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曹植的四句古詩
曹植的四句古詩:七步詩[兩漢]曹植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譯文】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賞析】此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現象,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
七步詩的真假向來為人所爭議。其中郭沫若說的比較有理。
他認為曹植的《七步詩》:“過細考察起來,恐怕附會的成分要占多數。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滿意曹丕,故造為這種小說。
其實曹丕如果要殺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詩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殺他的話,詩作成了依然可以殺,何至于僅僅受了點譏刺而便‘深慚’?所以此詩的真實性實在比較少。
然而就因為寫了這首詩,曹植卻維系了千載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載的厭棄。這真是所謂‘身后是非誰管得’了。”
但是他的說法也有人質疑,有人說,當初曹丕讓曹植七步成詩只是作為一個借口,想殺他,他認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沒料到,曹植才華如此出眾,當時,就連曹丕本人也被感動了些許,并且為了保住名聲,以安天下,他才放過了曹植。【作者簡介】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文后問題
小題1:B(3分)
小題2:要點一:輔弼天下,建功立業。結合詩句:“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要點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結合詩句:“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4分)
小題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理解古詩的內容,要注意四點:一是題目,它往往是詩歌的眼睛,概括著整首詩的內容;二是詩人,也就是聯系詩人的風格和背景,詩人論詩;三是詩中的關鍵意向,這些意象往往揭示著詩歌的思想感情;四是注釋,關鍵處的注釋能幫助讀者準確把握詩意。聯系李白和詩中的意象,結合注釋,本詩的大意是,齊國有個風流倜儻的后生叫魯仲連,他是戰國末期齊國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魯仲連又叫做魯仲連子、魯連子、魯連。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剛從海底升出來,一個早上的工夫就把光茫照耀到了世間。魯仲連“義不帝秦”,理由是,秦是一個棄禮義而尚首功的國家。作者歌頌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的義士,自認為只有魯仲連這樣的俠客才是可與之同調的朋友。依據上述大意,“后世仰末照”句應指后代的人都仰慕魯仲連的光彩,而不是說會被后人所遺忘。所以B項中“感嘆魯仲連的功績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陽一樣將被后人漸漸遺忘”理解有誤。
小題2:
試題分析:這首詩是典型的詠古人明志詩,在答題時們一定要結合詩句,聯系李白的身世和志向,把魯仲連的遭遇與李白的遭遇聯系起來,做到知人論世。詩人李白在詩中借助魯仲連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表現了魯仲連卓越的謀略和清高的節操,“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詩人把魯仲連的出仕比喻為明月出海底,表現了對他的極高評價;“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一句而來,說明其光芒穿越時空,照耀后人,使人敬仰。“意輕千金憎,顧向平原笑”這兩句說平原君要以官爵千金相贈時,他卻推辭離去,足見他高尚的品格。李白就是以魯仲連為楷模,表達自己熱愛自由,渴望建功立業,同時又希望自己也像魯仲連一樣淡泊名利,最終功成身退。
三、(2013·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
小題1:B
小題2:①輔弼天下,建功立業。結合詩句:“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②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結合詩句:“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
試題分析:
小題1:本題從理解詩句含義的角度考查對詩歌表達技巧和內容的理解。“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將魯仲連比喻為海底升起的明月,光輝閃耀。這句形容魯仲連的光芒能穿越時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因此B項中“感嘆魯仲連的功績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陽一樣將被后人漸漸遺忘”錯誤。
試題分析:
