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馬嵬的詩歌
燈影 元稹 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掛紅紗滿樹頭。
見說平時燈影里,玄宗潛伴太真游。 連昌宮 張祜 龍虎旌旗雨露飄,玉樓歌斷碧山遙。
玄宗上馬太真去,紅樹滿園香自銷。 溫泉 羅鄴 一條春水漱莓苔,幾繞玄宗浴殿回。
此水貴妃曾照影,不堪流入舊宮來。 經馬嵬坡 蘇拯 一從殺貴妃,春來花無意。
此地縱千年,土香猶破鼻。 寵既出常理,辱豈同常死。
一等異于眾,傾覆皆如此。 連昌宮詞 元稹 連昌宮中滿宮竹,歲久無人森似束。
又有墻頭千葉桃, 風動落花紅蔌蔌。宮邊老翁為余泣,小年進食曾因入。
上皇正在望仙樓,太真同憑闌干立。樓上樓前盡珠翠, 炫轉熒煌照天地。
歸來如夢復如癡,何暇備言宮里事。 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
夜半月高弦索鳴, 賀老琵琶定場屋。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
須臾覓得又連催,特敕街中許然燭。春嬌滿眼睡紅綃, 掠削云鬟旋裝束。
飛上九天歌一聲,二十五郎吹管逐。 逡巡大遍涼州徹,色色龜茲轟錄續。
李謨擫笛傍宮墻, 偷得新翻數般曲。平明大駕發行宮,萬人歌舞涂路中。
百官隊仗避岐薛,楊氏諸姨車斗風。明年十月東都破, 御路猶存祿山過。
驅令供頓不敢藏,萬姓無聲淚潛墮。 兩京定后六七年,卻尋家舍行宮前。
莊園燒盡有枯井, 行宮門閉樹宛然。爾后相傳六皇帝,不到離宮門久閉。
往來年少說長安,玄武樓成花萼廢。去年敕使因斫竹, 偶值門開暫相逐。
荊榛櫛比塞池塘,狐兔驕癡緣樹木。 舞榭欹傾基尚在,文窗窈窕紗猶綠。
塵埋粉壁舊花鈿, 烏啄風箏碎珠玉。上皇偏愛臨砌花,依然御榻臨階斜。
蛇出燕巢盤斗栱,菌生香案正當衙。寢殿相連端正樓, 太真梳洗樓上頭。
晨光未出簾影黑,至今反掛珊瑚鉤。 指似傍人因慟哭,卻出宮門淚相續。
自從此后還閉門, 夜夜狐貍上門屋。我聞此語心骨悲,太平誰致亂者誰。
翁言野父何分別,耳聞眼見為君說。姚崇宋璟作相公, 勸諫上皇言語切。
燮理陰陽禾黍豐,調和中外無兵戎。 長官清平太守好,揀選皆言由相公。
開元之末姚宋死, 朝廷漸漸由妃子。祿山宮里養作兒,虢國門前鬧如市。
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楊與李。廟謨顛倒四海搖, 五十年來作瘡痏。
今皇神圣丞相明,詔書才下吳蜀平。 官軍又取淮西賊,此賊亦除天下寧。
年年耕種宮前道, 今年不遣子孫耕。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廟謀休用兵。
六州歌頭 李冠 凄涼繡嶺,宮殿倚山阿。明皇帝。
曾游地。鎖煙蘿。
郁嵯峨。憶惜真妃子。
艷傾國,方姝麗。朝復暮。
嬪嬙妒。寵偏頗。
三尺玉泉新浴,蓮羞吐、紅浸秋波。聽花奴,敲羯鼓,酣奏鳴鼉。
體不勝羅。舞婆娑。
正霓裳曳。驚烽燧。
千萬騎。擁雕戈。
情宛轉。魂空亂。
蹙雙蛾。奈兵何。
