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有觀字的詩句
1.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 漢 · 曹操《觀滄海 / 碣石篇》
釋義:向東進發登上碣石山,得以觀賞大海的奇景。
2.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 唐 · 李白《古朗月行》
釋義:月亮已經淪沒而迷惑不清,沒有什么可看的不如遠遠走開吧。
3. 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 先秦 · 屈原《離騷》
釋義:我忽然回頭啊縱目遠望,我將游觀四面遙遠地方。
4. 覽相觀于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 先秦 · 屈原《離騷》
釋義:我在天上觀察四面八方,周游一遍后我從天而降。
5. 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 —— 先秦 · 屈原《離騷》
釋義:回顧過去啊把將來瞻望,看到了做人的根本道理。
6. 及余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 —— 先秦 · 屈原《離騷》
釋義:趁著我的佩飾還很盛美,我要周游觀訪上天下地。
7.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唐 · 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 臨洞庭》
釋義:閑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
8.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 漢 · 佚名《陌上桑》
釋義:回來后相互埋怨,只是因為仔細看了羅敷的美貌。
9.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 —— 宋 · 潘閬《酒泉子·長憶觀潮》
釋義:我常常想起錢塘江觀潮的情景,滿城的人爭著向江上望去。
10. 枝橫卻月觀,花繞凌風臺 —— 南北朝 · 何遜《詠早梅 / 揚州法曹梅花盛開》
釋義:梅花的枝葉開遍揚州。梅花的花朵開遍揚州。
一、觀共有兩個含義 guān和guàn。具體有以下幾個含義:
11. 觀[ guān ]:
1. 看,察看:觀看。觀止(贊嘆所看到的事物極端完美,無以復加)。觀風(a.暗中察看動靜,以定行止;b.觀察民間風俗習慣,生活狀態)。觀陣。觀賞。觀察。
2. 看到的景象或樣子:觀瞻(a.事物的外觀、景象及其留給人們的印象;b.注視,瞻望)。大觀。奇觀。
3. 對事物的看法、認識:觀點。觀念。主觀。客觀。世界觀。
4. [ guàn ]
1. 道教的廟宇:白云觀。紫陽觀。
2. 古代宮門前的雙闕。
3. 樓臺:樓觀。臺觀。
4. 姓。
二、“觀”為謎底的謎語:
1.謎語:再會 。謎底:觀。
2.謎語:又見面了 。謎底:觀。
3.謎語:再次相見 。謎底:觀。
二、詩名里帶觀字的詩詞有哪些
《長生觀觀月》
年代: 宋 作者: 陸游
碧天萬里月正中,清夜弭節長生宮。
廣寒忽墮人間世,但怪步虛聲散瑤臺空。
四山沉沉萬籟寂,夭矯髯龍舞娛客。
弭貂老仙期不來,獨倚欄干吹玉笛。
道人不怕九霄寒,銀闕冰壺處處看。
天臺四萬八千丈,明年照我扶藜杖。
《白鶴觀》
年代: 宋 作者: 黃庭堅
復殿重樓墮杳冥,故基喬木尚崢嶸。
銀河不改三千尺,鐵馬曾經十萬兵。
華表故應終化鶴,謫仙未解獨騎鯨。
林泉一二兒童舊,白發衰顏只自驚。
《池上觀雨》
年代: 宋 作者: 宋庠
急雨橫塘晚,蕭蕭逼坐隅。
斜津添竹淚,繁點溢荷珠。
泥重聊休燕,波翻尚浴鳧。
風霆河外惡,橋卒弗傳呼。
三、有觀字的古詩詞
酒泉子·長憶觀潮
朝代:宋代
作者:潘閬
原文: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譯文
我常常想起錢塘江觀潮的情景,滿城的人爭著向江上望去。潮水涌來時,仿佛大海都空了,潮聲像一萬面鼓齊發,聲勢震人。
踏潮獻技的人站在波濤上表演,他們手里拿著的紅旗絲毫沒被水打濕。此后幾次夢到觀潮的情景,夢醒時依然感覺心驚膽戰。
注釋
①酒泉子:原為唐教坊曲,以酒泉郡地名作曲名,后用為詞牌名。《金奩集》入“高平調”。有兩體,一為溫庭筠體,為詞牌正格;二為潘閬體,又名《憶余杭》。
②長:通假字,通“常”,常常、經常。
③郭:外城,這里指外城以內的范圍。
④萬面鼓聲中:將潮來時,潮聲像萬面金鼓,一時齊發,聲勢震人。
⑤弄潮兒:指朝夕與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戲水的少年人。喻有勇敢進取精神的人。周密《武林舊事》說:八月十五錢塘大潮,吳地少年善游水者數百人,都披散著頭發,身上刺滿花紋,手持大旗,爭先恐后,迎著潮頭,在萬丈波濤中出沒騰飛,做出各種姿勢,旗幟卻一點沒有沾濕。
