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有關鵬、鯤的詩句,及所蘊含的象征意義
1.傳說中的大鳥名。
語本《莊子·逍遙游》“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鯤,后訛為“鵾”。常以“鵾鵬”比喻才能卓異、志向高遠的人。
晉 葛洪 《抱樸子·守塉》:“鵾鵬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詩之三:“仰笑鵾鵬輩,委身拂天波。”
明 張居正 《贈國子馬生行》:“鵾鵬跛躄風塵中,驊騮伏櫪鹽車下。”
梁啟超 《飲冰室詩話》九二:“海外鵾鵬憶鷽鳩,蟪蛄朝菌各春秋。”
2.指鯤和鵬。
唐 白居易 《禽蟲十二章》詩之二:“蛙跳蛾舞仰頭笑,焉用鵾鵬鱗羽多。”按,鱗指鵾言,羽指鵬言。鵾,當作“鯤”。
二、鯤鵬在古代表示的意義
鯤鵬傳說洪荒時期的大能,在莊子逍遙游中有說北冥有魚(1),其名為鯤(kūn)(2)。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3)。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4),其翼若垂天之云(5)。是鳥也,海運則將徙(xǐ)于南冥(6)。南冥者,天池也(7)。《齊諧》者(8),志怪者也(9)。《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10),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馬也(13),塵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蒼蒼,其正色邪(yé)?其遠而無所至極邪(16)?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ào)堂之上(17),則芥(jiè)為之舟(18),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風(20);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yāo è)者(21),而后乃今將圖南。蜩(tiáo)與學鳩笑之曰(22):“我決(xuè)起而飛(23),搶(qiāng)榆枋(fāng)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26)?”適莽(mǎng)蒼者(27),三餐而反(28),腹猶果然(29);適百里者,宿(sù)舂(chōng)糧(30);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31)!
后來人們經常用鵬程萬里來祝賀一個人前程。
三、古詩中關于鯤鵬的詩句
已陪東岳駕,將逝北溟鯤。【同崔錄事哭鄭員外】盧照鄰
鯤飛今始見,鳥墜舊來聞。【曉入南山】孟浩然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__李白
溟海不振蕩,何由縱鵬鯤。【贈宣城趙太守悅】李白
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泊岳陽城下】杜甫
大鵬刷翮謝溟渤,青云萬層高突出。【相和歌辭·善哉行】齊己
三山巨鰲涌,萬里大鵬飛。【海】李嶠
四、鯤鵬象征什么
"鯤鵬"為志趣高遠、精神豪邁、追求自由的象征。
"鯤鵬"是莊子在《逍遙游》里為我們這個民族創造的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象征意象,更多地承載著人類超越自身的精神品格。通過莊子筆下"鯤鵬"的"哲理性、象征性、荒誕性、求解性"的分析,把"鯤鵬"確定為人類超越自身的精神象征。
擴展資料
史書記載
章學誠《文史通義》卷三內篇三:“鯤鵬之壽十億,雖千年其猶稚也。”
唐朝杜甫 《泊岳陽城下》詩:“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
李白《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羅惇曧《文學源流·周秦諸子總論》:“冥靈大椿之壽,朝菌蠓蚋之夭,鯤鵬之大等喻,《列子·湯問篇》語,《莊子·逍遙游》引之。”
宋代蘇軾《催試官考較戲作》詩:“鯤鵬水擊三千里,粗練長驅十萬夫。”
清代汪懋麟 《洗象》詩:“豈同龍馬負,徒作鯤鵬想。”
梁啟超《過渡時代論》二:“惟當過渡時代,則如鯤鵬圖南,九萬里而一息, 江漢赴海,百千折以朝宗。”
參考資料:鯤鵬--搜狗百科
五、《逍遙游》中“鯤”“鵬”的形象所蘊含的象征意義是什么
象征意義:有才、不慕名利、有大智慧的人。
鯤鵬活動的世界是一個廣闊無邊的世界。這里,大鵬就是不為外物所蒙蔽、束縛的自由靈魂的象征 ,為了襯托出鯤鵬揮灑自如的逍遙游理想,莊子以天地間最大的物象——大海和天空為鯤鵬的活動空間。
因為只有大海和天空,才能襯托出鯤之巨和鯤化為鵬( 象征至人的精神或靈魂)的偉岸龐大,才能表現出大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磅礴氣勢。 擴展資料《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莊子的哲學思想。
“逍遙游”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逍遙游”是指“無所待而游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游于世間。
“逍遙”,在莊子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體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體上的束縛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
逍遙游就是超脫萬物、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 在莊子看來,達到這種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齋”“坐忘”,這兩者體現了一種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遙游。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圣人無名”,是全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
第二部分從“堯讓天下于許由”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第三部分從“惠子謂莊子曰”至結尾,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莊子逍遙游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從“有所待”達到“無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遙游》中莊子運用了許多寓言來表述逍遙游的內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現。
首先,莊子指出,大舟靠著積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鵬只有“培風”才能翱翔,因此他們都是“有所待者”。 再如,莊子認為宋榮子的思想仍然處于“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局限并沒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內外”和辯“榮辱”的紛爭,只是在這種紛爭中不動心,因而不是真正的“無待”。
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 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結合體,是莊子主張的理想人格。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一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游。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逍遙游。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鯤鵬的詩句及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