痛惜三春暮,委妖麗,馬嵬坡。平寇亂。
回宸輦。忍重過。
香瘞紫囊猶有,鴻都客、鈿合應訛。使行人到此,千古只傷歌。
事往愁多。 清朝翰林繆東麟的子弟書《憶真妃》 馬嵬坡下草青青,今日猶存妃子陵。
題壁有詩皆抱憾,入祠無客不傷情。 三郎甘棄鸞凰侶,七夕空談牛女星。
萬里西巡君請去,何勞雨夜嘆聞鈴。 楊貴妃梨花樹下香魂散,陳元禮帶領著軍卒才保駕行。
嘆君王,萬種凄涼千般寂寞;一心似醉,兩淚如傾。 愁漠漠,殘月曉星初領略;路迢迢,涉水登山那慣經。
好容易盼到行宮,歇歇倦體;偏遇著冷雨凄風,助慘情。 劍閣中有懷不寐的唐天子;聽窗兒外,不住的叮咚作響聲。
忙問道;“外面的聲音卻是何物也?”高力士奏:“林中的雨點合檐下的金鈴。” 這君王一聞此語,長吁氣;說:“這正是斷腸人聽斷腸聲! 似這般不作美的鈴聲,不作美的雨;乍當我割不斷的相思,割不斷的情。
灑窗欞,點點敲人心欲碎;搖落木,聲聲使我夢難成。 鐺啷啷,驚魂響自檐前起;冰涼涼,徹骨寒從被底生。
孤燈兒照我人單影,雨夜兒同誰話五更? 乍孤眠,豈是孤眠眠未慣;慟泉下,個個孤眠合我同。 從古來巫山曾入襄王夢,我何以欲夢卿時夢不成? 莫不是,弓鞋兒懶踏三更月?莫不是,衫袖兒難禁五夜風? 莫不是,旅館蕭條卿厭惡?莫不是,兵馬奔馳你怕驚? 莫不是,芳卿意內懷余恨?莫不是,薄幸心中少至誠? 既不然,神女因何不離洛浦?空教我,流干了眼淚,盼斷了魂靈。
一個兒,枕冷衾寒,臥紅蓮帳里;一個兒,珠沉玉碎,埋黃土堆中。 連理枝暴雨摧殘,分左右;比翼鳥狂風吹散,各西東。
料今生璧合無期,珠還無日;就只愿,泉下追隨伴玉容。 料芳卿,自是嫦娥歸月殿;早知道半途而廢,又何必西行? 悔不該,兵權錯付卿干子;悔不該,國事全憑你令兄。
細思量,都是奸賊他悮國;真冤枉,偏說妃子你傾城。 眾三軍,何恨何仇合卿作對?可愧我,要保你的殘生也不能。
可憐你香魂一縷,隨風散;致使我,血淚千行似雨傾。 慟臨危,直瞪瞪的星眸、咯吱吱的皓齒;戰兢兢的玉體、慘淡淡的花容。
眼睜睜,既不能救你,又不能替你;悲慟慟,將何以酬卿?又何以對卿? 噯!最傷心,一年一度梨花放;從今后,一見梨花一慘情! 妃子呀,我一時顧命就耽擱了你;好教我追悔新情,憶舊情。 再不能,太液池觀蓮并蒂;再不能,沉香亭譜調清平。
再不能,玩月樓頭同玩月;再不能,長生殿里祝長生。 我二人,夜深私語到情濃處;你還說:但愿。
二、關于馬嵬兵變的詩詞
唐多令
車過馬嵬坡
恩愛寵嬌身,江山重六軍。雨淋鈴、憑吊香魂。千載歌吟長恨曲,未央柳,馬嵬塵。 一頁廢興文,百年忙碌人。嘆李楊、故事常新。依舊斜陽唐景色,花寂寂,草茵茵。
1995.4.2興平]
附雪傾城原玉:馬嵬坡v
歌舞華清春夜長,
烽煙一騎報漁陽。
如今馬嵬坡邊月,
猶照無名野草黃。
芊若原玉:
最是芳華景不長,
誰憐落葉照斜陽。
馬嵬坡上流光老,
觸目空余野草黃。
雪傾城原玉:
誰識無眠清夜長?
誰留碎影舞斜陽?
何堪最是西風恨,
吹老幾番榕葉黃?
鄭畋
唐
七絕
玄宗回馬楊妃死,云雨難忘日月新。終是圣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相思點點淚余痕,馬嵬坡前扼妃魂,天子無奈恨千載,布衣村婦樂天年.