小題2:本題從詩歌的思想內容角度來考查對詩歌的理解。詩歌末句“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表明作者以魯仲連為楷模,借魯仲連的形象,寄寓自己的理想。首先找到描繪魯仲連的詩句,根據對這些詩句的理解分條概括出魯仲連的性格特點。然后結合對史實的了解,對這些詩句加以解釋,并聯系李白自身的境況作答。描繪魯仲連形象的是5~8句,“卻秦振英聲”指說服魏與趙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來,形容其光芒能穿越時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指當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謝時,他卻推辭離去,可見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魯仲連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魯仲連一樣淡泊名利,最終能功成身退。
四、曹植的四句古詩
曹植的四句古詩:
七步詩
[兩漢]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譯文】
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賞析】
此純以比興的手法出之,語言淺顯,是寓意明暢,無庸多加闡釋,只須于個別詞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語,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通過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現象,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
七步詩的真假向來為人所爭議。其中郭沫若說的比較有理。他認為曹植的《七步詩》:“過細考察起來,恐怕附會的成分要占多數。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滿意曹丕,故造為這種小說。其實曹丕如果要殺曹植,何必以逼他作詩為借口?子建才捷,他又不是不知道。而且果真要殺他的話,詩作成了依然可以殺,何至于僅僅受了點譏刺而便‘深慚’?所以此詩的真實性實在比較少。然而就因為寫了這首詩,曹植卻維系了千載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載的厭棄。這真是所謂‘身后是非誰管得’了。”但是他的說法也有人質疑,有人說,當初曹丕讓曹植七步成詩只是作為一個借口,想殺他,他認為曹植肯定不能成功,但他沒料到,曹植才華如此出眾,當時,就連曹丕本人也被感動了些許,并且為了保住名聲,以安天下,他才放過了曹植。
【作者簡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曹魏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后人因他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斗”的評價。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五、李白《將進酒》中為何用曹植的詩詞
抒發自己的郁憤不平之情。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鐘鼓饌玉”指的是富貴人家的生活,古時大貴之家宴飲時,鳴鐘列鼎,美食如玉,歌舞助興,以示富貴,而在詩人眼里卻“不足貴”,他所渴望的是“但愿長醉不復醒”,這簡直就是醉話,是無奈之語,是激憤之語,決非真言。
李白年青之時就有“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之志,所以在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也就是在他四十二歲時,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李白竟欣喜若狂,寫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豪言壯語。而此時的李白,因受到朝中權貴的排擠,不得不放棄官宦生涯,在他的詩作《行路難》中寫道“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長久積郁在胸的不平之氣,一下子噴發出來,這才是李白的真性情。
如果把這一句和“但愿長醉不復醒”兩相對照,不難看出李白此時的心情是何等的沮喪,而在沮喪之余,又無可奈何地為之找來一些依據和借口,聊以**:“古來圣賢皆寂寞”,只有善飲的陳王〔曹植〕才留下了千載美名。言外之意,自己善飲,也必將傳名于后世。
就是在這種極度的痛苦之時,他的那種自信,那種狂傲,依然故我,真是千古一人。
六、古有曹植七步成詩,李白斗酒詩三百還有誰比較厲害
七步、五步、三步成詩傳佳話
安徽 魯弘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是北魏曹植七步成就的詩。四句二十個字道出了兄弟之間自相殘殺的悲與憤,曹植才思之敏捷,詠物之形象,堪稱佳話。但據說唐朝有個叫史青的人,曾上表唐玄宗,自稱曹子建七步成詩尚為遲慢,吾五步之內即可成詩。唐玄宗見表十分驚奇,當即下旨召見史青,以“除夕”為題,命史青作詩。史青未出五步,便吟詩曰:
“今夜今宵盡,明年明日催。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氣色云中改,云顏暗里摧。風光人不覺,已入后園梅。”
唐玄宗聽后大贊其才,當即授以左監內將軍之職。
五步詩尚不為最快。北宋寇準當年七歲時在賓客筵席前,以西岳華山為題,賦詩助興,小寇準剛邁三步,一首五言絕句便脫口而出:
“只有天上見,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寥寥數語道出了西岳華山的雄偉險拔。
七步、五步、三步成詩在詩壇傳為佳話,他們的才氣也令人叫絕。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李白古風a三四句與曹植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