈塔是美的 夏夜的繁星是美的 慶祝勝利的焰火是美的 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 三 這是多么奇妙的物質 沒有重量而色如黃金 它可望而不可及 漫游世界而無體形 具有睿智而謙卑 它與美相依為命 誕生于撞擊和磨擦 來源于燃燒和消亡的過程 來源于火、來源于電 來源于永遠燃燒的太陽 太陽啊,我們最大的光源 它從億萬萬里以外的高空 向我們居住的地方輸送熱量 使我們這里滋長了萬物 萬物都對它表示景仰 因為它是永不消失的光 真是不可捉摸的物質—— 不是固體、不是液體、不是氣體 來無蹤、去無影、浩淼無邊 從不喧囂、隨遇而安 有力量而不劍拔弩張 它是無聲的威嚴 它是偉大的存在 它因富足而能慷慨 胸懷坦蕩、性格開朗 只知放射、不求報償 大公無私、照耀四方 四 但是有人害怕光 有人對光滿懷仇恨 因為光所發出的針芒 刺痛了他們自私的眼睛 歷史上的所有暴君 各個朝代的奸臣 一切貪婪無厭的人 為了偷竊財富、壟斷財富 千方百計想把光監禁 因為光能使人覺醒 凡是壓迫人的人 都希望別人無能 無能到了不敢吭聲 而把自己當做神明 凡是剝削人的人 都希望別人愚蠢 愚蠢到了不會計算 一加一等于幾也鬧不清 他們要的是奴隸 是會說話的工具 他們只要馴服的牲口 他們害怕有意志的人 他們想把火撲滅 在無邊的黑暗里 在巖石所砌的城堡里 維持血腥的統治 他們占有權力的寶座 一手是勛章、一手是皮鞭 一邊是金錢、一邊是鎖鏈 進行著可恥的政治交易 完了就舉行妖魔的舞會 和血淋淋的人肉的歡宴 回顧人類的歷史 曾經有多少年代 沉浸在苦難的深淵 黑暗凝固得象花崗巖 然而人間也有多少勇士 用頭顱去撞開地獄的鐵門 光榮屬于奮不顧身的人 光榮屬于前仆后繼的人 暴風雨中的雷聲特別響 烏云深處的閃電特別亮 只有通過漫長的黑夜 才能噴涌出火紅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