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義滅親的詩句 名言 格言也行 急
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S226;周官》:以公心滅私情,民眾才會心悅誠服。
217.大義滅親。——《左傳&S226;隱公四年》
218.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左傳&S226;僖公九年》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S226;子路》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S226;滕文公上》
221.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S226;有度》:懲罰有罪過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過;賞賜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S226;不茍》: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則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S226;禮運》:在圣人治理的時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惟義所在。——賈誼《新書&S226;階級》
225.衡之于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于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
——《淮南子&S226;主術訓》: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沒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監督朝廷內外,判別是非沒有偏頗,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淮南子&S226;泛論訓》
227.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淮南子&S226;修務訓》
228.奉公如法則上下平。——《史記&S226;廉頗藺相如列傳》
229.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史記&S226;太史公自序》
230.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劉向《說苑&S226;正理》
231.圣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刑罰,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廢慶賞。——徐干《中論&S226;賞罰》
232.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S226;通志》
234.發號施令,在乎必行;賞德罰罪,在乎不濫。——包拯《論星變》
235.有功則賞,有罪則刑。——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
236.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石成金《傳家寶&S226;紳瑜》
237.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
二、關于大義滅親的故事
大義滅親的故事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的父親——衛國的大臣石碏(que),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么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碏的安排。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國的大臣們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碏殺了兒子是“大義滅親”。
三、誰能提供一些關于大義滅親的名人事跡
典 故 [編輯本段] 春秋前期,朝歌(今淇縣城)為衛國都。
石碏,春秋時衛國大夫。衛莊公有三個子,大姬完、次姬晉、三州吁。
州吁最受莊公寵愛,養成殘忍暴戾的性格,無惡不作,成為朝歌大害。 當時,老臣石碏,為人耿直,體恤百姓疾苦。
他幾次勸莊公管教約束州吁,但莊公不聽,州吁作惡日甚。 石碏子石厚,常與州呈并車出獵,為非作歹。
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鎖入房內。石厚越窗逃出,住州吁府內。
不回家,仍天天跟著州吁胡作非為,禍害百姓。 莊公死后,姬完繼位,稱衛桓公,石碏見他生性懦弱無為,告老還鄉,不參朝政。
此時,州吁更加橫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吁聽計石厚,害桓公奪位。
州吁、石厚為制服國人,立威鄰國,就賄賂魯、陳、蔡、宋待國,大征青壯年去打鄭國,弄得勞民傷財。當時,朝歌有民謠云:“一雄斃,一雄尖,歌舞變刀兵,何時見太平?”州吁見百姓不擁戴自己,甚憂。
石厚又讓州吁去請其父石出來共掌國政。州吁派大臣帶白壁一雙、白粟五百鐘去請。
石碏拒收禮品,推說病重回絕,石厚親自回家請。 石碏早想除掉禍根,為國為民除害。
他趁石厚請他參政,假意獻計說,新主即位,能見周王,得到周王賜封,國人才肯服貼。現在陳國國君忠順周王,周王很賞識他,你應該和新主一同去陳國,請陳桓公朝周王說情,周王便會見之。
