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評論《長恨歌》的愛情主題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里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
而“恨”什么,為什么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詩歌開卷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看來很尋常,好象故事原就應該從這里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著全詩。
緊接著,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后因有色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反復渲染唐玄宗得貴妃以后在宮中如何縱欲,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這些,就釀成了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這一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
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下面,詩人具體的描述了安史之亂發生后,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憤于唐玄宗迷戀女色,禍國殃民。
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一個關鍵性的情節,在這之后,他們的愛情才成為一場悲劇,接著,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起至“魂魄不曾來入夢”,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后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回腸蕩氣。
正由于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來,仙境的出現,便給人一種真實感,不以為純粹是一種空中樓閣了。 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
詩人采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后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殷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
詩歌的末尾,用“開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結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余地。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
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并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象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后面無窮無盡的恨。
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過去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里。那么,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由于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后,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并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
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后,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后,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
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觀愿望和客觀現實不斷發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回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
二、有人說長恨歌是批判、諷刺詩,又有人說是愛情詩,你是怎樣看的
以浪漫主義手法歌頌了兩人的愛情,還對楊貴妃死后的故事進行了精彩的想象。
中間夾雜了一些通過細節和場景的描寫,來闡述安史之亂等事件,也包含了批判的意思。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這些無不包含作者的諷刺與批判。但是詩中對二人的描寫、尤其是天旋地轉回龍馭后,對唐明皇的動作心理描寫,又讓人相信他們的愛情是那么真摯、偉大、浪漫。
或許“只恨生在帝王家”吧。忽聞海上有仙山之后,成仙的楊貴妃上場,坐著的描寫給人的印象全無妖媚蠱惑之感,而是充滿了清冷、幽怨、一句“梨花一枝春帶雨”更是成為千古名句。
綜上,確實有諷刺批判的成份。但個人認為主題還是愛情。
三、對白居易的《長恨歌》的思想感情,語言特點做評價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
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
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長恨歌》宛轉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們受感染、被誘惑的力量.。
四、談談你對《長恨歌》中李楊愛情看法
唐明皇與玉環的感情有沒有,自然有。
但真的如同白居易所寫的嗎?不可能。那么他們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感情,《長恨歌》中又為什么寫出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愛情神話呢?在這里,就為朋友一一道來吧。
首先,這二位是皇宮中的皇帝與妃子。他們之間的感情絕對不可能與尋常百姓一般,在夫妻關系之上首先是君臣關系。
盡管玉環很受寵,但也不代表他們之間能像普通夫妻之間一樣。他們的身份與地位決定了他們不可能也沒機會愛的死去活來,更不可能有什么“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只能說是喜歡,或是興趣相投。其次,唐明皇是玉環的公公,他對她愛的叫人佩服可以說除了因為玉環漂亮、善解人意,還有就是她的來之不易。
又加上唐明皇想得到玉環其本意是為了填補武妃這一空缺。但在玉環死時二人已在一起生活了很久了,明皇對她的愛已經淡了不少(因為該享受的都享受過了),又加上在美人和權力間明皇其實是更愛權力的。
因為明皇本來就是個風流天子,有了權力什么美人找不到;留了玉環,那就只有這一個,看多了還有審美疲勞。他當然是要舍棄玉環了。
再說玉環,她對這位公公也談不上愛得一廂情愿。她與壽王生活了很多年,能沒感情嗎?對那個把她和丈夫分開的公公她能愛多少?第三,唐明皇太花心了。
在玉環為貴妃期間代替過她的有她的三姐、謝阿蠻、公孫大娘等等。她也曾被趕出宮兩次。
若不是玉環“天生麗質難自棄”,花心的明皇還會記得她?拋棄她到底是有一定必然性的。并且事實也證明了玄宗并沒有對玉環的死耿耿于懷。
因為玄宗是寶應元年(762年)死的,而玉環是天寶十五載(756年)死的。設想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在思念愛妃,傷心欲絕的情況下是如何度過6年的生命的?更何況玄宗在這一段日子里又是安史之亂,又是肅宗的防備和不理不睬。
可謂是晚年生活十分凄苦,不順。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要是還思念一個人,寢食不安,居然還活了6年以78歲的高齡入土而安,那玄宗是不是堅強的不合科學道理了? 那么,為什么會有《長恨歌》這樣描寫明皇與玉環愛情故事的千古名篇的存在呢?首先,是因為明皇為了討好玉環,對她的“小”要求百依百順。
什么吃荔枝呀,穿漂亮衣服呀之類的,明皇都一一滿足。畢竟,明皇一個老頭子(在當時,都夠當玉環爺爺了)又加上是一個把玉環與丈夫分開的惡公公,想俘獲玉環只有這種辦法了。
