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當作人杰的下一句詩句是什么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出自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夏日絕句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夏日絕句》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詩的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作人杰”,為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涌出來,震撼人心。最后兩句,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全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連用三個典故,可謂字字珠璣,字里行間透出一股正氣。
二、生當作人杰來自哪首詩
原詩句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出自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原詞: 《夏日絕句》宋代: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釋義: 生時應當做人中豪杰,死后也要做鬼中英雄。 到今天人們還在懷念項羽,因為他不肯茍且偷生,退回江東。
注釋: 1、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 3、項羽:秦末時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奪天下,在垓下之戰中,兵敗自殺。
4、江東:項羽當初隨叔父項梁起兵的地方。 創作背景: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
后來,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 一天夜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
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這位表弱骨剛的女子就借項羽當年垓下戰敗,不肯回到江東的事,也諷刺了南宋政府。
擴展資料: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 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茍且偷生。
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旗鼓。
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 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
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生當作人杰。
三、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前兩句和后兩句是啥,這首詩的題目是啥
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1084— 1155),號易安居士,生于名門,嫁于宦族,以詞聞世。
因詞風清婉流麗,含蓄蘊藉而冠絕古今,成為空前絕后的“一代才嬡”(毛晉《漱玉詞跋》)。被譽為“閨媛詞人第一人”(日本兒島獻吉郎《中國文學通論》),世所公認的“婉約派”代表。
也許因為這些,在后人眼中,李清照是一個“手幽蘭一枝”(見《易安居士三十一歲之照》)、嘆“綠肥紅瘦”、盼“歸鴻回雁”、守“黃昏”“殘灑”、斷夢濃愁、“人比黃花瘦”的詞婦形象。 誠然,《漱玉詞》成了她的主旋律,然而,在她為數不多的詩、文中,還有另類的旋律,由于被歷來評論家忽視,使得女詞人的另一面不能展現出來,本文試從詩文的角度重讀李清照。
一、人生苦難中的堅強、豁達。 李清照的一生充滿了苦難與不幸,其中較大的有四次:“元佑黨禍”,家父遭遣;中年喪夫;一生珍藏被毀;晚年遭誣。
真可謂“憂患得失,何其多也”(《金石錄后序》)。面對苦難,詞人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在抗爭中磨礪心志。
“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此二斷句是詞人作于“元佑黨禍”期間。
是清照為救父而獻給趙挺之的詩。趙既是詞人的公公,又是依附宰相蔡京排斥元佑黨人的得力人物。
這兩句詩有對父親命運的關注,有對公公的情理勸說,更有對公公“心可寒”的嚴厲指責。盡管這次獻詩救父失敗,但事情本身顯示當時年齡尚輕的詞婦面對苦難的堅決抗爭和獨立處世的堅強個性。
中年喪夫,這是詞婦受到的最大打擊,長歌當哭,“三杯兩盞淡灑,怎敵他晚來風急”,李清照寫下了千古絕唱《聲聲慢》,她來不及悲痛便要應付不測的時局,只可惜,“傾巢之下,安有完卵?”清照輾轉流離,又必須痛心于千萬卷金石書畫的毀滅與散佚。痛定思痛,她寫下了有名的《金石錄后序》一文。
文末云:“嗚呼,余自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何足道。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后世好古博者雅者之戒云。”
