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紫陽的詩句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都為卞太后所生,是真正的同胞手足。曹操曾一度想立曹植為嗣, 因其才智高于其兄曹丕。 后曹丕登基(始稱魏文帝)仍忌曹植之能,加以迫害,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豆,豆萁,豆豉,都是豆這種植物的各種形態,可以說“本是同根生”。首句為我們描繪了煮豆的場景,以豆萁為燃料制作豆汁。第三、四句進一步揭示這兩者間的關系。 豆在鍋中忍受豆萁的煎熬, “咕嘟”的聲音仿佛在哭泣。這暗指兄長對自己的迫害以及自己悲憤的心情。末兩句卒章顯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
整首詩據說在七步之內完成,詩人的情感也經歷了一個由平緩到迸發的過程。名為吟物, 實則是一首帶有譏諷的寓言 詩。然而由于詩人與其譴責對象的特殊關系,因而詩人的口吻是委婉又深沉的,譏諷之中有提醒和規勸。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襯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殘忍。
曹植才高八斗, 文風俊逸剛健。 這首詩在情感上層層推進,且運用了比興手法,從中也可發現樂府詩歌的影響。有的選本沒有二、三句,但這種風格仍是顯而易見的。
二、帶紫陽的古詩詞
《太白戲圣俞》 宋 歐陽修 開元無事二十年,五兵不用太白閑。
太白之精下人間,李白高歌蜀道難。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李白落筆生云煙。
千奇萬險不可攀,卻視蜀道猶平川。 宮娃扶來白已醉,醉里詩成醒不記。
忽然乘興登名山,龍咆虎嘯松風寒。 山頭婆娑弄明月,九域塵土悲人寰。
吹笙飲酒紫陽家,紫陽真人駕云車。 空山流水空流花,飄然已去凌青霞。
下看區區郊與島,螢飛露濕吟秋草。 《紫陽花》 唐 白居易 何年植向仙壇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雖在人間人不識,與君名作紫陽花。
三、帶紫陽的古詩詞
《太白戲圣俞》
宋 歐陽修
開元無事二十年,五兵不用太白閑。
太白之精下人間,李白高歌蜀道難。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李白落筆生云煙。
千奇萬險不可攀,卻視蜀道猶平川。
宮娃扶來白已醉,醉里詩成醒不記。
忽然乘興登名山,龍咆虎嘯松風寒。
山頭婆娑弄明月,九域塵土悲人寰。
吹笙飲酒紫陽家,紫陽真人駕云車。
空山流水空流花,飄然已去凌青霞。
下看區區郊與島,螢飛露濕吟秋草。
《紫陽花》
唐 白居易
何年植向仙壇上,早晚移栽到梵家。
雖在人間人不識,與君名作紫陽花。
四、紫陽的名歌有那些
**”期間,紫陽民歌曾被扣上“黃色歌曲”的帽子,一度遭封禁。后來,當地挖掘紫陽民歌時,發現老民歌手年事已高,年輕人又不會唱,形成了斷代。根據文獻記載,早在7000年前紫陽就有人類活動,這里人類文明的歷史最早就是以古代傳說和歌謠的方式流傳下來的。據說, 《詩經》中的“周南”、“名南”等25首歌謠就流傳于紫陽在內的漢江上游。在某種意義上,民歌成為傳承“歷史”的載體,但其產生最直接的動因或許是老百姓尋找快樂的需要。
紫陽地處漢水上游,秦嶺和大巴山之間。由于自然條件惡劣,加之偏僻,閉塞,老百姓沒有什么文化生活,種地累了,男女就相互唱著罵俏;婦女在家里做活,一個人孤獨寂寞,便唱個民歌解悶;放牛的單身漢,常扯起山歌宣泄心中的壓抑……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勞動號子、山歌、小調、議事歌、花鼓子、兒歌等內容豐富、種類齊全的紫陽民歌,并成為陜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民歌曲種。
