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緋字的詩句(最好是宋詞)還有和帶有 杉字的詩句
重和元少尹(白居易) 鳳閣舍人京亞尹,白頭俱未著緋衫。
南宮起請無消息,朝散何時得入銜? 郡中春宴(白居易) 仆本儒家子,待詔金馬門。 塵忝親近地,孤負圣明恩。
一旦奉優詔,萬里牧遠人。 可憐島夷帥,自稱為使君。
身騎牂牁馬,口食涂江鱗。 暗淡緋衫故,斕斑白發新。
是時歲二月,玉歷布春分。 頒條示皇澤,命宴及良辰。
冉冉趨府吏,蚩蚩聚州民。 有如蟄蟲鳥,亦應天地春。
薰草席鋪座,藤枝酒注樽。 中庭無平地,高下隨所陳。
蠻鼓聲坎坎,巴女舞蹲蹲。 使君居上頭,掩口語眾賓。
勿笑風俗陋,勿欺官府貧。 蜂巢與蟻穴,隨分有君臣。
聞李六景儉自河東令授唐鄧行軍司馬以詩賀之(白居易) 誰能淮上靜風波?聞道河東應此科。 不獨文詞供奏記,定將談笑解兵戈。
泥埋劍戟終難久,水借蛟龍可在多? 四十著緋軍司馬,男兒官職未磋砣。 初著刺史緋答友人見贈(白居易) 故人安慰善為辭,五十專城道未遲。
徒使花袍紅似火,其如蓬鬢白成絲? 且貪薄俸君應惜,不稱衰容我自知。 銀印可憐將底用?只堪歸舍嚇妻兒。
又答賀客(白居易) 銀章暫假為專城,賀客來多懶起迎。 似掛緋衫衣架上,朽株枯竹有何榮? 別草堂三絕句(白居易) 正聽山鳥向陽眠,黃紙除書落枕前。
為感君恩須暫起,爐峰不擬住多年。 久眠褐被為居士,忽掛緋袍作使君。
身出草堂心不出,廬山未要勒《移文》。 三間茅舍向山開,一帶山泉繞舍回。
山色泉聲莫惆悵,三年官滿卻歸來。 行次夏口先寄李大夫(白居易) 連山斷處大江流,紅旆逶迤鎮上游。
幕下翱翔秦御史,軍前奔走漢諸侯。 曾陪劍履升鸞殿,欲謁旌幢入鶴樓。
假著緋袍君莫笑,恩深始得向忠州。 重寄荔枝與楊使君時聞楊使君欲種植故有落句(白居易) 摘來正帶凌晨露,寄去須憑下水船。
映我緋衫渾不見,對公銀印最相鮮。 香連翠葉真堪畫,紅透青籠實可憐。
聞道萬州方欲種,愁君得吃是何年? 酬元郎中同制加朝散大夫書懷見怠譏糙客孬九茬循長末贈(白居易) 命服雖同黃紙上,官班不共紫垣前。 青衫脫早差三日,白發生遲校九年。
曩者定交非勢利,老來同病是詩篇。 終身擬作臥云伴,逐月須收燒藥錢。
五品足為婚嫁主,緋袍著了好歸田。 初著緋戲贈元九(白居易) 晚遇緣才拙,先衰被病牽。
那知垂白日,始是著緋年。 身外名徒爾,人間事偶然。
我朱君紫綬,猶未得差肩。
二、什么是緋句.給舉幾個例子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由十七字音組成。它源于日本的連歌及俳諧兩種詩歌形式。
連歌是開始于十五世紀日本的一種詩歌,同中國近體詩聯句相仿,是由多個作家一起共同創作出來的詩。它的第一句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稱為發句,脅句為七、七句式的十四間,第3、第4句以后為前兩種句式輪流反復,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結束,稱為結句。
連歌是格調高雅、古典式的詩。連歌中承襲了中世的審美意識,其寫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來創作出詩句。其后,連歌漸漸被一種稱作“俳諧”的幽默詩而代替。
俳諧和連歌一樣,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詩行組合展開的詩。但是,俳諧將連歌諷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時髦的笑話。俳諧較多地使用諧音的俏皮話,而且喜歡使用連歌中沒有用過的富有生活氣息的事物來作為題材。
在俳諧中,開始有人將發句作為獨立的作品來發表。這就是“俳句”的起源。
2、俳句的格式
俳句是一種有特定格式的詩歌。俳句的創作必須遵循兩個基本規則:
