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蘇軾 《江城子》的詩句及翻譯
原文: 江 城 子 蘇 軾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江 城 子 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音訊渺茫。不思念吧,但本來難忘。
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與她交談凄涼的景況。即使相逢也料想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發如霜。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妝。兩人互相望著,沒有言語,只有淚千行。
料想年年斷腸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
二、江城子,古詩意思
《江城子》這一詞調起源于晚唐五代時期的唐著詞(唐著詞是唐代的酒令,晚唐江城子在酒筵上流行,經過文人的加工,就成為一首小令的詞調)曲調。唐五代時為單調,始見《花間集》韋莊詞,單調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韻。又有36字七句五平韻、37字七句五平韻等。可見唐五代《江城子》詞調興起不久,格式尚未定型。有說法稱,該調因歐陽炯詞中有“如(襯字)西子鏡照江城”句而取名,其中江城指的是金陵,即今南京。
歐陽炯單調詞將結尾兩個三字句加一襯字成為七言句,開宋詞襯字之法。后蜀尹鶚單調詞將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兩句,開宋詞減字、攤破之法。宋代晁補之曾將其改名為《江神子》。
至北宋蘇軾始變為雙調,由此發展成熟、格式定型并得到推廣。雙調《江城子》是在單調的基礎上,在結尾處增一字,變三言兩句作七言一句,又依原曲重增一片。雙調共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韻。蘇軾的《江城子·記夢》和《江城子·密州出獵》開創一代詞風,引起后代乃至于同時代人的追和。全宋以《江城子》為詞調的詞192首,除兩首張先詞為單調外,其他都為雙調。南宋的韓淲的《江城子》中有“臘后春前村意遠,回棹穩,水西流。”之句,所以又名《村意遠》。
代表:
《江城子·密州出獵》是宋代文學家蘇軾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詞。此詞表達了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首三句直出會獵題意,次寫圍獵時的裝束和盛況,然后轉寫自己的感想:決心親自射殺猛虎,答謝全城軍民的深情厚意。下片敘述獵后的開懷暢飲,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夠承擔衛國守邊的重任。
結尾直抒胸臆,抒發殺敵報國的豪情。全詞“狂”態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充滿陽剛之美。
江城子·密州出獵
作者: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此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上闕寫詞人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寫實;下闕記述夢境,抒寫了詞人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寫虛。上闕記實,下闕記夢,虛實結合,襯托出對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詞的悲傷基調。詞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語如話家常,卻字字從肺腑鏤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著真淳。全詞思致委婉,境界層出,情調凄涼哀婉,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東坡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三、江城子密州出獵是一首敘事抒情的詩,找出貫穿全文的關鍵詞語,并結
這首詞通篇縱情放筆,氣概豪邁,一個“狂”字貫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寫出獵的雄壯場面,表現了獵者威武豪邁的氣概:詞人左手牽黃犬,右臂駕蒼鷹,好一副出獵的雄姿!隨從武士個個也是“錦帽貂裘”,打獵裝束.千騎奔馳,騰空越野,好一幅壯觀的出獵場面!為報全城士民盛意,詞人也要象當年孫權射虎一樣,一顯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孫權自比,更是顯出東坡“狂”勁和豪興來. 以上主要寫“出獵”這一特殊場合下表現出來的詞人舉止神態之“狂”,下片更由實而虛,進一步寫詞人“少年狂”的胸懷,抒發由打獵激發起來的壯志豪情.“酒酣胸膽尚開張”,東坡為人本來就豪放不羈,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四、江城子 密州出獵 該詞是蘇軾豪放風格的代表作,結合具體詩句試做賞析
一、概述: 《江城子·密州出獵》是宋代蘇軾于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寧八年)冬季創作的一首詞,是蘇軾豪放詞中較早的作品。
在詞中,作者表達了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全詞“狂”態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充滿陽剛之美。
二、原文與賞析: 1、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 蘇軾 選自《東坡樂府箋》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 (qíng) 蒼。錦(jǐn)帽貂(diāo)裘(qiú),千騎(jì) 卷 (juǎn) 平岡。
為(wèi)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bìn)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qiǎn)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 2、注釋: (1)江城子:詞牌名。 (2)老夫:作者自稱,時年四十。
(3)聊:姑且。 (4)狂:豪情。
(5)左牽黃,右擎蒼:左手牽著黃狗,右臂擎著蒼鷹,形容圍獵時用以追捕獵物的架勢。 (6)錦帽貂裘:名詞作動詞使用,頭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