三、鑒賞《馬嵬》這首詩
《馬嵬》袁枚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賞析: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悲歡離合的故事,不知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詩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長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寵幸楊貴妃而造成政治悲劇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二人愛情悲劇的同情。袁枚此詩卻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將李、楊愛情悲劇放在民間百姓悲慘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審視,強調廣大民眾的苦難遠非帝妃可比。《長恨歌》和《石壕吏》是為人所熟知的著名詩篇,其創作背景均為安史之亂。它們一以帝王生活為題材,一以百姓遭遇為主旨,恰好構成鮮明的對照
《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陜西候補官缺,路過馬嵬驛所作,共4首。袁枚與愛妾分別,遠赴陜西,實屬身不由己,聯想到白居易《長恨歌》所寫李楊情事,認為百姓的生離死別不勝枚舉,李楊二人的生離死別并不值得同情。供參考。
四、關于《馬嵬詩的問題李商隱的詩馬嵬》(其二)中最后一句說不及 愛問
莫愁女與莫愁鄉 漢江緊貼石城流,石城高壓漢江樓;石城湖上美人居,桃花片片涌莫愁。”
古郢鐘祥,又名石城,是千古傳譽的楚國歌舞藝術家莫愁女的故鄉。《地理通釋》載:“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絕壁,下臨漢江,石城之名本此。”
莫愁女,姓盧,名莫愁,善歌謠,先歌舞于民間,后入楚王宮中,她歷盡磨難,最后終于又回到了民間。 二千多年來,圍繞莫愁女和風景名勝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以及《陽春白雪》和陽春臺、白雪樓等,在古郢荊楚傳誦著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
莫愁女是以歌謠、舞蹈著名而傳世的。《容齋隨筆》說:“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畫工傳其貌好事者多寫寄四遠。
”莫愁女見于正史,出自于古《樂府》和《石城樂》和《莫愁樂》。《唐書。
樂志》載:“《石城》,宋臧質所作。石城在竟陵,質嘗為竟陵郡,于城上眺矚,見群少年歌謠通暢,固作此曲。”
《莫愁樂》,出于《石城樂》。石英鐘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謠,《石城樂。
和》中復有‘莫悉’聲,故歌云: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 天監十一年(512)冬,梁武帝改“西曲”,將石城《莫愁女》,亦云《蠻樂》,舊舞十六人,梁八人。
莫愁女的許多傳說故事,也從西楚傳播到東吳。在鐘祥,則留下了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等名勝古跡。
宋人王之望《輿地紀勝》說:“莫愁村,在漢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 ”《鐘祥縣志。
古跡》篇載:“莫愁村,在漢西二里,古漢水經城址,其西為村,為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與村毗連,稱莫愁湖。”這些名勝古跡,千百年來,俱為歷代文人墨客傾慕尋訪的佳妙去處。
莫愁女居住的村莊,原名不叫莫愁村,因為年年桃花盛開,紅如簇云,所以人們習慣地稱它桃花村。 與莫愁村毗連的莫愁湖,遠古史稱滄浪湖。
桃花村與郢中石城西門渡口磯頭絕壁上的白雪樓和樓東的陽春臺隔江相望,城北的滄浪三湖跨江與村毗連。莫愁女的父親盧公,在漢江上靠擺渡為生,母親在村中植桑種桃。
在楚襄王初年的一個風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頭江岸渡口的船艙中。 她剛生下地時,不住地啼哭,盧公抱她哄著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聽到“莫愁”二字,她的哭聲竟一下停止了。