石厚十分高興,便備厚禮赴陳,求陳向周王通融。 見此,石碏割破手指,寫下血書,派人事先送到陳國。
血書寫道:“我們衛國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為,但我逆子石厚助紂為虐,罪惡深重。二逆不誅,百姓難活。
我年老體衰,力不從心。現二賊已驅車前往貴國,實老夫之謀。
望貴國將二賊處死,此乃衛國之大幸!” 陳國大夫子針,與石碏有深交,見血書,奏陳桓公,桓公命將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斬首,群臣奏:“石厚為石碏親子,應慎重行事,請衛國自己來問罪”。 石碏知二賊被捉,急派人去邢國接姬晉(州吁之兄)就位(即衛宣公),又請大臣議事。
眾臣皆曰:“州吁首惡應殺,石厚從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釀成,從輕發落他,難道使我徇私情,拋大義嗎?”從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說:“國老不必怒,我即赴陳辦理此事”。
羊肩到陳殺石厚,石厚說:“我是該殺。請將我囚回衛國,見父后再死。”
羊肩說:“我奉你父命誅逆子,想見你父,我把你的頭帶回去見吧!”遂誅之。 石碏為國大義滅親之事,史學家左丘明記之,衛民傳頌至今。
石碏的這種做法得到后人的贊許,后來人們稱這種行為是 “ 大義滅親 ” 。
四、關于大義滅親的故事
春秋前期,朝歌(今淇縣城)為衛國都。
石碏,春秋時衛國大夫。衛莊公有三個子,大姬完、次姬晉、三州吁。州吁最受莊公寵愛,養成殘忍暴戾的性格,無惡不作,成為朝歌大害。
當時,老臣石碏,為人耿直,體恤百姓疾苦。他幾次勸莊公管教約束州吁,但莊公不聽,州吁作惡日甚,且享受過程。
碏子石厚,常與州吁并車出獵,為非作歹。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鎖入房內。石厚越窗逃出,住州吁府內。不回家,仍天天跟著州吁胡作非為,禍害百姓。
莊公死后,姬完繼位,稱衛桓公,石碏見他生性懦弱無為,告老還鄉,不參朝政。此時,州吁更加橫行霸道。公元前719年,州吁聽計石厚,害桓公奪位。州吁、石厚為制服國人,立威鄰國,就賄賂魯、陳、蔡、宋待國,大征青壯年去打鄭國,弄得勞民傷財。
當時,朝歌有民謠云:“一雄斃,一雄尖,歌舞變刀兵,何時見太平?”州吁見百姓不擁戴自己,甚憂。石厚又讓州吁去請其父石碏出來共掌國政。州吁派大臣帶白壁一雙、白粟五百鐘去請。石碏拒收禮品,推說病重回絕,石厚親自回家請。
石碏早想除掉禍根,為國為民除害。他趁石厚請他參政,假意獻計說,新主即位,能見周王,得到周王賜封,國人才肯服貼。陳國國君忠順周王,周王很賞識他,你應該和新主一同去陳國,請陳桓公朝周王說情,周王便會見之。石厚十分高興,便備厚禮赴陳,求陳向周王通融。
見此,石碏割破手指,寫下血書,派人事先送到陳國。血書寫道:“我們衛國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為,但我逆子石厚助紂為虐,罪惡深重。二逆不誅,百姓難活。我年老體衰,力不從心。現二賊已驅車前往貴國,實老夫之謀。望貴國將二賊處死,此乃衛國之大幸!”
陳國大夫子針,與石碏有深交,見血書,奏陳桓公,桓公命將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斬首,群臣奏:“石厚為石碏親子,應慎重行事,請衛國自己來問罪”。
石碏知二賊被捉,急派人去邢國接姬晉(州吁之兄)就位(即衛宣公),又請大臣議事。眾臣皆曰:“州吁首惡應殺,石厚從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釀成,從輕發落他,難道使我徇私情,拋大義嗎?”從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說:“國老不必怒,我即赴陳辦理此事”。
羊肩到陳殺石厚,石厚說:“我是該殺。請將我囚回衛國,見父后再死。”羊肩說:“我奉你父命誅逆子,想見你父,我把你的頭帶回去見吧!”遂誅之。
擴展資料
大義滅親的法律規定
對于證人作證方面較大的突破,是擬規定除嚴重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外,一般案件中近親屬有拒絕作證的權利。但近親屬僅限父母、子女和配偶。
此前曾有案例:弟弟為了籌集哥哥上大學的費用而偷竊了室友4萬元。在警方的動員下,哥哥將弟弟騙出,埋伏的警察將弟弟抓獲。哥哥的大義滅親之舉受到了社會的強烈譴責。
“大義滅親的立法理念”,于保蔽罪相互制約,中國“親親相隱”與禍滅九族是相輔相成的。
“某些情況下近親屬可以拒絕作證,威震違法行為的是:按包蔽罪論處!
這是一種體現‘以人為本’精神的規定。”陳光中說。
參考資料來源 搜狗百科-大義滅親
五、大義滅親的意思
大義滅親 解釋: 指為了維護正義,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
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的父親——衛國的大臣石碏(que),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
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么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
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
原來,這是石碏的安排。 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
衛國的大臣們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
史官認為石碏殺了兒子是“大義滅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