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個字母組成,當然了,這是以日文為標準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個季語。所謂季語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節用語。在季語中除“夏季的驟雨”、“雪”等表現氣候的用語外,還有象“櫻花”、“蟬”等動物、植物名稱。另外,如“壓歲錢”、“陽春面”這樣的風俗習慣也多有應用。這些“季語”通常帶著現代日本人民對于幼小時代或故鄉的一種懷念眷戀之情。
六、無季俳句和自由律俳句
無季俳句,顧名思議,就是不要俳句中的季語。我記得一茶有一首俳句便沒有季語:
“撒把米也是罪過啊,讓雞斗了起來。”
自由律俳句則徹底地連俳句的格式也放棄,雖然它一直未成為俳句的主導,但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要寫一寫漢俳的話,還是寫這種自由律的俳句要來的好一些。
筆者即興寫了一些短句,權當是自由律的俳:
“深秋,倦鳥陣陣鳴叫,夕陽的紅光染遍山林。”、“月下,風如情人的撫摸,楊柳的影子在扭動。”、“倦了、躺上草地上,天上的云飄進我的夢里。”“鏡子里的人不是我,那只是一張、陌生的臉。”
在日本,最受歡迎的自由律俳句作家當屬種田山頭火。山頭火是一位來自于防府城的俳句詩人,一八八二年他出生在一個封建地主家庭。他對文學非常感興趣并顯露出很高的才華。因為患病,他中途退學回到了家里。在這以后,他父親破產,之后他又失去了妻子和孩子。失去了所有的東西之后,他出家了,開始了他在日本流浪的僧侶生活。他走到任何地方,總是要寫俳句,來思考自然和人生。因此,他被稱作流浪詩人。
下面是一些山頭火的俳句:
“懷著平靜的心情長眠于新生的綠草叢中”、“晨空如此清澈,輕云流動在藍天”、“ 夕陽之光如此美麗,我正慎行,不虛度光陰”。
七、俳句與漢詩文
有一種說法,說俳句的形成得益于中國近體詩中的絕句。日本中古的時候出現了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后因多人合詠和歌,出現了長短連歌。而俳句起源于連歌,為連歌的發句,為三句十七音。連歌的脅句,為二句十四音。加起來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國古人有一說法,把絕句看成是律詩的一半,即所謂“絕者,截也”。古代日本詩人大半都能漢詩,所以,俳句的形成,很可能是日本人從絕句和律詩的關系上得到了啟發。
正岡子規曾說:“俳句、和歌、漢詩形式雖異,志趣卻相同、其中俳句與漢詩相似之處尤多,蓋因俳句得力于漢詩之故。”
俳句的意境與漢詩更多有相通之處。俳句的妙處,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綺景,與詩人的玄思夢幻對應起來,造成一種幽情單緒,一種獨在的禪味,從剎那間而定格永久。而這種禪寂,在中國的詩歌里也屢有體現。比如王維的詩句:“愛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為樂,此生間有余”(《反復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詩人,有很多能寫漢詩。也有很多,把中國的漢詩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長夏草木深,武士留夢痕”便是引杜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三、緋句與古詩的差別
一個是日本的,一個是中國的,有可比性么?
古詩的話,是中國古代傳到日本的,是中國人寫的,俳句是日本人寫的。
俳句和和歌字數上有差別
俳句是是以寫生的方法通過反映客觀事物借物抒情,體現作者情感的一種詩歌形式,由5、7、5共三韻17個假名組成,俳句是連歌的始句,即發句,形式為5、7、5,這種總共由17音組成的俳句是世界上最短的格調詩
和歌是日本固有的以假名文字寫作的一種詩歌形式,通常由5、7、5、7、7共5韻,31個假名組成,用以敘事和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