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民風民俗的詩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杜牧《清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元日》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宋 蘇東坡
“江上冰銷岸青青,三三五五踏青行。”宋朝 蘇轍(踏青)
春節的詩歌: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端午節:
競渡歌(節錄)(唐)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
節令門.端 陽 (清)李靜山
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七夕: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元宵: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詩曰(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冬至: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二、關于民俗民風的古詩
民俗民風 >; 七夕節的詩詞正文
七夕節的詩詞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五代·后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悵望不如河鼓星。
鵲橋仙
(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三、急~~`有關民風民俗的古詩詞
中秋節的傳說 ————xiaoyou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秋節 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
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說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
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
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藥,變成了癩蛤蟆,被叫著月精。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只兔子,就別無他物。
可是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里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傳說一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 后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
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
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了。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
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
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傳說二中秋節原是豐收的節日。在中國農業社會,農民在豐收的季節里,總是大事慶祝一番。
這個節日之所以成為佳節也和“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有關。傳說,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照亮大地和給大地帶來溫暖,但有一天,十個太陽卻一起出現,大地上的農作物都被烤焦了。
這時,有一個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人們于是把他擁立為王。
后羿當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隨意殺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長生不老,跑到昆侖山盜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藥, 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長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藥偷來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輕飄飄地飛上了月宮。
后來,一般婦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宮里的嫦娥遙祭。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后來,朱元璋終于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后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征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傳說三唐明皇游月宮,話說貴為天子的唐明皇對嫦娥非常的迷戀。
一天他上了月宮,在月宮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間的傳說中是賴月餅作為通訊工具。
朱元璋帶頭取義,把字條塞在每個月餅餡里,呼喚眾人依時起義。中秋節的起源,其中的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中秋夜,除了拜祭、還有就是應節的月餅和燈籠。
祭拜的當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稱她為月娘。老人家說,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會被割耳朵。
時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對于新的一代來說,中秋節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和燈籠。當然,月圓當空的節日,是人們團圓的大好日子。
中 秋 起 源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
四、關于民風民俗的優美句子
民俗分地域和民族,不知朋友具體需要的是哪兒的?可以給你一些古今我國一些優秀的反映民俗的詩詞和一些散文小說的描寫,希望可以幫你!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相思 唐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與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另外推薦你去看看沈從文的邊城,我很喜歡里面的民俗風情,也很優美。希望你也特喜歡
五、關于民風民俗的古詩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朝代】唐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白話翻譯: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2、《元日》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白話翻譯: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 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3、念奴嬌·中秋 【作者】蘇軾 【朝代】宋 譯文對照 憑高眺遠,見長空萬里,云無留跡。
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瓊樓,乘鸞來去,人在清涼國。
江山如畫,望中煙樹歷歷。 我醉拍手狂歌,舉懷邀月,對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風,翻然歸去,何用騎鵬翼。
水晶宮里,一聲吹斷橫笛。 白話翻譯: 置身高樓,憑高看去,長空萬里無云,顯得更為遼闊無邊。
月亮的光輝從天上照射下來,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宮的瓊樓玉宇上,仙女們乘鸞鳳自由自在地來來往往,我向往月宮中的清凈自由,秀麗的江山像圖畫般的美麗,看過去在朦朧的月色里,樹影婆娑。
我喝醉了一邊拍手打拍子一邊發狂般地歌唱,邀月賞心,鄰對影子,伴著明月成了知心朋友。在如此颯風微露里徘徊弄舞,不知道是什么時候。
于是便想著乘著這風就能完全地離去,又何必騎著大鵬鳥的羽翼。在明凈的月宮里,把橫笛吹得響徹云霄. 4、生查子·元夕 【作者】歐陽修 【朝代】宋 譯文對照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白話翻譯:去年正月十五元宵節,花市燈光像白天一樣雪亮。
月兒升起在柳樹梢頭,他約我黃昏以后同敘衷腸。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月光與燈光同去年一樣。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情人,淚珠兒不覺濕透衣裳。 5、《上元竹枝詞》 【作者】符曾 【朝代】清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白話翻譯: 香甜的桂花餡料里裹著核桃仁,用井水來淘洗像珍珠一樣的江米。
聽說馬思遠家的滴粉湯圓做得好,趁著試燈的光亮在風里賣元宵。
六、描寫民俗風情的詩文
[一]
久識東南有此山,千章修竹翠瑯軒。
驚看擘畫憑勞力,造成樂園在世間。
塔山鳶習天宇近,劍池人去水聲寒。
群巒起伏如滄海,直欲乘風破碧瀾。
[二]
盛暑來茲頗若秋,紫薇花靜翠篁幽。
晨登塔嶺親吳越,夜看銀河貫斗牛。
射擊稚兒欣獲鳥,校讎舊集聽鳴蜩。
山居最好勞盤骨,蹬道千尋赴上游。
《 莫干山上的風雨 》
劉大白
朝朝暮暮,
盡是風風雨雨,
挾著些云云霧霧,
向高山噴噴吐吐。
花翻草覆,
藤飛樹舞;
不管淋漓零亂,
顛狂得不由自主。
記得滿山樓閣,
參差無數;
怎朝也白茫茫一片無尋處,
怎暮也黑漫漫一片無尋處?