已達知命之年的李清照以老莊思想看待世間的“有”“無”“得”“失”,在痛定之后顯示豁達淡迫的情懷,其中透示出女性的堅強,剛毅曠達的人格魅力。這種從“憂患得失”中磨煉出來的品格幫助她足以抵擋其余的不幸,而此后為辯誣而作出的不懈斗爭已經證明其并非是一個被人輕易擊垮的弱女子。
二、動蕩時局中的敏銳、叛逆。 李清照經歷了兩件政治上的大事變。
一是徽宗時的“元佑黨禍”,二是靖康之恥。面對政治上的險惡風浪和國家危亡之秋,李清照一掃閨閣之氣,寫了不少政治諷刺詩。
其中《浯溪中興頌碑和張文潛韻二首》、《夏日絕句》《詠史》等詩被后人稱頌。 《中興和詩》作于“元佑黨禍”時期,憤權奸滿朝,憂徽宗將蹈唐明皇的覆轍,諷趙挺之將為蔡京所賣,諷宋徽宗寵信蔡京將會誤國。
詩句有“夏為殷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俱在。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
還有“嗚呼!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后專,只能道春薺長安作斤賣。”全詩用典,借古諷今。
果然,趙挺之在死后三天即被蔡京所陷,追所贈司徒;而徽宗用人誤國,也蒙受“靖康之難”。以此觀之,李清照對時局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政治遠見。
而當時她還只有19歲。 李清照生于亂世,從沒放棄對時局的關注。
她44歲時,“徽、欽”二帝北走,高宗趙構即位于南京,值此南渡紛亂之際,目睹上層統治集團倉皇南遁,女詩人悲憤地寫下《夏日絕句》這一流傳千古的詩篇:“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人對趙構之流的“懦夫”們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對中原淪陷敵手表達強烈憤懣。堪與五代花蕊夫人的絕唱“ 四十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媲美。
這種頂天立地,不畏強敵,誓死一搏的壯志豪情也令堂堂須眉含羞折腰,無地自容。同樣,李清照還有《詠史》一詩,以諷刺被金寇扶植的“新室”劉豫。
三、愛國情感的豪邁、積極 李清照是主戰的詩人,即使自己孀居一隅,暮年悲寂也不忘收復大業。有《上韓公樞密、胡尚書詩》、《夜發嚴灘》、《曉夢》、《打馬圖經序》、《打馬賦》等詩文最能體現這種感情。
紹興三年,清照50歲,朝廷遣韓、胡二人通金議和,“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自韓公門下,見此大號令,不能忘言,作古詩各一章,以寄區區之意,以待采詩者云”(《上韓、胡詩序》),她希望韓公能不辱使命。但她把真實的悲憂寫在副使胡公詩中。
“閭閻嫠婦亦何知,瀝血投書干記室,夷虜從來性虎狼,不虞預備庸何傷。”“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關新消息。”
“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一杯土。”以上詩句無不表明詞婦對議和的憂慮和勸誡,同時表達了盼中原收復的拳拳之心。
可謂字字血淚,句句真情。正如詞人預見,“夷虜從來性虎狼”紹興四年,金虜大舉入侵,江淮告急,清照從臨安下嚴灘往金華避難,途中寫下《夜發嚴灘》一詩:“巨艦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臺。”
該詩把當時臨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丑態描繪得淋漓盡致。這時。
四、怎樣賞析詩句“生當作人杰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見宋?李清照《烏江》(一名《夏日絕句》)。
這兩句大意是:活著應當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要作鬼中的英雄。 原詩又題作《夏日絕句》,后兩句為“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是李清照借憑吊項羽烏江自刎,批評南宋朝廷在金人淫威下忍辱偷生、妥協投降的。
秦末,項羽與劉邦爭天下,最后敗退烏江;全軍覆沒。有人勸他返回江東稱王,以圖再起。
項羽認為當年和他一同渡江西征的八千子弟無一生還,自己無面目再見江東父老,遂自刎而死。?兩句表達了作者這樣的見解:人活著,應當活得有尊嚴,堂堂正正,與其忍辱含垢,茍且偷生,還不如保持氣節,壯烈死去。
可用以表現志士仁人為桿衛偉大的理想和信念,不惜舍生取義,殺身成仁。在過去的革命年代里,許多烈士曾以這兩句互勉或自勉。
五、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出自《夏日絕句》作者: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重讀李清照 李清照(1084— 1155),號易安居士,生于名門,嫁于宦族,以詞聞世。
因詞風清婉流麗,含蓄蘊藉而冠絕古今,成為空前絕后的“一代才嬡”(毛晉《漱玉詞跋》)。被譽為“閨媛詞人第一人”(日本兒島獻吉郎《中國文學通論》),世所公認的“婉約派”代表。
也許因為這些,在后人眼中,李清照是一個“手幽蘭一枝”(見《易安居士三十一歲之照》)、嘆“綠肥紅瘦”、盼“歸鴻回雁”、守“黃昏”“殘灑”、斷夢濃愁、“人比黃花瘦”的詞婦形象。 誠然,《漱玉詞》成了她的主旋律,然而,在她為數不多的詩、文中,還有另類的旋律,由于被歷來評論家忽視,使得女詞人的另一面不能展現出來,本文試從詩文的角度重讀李清照。
