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安石 賈島推敲詩句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住在京里。
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煉字定不下來,便在驢背上吟詠,伸出手來做推敲的姿勢,看到他這樣的人都很驚訝。
當時韓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長官,正帶著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地走到韓愈儀仗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作著手勢。這樣一下子被左右的侍從推到韓愈面前。
賈島如實地回答說出所得的詩句,不知用了“推”還是用“敲”字無法確定,所以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馬思考了好一會兒,對賈島說:“用‘敲’字好。”
于是兩人并排騎著驢回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互相舍不得離開,呆了好幾天,韓愈因此與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賈島的《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二、王安石與賈島推敲的詩句有哪些故事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詩人曾反復 ,先后選用了“到”、“過”、“入”、“滿”等,最后選頂為“綠”。“綠”字描述了江南綠草茸茸、生機勃勃、春意 然的景象。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來替換“敲”字),反復思考沒有定下來,便在驢背上(繼續)吟詠,伸出手來做著推和敲 的姿勢。(行人)看到賈島這個樣子都很驚訝。當時韓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直走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勢。于是一下子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的詩句,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車馬思考了好一會,對賈島說:“用‘敲’字好。”兩人于是并排騎著驢馬回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互相舍不得離開,共有好幾天。(韓愈)因此跟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平民友誼。
三、王安石賈島推敲詩句
賈島初次參加科舉考試,住在京里.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想用“推”字,煉字定不下來,便在驢背上吟詠,伸出手來做推敲的姿勢,看到他這樣的人都很驚訝.當時韓愈作代理京城地方的長官,正帶著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地走到韓愈儀仗的第三節,還在不停地作著手勢.這樣一下子被左右的侍從推到韓愈面前.賈島如實地回答說出所得的詩句,不知用了“推”還是用“敲”字無法確定,所以思想離開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韓愈停下馬思考了好一會兒,對賈島說:“用‘敲’字好.”于是兩人并排騎著驢回家,一同議論作詩的方法,互相舍不得離開,呆了好幾天,韓愈因此與賈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賈島的《題李凝幽居》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四、王安石與賈島推敲的詩句有哪些故事
: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一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深夜萬簌寂靜,鳥兒棲息在池塘邊的樹枝上,僧人晚歸在月光下敲響寺院的門。”
開始想要用“推”字,后來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詞句,一直未能確定用哪個字更精美傳神,于是在驢背上吟詠誦讀,還不停地伸手比劃“推”、“敲”的姿勢。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儀衛隊的第三部分。
隨從人員將賈島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面前,賈島一一解釋說出自己吟得的詩句。韓愈停馬佇立很久,對賈島說道:“還是用‘敲’字更好啊。”
于是與賈島并排騎馬而行回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舍離開,討論詩歌寫作,雖為大官,韓愈卻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為好友。
當然,還有一種回答: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過程中反復選擇、調動詞句,以求準確、妥帖地把心象物化為定型產品的操作情況。 【來 歷】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
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
詩成之后,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并,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門”"。
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
