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甫草堂大門上寫的對聯
“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
這本是杜詩《懷錦水居止》中的句子,萬里橋即今成都的南門大橋,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此橋頭送費礻韋出使東吳,因感于費礻韋 此行聯吳抗魏,任重道遠,遂云“萬里之行始于此”,橋由此得名。清代曾重修。
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龍爪堰一帶,絕非今天百花譚公園一帶的江面(今百花潭是清人黃云鵠聽信當地人之言所誤指,應予澄清)。杜甫所營建之茅屋,正好位于萬里橋的西邊,古百花潭的北邊,兩句詩十分精當地點明了當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與今天草堂的位置完全吻合,據此,可以肯定地說,我們今天身臨其地的這座聞名海內外的杜甫草堂,就是在當年詩人故居的遺址上重建并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五代至清十幾次重葺草堂的歷史記載可以確認),稱其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是恰如其分、當之無愧的。
二、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詩句中黃師塔前江水東及后面三句的正確解釋及表
江畔獨步尋花 唐 杜甫 黃師塔前江水東 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 可愛深紅愛淺紅 從詩題看,詩中有江、花、人。
詩第一句交代了地點,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時間,即春天,同時描寫了詩人懶困的神情。為什么會懶困呢?原來是因為春光融融,春風和煦造成的,正當詩人要在春風中休息時,卻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淺不同的桃花盛開在江邊,詩人的精神也為之一振,“可愛深紅愛淺紅”一句,不僅寫出了桃花爭妍斗艷的景象,為畫面增添了亮麗的色彩,而且透過詩句,我們好像看到了詩人在桃花叢中欣賞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態。
[注釋] 1.江畔--指成都錦江之濱。獨步--獨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叢,無主--沒有主人。
4.兩句意為:這一叢盛開的無主桃花美極了,使人不知愛深紅的好,還是愛淺紅的好。 作品: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內容: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葉商量細細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鞏縣。
祖父杜審言是唐初著名詩人。青年時期,他曾游歷過今江蘇、浙江、河北、山東一帶,并兩次會見李白,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唐玄宗天寶五年(746),杜甫來到長安,第二年他參加了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于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生活貧困。
直到天寶十四年(755),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一職,負責看管兵甲倉庫。同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杜甫正在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屬安頓在鄜州羌村(今陜西富縣境),只身投奔在靈武(今甘肅省)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叛軍所俘,押到淪陷后的長安,這期間他親眼目睹了叛軍殺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難。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險逃到肅宗臨時駐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授官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自此他對現實政治十分失望,拋棄官職,舉家西行,幾經輾轉,最后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后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嚴武死后,他離開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兩年后,離夔州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
唐太宗大歷五年(770),詩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詩在藝術上以豐富多采著稱,時而雄渾奔放,時而沉郁悲涼,或辭藻瑰麗,或平易質樸。
他擅長律詩,又是新樂府詩體的開創者。他的詩聲律和諧,選字精煉,“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正是他嚴謹創作態度的真實寫照。
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詩圣”之稱。他的詩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有《杜少陵集》。 杜甫草堂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成都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檢郎,而又被稱做杜工部。河南鞏縣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一生坎坷,終不得志。
因其在詩歌創作上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而被譽為"詩圣",詩作流傳至今約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于風景秀麗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詩中提到的"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的成都草堂。
他在這里先后居住了將近四年,留下詩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更是千古絕唱。 杜甫在成都寓居交游,賦詩題畫,精彩之作層出不窮。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絕句四首(其三)》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詩人在草堂所見的勃一家子春色。765年,嚴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別成都。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多次修復而成,面積240余畝,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草堂內楠木參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橋亭相間,花徑柴門,曲徑通幽,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