盧公于是就把她取名為莫愁。“金雀玉搔頭,生來喚莫愁。”
(明。張寧)莫愁女生在風波里,行走風浪中,喝著漢江河中水,吃著桃花村中糧,有時隨村中姐妹在那碧波蕩漾的滄浪湖中采菱摘蓮,有時隨父母進城賣桃,有時在江中、湖里搖艇打槳,有時在陽春臺、白雪樓習舞唱歌。
她有一副津甜清脆的嗓子,郢中的諸般曲,她一學就會。當她長到十五、六歲時,出脫的竟如滄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纖纖腰肢,亭亭玉立,靨靨酒窩,笑綴纓唇;容顏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紅;行動如風送彩云,輕捷飄逸;金嗓一歌聲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
蓮荷包透佳氣,江濤涌玉音,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導、幫助,翻古傳高曲,融楚辭樂聲,繼大琴師劉涓子之后,完成了寡和之典《陽春白雪》的合樂入歌傳唱。 莫愁女的歌舞聲譽傳進了楚王宮苑,楚襄王把她征進了宮中作了歌舞姬女,把她的未婚夫東鄰王襄哥放逐到了揚州。
揚州地面距郢中數先千里之遙,襄哥此放實是生離死別。古《莫愁樂》記述了莫愁女漢江淚別王襄哥的悲痛情景:“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雪浪滔滔的漢江水,流不盡莫愁女的衣愁,她目送載著襄哥的船兒遠去,含忿在白雪樓舉身奔赴投了漢江!人們為了紀念她,便把桃花村改名為莫愁村,把滄浪湖改名為莫愁湖,她系艇登巖的白雪樓下的磯頭渡,則稱莫愁渡。
“悲莫悲兮分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屈原《九歌。
少司令》)傳說莫愁女其實并沒有死,她被漢江漁夫救起,曾尋屈原的蹤跡,也找尋過王襄哥,泛艇江湖,足無定蹤,真正回到了民間。《莫愁樂》歌唱道:“家家迎莫愁,人人說莫愁,莫愁歌一字,恰恰印心頭!”后世千百代,吟詠莫愁女、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陽春臺、白雪樓的詩、詞、歌、賦,歷歷記述了莫愁女的事跡。
如唐李商隱詩:“雪中花下與誰其,梅雪相兼一萬枝。若是石城無艇子,莫愁還自有愁。”
唐鄭谷詩:“石城昔為莫愁鄉,莫愁魂散石城荒,帆去帆來風浩渺,花開花謝春悲涼。”宋王之望詩:“滄浪渡口莫愁鄉,萬傾寒煙木落霜,珍重使君留客意,一樽荒酒醉斜陽。”
宋周密《杏花天。 賦莫愁》詞:“瑞云盤,翠侵芳額;眉柳嫩,不禁愁積。
返魂誰染東風筆,寫出郢中春色?人去后,垂陽自碧;歌舞夢,欲尋無跡。愁隨兩槳江南北,暮石城風急。”
明。王世貞詩:“倚鞭白鼻堝,繞渡碧桃花,客程無暇問,先訪莫愁家。”
清劉澤宏詩:“石城西畔莫愁湖,誰道當年女性盧?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無。 ”清李蘇《莫愁村看桃花》詩:“南國佳人字莫愁,至今生長有芳洲,冶魂不許春風歇,散作桃花片片差。”
詩文共傳譽,人地兩留芳,正象陽春臺、白雪樓、高雅名曲《陽春白雪》與宋玉一樣,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遂與莫愁女一起,千古馳譽,萬世名揚。 當年的漢江,緊貼郢中石城而。
五、馬嵬這首詩的內容是什么
《馬嵬》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作的詠史詩,共兩首,一為七絕,一為七律,都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貴妃)的故事為抒情對象,詩中隱含作者對唐玄宗的強烈批評之意。
【其一】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
【其二】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注釋馬嵬(wéi),地名,楊貴妃縊死的地方。
《通志》:“馬嵬坡,在西安府興平縣二十五里。”《舊唐書·楊貴妃傳》:“安祿山叛,潼關失守,從幸至馬嵬。
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曰‘賊本尚在’。指貴妃也。
帝不獲已,與貴妃訣,遂縊死于佛室,時年三十八。”海外徒聞更九州:此用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外有仙山”意,指楊貴妃死后居住在海外仙山上,雖然聽到了唐王朝恢復九州的消息,但人神相隔,已經不能再與玄宗團聚了。
“徒聞”,空聞,沒有根據的聽說。“更”,再,還有。
