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花詩句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2.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戴叔倫《蘇溪亭》)
3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4.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王維《鳥鳴澗》)
5.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司空曙《江村即事》)
6.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李頻《湖口送友人》)
7.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8.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9.四月南風大發黃,棗花未落蔭桐長。(李頎《送陳章甫》)
1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晏殊《寓意》)
11.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道潛《臨平道中》)
12.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3.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14.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姜白石《除夜自石歸湖苕溪》)
15.滿地蘆花和我老,歸家燕子傍誰飛。(文天祥《金陵驛》)
16、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19、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20、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1、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二、帶有紅字的詩句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己亥雜詩》)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葉紹翁《游園不值》)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白居易《長恨歌》)
慟哭六軍具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吳梅村《圓圓曲》)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崔護《題都城南莊》)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杜牧《過華清宮絕句》)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春日》)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駱賓王《詠鵝》)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杜牧《江南春》)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李賀《雁門太守行》)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岑參《白雪歌松武判官歸京》)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王昌齡《從軍行》)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相思》)
弄篙莫濺水,畏濕紅蓮衣。(王維《蓮花塢》)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韓愈《晚春》)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白居易《暮江吟》)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白居易《惜牡丹花》)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許渾《謝亭送別》)
錦衣紅奪彩霞明,侵曉春游向野庭。(孟賓于《公子行》)
三、關于扶桑的詩句有哪些
關于扶桑的詩句有:
1.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2.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3. 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輪。
4. 仰觀眩晃目生暈,但見曉色開扶桑。迎陽晚出步就坐,絳紗玉斧光照廊。
5. 長望龍辀雷駕,憑仗簫鐘交鼓,賓日出扶桑。我乃援北斗,子亦射天狼。
1. 朱槿:又名扶桑、佛槿、中國薔薇。漢語拼音:zhujin。由于花色大多為紅色,所以中國嶺南一帶將之俗稱為大紅花。常綠灌木,高約1-3米;小枝圓柱形,疏被星狀柔毛。葉闊卵形或狹卵形,兩面除背面沿脈上有少許疏毛外均無毛。花單生于上部葉腋間,常下垂;花冠漏斗形,直徑6-10厘米,玫瑰紅色或淡紅、淡黃等色,花瓣倒卵形,先端圓,外面疏被柔毛。蒴果卵形,長約2.5厘米,平滑無毛,有喙。花期全年。
2. 朱槿在古代就是一種受歡迎的觀賞性植物,原產地為中國。在西晉時期的一本著作《南方草木狀》中就已出現朱槿的記載。花大色艷,四季常開,主供園林觀用。在全世界,尤其是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多有種植。
3. 以上詩詞全文如下:
(1)“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出自唐代·李白《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2)“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出自唐代·劉叉《偶書》: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 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3)“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輪。”出自南北朝·江總《三善殿夜望山燈詩》百花疑吐夜,四照似含春。的的連星出,亭亭向月新。采珠非合浦,贈佩異江濱。若任扶桑路,堪言并日輪。
(4)“仰觀眩晃目生暈,但見曉色開扶桑。迎陽晚出步就坐,絳紗玉斧光照廊。”出自宋代·蘇軾《贈寫御容妙善師》:憶昔射策干先皇,珠簾翠幄分兩廂。紫衣中使下傳詔,跪捧冉冉聞天香。仰觀眩晃目生暈,但見曉色開扶桑。迎陽晚出步就坐,絳紗玉斧光照廊。野人不識日月角,仿佛尚記重瞳光。三年歸來真一夢,橋山松檜凄風霜。天容玉色誰敢畫,老師古寺晝閉房。夢中神授心有得,覺來信手筆已忘。幅巾常服儼不動,孤入門涕自滂。元老侑坐須眉古,虎臣立侍冠劍長。平生慣寫龍鳳質,肯顧草間猿與獐。都人踏破鐵門限,黃金白璧空堆床。爾來摹寫亦到我,謂是先帝白發郎。不須覽鏡坐自了,明年乞身歸故鄉。
(5)“長望龍辀雷駕,憑仗簫鐘交鼓,賓日出扶桑。我乃援北斗,子亦射天狼。”出自宋代·汪莘《水調歌頭》:寄語山阿子,何日出幽篁。蘭衣蕙帶,為我獨立萬尋岡。頭上青天蕩蕩,足下白云靄,和氣自悠揚。一陣東風至,靈雨過南塘。 招山鬼,吊河伯,俟東皇。朱宮紫闕、何事宛在水中央。長望龍辀雷駕,憑仗簫鐘交鼓,賓日出扶桑。我乃援北斗,子亦射天狼。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view_*
四、帶有花的詩句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零落梅花過殘臘,故園歸去又新年。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四月南風大發黃,棗花未落蔭桐長。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梅花竹里無人見,一夜吹香過石橋。
滿地蘆花和我老,歸家燕子傍誰飛。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縱然一夜風吹去,只有蘆花淺水邊。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五、帶紅的詩句要整首詩
~采桑子~ --歐陽修
群芳過后西湖好,狼籍殘紅,飛絮蒙蒙,垂柳欄干盡日風.
笙歌散盡游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
~譯文~
百花過后的暮春,西湖風景依然美好,凋殘的落紅,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飄飛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拂著欄桿,整日里暖風融融。
喧鬧的笙歌散盡,游人離去,我才頓然發覺西湖之春的空靜,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簾,一雙燕子穿過細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穎州西湖組詞《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四首。詞中描寫了穎州西湖暮春時節靜謐清疏灑的風姿。作者以詩為詞,將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現得優美可愛,體現了對大自然和現實人生的無限熱愛和眷戀。
上片描寫群芳凋謝后西湖的恬靜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詞的綱領,由此引出“群芳過后”的西湖景象,及詞人從中領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飛絮”二句寫落紅零亂滿地、翠柳柔條斜拂于春風中的姿態。以上數句,通過落花、飛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遠的暮春圖景。
下片“笙歌散盡”,虛寫出過去湖上游樂的盛況;“游人去始覺春空”,點明從上面三句景象所產生的感覺,道出了作者的復雜微妙的心境。“始覺”是頓悟之辭,這兩句是從繁華喧鬧消失后清醒過來的感覺,繁華喧鬧消失,既覺有所失的空虛,又覺獲得寧靜的暢適。首句說的“好”即是從這后一種感覺產生,只有基于這種心理感覺,才可解釋認為“狼藉殘紅”三句所寫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寫室內景,以人物動態描寫與自然景物映襯相結合,表達出作者恬適淡泊的胸襟。末兩句是倒裝,本是開簾待燕,“雙燕歸來”才“垂下簾攏”。結句“雙燕歸來細雨中”,意蘊含蓄委婉,以細雨襯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氣氛,又以雙燕飛歸制造出輕靈、歡娛的意境。 這首詞通篇寫景,不帶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卻從字里行間婉曲地顯露出作者的曠達胸懷和恬淡心境。作者寫西湖美景,動靜交錯,以動顯靜,意脈貫串,層次井然,顯示出不凡的藝術功力。
西湖花時過后,群芳凋零,殘紅狼藉。常人對此,當覺索然無味,而作者卻面對這種“匆匆春又去”的衰殘景象,不但不感傷,反而在孤寂清冷中體味出安寧靜謐的美趣。這種春空之后的閑淡胸懷,這種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正是此詞有異于一般詠春詞的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