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你所記得的包含“西樓”連個字的詩詞,包括作者出處.如李煜《相見歡
一剪梅 作者:李清照 朝代:北宋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水調歌頭 作者:辛棄疾 朝代:南宋 西樓著意吟賞,何必問更籌?西江月 作者:晏幾道 朝代:北宋 南苑垂鞭路冷,西樓把袂人稀.一萼紅 作者:姜夔 朝代:南宋 記曾共西樓雅集,想垂楊還裊萬絲金.木蘭花 作者:秦觀 朝代:北宋 西樓促坐酒杯深,風壓繡簾香不卷.采桑子 作者:晏幾道 朝代:北宋 月幌風襟,猶憶西樓著意深.長門怨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天回北斗掛西樓,金屋無人螢火流.蝶戀花 作者:晏幾道 朝代:北宋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
二、月滿西樓詩詞全文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出自北宋詩人李清照的《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賞析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一些詞評家或稱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或贊賞其“精秀特絕”(陳廷焯《白雨齋詞話》)。
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
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
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之思。
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
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詞句,如“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晏殊《訴衷情》),“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以及“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玉樓明月長相憶”(溫庭筠《菩薩蠻》),“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馮延巳《三臺令》),其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果聯系這首詞的起句,還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題作《寫情》的七絕:“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詞與詩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覺非常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
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
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
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
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詩的結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
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而明人俞彥《長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兩句,又是善于盜用李清照的詞句。這說明,詩詞創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
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為范句雖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
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
三、請教古詩詞中“西樓一詞的注釋
終南隱士 [圣人] 西樓通常和月亮有關系。
看到殘月,寄托愁緒哀思。 西樓應該是建在主體建筑西邊而樓梯向東的小樓.在古代文學中,西樓常和月的意象聯系在一起,因為在西邊的方位,是可以很方便看到月亮的,尤其是下沉之月,也就是深夜之月. 舉幾個西樓名句 李煜的“獨上西樓,月如勾”; 李清照的“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唐代詩人韋應物《寄李儋元錫》的:“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 宋代詞人辛棄疾的《滿江紅》:“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喚取,玉織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憐有愁無,應華發。”; 宋代詞人晏幾道的《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
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
” 李煜幽幽登上這西樓,“無言獨上西樓,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唉!舉頭遠眺,只見新月如鉤,低頭細看,見桐陰深鎖,這俯仰之間,真個萬感縈懷矣。 而李清照的“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西樓上,伊人獨立,月圓人未圓,雁歸人未歸,纖纖弱女,望眼欲穿,愁腸百結,凄清若許!真讓人黯然而淚下矣! 在周易中,西方為兌卦,兌為少女,所以,古人常按風水的原理,將年輕女性住在西樓,這就是天人合一.月在中國文學中是相思的意象,所以西樓多半和閨思有關,而在西樓方便見到的又是深夜之月,以此可見睹月之人思念之深,無法入眠.而西在五行中為金,于季節為秋,金主蕭殺,秋者為愁. 西樓方便見到深夜之月,故寫月夜思人或深夜愁緒都用“西樓”,漸漸的“西樓”在古詩詞中演變成了一種相思與愁緒的代名詞,就如古詩詞中的“柳枝”代表依依惜別之情一樣。 回答:2009-01-18 00:53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長見識了,謝謝! 我覺得解釋的很好,照搬 看了樓下智者先生的質疑,深感自己懶惰,不肯用腦,慚愧。
西樓是宅院西邊的小樓,這個應該不會有爭議。終南圣人講,周易兌卦主西方,主少女,這個有據可考,應該是對的,至于未出嫁的姑娘是否一定住西樓,值得商榷。
為什么古詩詞中常見西樓呢?而且常與月亮在一起出現?月亮在古詩詞中常用來表達相思、團圓、離合變遷,這也與月亮的盈虧圓缺特點有關,那西樓的特點是什么呢?西邊。我們知道,做主人我們會說做東,稱呼主人,會叫東家,租賃房屋,我們也稱主人為房東。
我想,這就是古詩詞中常見西樓的原因了。 古時的住宅,坐北朝南,北邊為正,東面是主,西邊為客。
西樓這個意象代表了離開故鄉,離開家庭,寄寓他鄉,寄寓他人的境遇,只怕也是實情。詩人們感觸離合變遷,思鄉懷舊,以情寓景,明月西樓,情不自禁脫口而出了。
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四、含義西樓或者高樓的詩句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別來長記西樓事,結遍蘭襟。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西樓酒面垂垂雪,南苑春衫細細風。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云,聚散真容易。
誰堪共展鴛鴦錦,同過西樓此夜寒。
月幌風襟,猶憶西樓著意深。
西樓月下當時見,淚粉偷勻。
鈿箏曾醉西樓,朱弦玉指梁州。
南苑垂鞭路冷,西樓把袂人稀。
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
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
大家金盞倒垂蓮,一任西樓低曉月。
南苑吹花,西樓題葉,故園歡事重重。
==============================
晏幾道的詞里面有很多西樓,上面有很多都是出自晏幾道的詞。
你可以搜索晏幾道的詞全集,然后網頁內查找【西樓】,相信會有很多的。
還有,這些都是我在http://**chaxun/shiju/西樓 這里找的。
如果想找出處,搜索一句詩句,就可以找得到的~
==============================
滿意請采納~
五、古詩鑒賞《西樓》
西 樓
曾 鞏
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
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
曾 鞏 :(1019-1083),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屬江西)人。后居臨川(今江西撫州西)。自稱“家世為儒”曾祖歷官水部員外郎,祖父為尚書戶部郎中,父為太常博士。
【注釋】
①西樓,即詩中的朱樓,它依山面海。②鉤珠箔,把簾子掛起。
【簡析】
這是一幅海上風雨圖,氣勢磅礴。錢鐘書先生稱曾鞏的絕句“有王安石的風致”,從這首詩就可以看得出來。
開頭兩句寫海上的風浪,首句寫海浪,用“如云”的明喻;二句寫風聲,用“數聲雷”之暗喻,惟妙惟肖地將海上的風浪描繪出來:潮頭如云,去而復回,北風呼嘯,震耳欲聾,驚濤拍岸,聲如雷鳴。詩人抓住最富于孕育性的頃刻,描繪出一幅極其壯美的“驚濤拍岸”油畫,極富震撼人心的作用。謝榛的“云出三邊外,風生萬馬間”,似乎少了點兒氣勢,蘇東坡的“天外黑風吹海立”,似乎缺了點兒動感,許渾的名句“山雨欲來風滿樓”,似乎缺了點兒聲勢。也許可以這么說,將他們三人的的詩句加起來,就熔化成這兩句。
第三句將簾子掛起這一動作頗出人意料,似乎覺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時,只有垂簾,哪有掛簾呢?但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詩人想“臥看千山急雨來”,已經到了癡情的地步,因而能夠使人思而生奇趣。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張先的“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李白的“鏟卻君山好,平鋪江水流”等一樣,“愈無理而愈妙”(《詞筌》)。
最后一句寫詩人的雍容氣度和一腔豪情,關鍵字眼在于“臥看”。杜牧有“臥看牽牛織女星”,陳與義有“臥看滿天云不動”,這些“臥看”都寫出了外表安詳,而內心激動的神態,并把讀者的目光引向更加廣闊的世界,還為畫面添上主人公的形象。不過,杜牧之“臥看”顯得深沉哀婉,而陳與義的“臥看”顯得瀟灑俊逸。這一句雖沒有高爾基“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那種外露的激動,但要深沉得多,含蓄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