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古詩詞鑒賞題要有答案的20篇以上】
2010年高考題(10年全國卷Ⅰ)1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詠素蝶詩 劉孝綽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共歸.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注}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隨著蜜蜂圍繞著綠色的蕙蘭飛,為了躲避黃雀藏在綠葉之中,在太陽的映照之下忽然爭著飛起,趁著風一起歸去.在花中出沒,順著高低不同的綠葉飛翔.寫了素蝶的遠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動作,采用細節描寫,以蜂、雀、日、風、花、葉作襯托.(2)這首詩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10年全國卷Ⅱ)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夢中作①歐陽修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注】①本詩約作于皇佑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②傳說晉時有一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觀,等一盤棋結柬,斧已攔掉.回家后發現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答; (2)你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色?答: (1)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路暗花迷”表現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結合注釋可知這是因為仕途失意所致,“無奈”“思家”等詞語則表現了無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為:表現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的心情(2)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本詩最明顯的寫作特色是四個場景組合在一起,一句一個場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種花,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修辭上使用了工整的對仗.故答案為:①一句一個場景;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③對仗十分工巧.(10年北京卷)13.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7分)古風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云無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注:①徂輝:落日余暉.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前四句,寫詩人等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寫白日將盡、浮云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于梧桐的鴛鸞竟巢于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結合全詩,簡述結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細想感情.(4分)這是李白詩“登高望四海①”(《古風》其三十九).這首詩與《行路難》是同時期的作品.詩中借景寓情,抨擊統治者的昏庸腐敗.“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就是對權貴當道、才能之士被壓抑的混亂現象的揭露.①、四海,指天下.②、漫漫,廣闊無邊.③、被,覆蓋.大荒,廣闊的原野.兩句意為:秋霜覆蓋,萬物凋零;北風飄拂,原野荒寒.④、兩句意為:榮華富貴象東流水一樣,轉瞬消逝;人間萬事如波浪起伏,變化多端.⑤、徂(cú)暉,夕陽的余輝.⑥、幟棘,有刺的灌木.鴛,通“鵷”.相傳鵷雛非梧桐不棲.兩句意為:梧桐本是鴛鸞棲息的樹木,現在卻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幟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現在反成了鴛鸞棲身之處.⑦、歸去來,回去吧.東晉詩人陶明淵明不愿逢迎權貴,棄官還鄉,曾作《歸去來辭》.《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兩句意為:還是回家去吧,彈劍高歌《行路難》.參考答案:(1)(3分) A(2)(4分)要點: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對黑白顛倒、小人得志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 (10年山東卷)14.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8分)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但恨處非位,愴悢②使心傷.[注]①商風:秋風. ②愴悢(liàng):悲傷.(1)詩中“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四句體現了“鳳凰”怎樣的品性?(3分)(2)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5分)譯文:據說在山間樹林中有一種奇異的鳥,自己說是“鳳凰”.清晨醒來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棲息在高高的山崗上.它一聲高吭的鳴叫可以響徹九州大地,伸長脖子可以遠望到最。
二、古詩賞析題
(一)江南春絕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虹,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1.為了突出江南春色,詩人選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風光景物?(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詩人筆下的江南春景,鮮明、生動、形象,請問:這種效果是通過哪些寫作手法產生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朝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談到這首詩,認為“千里”的“千”字應改為“十”。
理由是;“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此言遭到不少學者反駁.你認為楊慎的觀點錯在何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1、說說“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句詩歌表達出了什么樣的景色。
答: 2、說說全詩所表達出來意思。(70字左右) 答: (三)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一二句是怎樣寫出了送朋友辛漸時的離情別緒的? 答: 2、這首詩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 (四)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1、說一說“兩個黃鸝鳴翠柳”這句詩的意思。
