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句、對接持佳音以期名士的上句是什么
“持佳音以期名士”,原是某求職者在自薦書中改制的“名言”下句,看字解意,是說老板求賢若渴,干等著贈與求職的“名士”以聘用的佳音。
這種初次見面就自稱名士的名士,我不知老板能否相中? 已經被人用濫了的上句“懷赤璧以待慧者”,翻過來看就是:不錄取我你就是笨蛋!而且,在有的名士那里,竟蛻變為“懷赤壁以待慧者”!愚以為赤壁不比赤璧,不得輕遺與人,即使是慧者。 下句更有諸如“持經綸以期名士”、“掛佳倫以求明士”、“掛齒輪以求名士”、“持掛輪以求明士”等等版本,莫名其妙,不知這些名士、明士究竟祈望和責成老板給他們什么?。
二、詩句接龍:誰幫忙接下去越多越好詩也可,古文,俗語也可第一句是
1。
接樓上的"重新來過" 同是天涯淪落人 人閑桂花落 落紅本是無情物 物以稀為貴 貴人多忘事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起舞弄清影 影徒隨我身 身在曹營心在漢 漢皇重色思傾國 國破山河在 在天愿作比翼鳥 鳥鳴山更幽 幽樹晚多花 花間一壺酒 酒不醉人人自醉 醉臥沙場君莫笑 笑語盈盈暗香去 去日苦多 多情反被無情惱 2。 同是天涯淪落人 人往高處走 走馬蘭臺類轉蓬 蓬山此去無多路 路遙知馬力 力拔山兮氣蓋世 世事洞明皆學問 問君能有幾多愁 問世間情為何物 愁云慘淡萬里凝 物是人非事事休 -------------------------------- 今天再來接: 休將白眼向人看(秋瑾) 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 看取眉頭鬢上(蘇軾) 雞聲茅店月 上善若水 月是故鄉明/月落烏啼霜滿天 水光漣滟晴方好 明月幾時有/天涯何處無芳草 好雨知時節/好風憑借力 有弟皆分散/草長鶯飛二月天 散入珠簾濕羅幕/天街夜色涼如水/天姥連天向天橫/天蒼蒼 水不在深/橫眉冷對千夫指/蒼茫云海間 深巷明朝賣杏花/間關鶯語花底滑 花重錦官城/花有重開日 城中十萬戶/日暮蒼山遠 遠上寒山石徑斜 斜風細雨不須歸 歸去來兮/歸來見天子(木蘭詩)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魚翔淺底 。
三、詩詞接龍如何接
我給你舉個例子明月幾時有(蘇東坡) 有弟皆分散(杜甫) 散作滿河星(查慎行) 星離雨散不終朝(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李白)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白居易) 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曹鄴) 目斷故園人不至?松醪一醉與誰同(李商隱)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 識路牛羊不用牽,下來群飲碧溪邊(乾隆) 邊邑無遺堵(李白) 堵闊巉巖齊石壁 -- 唐 顧云 "筑城篇" 壁破風生屋 -- 于謙 "荒村 " 屋上松風吹急雨 -- 辛棄疾 "清平樂" 雨足郊原草木柔 -- 黃庭堅 "清明" 柔腸一寸愁千縷 -- 李清照 "點絳唇" 縷金衣新換 -- 晏幾道 "留春令" 換了淺斟低唱 -- 柳永 "鶴沖天" 唱高知和寡 -- 杜牧 "奉和門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領相印出鎮全蜀詩" 寡婦起彷徨 -- 孔雀東南飛 徨徨所欲,來到此間---------曹操《秋胡行》 間有夢,嘆西樓明月(清、孫點) 月明星稀(曹操、短歌行) 稀星點銀礫,殘月墮金環——白居易 環肥依舊?(明。
張煮)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尋烏衣巷》 家書抵萬金----杜甫《春望》 金石刻畫臣能為——李商隱《韓碑》 為君翻作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難》 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白居易《長恨歌》 枝間新綠一重重——元好問 重門深鎖無尋處——郎士元 處分適兄意——孔雀東南飛。
四、“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下接什么詩句
下接詩句: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原文:《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這是一首很有名的抒情詩。鳥鳴澗,是一處風景極優美的地方。
澗,是山澗,夾在兩山間的溪溝。 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山夜晚異常幽靜的景象。
詩的大意說:在寂靜沒有人聲的 環境里,桂花自開自落,好像可以感覺到桂花落地的聲息。夜靜更深的時候, 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無所有。
月亮剛出,亮光一顯露,驚動了樹上宿 的小鳥,它們在春澗中不時地鳴叫幾聲。 這詩主要寫春山夜靜。
花落,月出,鳥鳴,都是動的,作者用的是以動 襯靜的手法,收到“鳥鳴山更幽”的藝術效果。 〔賞析〕 這首五言小詩主要描繪深山幽谷夜晚寂靜的情景,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心情。
詩在藝術上的最大特點就是以動襯靜,寓靜于動。“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二句寫出了一種靜謐恬美的意境:寂靜的山谷中,人跡罕至,只有春桂在無聲地飄落;夜半更深,萬籟俱寂,似空無一物。
接下詩人又寫出了更有詩意的一幕:“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由于山中太幽靜了,因此,當一輪明月突然升起,皎潔銀輝灑向這夜幕籠罩的空谷時,竟然驚動了山中的鳥兒,于是在幽谷溪邊鳴叫起來。