建筑從正門始,依次遞進是大廟、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其中大廟、柴門是杜詩中提到的草堂原有建筑,詩史堂正中是杜甫立像,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匾額。
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并有杜詩傳人陸游、黃庭堅陪祀。 1985年,杜甫草堂更名為杜甫草堂博物館,館內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余件。
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杜甫平生創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杜甫一生寫下了一千多首詩,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別》、《兵車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三、杜甫詩句: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的含義
狂 夫
杜甫
萬里橋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滄浪。
風含翠筿娟娟凈, 雨裛紅蕖冉冉香。
厚祿故人書斷絕, 恒饑稚子色凄涼。
欲填溝壑唯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含”“裛”兩個動詞運用極細膩生動。“含”比通常寫微風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濃,有小心愛護意味,則風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灑一類字更輕柔,有“潤物細無聲”的意味,則雨之細也不言而喻。
《狂夫》值得玩味之處,在于它將兩種看似無法調合的情景成功地調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風含翠筿”、“雨裛紅蕖”的賞心悅目之景,一面是“凄涼”“恒饑”、“欲填溝壑”的可悲可嘆之事,全都由“狂夫”這一形象而統一起來。沒有前半部分優美景致的描寫,不足以表現“狂夫”的貧困不能移的精神;沒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計的描述,“狂夫”就會失其所以為“狂夫”。兩種成分,真是缺一不可。因而,這種處理在藝術上是服從內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
詩的前四句細膩地描寫了幽美宜人的草堂環境,顯示出人在自然中心靈的清靜和愉悅。五六句調轉筆鋒,用凄涼的情調寫出生活的艱難清苦和世態炎涼,七八句表明自己疏遠仕途,狂放自適的心境。 前四句寫草堂及浣花溪的美麗景色,令人陶然。然而與此并不那么和諧的是詩人現實的生活處境。初到成都時,他曾靠故人嚴武接濟,分贈祿米,而一旦這故人音書斷絕,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餓。“厚祿故人書斷絕”即寫此事,這就導致“恒饑稚子色凄涼”。“饑而日恒,虧及幼子,至形于顏色,則全家可知”(蕭滌非《杜甫詩選》),這是舉一反三、舉重該輕的手法。頸聯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祿”、“恒饑”前置句首顯著地位,從聲律要求說是為了粘對,從詩意看,則強調“恒饑”的貧困處境,使接下去“欲填溝壑”的夸張說法不至有失實之感。
成都南門外有座小石橋,相傳為諸葛亮送費祎處,名“萬里橋”。過橋向東,就來到“百花潭”(即浣花溪),這一帶地處水鄉,景致幽美。當年杜甫就在這里營建草堂。飽經喪亂之后有了一個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曠放了。首聯“即滄浪”三字,暗寓《漁夫》“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豈其食魚,必河之魴”,有此清潭,又何必“滄浪”呢。“萬里橋”與“百花潭”,“草堂”與“滄浪”,略相映帶,似對非對,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聯之中涵四專名,由于它們展現極有次第,使讀者目接一路風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滄浪”),便令人不覺痕跡。“萬里”、百花”這類字面,使詩篇一開頭就不落寒儉之態,為下文寫“狂”預作鋪墊。
四、杜甫草堂大門上寫的對聯
“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
這本是杜詩《懷錦水居止》中的句子,萬里橋即今成都的南門大橋,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在此橋頭送費礻韋出使東吳,因感于費礻韋 此行聯吳抗魏,任重道遠,遂云“萬里之行始于此”,橋由此得名。清代曾重修。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龍爪堰一帶,絕非今天百花譚公園一帶的江面(今百花潭是清人黃云鵠聽信當地人之言所誤指,應予澄清)。杜甫所營建之茅屋,正好位于萬里橋的西邊,古百花潭的北邊,兩句詩十分精當地點明了當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與今天草堂的位置完全吻合,據此,可以肯定地說,我們今天身臨其地的這座聞名海內外的杜甫草堂,就是在當年詩人故居的遺址上重建并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五代至清十幾次重葺草堂的歷史記載可以確認),稱其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是恰如其分、當之無愧的。
五、掃眉才子知多少 管領春風總不如全詩
此句出自唐代詩人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 全詩: 萬里橋邊女校書,琵琶花里閉門居。
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鑒賞 王建這首寄贈之作,在眾多獻殷勤的贊美詩中,算是出色的一首。
薛濤在成都居住,于城郊百花潭有別宅。“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這里原是詩圣杜甫居住過的地方。
“萬里橋邊女校書”,開門見山,尊呼薛濤的身份,又點明地望,起筆莊重。據載,薛濤居蜀時好種菖蒲,此物難得開花結實。
有時開花,則被古人視為一種祥瑞,如五色云,故元稹詩有“菖蒲花發五云高”之句。后居碧雞坊,又別種枇杷。
“枇杷花里閉門居”一句,意象清麗可人,人們可以通過杜鵑花開的情景來想象枇杷花開的繁盛美麗。女校書端居其中,飄飄然當儼若仙子。
“閉門居”三字,不僅有雅靜之韻,且有“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的意味,與后二句緊密關聯。 如果說前兩句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已暗寓贊美之意,則后兩句便是極其熱情的頌揚了:“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
“掃眉才子”即活用張敞為妻畫眉典故,那些從古以來的女才子們在詩中作為女主人公的陪襯。其實不僅是女才子比不上薛濤,當時傾慕薛濤的才子很多,到了所謂“個個公卿欲夢刀”的地步,這些男士們的才情,很少能超出薛濤。
“管領春風總不如”,即元稹“紛紛詞客多停筆”之意。這個評價看似溢美之辭,但也不全是恭維。
薛濤不僅工詩,且擅書法,“其行書妙處,頗得王羲法。”因此,又以巧手慧心,發明了“薛濤箋”,韋莊有詩贊曰:“也知價重連城璧,一紙萬金猶不惜。”
在巴蜀文化史上,留下了一頁佳話。
六、誰能給我解釋一下 宋朝 呂大防 萬里橋詩的意思 謝謝
你是高中學生吧!