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漢羽林軍穿的服裝。
(7)千騎卷平岡:形容馬多塵土飛揚,把山岡像卷席子一般掠過。千騎(ji):形容從騎之多。
平岡:指山脊平坦處。 (8)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為了滿城人酬答太守的恩都隨同去看打獵的,我親自射虎,英姿壯似當年射虎的孫郎。
親射虎,看孫郎:為“看孫郎,親射虎”的倒句。 孫郎:孫權,這里作者自喻。
《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
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這里以孫權喻太守。
(9)酒酣胸膽尚開張:極興暢飲,胸懷開闊,膽氣橫生。尚:更。
(10)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是說朝廷何日派遣馮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記·馮唐列傳》。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漢時的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區)太守。
他愛惜士卒,優待軍吏,匈奴遠避。匈奴曾一度來犯,魏尚親率車騎出擊,所殺甚眾。
后因報功文書上所載殺敵的數字與實際不合(虛報了六個),被削職。經馮唐代為辨白后,認為判的過重,文帝就派馮唐“持節”(帶著傳達圣旨的符節)去赦免魏尚的罪,讓魏尚仍然擔任云中郡太守。
蘇軾此時因政治上處境不好,調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許,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11)節:兵符,帶著傳達命令的符節。
持節: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12)云中:漢時郡名,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區。
(13)會挽雕弓如滿月:會,會當:將要。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14)滿月:圓月。
(15)天狼:星名,一稱犬星,舊說指侵掠,這里引指西夏。《楚辭·九歌·東君》:“長矢兮射天狼。”
《晉書·天文志》云:“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詞中以之隱喻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
(16)會:會當,將要。 (17)尚:更。
(18)霜:白。 (19)太守:指作者自己。
(20)千騎:形容隨從乘騎之多。 (21)黃:黃犬。
(22)蒼:蒼鷹。 3、典故: 其一:親射虎,看孫郎:為“看孫郎,親射虎”的倒句。
孫郎:孫權。《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凌亭,馬為虎傷。
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
這里以孫權喻太守。 其二: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是說朝廷何日派遣馮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記·馮唐列傳》。
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漢時的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區)太守。匈奴曾一度來犯,魏尚親率車騎出擊,所殺欺眾。
后因報功文書上所載殺敵的數字與實際不合(少了六個首級),被削職。經馮唐代為辨白后,文帝就派馮唐“持節”(帶著傳達圣旨的符節)去赦免魏尚的罪,讓魏尚仍然擔任云中郡太守。
蘇軾此時因政治上處境不好,調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許,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節:兵符,古代使節用以取信的憑證。
持節: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其三:射天狼:星名,一稱犬星,舊說主侵掠。
《楚辭·九歌·東君》:“長矢兮射天狼。”《晉書·天文志》云:“狼一星在東井南,為野將,主侵掠。”
詞中以之比喻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 4、譯文: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時打獵的豪情壯志,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托起蒼鷹。隨從將士們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穿著貂皮做的衣服,帶著上千騎的隨從疾風般席卷平坦的山岡。
為了報答滿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情厚意,看我親自射殺猛虎,猶如昔日的孫權那樣威猛。 我雖沉醉但胸懷開闊膽略興張,鬢邊白發有如微霜,這又有何妨?什么時候皇帝會派人下來,就像漢文帝派遣馮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就像滿月一樣,朝著弓矢西北瞄望,奮勇射殺西夏軍隊! 5、賞析: 1.這首詞是蘇軾豪放詞中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冬,當時蘇軾任密州知州。
據《東坡紀年錄》:“乙卯冬,祭常山回,與同官習射放鷹作。”蘇軾有《祭常山回小獵》詩云:“青蓋前頭點皂旗,黃茅岡下出長圍。
弄風驕馬跑空立,趁兔蒼鷹掠地飛。回望白云生翠巘,歸來紅葉滿征。
五、秦觀的詩詞江城子
《江城子·南來飛燕北歸鴻》
年代: 宋 作者: 秦觀
南來飛燕北歸鴻。偶相逢,慘愁容。綠鬢朱顏,重見兩衰翁。別后悠悠君莫問,無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紅。莫匆匆,滿金鐘。飲散落花流水、各西東。后會不知何處是,煙浪遠,暮云重。
《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
年代: 宋 作者: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江城子·棗花金釧約柔荑》
年代: 宋 作者: 秦觀
棗花金釧約柔荑。昔曾攜,事難期。咫尺玉顏,和淚鎖春閨。恰似小園桃與李,雖同處,不同枝。
玉笙初度顫鸞篦。落花飛,為誰吹。月冷風高,此恨只天知。任是行人無定處,重相見,是何時。
六、與《江城子》 《釵頭鳳》類似的古詩詞
點絳唇·長安中作 【宋】元好問 醉里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
