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物候的古詩經度古詩
物候學物候學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動物的季節性現象同環境的周期性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它主要通過觀測和記錄一年中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遷徙繁殖和環境的變化等,比較其時空分布的差異,探索動植物發育和活動過程的周期性規律,及其對周圍環境條件的依賴關系,進而了解氣候的變化規律,及其對動植物的影響。
它是介于生物學和氣象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環境對動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影響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
但是,用儀器只能記錄當時的環境條件的某些個別因素,而物候現象卻是過去和現在各種環境因素的綜合反映。因此,物候現象可以作為環境因素影響的指標,也可以用來評價環境因素對于動植物影響的總體效果。
中國最早的物候記載,見于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詩經·幽風·七月》,其后的《夏小正》、《呂氏春秋·十二紀》、《淮南子·時則訓》和《札記·月令》等,則已經按月記載全年的物候歷了。而《逸周書·時訓解》更把全年分為七十二候,記有每候五天的物候,成為更加完善的物候歷,北魏時曾附屬于歷書。
在西漢,著名的農學著作《汜勝之書》有以物候為指標來確定耕種時期的記載,如“杏始華榮,輒耕輕土弱土;望杏花落,復耕。”至南末,浙江金華(婺州)人呂祖謙記載了南宋淳熙七年和八年(1180、1181)金華的物候,有臘梅、桃、李、梅、杏、紫荊、海棠、蘭、竹、豆蓼、芙蓉、蓮、菊、蜀葵和萱草等24種植物開花結果的日期,春鶯初到和秋蟲初鳴的時間,是世界上最早的實際觀測的物候記錄。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所載的近2000種藥物中,有著極為豐富的植物物候資料,此書的第四十八、四十九兩卷記述了候鳥布谷鳥和杜鵑的地域分布、鳴聲、音節和出現時間等,是鳥類物候的翔實記載。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頒發的《天歷》,其中《萌芽月令》就是以物候指導農時的月歷。
在歐洲,古希臘的雅典人就已經編制了農用物候歷。英國馬香子孫五代,則從1736年起到20世紀40年代止,對植物、候鳥和昆蟲等27種動植物進行了長期觀測和記錄。
這是歐洲年代最長的物候記錄。18世紀中葉,瑞典植物學家林奈所著《植物學哲學》一書,概述了物候學的任務,物候的觀測和分析方法,并組織了有18個點的觀測網。
他是歐洲物候學的主要倡導者之一。在德國,植物學家霍夫曼從19世紀90年代起建立了一個物候觀測網。
他選擇34種植物作為中歐物候觀測的對象,親自觀測了40年。其后,又由其學生伊內接替。
在美國,森林昆蟲學家霍普金斯于1918年提出了北美溫帶地區物候現象陸空間分布的生物氣候定律。在中國,現代物候學研究的奠基者是竺可楨。
他在 1934年組織建立的物候觀測網,是中國現代物候觀測的開端。在他的領導下,1962年,又組織建立了全國性的物候觀測網,進行系統的物候學研究。
為了統一物候觀測標準,1979年又出版了《中國物候觀測方法》,并逐年匯編出版《中國動植物物候觀測年報》。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各國物候觀測網的擴大,物候資料更加豐富了。
更由于遙感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等的應用,使物候學的研究在規律的探索和應用方面都得到了更大的發展。物候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平行觀測法,即同時觀測生物物候現象和氣象因子的變化,以研究其互相關系。
主要是定點觀測生物物候現象的周年變化;按照統一的觀測方法組織物候觀測網,對物候現象同時進行觀測;在短期內(3~5天)使用汽車等交通工具進行小地區的物候觀測;通過地球資源衛星照片來分析農作物和植被的物候變化;通過試驗來研究物候期受氣候等因子影響時的生理機制。各種生物物候現象的出現日期,雖然每年隨氣候條件變化而變,但在同一氣候區內,如果不受局地小氣候的影響,其先后順序每年保持不變。
在不同的氣候區域內,由于生物品種和氣候條件的組合發生變化,物候現象的順序就會改變。物候現象的順序性是編制自然歷和預報農時的基礎。
由于氣候分布的地帶性和非地帶性,物候現象隨緯度、經度和高度的變化具有推移性的特點。如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氣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條件下,北美溫帶地區,每向北移緯度1°向東移經度5°,或上升約122米,植物的階段發育在春天和初夏將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則各提前四天等等。
物候學研究已成為生態系統的分析和管理的一個方面,在物候區劃、農作物的合理配置、山區垂直分布帶土地的合理利用、防止環境污染和三廢利用等方面,正進行著大量的物候學研究工作。除對物候現象作宏觀研究外,已經開始對植物器官內部形態的變化進行觀察研究。
在研究氣象條件對生物物候影響方面,已開始利用人工氣候室進行實驗研究,及建立氣象條件和生物物候變化的數學模式等研究。 回答。
二、求關于物侯的詩句,諺語和名言
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上桃花始盛開。
2.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又吹生。
4.窮山候至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爭。花深葉暗耀明日,日暖眾鳥皆嚶鳴。
