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浣花溪記《浣花溪記》選段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西折纖秀長曲,
出成都南門 浣花溪記 〔明〕鐘惺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如玦、如帶、如規、如鉤,色如鑒、如瑯玕、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為青羊宮,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平望如薺.水木清華,神膚洞達.自宮以西,流匯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縣,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也. 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復見溪.如是者數處,縛柴編竹,頗有次第.橋盡,一亭樹道左,署曰“緣江路”.過此則武侯祠.祠前跨溪為板橋一,覆以水檻,乃睹“浣花溪”題榜.過橋,一小洲橫斜插水間如梭,溪周之,非橋不通.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由此亭還,度橋過梵安寺,始為杜工部祠.像頗清古,不必求肖,想當爾爾.石刻像一,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碑皆不堪讀. 鐘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遠,東屯險奧,各不相襲.嚴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難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可以應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 時萬歷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頃之霽.使客游者,多由監司郡邑招飲,冠蓋稠濁,磬折喧溢.迫暮趣歸.是日清晨,偶然獨往.楚人鐘惺記. ——選自天啟刊本《隱秀軒集》 出成都城南門,左邊是萬里橋.向西折行的細而美、長而彎,所見象套連的圈兒、象開口的玉環、象帶子、象圓規、象彎鉤、水色象明鏡、象碧玉、象濃綠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現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著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帶,然后才有“浣花溪”這一專門名稱,這是因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兒的緣故.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宮.溪流一會兒遠,一會兒近.青竹翠柏郁郁蔥蔥,顯得對岸濃蔭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盡頭,遠遠望去象一片薺菜.水光樹色,清幽而絢麗,使人表里澄徹,神清氣爽.從青羊宮以西,從三處地方溪流匯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橋,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轎夫說通向灌縣,或者這就是所謂“江從灌口來”的說法吧. 溪東面住有人家,這時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見;稍有空缺,溪水重又展現在眼前.象這樣的情形有好幾處.溪岸人家用樹枝、竹條編扎成門戶和籬墻,很是齊整.走盡了橋,路旁邊立著一座亭子,題寫著“緣江路”幾個字.過了這里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橋跨越溪身,橋上有臨水的欄桿覆圍著,到此才看見題著“浣花溪”字樣的匾額.過橋,是一片小小的陸地,象梭子那樣橫斜著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環繞著它,沒有橋便無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題字為“百花潭水”.從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過橋經過梵安寺,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畫得十分清朗古樸,不見得一定強求維妙維肖,但想來杜甫應當是這個模樣.還有一塊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著杜甫的傳記,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華陽縣令時所制作的.碑文都沒法讀了. 鐘子說:杜甫的兩處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環境幽遠,在夔州東屯的,地方險僻,兩者互不相同.假如嚴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過晚年,患難時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是天意要派定這位老詩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現罷了:在艱難潦倒中流離奔波,卻仍能選擇勝地處身;胸襟安閑從容,可以應付世事,這同孔子變換服裝、客居在司城貞子家里避難時的情形是一樣的啊. 