“九州”,此詩原注:“鄒衍云:九州之外,復有九州。”戰國時齊人鄒衍創“九大州” 之說,說中國名赤縣神州,中國之外如赤縣神州這樣大的地方還有九個。
這句詩以“海外九州”指想象中的仙境。楊貴妃死后,有方士說在海外仙山找到她。
見白居易《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但神仙傳說畢竟渺茫,不能給唐玄宗什么安慰,所以說“徒聞”。
他生未卜此生休:陳鴻《長恨歌傳》:唐玄宗與楊貴妃曾于七夕夜半,“密相誓心,愿世世為夫婦,執手各嗚咽。”但來世如何尚不可知,而此生的夫妻已經完結了。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追述玄宗逃蜀時的情景。“虎旅”,指跟隨玄宗入蜀的禁軍。
“宵柝”,又名金柝,夜間報更的刁斗。“雞人”,皇宮中報時的衛士。
漢代制度,宮中不得畜雞,衛士候于朱雀門外,傳雞唱。“籌”,計時的用具。
此日六軍同駐馬:是敘述馬嵬坡事變。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當時七夕笑牽牛:意思是說當年七月七日李、楊在長生殿夜半私語的時候,還以為天上的牛郎、織女一年只能會面一次,不及他們天天在一起。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這兩句嘲諷唐玄宗雖多年做帝,并不能長保他的妃子,不及普通人家能始終相守。
“如何”,為什么。“四紀”,四十八年。
古人以十二年為一紀,此指玄宗實在位四十五年,將近四紀。“盧家莫愁”,蕭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作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
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這里是以平民女子莫愁婚嫁生活的幸福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對照。
翻譯(其二)傳說,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們的今生,緣分已盡,而來世,尚且未知。
相守與分離,有與誰知。回想明皇當年,暫駐馬嵬,空聞金沱聲,不見宮室繁華.短短幾夕間,物是人非,斗轉星移。
豈料玉顏已成空。胞弟不正,三軍怒斬其妹。
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長生殿嗤笑牛郎織女的天。誰料,竟然連牛郎織女也不如。
想來,天子也不過如此,連自己心愛的人都無法保護。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六、古詩 李商隱《馬嵬》翻譯
一、譯文:風云突變,安祿山舉旗造反,叛軍震天動地地殺到長安,無可奈何殺死寵愛的妃子,唐玄宗自己不久也抑郁死去。如果說唐玄宗真認為楊貴妃具有傾覆邦國之能,皇帝的玉輦為什么要倉皇地逃往馬嵬?
傳說,天下九州之外,尚有大九州。恐怕他們的今生,緣分已盡,而來世,尚且未知。相守與分離,有與誰知。回想明皇當年,暫駐馬嵬,空聞金沱聲,不見宮室繁華。短短幾夕間,物是人非,斗轉星移。豈料玉顏已成空。胞弟不正,三軍怒斬其妹。那夜的天,正如那晚在長生殿嗤笑牛郎織女的天。誰料,竟然連牛郎織女也不如。想來天子也不過如此,連自己心愛的人都無法保護。早知如此,倒不及小家的莫愁女了。
二、原文:
《馬嵬》二首
唐代:李商隱
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此詩詠嘆馬嵬事變。馬嵬事變發生于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后。李商隱生活在晚唐那種國勢頹危的氛圍下,這不能不使他對歷史抱有更多的批判意識,對政治懷有更多的拯救情緒,對荒淫誤國者含有更多的痛恨心理,因此寫下這組詩以達諷喻之意。
二、人物簡介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七、寫一首關于馬嵬的詩要自己寫的
潼關烽火起,明皇破曉行。馬嵬六軍駐,一片怨恨聲。一怨李三郎,二恨楊國忠。
大將陳玄禮,啟奏稟實情:唯有除奸相,庶幾保太平。圣意尚猶豫,將士不留情,一片刀影亂,
國忠魂西行。天子宣旨意,大軍猶不聽。
又有高力士,叩首奏明皇:國忠已伏誅,貴妃在君旁;將軍猶忐忑,士卒更彷徨。將士心不測,
陛下不得安。且熄雷霆怒,早把圣意宣。
明皇無奈何,金口吐玉言,七尺白綾緞,賜予楊玉環。一陣嬌吟后,香魂歸佛前。
可憐四紀為天子,落得傾國不隨行;從此青絲變白發,馬上細聽雨霖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