5.平生詩句領流光,絕愛初冬萬瓦霜
6.臥聽百舌語簾櫳,已是新春不是冬
7.今年寒到江鄉早,末及中秋見雁非。八十老翁頑似鐵,三更風雨采菱歸。
8.野人無歷日,鳥啼知四時。二月聞子規,春耕不可遲。三聞聞黃鸝,幼婦憫蠶饑。四月鳴布谷,家家蠶土簇。五月鳴雅舅,苗稚憂草茂。
9.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犁。
10.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
11.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12.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13.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14.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15.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蔭。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16.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1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18.碧玉狀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19.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又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20.昨夜西風吹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2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22.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十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23.九月九日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4.遠山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25.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三、有關于物候的諺語、成語
主題: 關于物候的詩句和諺語 蚯蚓路上爬,出門要赤腳。
蚱蜢撲臉,大雨不遠。 泥鰍瘋癲,大風暴雨在眼前。
蜘蛛添絲天放晴,蜘蛛結網大風起。 久雨鳥鳴,天空會轉晴。
臘梅花向下開,大風卷雪登門來。 燕低飛,披蓑衣。
螞蟻搬家,蛇過道,不久雨就到。 蜻蜓高,曬得焦,晴蜓低,帶蓑衣。
螞蝗不安,預兆有雨,泥鰍暴跳,雷雨快到。 水缸穿裙,大雨將臨。
鹽缸還潮,大雨將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大雨就要到。
煙不出屋,滴滴篤篤。 雨后知了叫,晴天便到。
唐朝詩人元稹從京師長安貶到湖北,于玉泉(今湖北省當陽縣)時,寫了《玉泉道中》一詩: 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 早農豐華實,夕水含風涼。
在這首詩中第一次出現"物候"二字。在沒有科學觀測儀器之前,人們要掌握農時,自然規律,主要靠物侯。
物候是古代做為指示農時以確定農作物栽培技術的依據。物候學亦稱"生物氣候學"。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到草木榮枯、候烏來去、降霜下雨等自然現象與氣候的關系。如果說把植物看成季節變換的顯示器,那么它的復雜和顯示問題的可靠性,是任何儀器都比不上的。
因此,根據物候觀測來確定季節變化,是古代最好的科學方法,就是在今天仍有指導意義。 一、詩人與物候 詩歌中最早反映物倏見于《詩經》。
如《豳風o七月》: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 八月其獲,十月隕籜。
……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物倏現象,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春天花香烏語,草木滋生,雷驚蟄伏,應時而出。一到冬天,草木凋落,昆蟲蟄伏。
任何生物都不例外地要適應外界環境、溫度、光照以及食物,土壤、水分等條件。宋代詩人歐陽修《鳥啼》詩云: 窮山候至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爭。
花深葉暗耀明日,日暖眾鳥皆嚶鳴。 候至日暖,萬類生物與時爭開,眾鳥皆鳴。
花鳥草木是有生命的東西,它們對季節變化非常敏,它們的生長發育,直接反映自然季節的變化。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16歲時,寫了一苜膾炙人口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又吹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開頭兩句揭示了物候學上兩個重要規律:第一,植物的榮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環變化;第二,這種循環變化是隨著氣候為轉移的,春天一到,萬物就要復蘇了。
宋代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曖鴨先知",從鴨子戲水,感知春江水曖,也揭示了,凡花木向陽而茂,背陽而衰,凡鳥禽暖而出,寒而伏,物候與氣候,其相關切。 明末學者黃宗羲說:"詩人萃天地之清氣,以月、露、風、云、花、鳥為其性情,其景與意不可分也。