紫陽民歌是陜南民歌有代表性的曲種。紫陽民歌語言形象生動,曲調優美動聽,演唱潤腔方法和調式音階用法都獨具特色,特別是任河一帶,因其山谷縱橫,有空谷回響的效果,所以,喜歡甩高腔,吼山歌。而漢江沿岸則喜歡哼小調。
勞動號子,是民歌音調的根源基礎。其種類很多,如《漢江船工號子》、《放排號子》、《打夯號子》、《抬石號子》、《裝卸號子》、《搬運號子》、《搶錘號子》、《打油號子》、《抬喪號子》等。其中以《漢江船工號子》、《放排號子》、《抬喪號子》最有特色。《漢江船工號子》由“上水號子”、“下水號子”和“其它水上號子”組成。其調式基本是綜合六聲宮商調式,也有少數徵羽調式,音調起伏跌宕,音程大跳較高,節奏變化大,是船工水上生活的寫照。后因交通條件和交通公具的改變,木船漸少,漢江號子亦漸趨衰落,而抬石、打夯等勞動號子還在流行。在民歌中占大多數。山歌是勞動人民真實情感的表露,歌詞有很多是勞動中即興而作的,如《采茶歌》、《鑼鼓草》、《栽秧歌》、《磨兒調》等。唱山歌的旺季也常是春、夏采茶、薅草和秋收之時。若是打對臺唱盤歌,一場歌可持續很長時間。山歌又分“山歌號子”、“山歌調子”、“通山歌”、“鑼鼓草”4種。山歌號子無詞或詞少,而襯調較多,所以有“詞短號子長”之說。山歌號子用假嗓演唱,旋律起伏大,長音多,但音域不寬。山歌調子是對有詞并有固定曲調的山歌的習慣稱呼,往往一歌多名,或一調多詞。唱法有假嗓、真嗓兩種。假嗓唱法俗稱“拉調子”,類似山歌號子,真嗓即用平腔演唱。山歌調子語言生動,曲調手法巧妙,有較強藝術表現力。通山歌則指普通流行的一種通用格式的歌,其歌詞格式一是規整的“五句子”,前4句多用比興,第5句點明主題;一是“聯八句”,在“五句子”的第五或第三句之后到結尾之間,括入若干句“趕句”,其曲調格式較為固定,一般以第1、2句為音樂主題,第3句為第2句的變化重復,第4、5句又是1、2句的變化重復。低山地區流行調式音列是6123(羽),高山地區流行調式音列是5612(徵)。
小調詞曲比較固定,多用平腔。風格特點是:曲調細膩流暢,旋律優美動聽,節奏平穩細碎,音域較窄,表達的情緒文秀氣,帶有訴說性。其調式以五聲徵調式為最多。角調式未發現。
花鼓子、八岔是紫陽流行較廣的民間口頭藝術形式,二者聯系密切,習慣上將二者并列。花鼓子屬即興而作,有些好的口頭作品經長期傳唱而得以保留。花鼓詞結構一般是每段7字4句,少部分5句的最后一句為5字。有時在第2句后插入數板詞,而使篇幅打破限制。花鼓子伴奏鑼鼓各地都是三板式:唱完1、2句打頭板,唱完第3句打二板,結束句打落板,旋律為徵調式,但有上河調,下河調之分:漢江上游各地為上河調,下游為下河調。高山區曲調粗獷、高亢而旋律性差;低山區曲調細膩,裝飾音多,旋律性強。風俗歌,有孝歌、哭喪、哭嫁、撒喜、辦交待等類型。流行廣的是孝歌,哭喪、哭嫁。過去還產生過專事唱孝歌的藝人和受聘哭嫁、哭喪的人,因而,它已同實感相分離而形成一種藝術形式。其基本調式亦為五聲徵調式。
宗教歌曲,這是民間從事某種宗教迷信活動時唱的主要有“道歌”、“壇歌”、“端公調”、“燒拜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