但當時哪有現在這樣消息靈通呀(史書上把明皇的小九九寫得明明白白的)民間不也就只有說是因為他倆愛得死去活來嗎?其次,是作者白居易的個人關系。當年的白居易正是該成親的年齡,但白大詩人的愛情卻一直處于休眠狀態,沒有一個女子走入他的生活,又加上他對玉環有著一份憐愛與理解。
于是他就將自己的這份感情融入已故的玉環身上。所以說《長恨歌》是明皇與玉環的愛情神話倒不如說是作者白居易對愛情的美好憧憬。
所以詩與歷史永遠不要混為一談,畢竟,詩是藝術而歷史是現實。藝術與現實是不可分割的,同樣也是永遠對立的。
把《長恨歌》當做神話去看,也許就不會對其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產生質疑了。
五、關于《長恨歌》的主題歷來有愛情說,諷刺說和雙重主題三種說法,
對《長恨歌》主題的爭議
玄宗被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這非常引人注目的一幕,引發了眾多文人墨客的詠嘆。然而,文人的吟詠與史家的記述是不盡相同的。在文人的吟詠中,對玄宗與楊貴妃的態度也是褒貶不一的。總體說,偏重史實的作品,主調是諷刺;文學想象成分多的作品,主調是同情、感傷。
在白居易的詩歌作品中,《長恨歌》最受人們的關注,引起的爭論也最多。二十世紀上半葉,俞平伯的《〈長恨歌〉及〈長恨歌傳〉的質疑》和陳寅恪的《〈長恨歌〉箋證》是本詩研究中兩篇重要文章。
對《長恨歌》的爭論,從二十年代開始,直到八九十年代仍未結束。爭論焦點主要集中在作品主題方面,主要有四說:愛情說、諷喻說和諷喻、愛情雙重主題說、時代感傷說。另外,對楊貴妃的下落、作品涉及的本事也有一定爭議。
有關論述摘編:
對《長恨歌》,作者自評:“一篇《長恨》有風情”。自許《長恨歌》是他的“壓卷杰構”。
唐宣宗在追悼白居易的挽詩中,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樂天之長恨歌,……實系自許以為壓卷之杰構,而亦為當時之人所極欣賞且流播最廣之作品。此無怪乎壓千歲之久至于今日,仍熟誦于赤縣神州及……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
在對《長恨歌》主題認識上,持愛情說者認為:《長恨歌》留給讀者的,主要不是“懲尤物”式的道德教訓,而是對刻骨銘心的愛情的深深的感動。作品前半部分雖然對李楊荒淫誤國有所不滿和諷刺,但全詩主要描寫了李楊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愛情的純真性,而且這種愛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如褚斌杰在其《關于〈長恨歌〉的主題及其評價》中指出,白居易借李楊愛情故事“歌頌了愛情的堅貞和專一”。也有人認為,作者通過李楊愛情悲劇的描寫,“歌頌了那種與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感情相一致的純潔無疵的愛情。李楊的不幸,古代男女也能碰到,因而具有一般意義。”經過作者的描寫,李楊情事超越了本身的限制,而具有普遍的意義。還有論者認為,詩中寫李楊前期愛情只是愛色,隨著時代和人物遭際的變化,進而升華為愛情。
持諷喻說者指出:據陳鴻的《長恨歌傳》,白居易寫《長恨歌》的本意是要“懲尤物,窒亂階,垂于將來”,這可以說也有“諷喻”的意味。《長恨歌》是通過李楊故事暴露了統治者荒淫無恥的生活,展現出中唐時代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的生活面貌,統治階級生活的荒淫糜爛和政治道德上的腐敗墮落。白居易作此詩的目的是揭露與諷刺李楊縱情聲色,貽誤國政,最終引起了安祿山之亂,兩人也因此身處異境,苦果自嘗,最高統治者應該以此為戒。
雙重主題說認為,此詩一方面對李、楊兩人的生活荒淫、招致禍亂作了明顯的諷刺,另一方面對楊貴妃的死和兩人誠篤的相思賦予很大的同情。明皇因溺于女色而招致禍亂,必須加以諷刺,并從中吸取教訓。持此論者認為此詩的主導方面在后半篇,為使前后有機結合,前半的諷刺保持著一定限度,而且多有諱飾。將此詩看成純粹的諷刺詩或愛情詩都不恰當。
20世紀80年代,有學者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認為,應該摒棄單一主題說的僵化模型,分三個層次去把握《長恨歌》的悲劇意蘊:即把李、楊悲劇分別看作愛情悲劇、政治悲劇和時代悲劇,從而使愛情主題、政治諷刺主題和時代感傷主題各有所依存和附麗。居于不同的層次的三重主題,構成一個有內在聯系的整體。
六、結合白居易的《長恨歌》,談談你對唐玄宗和楊貴妃之間愛情的看法,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似語時。
從“漢皇重色思傾國”起第一部分,敘述安史之亂前,玄宗如何*、求色,終于得到了楊氏。而楊氏由于得寵,雞犬升天。
并反復渲染玄宗之縱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釀成了“漁陽鼙鼓動地來”的安史之亂。這是悲劇的基礎,也是“長恨”的內因; “六軍不發無奈何”起為第二部分,具體描述了安史之亂起后,玄宗的倉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軍”駐馬要求除去禍國殃民的貴妃“宛轉娥眉馬前死”是悲劇的形成。
這是故事的關鍵情節。楊氏歸陰后,造成玄宗寂寞悲傷和纏綿悱惻的相思。
詩以酸惻動人的語調,描繪了玄宗這一“長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淚下; “臨邛道士鴻都客”起為第三部分,寫玄宗借道士幫助于虛無縹緲的蓬萊仙山中尋到了楊氏的蹤影。在仙景中再現了楊氏“帶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鳥”、“連理枝”,進一步渲染了“長恨”的主題。
結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深化了主題,加重了“長恨”的分量。 全詩寫情纏綿悱惻,書恨杳杳無窮。
文字哀艷動人,聲調悠揚宛轉,千古名篇,常讀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長恨歌)評價管窺》一文中認為,此詩是白居易借對歷史人物的詠嘆,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文章說,詩人年輕時與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靈相愛,但由于門第觀念和風尚阻礙,沒能正式結婚。分手時,詩人寫了“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彼此甘心無后期”的沉痛詩句。
, 相當復雜的情節只用精煉的幾句就交代過去,而著力在情的渲染,細致地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濃烈和貴妃死后雙方的思念之情。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里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
而“恨”什么,為什么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
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并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像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后面無窮無盡的恨。
唐玄宗的*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制造者最后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那么,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于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
隨后,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復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并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著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后,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后,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
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
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對長恨歌愛情的詩句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