一、人生苦難中的堅強、豁達。 李清照的一生充滿了苦難與不幸,其中較大的有四次:“元佑黨禍”,家父遭遣;中年喪夫;一生珍藏被毀;晚年遭誣。
真可謂“憂患得失,何其多也”(《金石錄后序》)。面對苦難,詞人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在抗爭中磨礪心志。
“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此二斷句是詞人作于“元佑黨禍”期間。
是清照為救父而獻給趙挺之的詩。趙既是詞人的公公,又是依附宰相蔡京排斥元佑黨人的得力人物。
這兩句詩有對父親命運的關注,有對公公的情理勸說,更有對公公“心可寒”的嚴厲指責。盡管這次獻詩救父失敗,但事情本身顯示當時年齡尚輕的詞婦面對苦難的堅決抗爭和獨立處世的堅強個性。
中年喪夫,這是詞婦受到的最大打擊,長歌當哭,“三杯兩盞淡灑,怎敵他晚來風急”,李清照寫下了千古絕唱《聲聲慢》,她來不及悲痛便要應付不測的時局,只可惜,“傾巢之下,安有完卵?”清照輾轉流離,又必須痛心于千萬卷金石書畫的毀滅與散佚。痛定思痛,她寫下了有名的《金石錄后序》一文。
文末云:“嗚呼,余自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何足道。所以區區記其終始者,亦欲為后世好古博者雅者之戒云。”
已達知命之年的李清照以老莊思想看待世間的“有”“無”“得”“失”,在痛定之后顯示豁達淡迫的情懷,其中透示出女性的堅強,剛毅曠達的人格魅力。這種從“憂患得失”中磨煉出來的品格幫助她足以抵擋其余的不幸,而此后為辯誣而作出的不懈斗爭已經證明其并非是一個被人輕易擊垮的弱女子。
二、動蕩時局中的敏銳、叛逆。 李清照經歷了兩件政治上的大事變。
一是徽宗時的“元佑黨禍”,二是靖康之恥。面對政治上的險惡風浪和國家危亡之秋,李清照一掃閨閣之氣,寫了不少政治諷刺詩。
其中《浯溪中興頌碑和張文潛韻二首》、《夏日絕句》《詠史》等詩被后人稱頌。 《中興和詩》作于“元佑黨禍”時期,憤權奸滿朝,憂徽宗將蹈唐明皇的覆轍,諷趙挺之將為蔡京所賣,諷宋徽宗寵信蔡京將會誤國。
詩句有“夏為殷鑒當深戒,簡策汗青今俱在。君不見當時張說最多機,雖生已被姚崇賣。”
還有“嗚呼!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后專,只能道春薺長安作斤賣。”全詩用典,借古諷今。
果然,趙挺之在死后三天即被蔡京所陷,追所贈司徒;而徽宗用人誤國,也蒙受“靖康之難”。以此觀之,李清照對時局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政治遠見。
而當時她還只有19歲。 李清照生于亂世,從沒放棄對時局的關注。
她44歲時,“徽、欽”二帝北走,高宗趙構即位于南京,值此南渡紛亂之際,目睹上層統治集團倉皇南遁,女詩人悲憤地寫下《夏日絕句》這一流傳千古的詩篇:“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人對趙構之流的“懦夫”們進行了有力的抨擊,對中原淪陷敵手表達強烈憤懣。堪與五代花蕊夫人的絕唱“ 四十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媲美。
這種頂天立地,不畏強敵,誓死一搏的壯志豪情也令堂堂須眉含羞折腰,無地自容。同樣,李清照還有《詠史》一詩,以諷刺被金寇扶植的“新室”劉豫。
三、愛國情感的豪邁、積極 李清照是主戰的詩人,即使自己孀居一隅,暮年悲寂也不忘收復大業。有《上韓公樞密、胡尚書詩》、《夜發嚴灘》、《曉夢》、《打馬圖經序》、《打馬賦》等詩文最能體現這種感情。
紹興三年,清照50歲,朝廷遣韓、胡二人通金議和,“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自韓公門下,見此大號令,不能忘言,作古詩各一章,以寄區區之意,以待采詩者云”(《上韓、胡詩序》),她希望韓公能不辱使命。但她把真實的悲憂寫在副使胡公詩中。
“閭閻嫠婦亦何知,瀝血投書干記室,夷虜從來性虎狼,不虞預備庸何傷。”“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關新消息。”
“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一杯土。”以上詩句無不表明詞婦對議和的憂慮和勸誡,同時表達了盼中原收復的拳拳之心。
可謂字字血淚,句句真情。正如詞人預見,“夷虜從來性虎狼”紹興四年,金虜大舉入侵,江淮告急,清照從臨安下嚴灘往金華避難,途中寫下《夜發嚴灘》一詩:“巨艦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臺。”
該詩把當時臨安。
六、"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詩人是誰
李清照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注釋]
1. 人杰:人中的豪杰。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后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今譯]
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解說]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杰,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后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生當作人杰是誰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