答: 2、整首詩歌營造了一種什么樣的氛圍?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答: (五)贈柳 李商隱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1、古有臨別贈柳的習俗,一個原因是“柳”諧音“ ”字。此詩描寫的對象是: 2、樣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所表達的形象? 3、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意旨? (六)黃 鶴 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十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作者是唐代詩人崔顥。
B.詩的首聯借傳說落筆,“空余”二字,令人心生遐思。 c.頷聯中“空悠悠”的“空”字寫的是黃鶴樓。
D.這首詩的前四句與后四句相互映襯又聯成一體,既烘托了詩人登樓遠眺的愁緒,使全詩波瀾起伏而又一氣貫通。 2.“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中的“歷歷”“萋萋”描繪出了什么景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還知道哪些詩句表達的情感與此聯相同,請選出一例寫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韓 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1.這首詩用“草色遙看近卻無”來描寫早春,給人以無窮的美感和趣味。請把該句所呈現的景象描繪出來。
2.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八)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1.這首詩中,“浮云”一詞的寓意是什么? 2.詩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體形象中。這首詩揭示了怎樣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卜算子 詠梅 風雨送春歸, 俏也不爭春, 飛雪迎春到。
只把眷來報。 已是懸崖百丈冰, 待到山花爛漫時, 猶有花枝俏。
她在叢中笑。 1.作者歌頌梅花的高尚品格,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邊的分析哪一項不正確?( ) A.寫“春歸”“春到”,交代梅花開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
B.預示“春天”就要到來,表現出詩人堅定的信念和樂觀豪邁之情。 C.通過春天里的爛漫山花襯托出梅花不與群芳爭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為線索展示梅花的俏麗,以梅花的高潔反襯春天的美好。 2.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來詠梅,你認為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請舉例說明。
[答] (十)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1.“秋”字在詩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請用簡潔的語言,寫出詩人“今夜”的心境。 (十一) 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1.“黃雞”的本意是: ,詩中是指: 2.把詞上闋的“溪邊風光圖”用現代漢語描繪出來。
(十二)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淮上與友人別 李白 鄭谷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揚予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1.兩首都是寫離愁別緒的詩,但詩的表現手法卻不同,李白的詩偏重直抒胸臆,表達了 ;鄭谷詩則借景抒情 ,抒發了 。 2.古人論詩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意即描寫景物也是為了抒情。
李白詩中可為例的一句是: 3.下面是對兩首詩的賞析,不當的一項是( ) A.兩首詩都生動地表現了朋友分別之苦,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B.兩。
三、古詩賞析題一般怎么答題
詩歌鑒賞技巧答題要領: 賞析修辭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賞析表達方式:怎樣敘(描寫)+敘(描寫)什么+抒什么情 賞析表現手法:手法+表達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1.賞析詩中的關鍵字詞命題方式:這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命題變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具體方法:解釋單個字+解釋所在詩句的意思+手法分析+情感分析2.賞析詩中的重要語句命題方式:這句詩有何特殊含義或深沉含義?命題變式:這句詩最具表現力,試簡要分析.解答分析:先解釋清這句詩的字面意義,然后或扣語言特點、或扣思想情感作具體分析.具體方法:解釋詩句+分析手法+結合談情感3.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命題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命題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當然圍繞藝術手法,也會有一些更具體的提問方式.問題越具體,相對而言,回答越容易.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具體方法:說出表現手法+通過這種手法表現的情感4.賞析詩歌的語言特色命題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命題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語言藝術).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或某句詩的含義(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如語境含義、意境含義).能用來答題的詞語一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沉郁頓挫、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5.賞析詩歌的思想情感命題方式: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命題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主旨或對于本詩內涵,你是如何理解的.解答分析:這種題型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情感或某句詩的含義(特殊含義、深層含義,如語境含義、意境含義).能用來答題的詞語一般有:壯志未酬、報國無門、閨中怨恨、念遠思家、忠貞愛國等.