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禹錫寫的有關春天的詩詞
《春詞》
年代: 唐 作者: 劉禹錫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韻譯】:
宮女打扮脂粉勻稱,走下紅樓;
春光雖好獨鎖深院,怎不怨愁?
來到庭中點數花朵,遣恨消憂;
蜻蜓飛來,停在她的玉簪上頭!
《元日感懷》
年代: 唐 作者: 劉禹錫
振蟄春潛至,湘南人未歸。身加一日長,心覺去年非。
燎火委虛燼,兒童炫彩衣。異鄉無舊識,車馬到門稀。
二、劉禹錫說秋天比春天好的詩句是哪句
說秋天比春天好的詩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辟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后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
“勝春朝”就是詩人對于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
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
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
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三、劉禹錫說秋天比春天好的詩句是哪句
說秋天比春天好的詩句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遠是一個悲懷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意象,讓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頁頁枯色的紙張里,在一個個方正的漢字中低吟,把那縷縷的哀怨、愁緒、思念、牽掛,熏染得迷迷離離。
然而劉禹錫的《秋詞》,卻另辟蹊徑,一反常調,它以其最大的熱情謳歌了秋天的美好。更為難得可貴的是,《秋詞》還是詩人被貶朗州后的作品,讓人佩服劉禹錫的待人處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自宋玉于《九辯》中留下“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于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云”,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云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云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四、秋詞 劉禹錫贊頌秋天的詩句
原文:
《秋詞》
【作者】劉禹錫 【朝代】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注釋:
悲寂寥:悲嘆蕭條空寂。宋玉《九辯》有“悲哉,秋之為氣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里指的是剛開始。
晴:一作“橫”。排云:推開白云。排:推開,有沖破的意思。
詩情:作詩的情緒、興致。碧霄:青天。
翻譯: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而飛起,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
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后,并沒有消沉下去。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做事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秋詞二首》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賞析: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
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
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秋詞二首
五、秋天的詩句劉禹錫、
劉禹錫的秋天的詩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秋詞》中的詩句。
賞析:“自古逢秋悲寂寥”,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首句即明確指出自古以來,人們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嘆秋天的寂寞蕭索。接著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態度鮮明,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展現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樣的詩,沒有什么悲涼的氣息,詩人隨著自己的“詩情”,和想象馳騁于碧空之上。于是,鶴飛之沖霄,詩情之曠遠,“實”和“虛”便融合在了一起,所獲得的全然是一種勵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六、編寫春天的詩句
春詞 劉禹錫
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
春雨 李商隱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鄧獨自歸。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春怨 劉方平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春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七、劉禹錫春詞鑒賞800字以上
這首詩的標題寫得很明白,它是和白居易的《春詞》一詩的,所以,我們不妨先看一看白居易的《春詞》:低花樹映小妝樓,春入眉心兩點愁。斜倚欄干背鸚鵡,思量何事不回頭?
詩的第三句說到鸚鵡,這是一種“嘴紅毛綠語仍奇”的鳥兒,常常被養在后宮之中。“坐對朱籠閑理曲,琵琶鸚鵡語相和”。把鸚鵡養在后宮,似乎能給寂寞的宮女增加一點樂趣。不過,對于這種巧嘴饒舌的角色,也不能不防,所以“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白居易的這首《春詞》,從三四句來看,也是一首描寫宮女生活的“宮詞”。白居易曾在《后宮詞》中說:“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來無淚痕”。這兩句詩可以說是概括了無數個正當妙齡,卻又失去青春的宮女們的悲傷凄苦。我們發現在反映宮女們這種共同命運的古典詩歌中,不少進步的詩人,不僅對她們傾注了深切的同情,而且寫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作品,這種努力表現作品個性的精神,對我們也是很有啟發的。比如白居易的《春詞》,先描繪一個斜倚欄干、背向鸚鵡、眉目含愁的形象,接著以“思量何事不回頭”的問句,輕輕一撥,引而不發。
意味深長。而劉禹錫的和詩,則更加委婉曲折、另辟蹊徑。
“ 高樓曉見一花開,便覺春光四面來”。劉禹錫詩中的這位深居后宮的宮女,也禁不住被這四面襲來的春光觸動了,她妝扮一新,急忙下樓。“宜面”二字,是說脂粉涂抹得與容顏相宜,給人一種勻稱和諧的美感,這說明她打扮得相當認真、考究。這就是詩的第一句所要表現的內容,看上去,不僅沒有愁,倒似乎還有幾分喜色。是因為這融融春光使她暫時忘卻了心中苦惱,還是這風香春暖的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發了一絲朦朧的希望—— 那便是“欲得君王回一顧”。不管怎樣,此刻的心情總是比較輕快的吧!
詩的第二句是說下得樓來,確是鶯歌蝶舞,柳綠花紅。然而庭院深深,宮門緊鎖,獨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滿目生愁。從詩的發展看,這是承上啟下的一句。三四兩句就是要進一步把這個“愁”字寫足,怎么寫呢?試想這位宮女下樓的本意該不是為了尋愁覓恨,要是早知如此,她何苦“下朱樓”,又何必“新妝宜面”?可是結果恰恰惹得無端煩惱上心頭,這突然變化的痛苦心情,使她再也無心賞玩,只好用“數花朵”來遣愁散悶,打發這大好春光。為什么要“數花朵”,大概含有對這無人觀賞、轉瞬即逝的春花,嘆之、憐之、傷之的情懷吧?她默默地數著、數著..,“蜻蜒飛上玉搔頭”,這確是精采的神來之筆!它含蓄地表現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佇立的情態;它還暗示了這位宮女有著如花似玉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蜒也錯把美人當花朵,輕輕飛上玉搔頭;而且也意味著她的命運亦如這庭院中的春花一樣,寂寞深鎖,無人賞識,只能引來這無知的蜻蜒。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負,“為誰零落為誰開”?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題。有人說:“詩不難于結,而難于神”。這首詩的結尾是出人意料的,詩人攝取了一個偶然的鏡頭—— “蜻蜒飛上玉搔頭”,蜻蜒無心人有恨。它簡煉而巧妙地描寫了不幸的宮女,在春光爛漫之中孤寂凄冷的境遇,構思新穎而富有情韻,可謂結得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