⑥向:朝著,面對
⑦紅旗:紅色的旗幟。
⑧覺:睡醒。
⑨尚:還(hái),仍然。
⑩心寒:心里感覺很驚心動魄。
四、詩可以觀的含義是什么
此是儒家關于詩歌功能的一種表述。
此語最早是孔子在《論語?陽貨》中所言: “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 以群,可以怨。”這里,孔子就詩的功能 作了一系列的表述。
其中,“詩可以觀”意 為“觀風俗之盛衰”,即王者通過詩歌來了 解民間情況與政治得失,其強調的是詩反映 社會現實的功能。 事實上,上古時代的詩歌 與后來的詩歌有所不同,后世的詩歌更強調 “美”,而上古時代的詩歌更強調“真”, 因此詩人創作時,常常是紀實,而非虛構。
其類似于現在的“報告文學”,新聞性很 強,《詩經》中的許多作品都證明了這一 點。為了使詩更好地起到“觀”的目的,早 期設置有專門的“采詩之官”,平時在民間 走街串巷地“采風'',目的便是供“王者所 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孔子的這 種詩觀得到了后來的儒家人士的繼承,不過 隨著社會的發展,詩歌的藝術性逐漸增強, 其“可以觀”的功能受到一定削弱,但仍 然是詩歌的一個大的傳統。如杜甫的“三 吏”、“三別”便是這種傳統的反映,而白 居易還專門發起過恢復詩歌“可以觀”功能 的“新樂府運動”。
五、關于觀察的詩句有哪些
1、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
譯文: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春天植物萌發生長的時侯。隨著春風在夜里悄悄落下,無聲的滋潤著春天萬物。
2、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春秋孫武《孫子·謀攻篇》
譯文: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百戰就不會有危險。
3、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出自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二首·其一》
譯文: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清澈明凈,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4、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閑情記趣》清沈復
譯文:回想我童年的時候,能夠對著太陽張開眼睛,明察秋毫,見到極小的東西,必定細細去觀察它的紋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聲音象雷鳴,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鶴在天空飛翔。心里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變成仙鶴了。
我抬起頭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讓蚊子留在帳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煙噴出來,叫蚊子沖煙飛鳴,當作青云中的白鶴觀看,果然就象鶴唳云端一樣,令人怡然稱快。
5、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出自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
譯文:從側面看廬山嶺連綿起伏,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呈現不同的樣子。
六、朱熹的觀詩有感
其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其二:昨夜江邊春水升,蒙沖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第一首詩敘述比喻入詩,以“半畝方塘一鑒開”中的塘喻書,開塘即開書,“天光云影共徘徊”喻書中之豐富的說理,映照明晰,“問渠哪得清如許”比喻書中道理清明高妙,以提問的方式引出下一句的關鍵:“為有源頭活水來”比喻活讀書,讀活書,不斷地悟道,說明讀書想要能夠清明地領悟,需要長期不斷地開卷。
第二首詩敘述今日之情形比喻入詩,以“昨夜江邊春水升”比喻讀通書,能一以貫之,“蒙沖巨艦一毛輕”比喻讀通書,無所滯礙,“向來枉費推移力”比喻昔日讀不通書之苦境,“此日中流自在行”說明讀通書之樂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