盤點知識一、古代詩歌中常見的意象花草類(1)菊:隱逸、高潔、脫俗(2)梅:傲雪、堅強、不屈不撓、逆境(3)蘭:高潔(4)牡丹:富貴、美好(5)禾黍:黍離之悲(國家的今盛昔衰)(6)花開:希望、青春、人生的燦爛(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業的挫折,惜春,對美好事物的留戀、追懷(8)草:生命力強、生生不息、希望、荒涼、偏僻、離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樹木類(1)樹的曲直:事業、人生的坎坷、順利(2)黃葉:凋零、美人遲暮、新陳代謝(3)綠葉:生命力、希望、活力(4)松柏:堅挺、傲岸、堅強、生命力(5)竹:氣節、積極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別、留戀、傷感、春天的美好風霜雨雪云類(1)海浪:人生的起伏(2)東風:春天、美好(3)春風:曠達、歡愉、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5)天陰:壓抑、愁苦、寂寞(6)海浪的洶涌:人生兇險、江湖詭譎(7)狂風:作亂、摧毀舊世界的力量(8)西風:落寞惆悵、衰敗、游子思歸(9)雪:純潔、美好、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希望、生機、活力、潛移默化式的教化(11)煙霧:情感的朦朧、慘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滅(12)暴雨:殘酷、熱情、政治斗爭、掃蕩惡勢力的力量、蕩滌污穢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會環境的惡劣、惡勢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時光的流逝、歲月的短暫、綿長的愁苦、歷史的發展趨勢動物類(1)子規:悲慘、凄慘(2)魚:自由、愜意(3)鴻鵠:理想、追求(4)猿猴:哀傷、凄厲(5)烏鴉:小人、俗客庸夫(6)沙鷗:飄零、傷感(7)狗、雞:生活氣息、田園生活(8)(瘦)馬:奔騰、追求、漂泊(9)(孤)雁:孤獨、思鄉、思親、音信、消息(10)鷹:剛勁、自由、人生的搏擊、事業的成功器物類(1)玉:高潔、脫俗(2)簪纓(冠):官位、名望顏色類(1)白:純潔無瑕、喪事(2)紅:熱情奔放、青春、喜事(3)綠:希望、活力、和平(4)藍:高雅、憂郁(5)黃:溫暖、平和(6)紫:高貴、利國利民(7)黑:黑暗、絕望、莊重、神秘、對死者的懷念、命途的多舛其他類(1)英雄:追慕、自愧自嘆(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撻(3)古跡:懷舊明志、昔盛今衰(國家)、衰敗、蕭條(古跡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聯)(4)草原:遼闊、人生境界、人的胸襟(5)仙境:飄逸、美妙潔凈、忘塵厭俗(6)天地:人類的渺小、人生的短暫、心胸的廣闊、情感的孤獨(7)鄉村:思歸、厭俗、田園風光、生活氣息、純樸美好、安逸寧靜(8)城市(市井):繁榮熱鬧、富貴奢華(9)破曉:初現希望(10)朝陽:希望、朝氣、活力(11)夕陽: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暫的人生(12)深夜:愁思懷舊二、詩歌的語言這部分涉及的考點有煉字、音韻、格律(押韻、對仗等)、簡繁、用典等.在這里我們把煉字以外的內容稱之。
四、尋求歷年中考中的古詩詞鑒賞題
1、泊秦淮(杜 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1).“煙籠寒水月籠沙”這句詩中的兩個“籠”字好在哪里?這句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答: 這兩個動詞用得形象準確,描繪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畫面。
(2).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憂國憂民 2、送友人 薛濤 水團萊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①如關塞長。
(1).詩歌前兩句描繪了秋天月夜 蒼涼(悲涼凄涼凄清) 的景象。(2).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表達了詩人與友人離別的憂傷之情。
或: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懷念之情。或:表達了詩人對友人執著的相思之情。
3、秋夜曲(張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長,漫漫輕云露月光。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
(1).詩的首句寫出了秋夜的什么特點? 寫出了秋夜的漫長。 (2).詩中“漫漫輕云露月光”表達了怎樣的心境,全詩寄托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凄清孤寂。
寂寞悠思的心情。 4、菩薩蠻 [宋]高觀國 何須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開金餅③。
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 桂花香霧冷,梧葉西風影。
客醉倚河橋,清光愁玉簫。 [注釋]①瞑:昏暗。
②滟滟:月光搖動的樣子。③金餅:比喻圓月。
(1).這首詞的上片寫待月的心情 下片寫賞月。(2).這首詞中體現了季節特點的詞語有哪些? 桂花 西風(3.).你認為作者在詞中表達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作者開始時的心情是歡快、開朗的,后來心情就變得愁苦起來。
5、春 雪 (韓愈)新年都未有芳華,二用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①詩中的第二句中,“驚”一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2分) 用“驚”一詞表現了詩人終于見到春色的驚訝、欣喜之情。②詩的三、四兩句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生動傳神。
試從修辭的角度進行賞析。(2分) 用白雪盼春的擬人手法,表現了詩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動而傳神;把白雪比喻成飛花,把初春的冷落寫成了仲春的熱鬧,富有情趣。
6、絕句 (杜甫)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 何日是歸年。
(1)詩的前兩句寫了哪幾種景物,有何特點?景物:江、鳥、山、花. 特點:碧綠、潔白、青蔥、火紅。(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傳神,請簡要賞析. “欲”字妙在用擬人手法賦予花朵以動態,搖曳多姿.7、.閨怨 (沈如筠)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
愿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1)詩中“孤”字含義豐厚,請做簡要分析。
:既寫月影的孤單,也寫出了思婦的孤苦心理(2)這首詩通過主人公思婦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是怎樣遞進表達的?簡要回答。 表達了她對征戍南疆的丈夫的深切懷念。
先托鴻雁為信使;再寄希望借助夢境團聚;最后只好變成月光灑瀉親人的身上。 8、從軍行(王昌齡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土谷渾。(1)詩的前兩句用“日色昏”和“紅旗”構成了怎樣的一幅邊塞軍旅圖?簡要分析。
“日色昏”極言大漠風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軍事形勢的緊張;“紅旗”即寫色彩的明麗,也寫軍隊的強勁凌厲.由此構成了一幅在大漠蒼蒼、天昏地暗之中,一支大軍半卷紅旗,卷塵挾風,奮勇挺進的畫面。(2)作為邊塞詩,本詩洋溢著怎樣的感情基調?為什么?簡要回答。