其時為萬歷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時象是要下雨,不一會兒便云開天晴了.朝廷使臣出來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縣長官邀請參加飲宴,官場中人稠雜而渾濁,象石磬那般彎曲著身子打躬作揖,喧鬧聲充滿四方.將近黃昏時分連忙回家.這天清晨,我偶然獨自前往.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如玦、如帶、如規,色如鑒、如瑯玕,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這是明朝人鐘惺寫的 一篇記. 今天和同學去了浣花溪,這是我第四次去,沒有以前游人如織的擁擠和喧囂的人群,遠離鬧市污濁的空氣,這里猶如一塊凈土.浣花溪毗鄰杜甫草堂, 是沿著草堂周圍的小溪修建的綠色走朗,面積很大,環境挺不錯的,小橋、流水、梅園、竹林交錯庭中,置身其中,讓人可發思古之幽思,又享大自然的浪漫.每次來這里都會有新的感受,清新的空氣,一種難以忘記的印象,美總會讓人眼前一亮,這種感覺令爽心悅目,享受著這里風景帶來的那份寧靜. 最值得看的是那些詩歌和雕塑,也許毗鄰杜甫草堂的緣故有好多的詩歌.現在好多人都是應付式的游覽,攜小捐老,浩浩蕩蕩的一群,雖然是那種樂趣,卻缺少一些獨處,到了景點拍照,走馬觀花,沒有細細品味的時間,那次去杜甫草堂的時候是大一元旦,是我自己去的,記得那天飄著小雨,余秋雨在《風雨天一閣》里面寫到:我今天進天一閣也要在天帝的主持下舉行一個獰厲的儀式? 我獨自徘徊在曲徑通幽茂林修竹的草堂里面,草屋瑟瑟,撫摸著歷史的痕跡,看著杜子美的詩句有一種悲愴. 三蘇雕像前,都詩人,到現在也讓人難以忘記, 有一條詩歌大道,地上有幾百米的詩句,這是刻在地上的,從唐。
二、浣花溪 周邦彥的古詩鑒賞
《浣溪沙》周邦彥詞作鑒賞【作品介紹】 這首小令是即景抒懷之作,從結句看,所抒寫的當是鄉情。
【原文】浣溪沙⑴樓上晴天碧四垂⑵,樓前芳草接天涯。勸君莫上最高梯⑶。
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⑷。忍聽林表杜鵑啼⑸。
【注釋】⑴本篇與《花間集》卷七載孫光憲《浣溪沙》一詞用語頗相似,而意境各別,可參看。本篇又見李清照《漱玉詞》。
⑵韓偓《有憶》:“淚眼倚樓天四垂。”⑶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
這里“芳草接天涯”句是正用。唐王之渙《登鸛雀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里“莫上最高梯”句是反用。都挺秀明潔,不覺其有辭藻典故。
⑷這一聯新生與遲暮互見。六朝人詩如《春庭晚望》、王僧孺《春怨》都有類似的句子。
注⑴所云孫光憲詞亦有“粉箍半開新竹徑,紅苞盡落舊桃蹊”等句。⑸陳元龍注引李商隱《錦瑟》“望帝春心托杜鵑”;又說:“其聲哀怨,不忍聽之耳。”
讀“忍”為“不忍”,是“不忍”即“忍”,以語促而省字。李中《鐘陵禁煙寄從弟》“忍聽黃昏杜宇啼”,似較上引義山句更為相近。
【賞析】 這首小令是即景抒懷之作,從結句看,所抒寫的當是鄉情。 小令不比慢詞,沒有鋪敘,作者復雜的感情,起伏變化的心態,都必須壓縮在不長的篇幅里。
因此,語言必須凝煉集中而又深沉蘊藉,才具有感人的力量,這首小令就有這個特點。 作者的立足點是樓上,從樓上看四周,一個廣闊的立體空間盡收眼底。
因為是晴天,沒有浮云障目,極目遠眺,晴朗高曠的碧天,與四周的曠野一同延伸到遙遠的地方,無邊無際,分不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渾然一碧,似乎融進了無限浩渺的碧色海洋里,境界開闊。“垂”,能構成人們自上而下的立體空間感,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旅夜書懷》)就是如此。
“樓前芳草接天涯。”樓前碧色的芳草隨著曠野伸向遙遠的地方,伸向天涯。
“天涯何處無芳草”,(蘇軾《蝶戀花》)在古典詩詞中,芳草、春草似乎也和楊柳一樣與離別有密切的關系,最早來自于《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維《送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白居易詩:“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賦得古原草送別》)李后主更進一步把離恨比喻為春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范仲淹詞:“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芳草遠在斜陽外,其實都與“芳草接天涯”意思相近。周邦彥將前人詩句靈活化用,便成新詞。
讀著“樓前芳草接天涯”就可以想象他的鄉情旅思也隨著接天的芳草心馳神往,飛向遠在天涯的故鄉了。情思綿邈,無限低回。
在這種心情支配下,作者自己告誡自己:“勸君莫上最高梯。”古人的思鄉離恨旅愁多因登高、登樓而愈趨強烈,王粲登樓而思故土,杜甫有“花近高樓傷客心”(《登樓》)之嘆,范仲淹也告誡自己:“明月樓高休獨倚。”
(《漁家傲》)歐陽修也體貼對方的心情。勸慰說:“樓高莫近危欄倚。”
上述諸人的詩句、詞句都緊接著在下文作了或明或暗的說明。而此詞寫到“勸君莫上最高梯”,即作為上片歇拍,不多作說明,點到即止,“欲說還休”,含而不露,有委婉蘊藉之妙。
下片寫因暮春景色而引起鄉愁客思。“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這兩句都點明時間特點,說明春天已近遲暮,春天的大好時光已消磨殆盡。春光已逝,客尚淹留,本已不勝惆悵,更何況林外子規還在聲聲喚“不如歸去!”其聲凄苦,羈旅之人聽了更加引起無限鄉思。
