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獨坐敬亭山中描寫秋天美景的詩句是哪一句求解答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獨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譯文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云獨去自在悠閑。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賞析
此詩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閑,主要是為了表達閑適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閑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閑適。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這兩句的意象以“眾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復合意象,強化動態表現意義。“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想到山中閑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力度,表現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后句“云”為中心詞,與“去”復合,默默的云也在漸漸飄走。而云并非滿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無伴,偏偏還悠閑地慢慢地飄離。詩人以“閑”寫出了孤云的狀態,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云離去的狀態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
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并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云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眾鳥”、“孤云”這種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種靜的意象相反并置,時間和空間的維度里僅僅出現了量的變化,而心理的維度卻產生著質的變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往往對“逝去”,對“消散”有著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暫,宇宙永恒,常常是他們不遇時發出的慨嘆。詩人引恒久的山為知己,可能是“長安不得見”后,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方式了。就算長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隨“眾鳥高飛”而去。
詩人筆下,不見敬亭山秀麗的山色、溪水、小橋,并非敬亭山無物可寫,因為敬亭山“東臨宛溪,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從詩中來看,無從知曉詩人相對于山的位置,或許是在山頂,或許在空闊地帶,然而這些都不重要了。這首詩的寫作目的不是贊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無言之景,抒內心無奈之情。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然而,恰恰在這里,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
二、獨坐敬亭山前兩句描寫了()景色,后兩句寫(),表達了詩人()心
前兩句描寫了山中閑靜寧謐的場景,后兩句寫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
拓展資料: 原文: 獨坐敬亭山 唐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注釋: 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縣志》記載:“在宣城縣北十里。
山有萬松亭、虎窺泉。” ⑵盡:沒有了。
⑶獨去閑:獨去,獨自去。 閑,形容云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
孤單的云彩飄來飄去。 ⑷兩不厭:指詩人和敬亭山而言。
厭:滿足。譯文: 群鳥高飛無影無蹤,孤云獨去自在悠閑。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間兩不相厭,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賞析: 此詩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
“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 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
閑,主要是為了表達閑適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閑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閑適。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這兩句的意象以“眾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復合意象,強化動態表現意義。
“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想到山中閑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力度,表現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
后句“云”為中心詞,與“去”復合,默默的云也在漸漸飄走。而云并非滿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無伴,偏偏還悠閑地慢慢地飄離。
詩人以“閑”寫出了孤云的狀態,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云離去的狀態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 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
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并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云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
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
“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 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
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眾鳥”、“孤云”這種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種靜的意象相反并置,時間和空間的維度里僅僅出現了量的變化,而心理的維度卻產生著質的變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壓抑的士大夫往往對“逝去”,對“消散”有著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暫,宇宙永恒,常常是他們不遇時發出的慨嘆。詩人引恒久的山為知己,可能是“長安不得見”后,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方式了。
就算長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隨“眾鳥高飛”而去。 詩人在被擬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尋到慰藉,似乎少了一點孤獨感。
然而,恰恰在這里,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之情被表現得更加突出。人世間的深重的孤獨之情,詩人人生悲劇的氣氛充溢在整首詩中。
全詩似乎全是景語,無一情語,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雖句句是景,卻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說,是“情中景,景中情”。 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自稱祖籍隴李白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并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游,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
三、獨坐敬亭山詩中的景色描述
《元和郡縣志》記載。”
獨去閑。 ⑷厭,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沒有了。
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句二水。 ⑶孤云,慢慢向遠處飄去,天上飄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李白眾鳥高飛盡:“言我獨坐之時,只有敬亭山。
【注釋】 ⑴敬亭山敬亭山的景色 【原文】獨坐敬亭山 朝代:“在宣城縣北十里:唐代作者,孤云獨去閑。”《江南通志》卷一六寧國府。
相看兩不厭。府志云、虎窺泉,長相看而不相厭也,悠閑自在的樣子。
【譯文】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獨去,我們誰也不會覺得滿足:古名昭亭,極目如畫:滿足: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山有萬松亭。
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獨自去,東臨宛,南俯城闉。獨有敬亭之山:“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
⑵盡,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鳥飛云散。朱諫注,煙市風帆:陶淵明《詠貧士》中有“孤云獨無依”的句子。
孤單的云彩飄來飄去。 閑,形容云彩飄來飄去。
四、獨坐敬亭山描寫的是什么景色
眾鳥,孤云,敬亭山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人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寫的是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托,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
是詠志詩。
zhòng niǎo gāo fēi jìn
眾 鳥 高 飛 盡 ,
gū yún dù qù xián
孤 云 獨 去 閑 .
xiāng kàn liǎng bù yàn
相 看 兩 不 厭 ,
zhǐ yǒu jìng tíng shān
只 有 敬 亭 山 .
作者背景
見《靜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縣北,山上舊有敬亭.
閑:悠閑.
兩不厭:詩人把山擬人化了,覺得自己與敬亭山互相看不夠.厭,滿足,厭倦.
古詩今譯
成群的鳥兒高飛無蹤影,一片云兒獨自飄去悠然.和我終日相對卻看不夠的,只有閑靜的朋友敬亭山.
名句賞析
首小詩是李白在政壇上遭到打擊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時所作.前兩句寫眼前景,借“高飛”的“眾鳥”和“獨去”的“孤云”,創造出一個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詩人超脫現實、追求心靈平靜的愿望.后兩句將山人格化,說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詩人對現實社會中世態炎涼的厭惡之情,在這兩句看似平淡的詩句里得到了含蓄的表達.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獨坐敬亭山描寫景色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