……常人未嘗不有月、露、風、云、花、鳥之詠,非其性情,極雕繪而不能親也。"詩人和常人的區別就在于能否萃天地之清氣,知花香鳥浯之性情。
我國古代杰出的詩人,一方面關心民生疾苦,一方面又熱愛大自然,善能領會鳥語花香的暗示。南宋大詩人陸游很多詩詞反映他留心花香鳥語,細致觀察物倏變化的詩句。
他在《初冬》詩說: 平生詩句領流光,絕愛初冬萬瓦霜。 《枕上作》: 臥聽百舌語簾櫳,已是新春不是冬。
《夜歸》: 今年寒到江鄉早,末及中秋見雁非, 八十老翁頑似鐵,三更風雨采菱歸。 這些詩句,大都是詩人晚年在浙江紹興家鄉時作的,反映他年老不論是在新春或初冬,還是三更風雨都夙興夜寐,無時不刻不在觀察物候的情景。
他不但留心觀察物候,而且還用鳥類預告農時。陸游在《鳥啼》詩云: 野人無歷日,鳥啼知四時; 二月聞子規,春耕不可遲; 三聞聞黃鸝,幼婦憫蠶饑; 四月鳴布谷,家家蠶土簇; 五月鳴雅舅,苗稚憂草茂。
人言農家苦,望晴復望雨, 樂處誰得知,生不識官府。 陸游在《禽聲》又云: 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犁。
那清脆的布谷聲聲,似乎在催促人們趕快春耕,免誤農時。 杜甫晚年進入四川,對于杜鵑鳥的分布有研究,他在詩中說: 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 涪萬無杜鵑,云安有杜鵑。
我昔游錦城,結廬錦水邊, 有竹一頃余,喬木上青天, 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 二、物候定律 在廬山的花徑石門兩側刻著一幅對聯:花開山寺,詠留詩人。
說的是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詩人白居易任九州(今九江市)司馬,于四月九日偕同詩友登上廬山,暢游大林寺,花徑舊屬大林寺,那時大林寺多清流蒼石,勁松瘦竹,人跡罕到。時值暮春,江南芳華菲盡,而此處桃花嫣然盛開,白居易見此情景大感驚奇,便寫了《游廬山大林寺》一詩。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山中。 古代詩人對自然界觀察之細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這首詩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山下芳華菲盡,而此處桃李始華?北宋科學家沈括經過反復思索,得出這是由于山地氣候對植物的影響。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士氣有早晚,天時有愆伏……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此地氣不同也。"廬山山勢高,氣溫低,春季姍姍來遲,使得花期也相應地推遲了。
廬山最高峰是海拔1747米,花徑海拔高度也在1094米以上,由于高度和地形的影響,。
四、關于四季的物侯詩句
春------穆穆清風至,吹我羅衣裾。
青袍似春草,草長條風舒。漢·樂府民歌《古詩穆穆清風至》蘭若生春陽,涉冬猶盛滋。
漢·樂府民歌《古詩蘭若生春陽》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漢·樂府古辭《長歌行》陽春白日風在香晉·樂府古辭《晉白綺舞歌詩三首》春林花多媚,春鳥意多哀。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
晉·樂府民歌《子夜四時歌·春歌》陽春二三月,草與水同色晉·樂府古辭《盂珠》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南朝宋·謝靈運《入彭蠡湖口》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南朝宋·謝靈運《登池上樓》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南北朝·陸凱《贈范曄》:“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南朝梁·謝眺《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寄語洛城風日道,明年春色倍還人唐·杜審言《春日京中有懷》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唐·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唐·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線。
不知細對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尋》聞道春還未相識,走傍寒梅訪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漢陽》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唐·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憶山中》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咸陽二三月,宮柳黃金枝唐·李白《古風》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綠唐·李白《金門答蘇秀才》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唐·劉昚虛《闕題》飛雪伴春還,善庭曉自閑唐·劉昚虛《積雪為小山》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意為:道路被白云遮斷,春景與青青的流水一樣綿延不斷。
