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湯的歷史評價
李息:“張湯智足以拒諫,詐足以飾非,務巧佞之語,辯數之辭,非肯正為天下言,專阿主意。
主意所不欲,因而毀之;主意所欲,因而譽之。好興事,舞文法,內懷詐以御主心,外挾賊吏以為威重。”
狄山:“若御史大夫湯,乃詐忠。湯之治淮南、江都,以深文痛詆諸侯,別疏骨肉,使籓臣不自安,臣固知湯之詐忠。”
司馬遷:“自郅都、杜周十人者,此皆以酷烈為聲。然郅都伉直,引是非,爭天下大體。
張湯以知陰陽,人主與俱上下,時數辯當否,國家賴其便。趙禹時據法守正。
杜周從諛,以少言為重。自張湯死后,網密,多詆嚴,官事浸以秏廢。
九卿碌碌奉其官,救過不贍,何暇論繩墨之外乎!然此十人中,其廉者足以為儀表,其污者足以為戒,方略教導,禁奸止邪,一切亦皆彬彬質有其文武焉。雖慘酷,斯稱其位矣。”
班固:“馮商稱張湯之先與留侯同祖,而司馬遷不言,故闕焉。漢興以來,侯者百數,保國持寵,未有若富平者也。
湯雖酷烈,及身蒙咎,其推賢揚善,固宜有后。” 司馬貞:“太上失德,法令滋起。
破觚為圓,禁暴不止。奸偽斯熾,慘酷爰始。
乳獸揚威,蒼鷹側視。舞文巧詆,懷生何恃!” 錢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若湯之殺顏異,真可謂無辭矣。
使有可議,寧當至腹誹乎?益足以驗異之賢,而湯之巧詆兇殘無狀也。自古小人用事,必先設法以鉗人之口。
腹誹且死,況敢有公言?卿大夫諂諛取容一律而從湯矣。為人君者,曷亦謹所信任哉!后二年,湯竟有罪自殺。
因歷觀酷吏傳,少有得其死者。殺人之事習熟于君之耳目,即教君以殺已之道也。
出爾反爾,信哉是言。” 王世貞:“張湯之于安世,父子也。
其才智強記同,然而湯刻而憸,安世慎而共,湯膽大安世小。若是乎熏蕕也,然而有不可曉者,湯廉而安世貪也。”
。
二、人們對李廣的評價名言或詩句
司馬遷:“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漢文帝:“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公孫昆邪:“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程不識:“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
班固:“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流涕,彼其中心誠信于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然三代之將,道家所忌,自廣至陵,遂亡其宗,哀哉!”
司馬貞:“猿臂善射,實負其能。解鞍卻敵,圓陣摧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奇不封。惜哉名將,天下無雙!”
何去非:“昔者,李廣之為將軍,其材氣超絕,漢之邊將無出其右者,自漢師之加匈奴,廣未嘗不任其事。蓋以兵居郡者四十余年,以將軍出塞者歲相繼也,而大小之戰七十余。遇以漢武之厚于賞功,自衛、霍之出,克敵而取侯封者數十百人,廣之吏士侯者亦且數輩,而廣每至于敗衄廢罪,無尺寸之功以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以當幕府之責。當時、后世之士,莫不共惜其材,而深哀其不偶也。竊嘗究之,以廣之能而遂至于此者,由其治軍不用紀律,此所以勛烈、爵賞皆所不與,而又繼之以死也。”“夫李廣、李陵皆山西之英將也,材武善戰,能得士死力。然輕暴易敵,可以屬人,難以專將。世主者茍能因其材而任之,使奮勵氣節,霆擊鷙搏,則前無堅敵,而功烈可期矣。漢武皆乖其所任,二人者終僨蹶而不濟,身辱名敗,可不惜哉!”[13]
黃震:“李廣每戰輒北,因躓終身”。
司馬光:“效不識,雖無功,猶不敗;效李廣,鮮不覆亡。”
蘇泂:“十載尊前,放歌起舞,人間酒戶詩流。盡期君凌厲,羽翮高秋。世事幾如人意,儒冠還負身謀。嘆天生李廣,才氣無雙,不得封侯。榆關萬里,一去飄然,片云甚處神州。應悵望、家人父子,重見無由。隴水寂寥傳恨,淮山宛轉供愁。這回休也,燕鴻南北,長隔英游。”
葉適:“李廣自用兵,人所不及,世或以常律論之,固非矣。”
陳元靚:“雄氣旡敵,亦遠斥候。能縛射雕,甞格猛獸。有勇有方,少年訥口。千載廟食,斯為不朽。
解縉:”暴寇之來,必慮其強。善守勿應,若李廣、田豫類此。”
黃淳耀:“李廣非大將才也,行無部伍,人人自便,此以逐利乘便可也,遇大敵則覆矣。太史公敘廣得意處,在為上郡以百騎御匈奴數千騎,射殺其將,解鞍縱臥,此固裨將之器也。若夫堂堂固陣,正正之旗,進如風雨,退如山岳,廣豈足以乎此哉?淮南王謀反,只憚衛青與汲黯,而不聞及廣。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
王夫之:“獲譽于士大夫之口,感動于流俗之。”
唐朝詩人對李廣多有贊頌。王昌齡在《出塞》中寫道:“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其中“飛將”即指“飛將軍”李廣。《滕王閣序》中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也是為飛將軍不能封候而感慨。
盧綸在《塞下曲》中則描寫了一個傳奇故事:“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故事原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說的是有一次李廣見到草叢中的石頭,以為是老虎,于是引弓去射,結果發現是塊石頭,而箭頭已經沒入石塊,再發箭去射,卻再也射不進去了。
高適在《燕歌行并序》中寫道:“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感慨自己沒有遇到像李廣一樣身先士卒、體恤將士的將軍。
三、有關對劉邦評價的詩句
《詠漢高祖》唐人:王珪 漢祖起豐沛,乘運以躍鱗。
手奮三尺劍,西滅無道秦。 十月五星聚,七年四海賓。
高抗威宇宙,貴有天下人。 憶昔與項王,契闊時未伸。
鴻門既薄蝕,滎陽亦蒙塵。 蟣虱生介胄,將卒多苦辛。
爪牙驅信越,腹心謀張陳。 赫赫西楚國,化為丘與榛。
《沛宮》唐人:胡曾 漢高辛苦事干戈,帝業興隆俊杰多。 猶恨四方無壯士,還鄉悲唱大風歌。
《項羽》宋人:張耒 沛公百戰保咸陽,自古柔仁伏暴強。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蓋世故應亡。
《歷代傳授歌》宋人:陳普 秦帝始皇太暴虐,位傳二世而已矣。 漢室龍興滅秦項,高祖劉邦赤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