因為軍隊主動驍勇,戰事大捷喜人,所以整詩洋溢著輕快振奮的感情基調。9、雨晴(王駕)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
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1)本詩前兩句用什么修辭手法,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對比。
用“雨前”所見和“雨后”情景兩相對比,表現了作者面對滿園落紅殘春油然而生的嘆惜之情。(2)后兩句寫得饒有趣味,請作具體賞析。
蜜蜂、蝴蝶見此殘景,也大失所望,紛紛繞墻而去,它們相信春色正在鄰家院子呢,這也讓作者也不由地懷疑“春色在鄰家”.作者把原無理性的蜂蝶賦予“人”的智慧,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態、心理寫得活靈活現,妙趣橫生。10、東欄梨花 (蘇軾)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1)前兩句寫春末夏初景物特點,請具體賞析。
第一句從顏色的角度寫,用“淡白”“深青”寫梨花 和柳葉,言梨花已盛開,柳已老;第二句從形狀角度寫,以柳絮紛飛,梨花滿城,言春已去,夏將至;兩句之間,以“柳絮飛”呼應“柳深青”,以“花滿城”呼應“梨花淡白”,極精工,以此簡潔地寫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點。(2)本詩的詩眼是哪個詞?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惆悵。
作者由花開花謝,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暫,年華似水,發出“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慨。“惆悵”一詞包含了作者對生命短促的感慨和無奈的思想感情。
11、鷓鴣天(辛棄疾)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崗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1)這首詞的內容與《西江月?明有別枝驚鵲》相同,都是描寫_農村(田園、鄉村)風光_ 。(2)詞的上片在描寫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幾個詞用得非常傳神?破、鳴、點(3)“春在溪頭薺菜花”。
五、【應該怎么做【詩詞賞析】的題詩詞賞析的題應該怎么下手,從哪些
一、從詩詞的標題突破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例如: 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 李益 微風驚暮坐,臨牖思悠哉. 開門復動竹,疑是故人來. 時滴枝上露,稍沾階下苔. 何當一入幌,為拂綠琴埃. 標題中的“聞風”二字是全詩的線索,也是理解全詩內涵的關鍵.首、頷兩聯寫臨風而思友、聞風而疑友來;頸聯寫風吹葉動,露滴沾苔,用意還是寫風;尾聯入幌拂埃,也是說風,是遐想,期望風至寄思友之意.可見,全篇緊緊圍繞“聞風”進行藝術構思,通過微風形象,表現詩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發思念故人的情懷. 二、從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突破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鑒賞時首先要找出寫景的詞句,再體味所寫之 景的“冷”“暖”,進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這首詩中的寫景主要是在二、三聯,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寫出開闊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環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勾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著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么歡快、多么自由啊!詩人正是通過繪制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了一種歷經戰亂之后暫得安身的閑適而喜悅的心情. 三、從詩詞所選取的意象突破 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我們鑒賞時就要留心詩詞中出現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例如: 長信秋詞五首(其一) 王昌齡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詩中首句用“梧桐”、“秋葉”這些帶有凄涼悲傷的意象來渲染蕭瑟冷寂的氣氛,第三句中的“熏籠”又進一步烘托了深宮寒夜的環境.結合末句便知,這是由于詩人心境凄清、愁恨難眠,才感到來自南宮(皇帝的居處)的漏聲凄清、漫長. 四、從詩詞中所暗示的關鍵詞突破 詩詞是詩人“緣情而發”的產物,有時如能捕捉到詩詞中那些最能顯現詩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鑒賞該詩詞的鑰匙.例如: 江 樓 感 舊 趙嘏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個“思”字奠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也成為我們窺視詩人內心世界的窗口.詩人為何而“思”?思的對象又是什么?聯系下文方知,詩人是由于見到與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觸發了對友人的思念. 五、從作品中含有詩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寫詩詞,尤其注重煉字煉句,力求一字傳神,一句傳神.而這些含有詩眼的句子往往最能體現作品的內蘊及表達技巧.例如: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詩中的第三聯描寫生動,“落”“明”二字精練傳神,是該聯的詩眼.“落”給“泗水”以動感,好像從天上落下一般,使靜態的形象動態化;“明”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動感,不說徂徠山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聯系全詩,不難發現詩人把山水寫得如此雋美、秀麗,是為了襯托他與友人的情誼純潔無邪. 六、從作者的人生經歷突破 “詩言志”,作者的人生經歷不同,他(她)通過詩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傾向也就不同.因此,鑒賞 時不妨從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及其生活經歷突破.例如: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 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一生堅持抗金復國,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終.他的詞作多抒寫其力 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這首詞就抒發了他的壯志難酬仍憂國憂民的宏大襟懷. 七、從詩詞中典故的含義突破 古代詩人創作時,有時借助一些典故來表現廣泛而深刻的主題.如果我們關注這些典故,了解這些 典故,無疑會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題.例如: 遣 懷 杜牧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詩中“楚腰纖細”典出《韓非子?