這叫聲似乎一時打破了山中的寧靜,但它又讓人感到空曠的山中更加幽靜沉寂。 王籍曾寫過這樣的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王維這首小詩與此實有異曲同工之妙。但細品味,王籍詩句不免給人以說理的感覺,哲理意蘊十足,但缺乏形象生動的描繪,而這首詩卻寫得形象逼真,生動自然,情趣無限。
詩中雖然寫的花落、月出、鳥鳴,但是“這些動的景物,即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唐詩鑒賞辭典》),可見還是后來居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賞析 離愁別緒,是古代詩歌中常見的一種主題。
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離,再會難期,就連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這些送別或留別的詩里,難免染上凄涼、傷感的色彩。
江淹《別賦》所謂“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在古代確乎是這樣的。 但也不可一概而論,古人寫的別詩,也有明朗樂觀之作。
初唐詩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
14歲時應舉及第,當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貶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參軍,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職還是丟掉了。
他的父親受他牽累,貶為交趾令。他渡海省親,不幸溺水而死。
年僅25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長安的時候寫的。
“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這位姓杜的少府將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長安相送,臨別時贈給他這首詩。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開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行人的去向。
“城闕”,指京城長安,闕是宮門兩邊的望樓。“三秦”,泛指長安附近。
項羽破秦后,把秦國原來的地盤分為雍、塞、翟三國,封秦朝的三個降將為王,稱為“三秦”。“城闕輔三秦”,是說京城長安周圍有三秦夾輔著。
“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從灌縣到犍為這一段有白華津、萬里津等五個渡口,稱“五津”。
長安是詩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宮闕,氣象雄偉,歷歷在目。杜少府離開這里,自然是戀戀不舍。
而將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風煙渺渺,極目望去不免產生幾分惆悵。這兩句通過一近一遠兩處景物的對照,襯托出行者、送行者雙方依依惜別的感情。
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縣尉這樣一個小官,長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個很不得志的知識分子。 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
當他們走出都城,遠望五津的時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會溝通在一起。“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這兩句詩把兩人之間感情的共鳴寫了出來。
這兩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離鄉遠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長安,去和留雖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別之意卻是一樣的啊!這兩句表現的感情很真摯,態度很誠懇,一種體貼關注的語氣,從字里行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是很動人的。 五六句忽然將筆鋒一轉,轉而去寬慰那即將遠行的友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意思是說:我們分手之后,雖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傷。海內有知心的朋友,即使遠隔天涯,也像是近鄰一樣。
最后兩句就此再推進一層說:“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離別而悲傷,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樣地別淚沾巾。
以上四句是從曹植的《贈白馬王彪》脫化出來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離時寫道:“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又說:“憂思成疾 ,無乃兒女仁!”但王勃的詩更凝練、更鮮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長期以來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至今還常被人們引用。
這首詩寫得樂觀開朗,沒有一般贈別詩常有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