問春何處,花落櫻無語。 渺渺予懷,漠漠煙中樹。
西樓暮,一簾疏雨,夢里尋春去。 點絳唇 【宋】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舊稱佳麗。
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
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點絳唇 【宋】林逋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 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
王孫去。萋萋無數,南北東西路。
點絳唇 【宋】韓琦 病起懨懨,畫堂花謝添憔悴。 亂紅飄砌,滴盡胭脂淚。
惆悵前春,誰向花前愁? 愁無際。 武陵回睇,人遠波空翠。
點絳唇 【宋】魏夫人 波上清風,畫船明月人歸后。 漸消殘酒,獨自憑欄久。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 重回首,淡煙疏柳,隱隱蕪城漏。
點絳唇 【宋】蘇軾 紅杏飄香,柳含煙翠拖輕縷。 水邊朱戶,盡卷黃昏雨。
燭影搖風,一枕傷春緒。 歸不去。
鳳樓何處。 芳草迷歸路。
點絳唇 【宋】秦觀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 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 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點絳唇 【宋】賀鑄 一幅霜綃,麝煤熏貝貳紋絲縷。 掩妝無語,的是消凝處。
薄暮蘭橈,漾下蘋花渚。 風留住。
綠楊歸路,燕子西飛去。 點絳唇 【宋】王安中 峴首亭空,勸君休墮羊碑淚。
宦游如寄,且伴山翁醉。 說與鮫人,莫解江皋佩。
將歸思,暈紅縈翠,細織回文字。 點絳唇·紹興乙卯登絕頂小亭 【宋】葉夢得 縹緲危亭,笑談獨千峰上。
與誰同賞,萬里橫煙浪。 老去情懷,猶作天涯想。
空惆悵。 少年豪放,莫學衰翁樣。
點絳唇 【宋】李祁 樓下清歌,水流歌斷春風暮。 夢云煙樹,依約江南路。
碧水黃沙,夢到尋梅處。 花無數。
問花無語。 明月隨人去。
點絳唇 【宋】李清照 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 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
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 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 點絳唇 【宋】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點絳唇 【宋】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靜山銜斗。
起來搔首,梅影橫窗瘦。 好個霜天,閑卻傳杯手。
君知否? 亂鴉啼后,歸興濃于酒。 點絳唇·春愁 【宋】趙鼎 香冷金爐,夢回鴛帳馀香嫩。
更無人問,一枕江南恨。 消瘦休文,頓覺春衫褪。
清明近,杏花吹盡,薄暮東風緊。 點絳唇·訪矣存叟南漪釣隱 【宋】周晉 午夢初回,卷簾盡放春愁去。
晝長無侶,自對黃鸝語。 絮影蘋香,春在無人處。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硯梨花雨。
點絳唇·試燈夜初晴 【宋】吳文英 卷盡愁云,素娥臨夜新梳洗。 暗塵不起,酥潤凌波地。
輦路重來,仿佛燈前事。 情如水。
小樓熏被,春夢笙歌里。 點絳唇·越山見梅 【宋】吳文英 春未來時,酒攜不到千巖路。
瘦還如許,晚色天寒處。 無限新愁,難對風前語。
行人去,暗消春素,橫笛空山暮。 點絳唇·送李琴泉 吳大有 作【宋】吳大有 江上旗亭,送君還是逢君處。
酒闌呼渡,云壓沙鷗暮。 漠漠簫簫,香凍梨花雨。
添愁緒。 斷腸柔櫓,相逐寒潮去。
點絳唇·梅 【宋】朱翌 流水泠泠,斷橋橫路梅枝亞。 雪花飛下。
渾似江南畫。 白璧青錢,欲買春無價。
歸來也。 西風平野。
一點香隨馬。 點絳唇 【宋】姜夔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
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
今何許? 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點絳唇 【清】王國維 屏卻相思,近來知道都無益。
不成拋擲,夢里終相覓。 醒后樓臺,與夢俱明滅。
西窗白,紛紛涼月,一院丁香雪。 陸游 作 點絳唇 【宋】陸游 采藥歸來,獨尋茅店沽新釀。
暮煙千嶂,處處聞漁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
江湖上,遮回疏放,作個閑人樣。 納蘭性德 作 點絳唇 【清】納蘭性德 詠風蘭 別樣幽芬,更無濃艷催開處。
凌波欲去,且為東風住。 忒煞蕭疏,怎耐秋如許? 還留取,冷香半縷,第一湘江雨。
又 一種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 庚郎未老,何事傷心早? 素壁斜輝,竹影橫窗掃。
空房悄,烏啼欲曉,又下西樓了。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 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 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短松岡。
七、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詩句的應用
原文: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回答: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表達作者愿馳疾疆場,為國立功
用典: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是說朝廷何日派遣馮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記·馮唐列傳》。漢文帝時,魏尚為云中(漢時的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區)太守。匈奴曾一度來犯,魏尚親率車騎出擊,所殺欺眾。后因報功文書上所載殺敵的數字與實際不合(少了六個首級),被削職。經馮唐代為辨白后,文帝就派馮唐“持節”(帶著傳達圣旨的符節)去赦免魏尚的罪,讓魏尚仍然擔任云中郡太守。蘇軾此時因政治上處境不好,調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許,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節:兵符,古代使節用以取信的憑證。持節: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