萬里橋是座古老的橋,今位于錦江區。造橋之始,當在李冰為蜀郡守修筑都江堰辟二江繞成都之時(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始名長星橋。因橋南有泉水曰“篤泉”,故民間稱其為“篤泉橋”。它是李冰在兩江上修建的七座石橋之一。民間流傳:“李冰造七橋,上應七星”。
三國時期,江南的吳國與蜀國失和,諸葛亮制定的聯吳抗曹的戰略,行將解體,蜀國使者費祎出使江南,諸葛亮在長星古橋頭,執費祎之手,語重心長地道出:“萬里之行,始于此矣!”既是送行,又似重托,費祎不負眾望,彌合兩國的隙縫,其后人們便將長星橋更名為萬里橋,延續至今。
萬里橋在唐代有眾多詩人題詠它,尤其是詩圣杜甫為最多。詩如:“西山白雪三城咸,南浦清江萬里橋。”“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晚唐的張籍在《成都曲》中描繪了當年萬里橋附近繁華的景象:“錦江近西煙水緣,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因為萬里橋是出城門南行的要道,連接著城內外的交通,旁邊有座著名的水碼頭,故而橋頭餞別,旅途的停泊,以及商賈貨物的裝卸,都云集于此,酒家粼次櫛比,商女低吟淺唱,令游子流連忘返。
萬里橋曾經是一座廊橋,后毀損嚴重,南宋時侍御史趙鼎鎮蜀時,對橋作過較大規模的修繕。劉光祖在《萬里橋記》中說:“今羅城南門外笮橋之東,七星橋之一曰萬里橋者。……侍御史趙公之鎮蜀也……增為不宣,釃水為五道,梁板悉易以木而屋之。”“悉易以木而屋之”即不僅更換了橋欄、橋板,而且還在上面蓋了屋頂,以避風雨。萬里橋西在宋代有座萬里亭。宋代的成都府尹呂大防曾有詩云:“萬里橋西萬里亭,錦江春游與堤平。拏舟直入修篁里,坐聽風湍澈骨清。”詩人在詩后注解:“萬里橋有僧居曰圣果,后瀕錦江。有修竹數千竿,僧便作亭于竹中”,由此我們可以想像,唐宋時期的萬里橋一帶的風景,定是分外秀麗。
萬里橋于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71年)曾重修,乾隆時期,四川總督李世杰對橋又作補修:“橋高三丈,寬半之,長十余丈,旁有欄楯,中隆起,架石為之。”而后,清光緒年間又對此橋進行了修繕。
到了現代,萬里橋也是知名文人時常聚集之處。萬里橋邊有座枕江樓,是一座江南水榭式的酒家,專營南菜,十分有名。據鄧穆卿先生撰文記載:抗戰初期,著名作家張恨水先生在南京淪陷前經渝來成都。成都新聞界同仁在枕江樓設宴招待,席間論及國事,莫不黯然。張恨水應同仁所請,席間賦一七絕,詩曰:“江流鳴咽水迢迢,惆悵欄前萬里橋。今夜雞鳴應有夢,曉風殘月白門潮。”眼前景,故鄉情,齊涌筆端,傷時感懷地傾訴,令舉座之人無不動容。
1939年抗戰時期,日軍轟炸成都,為了疏散群眾,在萬里橋下游修建了新南門大橋(其時叫“復興橋”),于是萬里橋便被市民稱為老南門大橋了。
1995年2月23日,因府南河綜合治理的需要,萬里橋在人們的惋惜聲中被拆除了,在原地修建了一座跨度53米,橋寬40米的鋼筋混凝土大橋。2003年又因市政建設所需,建成一座更為雄偉的“橋上橋”的高架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詩句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