唐·劉昚虛《闕題》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唐·李華《春行即興》描寫夏天的古詩詞和描寫夏天的名句---------------------------------------------------------------------------------------------------------------------------------------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晉·陶淵明《讀山海經》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南朝宋·謝靈運《游赤石進帆海》麗景燭春余,清陰澄夏首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麥隨風里熟,梅逐雨中黃北周·庾信《奉和夏日應令》夏潭蔭修竹,高岸坐長楓隋·楊廣《夏日臨江》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小池殘暑退,高樹早涼歸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綠陰生晝靜,孤花表春余唐·韋應物《游開元精舍》殘云收夏暑,新雨帶秋嵐唐·岑參《水亭送華陰王少府還縣》夏半陰氣始,淅然云景秋唐·韓愈《送劉師服》殘暑蟬催盡,新秋雁帶來唐·白居易《宴散》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
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唐·賈弇《孟夏》巖溜噴空晴似雨,林蘿礙日夏多寒唐·方干《題報恩寺上方》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盛一院香唐·高駢《山亭夏日》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唐·張蠙《夏日題老將林亭》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宋·王安石《初夏即事》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宋·秦觀《三月晦日偶題》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 。
宋·周邦彥《滿庭芳·夏景》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宋·李重元《憶王孫·夏詞》困人天氣日初長宋·朱淑真《即景》:“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清風破暑連三日元·王揮《過沙溝店》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紅紫:泛指各色花朵。
宋·陸游《初夏絕句》:“紛紛紅紫已成塵,布谷聲中夏令新。夾路桑麻行不盡,始知身是太平人。”
描寫秋天的古詩和描寫秋天的名句(一)----------------------------------------------------------------------------------------------------------------------------------------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戰國楚·宋玉《九辯》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漢·劉徹《秋風辭》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三國魏·曹丕《燕歌行》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晉·陶淵明《酬劉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白露滋園菊,秋風落槐南南朝宋·謝惠連《搗衣》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南朝齊·蕭愨《秋思》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南朝梁·柳渾《搗衣詩》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南朝梁·范云《別詩》樹樹秋聲,山山寒色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維:語助詞,無義。
序:時節。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騖:鳥名,野鴨。
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
五、和物侯有關的詩句,分別帶上題目、作者
蜀相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八陣圖》
作者: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遣恨失吞吳。
[唐]李商隱
《籌筆驛》
猿鳥猶疑未簡書,風云長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如何?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余.
《武侯廟古柏》
蜀相階前柏,龍蛇捧閟宮.陰成外江畔,老向惠陵東.
大樹思馮異,甘棠憶召公.葉凋湘燕雨,枝拆海鵬風.
玉壘經綸遠,金刀歷數終.誰將《出師表》,一為問昭融!
[唐]溫庭筠
《經五丈原》
鐵馬云雕共絕塵,柳陰高壓漢宮春.
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下國臥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
書憤·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