二柄》:“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掌中輕”典出《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輕,能為掌上舞”.詩人借用這兩個典故意在說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看第三句,詩中“十年”與“一覺”相對,給人以“很久”與“極快”的鮮明對比感,顯示出詩人感慨之深.縱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所遣之懷,不僅有懺悔之意,還有前程恍惚如夢、不堪回首之意. 八、從詩詞的注解突破 有的詩詞鑒賞在原詩之后附有注解,閱讀這些注解,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有關情況,以便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內容.例如: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詩寫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詩后注解提供了該詩的寫作背景,從“。
六、古詩詞中單字或句子賞析答這類賞析題有沒有1種格式
"深"字寫出滿目凄涼的情景,詩意形象生動,情感及其沉痛.怎樣鑒賞…………..一首成功的好詩一定有獨到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鑒賞古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賞析詩歌的藝術手法和技巧,這一考點既是古詩鑒賞的重點,又是古詩鑒賞的難點. 藝術技巧的鑒賞一般包括三個方面:表達方式的評析,藝術手法的賞析,修辭手法的體味. 一,表達方式的評析 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所謂表達方式的評析就是指能辨析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達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1,記敘.在作品中對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紹.如"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古人莊》),"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王維《觀獵》)."越王勾踐滅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李白《越中覽古》)等. 2,描寫.用形象的語言對人,物,環境等的形態,特征作具體生動的描繪.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睹其物,如臨其境.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等. 3,抒情.在作品中抒發主觀感受,表露自我感情.如"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滄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等. 4,議論.在作品中直接闡述觀點,表明態度.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夏日絕句》),"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杜牧《題烏江亭》)等. 這四種表達方式在具體運用時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經常交融在一起,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點,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記敘,描寫,抒情,議論四種表達方式. 二,藝術手法的賞析 1,有關描寫的藝術手法:從描寫角度看,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從描寫用筆看,有工筆和白描;從描寫的內容看,有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 2,有關抒情的藝術手法: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古詩詞大多借助景物來抒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景與情的關系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 3,襯托手法:涉及到正襯和反襯. 4,對比手法. 5,賦比興手法. 6,用典. 7,虛寫與實寫. 8,象征手法. (以上內容詳看附錄) 三,修辭手法的體味 古詩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借代,對偶,設問,反問,雙關等.在鑒賞詩歌時,我們要能辨別這些修辭手法,并能分析他們的藝術效果. (以上內容詳看附錄) 附:藝術手法和修辭手法例析 1,比興手法:賦比興是對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歌表現手法的總結.其后的詩歌繼承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就是詳細地敘事寫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態度.如《詩經?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纏兮 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寫一群伐木的奴隸替奴隸主砍伐檀木制造車子,在艱苦繁重的勞動中聯想到奴隸主不勞而獲,抑制不住內心的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詩經?碩鼠》把奴隸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漣漪"就屬于"興",它引出了下面的敘述."興"和"比"常常聯系起來在一篇詩中運用.如《孔雀東南飛》開頭,"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既是"興",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過對某些事物,某個問題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就是間接抒情.中國古典詩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間接抒情,達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語皆情語",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詩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志.如張可久《[雙調]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 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詩人緊緊把握題意,用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點染成一幅蕭瑟的秋景.又因"西風"的到來而聯想到"歸期"的未卜;因"芭蕉雨聲"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句句是寫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