虧它近處幾星燈火,
云霧也難遮住;
到晚來依稀透露,
約略是鄰家三五。
《 和 韻 》
陳其采
丁亥夏,來游莫干山,承浦江鄭卓人賢兄枉
詩投贈,詠而善之,愛步原韻答和。
登高四望滿修篁,天與名山特地涼。
解得萬竿懷葉老,劍池空自惹人忙。
怪石角 (清平樂)
施南池
迂回曲折,山徑羊腸窄。
疊嶂重巒連萬壑,怪石峰巔一角。
龐然塊壘嵯峨,亂云足底騰波。
淹沒茂林修竹,一亭獨立坡陀。
七、關于民風民俗的句子
1.講民風民俗:(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滿家轉)
(生在蘇州,穿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
1.講民風民俗:(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滿家轉)
(生在蘇州,穿在杭州,吃在廣州,死在柳州。)
2.講土特產:( 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
(平遙的牛肉,太谷的餅,清徐的葡萄甜殷殷)
( 寧夏紅黑白“三寶”黑(發菜),紅(枸杞) 白(二毛皮) )
3.講自然風光的:(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九寨溝的水,張家界的山)
(十里溫塘河,九曲十八彎)
(不到長城非好漢)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漓江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不到長城非好漢
不到黃河心不死
漓江山水甲天下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華山自古一條道
十里溫塘河,九曲十八彎
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
南岳山的香,回龍山的燭
4.綜合性的:
東北三件寶,人參、貂皮、鹿茸角
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怕不辣,湖南人辣不怕
四川的太陽、云南的風,貴州落雨當過冬
四川恐龍多,自貢是個窩
四川沒川,山西沒山
好吃不過茶泡飯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八、急~~`有關民風民俗的古詩詞
中秋節的傳說 ————xiaoyou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
中秋節 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
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說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
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 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
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藥,變成了癩蛤蟆,被叫著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只兔子,就別無他物。
可是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里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 傳說一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余的太陽。 后羿立下蓋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
奸詐刁鉆、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
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
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了。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
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
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傳說二 中秋節原是豐收的節日。在中國農業社會,農民在豐收的季節里,總是大事慶祝一番。
這個節日之所以成為佳節也和“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有關。 傳說,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照亮大地和給大地帶來溫暖,但有一天,十個太陽卻一起出現,大地上的農作物都被烤焦了。
這時,有一個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人們于是把他擁立為王。
后羿當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隨意殺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長生不老,跑到昆侖山盜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藥, 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長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藥偷來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輕飄飄地飛上了月宮。
后來,一般婦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宮里的嫦娥遙祭。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后來,朱元璋終于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后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征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傳說三 唐明皇游月宮,話說貴為天子的唐明皇對嫦娥非常的迷戀。
一天他上了月宮,在月宮里看到了一只玉兔和一群能歌善舞的仙女 。 朱元璋成功推翻蒙古人,建立明朝,在民間的傳說中是賴月餅作為通訊工具。
朱元璋帶頭取義,把字條塞在每個月餅餡里,呼喚眾人依時起義。 中秋節的起源,其中的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夜,除了拜祭、還有就是應節的月餅和燈籠。
祭拜的當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稱她為月娘。老人家說,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會被割耳朵。
時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對于新的一代來說,中秋節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和燈籠。當然,月圓當空的節日,是人們團圓的大好日子。
中 秋 起 源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
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