“忍聽林表杜鵑啼”,“忍聽”,實際是“豈忍聽”之意。全篇主旨于結穴處點明。
回頭再思索“勸君莫上最高梯”的原因,恍然大悟,原來也如柳永的“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八聲甘州》)。
上文的碧天、芳草、綠竹、落花等物象對詞中主人公情緒上的觸媒作用也不言自明了。 這首的主題很普通,無什么特殊處,而作者寫來有景有情,景中含情,將廣闊的空間與推移的時間交相為用,抒寫曲折有致,含蓄委婉。
強煥云:“美成詞撫寫物態,曲盡其妙。”用來評價這首詞也頗恰當。
【作者介紹】 周邦彥(1056-1121),北宋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官歷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
宋神宗時,寫《汴都賦》贊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最高音樂機關)。
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
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
作品在婉約詞人中長期被尊為“正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或“詞中老杜”。
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三、杜甫在浣花溪畔賞春光所作的組詩,共幾首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共七首。
1、其一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
譯文:我被江邊上的春花弄得煩惱不堪,無處講述這種心倩只好到處亂走。來到南鄰想尋找酷愛飲酒的伙伴,不料他床已空十天前便外出飲酒。
2、其二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譯文:繁花亂蕊像錦繡一樣裹住江邊,腳步歪斜走入其間心里著實怕春天。不過眼下詩和酒還能聽我驅遣,不必為我這白頭人有什么心理負擔。
3、其三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譯文:深江岸邊靜竹林中住著兩三戶人家,撩人的紅花映襯著白花。我有去處來報答春光的盛意,酒店的瓊槳可以送走我的年華。
4、其四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譯文:東望少城那里鮮花如煙,高高的白花酒樓更是解人眼饞。誰能攜酒召我前往暢飲,喚來美人歡歌笑舞于盛席華筵?
5、其五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譯文:來到黃師塔前江水的東岸,又困又懶沐浴著和煦春風。一株無主的桃花開得正盛,我該愛那深紅還是愛淺紅?
6、其六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譯文:黃四娘家花兒茂盛把小路遮蔽,萬千花朵壓彎枝條離地低又低。眷戀芬芳花間彩蝶時時在飛舞,自由自在嬌軟黃鶯恰恰歡聲啼。
7、其七
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
譯文:并不是說愛花愛得就要死,只因害怕花盡時遷老境逼來。花到盛時就容易紛紛飄落,嫩蕊啊請你們商量著慢慢開。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或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春。上元元年(760年)杜甫在飽經離亂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暫時有了安身的處所。
杜甫卜居成都郊外草堂,是“浣花溪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卜居》);詩人感到很滿足,“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江村》)。所以,時值春暖花開,更有賞心樂事,杜甫對生活是熱愛的。
這是他寫這組詩的生活和感情基礎。第二年(一說第三年)春暖花開時節,他獨自在錦江江畔散步賞花,寫下了《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這一組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四、成都杜甫草堂詩詩句
杜甫寫成都草堂前的春景的《絕句其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像是四幅圖片,顏色有“黃”“翠”“白”“青”,鏡頭有近中遠景,黃鸝在柳樹中啾鳴是特寫,白鷺飛上青天是中景,窗戶嵌套的西嶺雪景則是遠景,而門泊東吳萬里船則帶些想象,有蒙蘢色彩了.
PS: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在戰亂流離成都期間,在友人的幫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營建了草堂居住.他在這里居住了的4年期間成為其詩歌創作的一個高峰,寫下240多首詩篇.膾炙人口的《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等就是在這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