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么亂闖。
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哈哈大笑,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萬一門是關著的,推怎么能推開呢?再者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
靜中有動,豈不活潑?”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典故 推敲原文: 賈島初赴舉,在京師。
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始欲著“推”字,又欲“敲”字,煉之未定,遂于驢上吟哦,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觀者訝之。
時韓退之權京兆尹,車騎方出,島不覺得止第三節,尚為手勢未已。俄為左右擁止尹前。
島具對所得詩句,“推”字與“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馬久之,謂島曰:“‘敲’字佳。”
遂并轡而歸,共論詩道,留連累日,因與島為布衣之交。字詞解釋: 1.赴舉:參加科舉考試2.京師:京城,此指長安3.煉:錘煉,這里指反復思考,寫詩的人叫“煉字 ”4.吟哦:吟詠5.引手:伸手6.訝:對……感到驚訝7. 韓退之:韓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在文學城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世盛稱其“文起八代之衰”)。
8.權:臨時代理。9.車騎:車馬10.已:停止。
11.俄:不久,指時間短。12.具:全部13.神游象外:精神離開了眼前的事物。
游,離開。象,眼前事物。
14.立馬久之:讓馬停下來許久15.轡:馭馬的韁繩,這里指馬。16.并轡而歸:騎著馬一同走。
9.與為布衣之交:跟賈島結交為朋友。 17.留連:舍不得離開你可以任選一種哦o(∩_∩)o 哈哈。
五、王安石反復推敲的詩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綠”字是經過反復推敲得來! 宋神宗年間,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后,閑職在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居住。
初春一天晚上,王安石因事又來到瓜州(今長江北岸,揚州市南面),在岸邊散步游玩。 此時,王安石正在醞釀改革變法事宜,望著浩瀚長江,皓月當空春風撲面,對面京口(今江蘇鎮江)市依稀可見,鐘山巍然。
。
。
想著自己雖然變法受阻,但宋神宗對自己還是信任,變法也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變法還可以繼續下去,來日還可大展宏圖。
。
。心潮澎湃、心情非常舒暢、興致極高、情趣盎然,不覺口出一章:“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偶得佳句,王安石非常高興。冷靜之后,王安石又覺得此詩雖然可以,但句子比較平淡,詩味不濃,缺少畫龍點睛之感。
尤其是第三句那個“到”字,看了怎么也覺得不合適,于是他又想了“過”字,“春風又過江南岸”,也覺不妥,后來絞盡腦汗,搜腸刮肚,冥思苦想,一連用了“臨”、“度”、“來”、“吹”、“遍”等十幾個字,都覺得不好,一時江郎才盡,一連三天寢食難安,茶飯不思。 忽一日,家丁來報,“家鄉來人,并送來兩壇好酒”。
王安石不善飲酒,且又在發悶,但一聽見是臨川老家來人,也只得強打精神出來相見。原來是老家李員外赴金陵經商,順路來看看他。
王安石一見兩壇酒,問道:“這是什么酒”?李員外道:“是家鄉特產四季香”。“何為四季香?”安石又問。
李員外回答說:“丞相有所不知,此酒名為四季香,實為它有四大特色:此酒采用上等紅米、精白糯米磨碎做原料,吸取黔地茅臺,晉地汾酒,蜀地川酒和本地贛酒做法于一爐,延長發酵期陳釀五年。釀出的酒,春季清亮透明,入口怡暢;夏季色澄力猛,入口如火;秋季棕黃晶澈,入口甘醇;冬季瑞麗豐瑩,入口綿甜。
更有趣的是,春季香氣清新如三月桃花初開,夏季香氣濃郁如六月荷花綻蕾,秋季香氣淡雅如八月桂花吐芬,冬季香氣雋永如冰天臘梅豪放,故名四季香。四季香之所以質高品優,色香味俱佳,還得益于臨川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尤其是臨川地下水資源豐富,水質非常好。
全國有名的臨川溫泉就在附近,地下水質清澈甘甜,是釀酒用最好水質。
。
。丞相一來離家久遠,二來從政繁忙,沒有顧及家鄉之事,所以有點不知道。
今天丞相應該為家鄉的妙品感到高興啊。李員外把四季香的來龍去脈,成因起勢尾尾道來,而且如數家珍,侃侃而談。
王安石聽后,果然非常高興,遂命人打開酒蓋,只覺一股異香撲鼻、香氣誘人;不覺舌根翻動,口水上溢,忍不住喝了一口,頓覺一股醇香入口,香氣四溢,沁人心脾,頓時精神煥發,心曠神怡,滿臉紅光,不覺大喜,又一連喝了幾口,幾天來的愁思苦結一掃而光。 忽然王安石眼前一亮,想到:四季香香氣撲鼻,酒力一口涌全身,春風又到江南岸,萬物復蘇,江南不就綠了嗎,對,春風又“綠”江南岸。
就這樣王安石酒后詩興大發,用一個“綠”字,把江南的生氣勃勃,春意盎然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大好景色“活”畫了出來,一時傳遍大江南北,成為千古佳作。 不久王安石第二次為相回到京城,見面第一天,宋神宗問道:“愛卿又得佳句,可否賜教。”
安石道:“過獎了,區區小作,怎么連皇上也知道了”。 “天下人都知道了,怎么我不會知道”。
神宗笑道。于是王安石告訴宋神宗,實乃飲酒所至。
宋神宗愈發驚奇了,怎么愛卿家鄉有如此好酒,不拿來與我品嘗! 王安石連忙叫人送了幾壇四季香給宋神宗。宋神宗飲后,也連稱,好酒、好酒。
并下令要年年進貢,這就是臨川貢酒的來歷。 后來有人寫了一首詩道:“丞相苦無句,幸得家鄉人,一酒釀佳詩,千古傳美名。”
后來還有人說,王安石能第二次拜相變法,成為名聞中外的千古一相,就是因為寫了這首好詩,得到宋神宗賞識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