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春天物候變化的詩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唐·杜審言
獨有宦游人,偏驚物候新①。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②,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③,歸思欲沾襟。
譯文
只有遠離故里外出做官之人,
特別敏感自然物候轉化更新。
海上云霞燦爛旭日即將東升,
江南梅紅柳綠江北卻才回春。
和暖的春氣催促著黃鶯歌唱,
晴朗的陽光下綠蘋顏色轉深。
忽然聽到你歌吟古樸的曲調,
勾起歸思情懷令人落淚沾襟。
[①]宦游人:離家作官的人。物候:指自然界的氣象和季節變化.
[②]淑氣:春天和暖的氣候。
[③]古調:有古詩格調的作品,指陸丞的原作。
賞析
這是一首和詩。原唱是晉陵陸丞作的《早春游望》。晉陵即今江蘇常州,唐代屬江南東道毗陵郡。陸丞,作者的友人,不詳其名,時在晉陵任縣丞。大約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審言在江陰縣任職,與陸某是同郡鄰縣的僚友。他們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時。陸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審言這首和詩是用原唱同題抒發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歸思。
詩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進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縣丞、縣尉之類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詩名甚高,卻仍然遠離京洛,在江陰這個小縣當小官,心情很不高興。江南早春天氣,和朋友一起游覽風景,本是賞心樂事,但他卻象王粲登樓那樣,“雖信美而非吾土”,不如歸去。所以這首和詩寫得別有情致,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樂,感受新鮮而思緒凄清,景色優美而情調淡然,甚至于傷感,有滿腹牢騷在言外。
詩一開頭就發感慨,說只有離別家鄉、奔走仕途的游子,才會對異鄉的節物氣候感到新奇而大驚小怪。言外即謂,如果在家鄉,或是當地人,則習見而不怪。在這“獨有”、“偏驚”的強調語氣中,生動表現出詩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這一開頭相當別致,很有個性特點。
中間二聯即寫“驚新”。表面看,這兩聯寫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變化特點,表現出江南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水鄉景色;實際上,詩人是從比較故鄉中原物候來寫異鄉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鮮風光里有著詩人懷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驚新而處處懷鄉。
“云霞”句是寫新春伊始。在古人觀念中,春神東帝,方位在東,日出于東,春來自東。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禮記。月令》),風已暖而水猶寒。而江南水鄉近海,春風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詩人突出地寫江南的新春是與太陽一起從東方的大海升臨人間的,象曙光一樣映照著滿天云霞。
“梅柳”句是寫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樹,同屬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尋梅,遙看柳色,殘冬未消;而江南已經梅花繽紛,柳葉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詩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所以這句說梅柳渡過江來,江南就完全是花發木榮的春天了。
接著,寫春鳥。“淑氣”謂春天溫暖氣候。“黃鳥”即黃鶯,又名倉庚。仲春二月“倉庚鳴”(《禮記。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黃鶯叫得更歡。西晉詩人陸機說:“蕙草饒淑氣,時鳥多好音。”(《悲哉行》)“淑氣催黃鳥”,便是化用陸詩,而以一個“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鳥更其歡鳴的特點。
然后,寫水草。“晴光”即謂春光。“綠蘋”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禮記。月令》);在江南,梁代詩人江淹說:“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綠蘋.”(《詠美人春游》)這句說“晴光轉綠蘋”,便是化用江詩,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個月。
總之,新因舊而見奇,景因情而方驚。驚新由于懷舊,思鄉情切,更覺異鄉新奇。這兩聯寫眼中所見江南物候,也寓含著心中懷念中原故鄉之情,與首聯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貫,同時也自然地轉到末聯。
“古調”是尊重陸丞原唱的用語。詩人用“忽聞”以示意外語氣,巧妙地表現出陸丞的詩在無意中觸到詩人心中思鄉之痛,因而感傷流淚。反過來看,正因為詩人本來思鄉情切,所以一經觸發,便傷心流淚。這個結尾,既點明歸思,又點出和意,結構謹嚴縝密。
前人欣賞這首詩,往往偏愛首、尾二聯,而略過中間二聯。其實,它的構思是完整而有獨創的。起結固然別致,但是如果沒有中間兩聯獨特的情景描寫,整首詩就不會如此豐滿、貫通而別有情趣,也不切題意。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首詩的精彩處,恰在中間二聯。
二、關于物候的詩句
詩人與物候 詩歌中最早反映物倏見于《詩經》。
如《豳風o七月》: 四月秀葽,五月鳴蜩。 八月其獲,十月隕籜。
…… 八月剝棗,十月獲稻。 ……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
物倏現象,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春天花香烏語,草木滋生,雷驚蟄伏,應時而出。一到冬天,草木凋落,昆蟲蟄伏。
任何生物都不例外地要適應外界環境、溫度、光照以及食物,土壤、水分等條件。宋代詩人歐陽修《鳥啼》詩云: 窮山候至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爭。
花深葉暗耀明日,日暖眾鳥皆嚶鳴。 候至日暖,萬類生物與時爭開,眾鳥皆鳴。
花鳥草木是有生命的東西,它們對季節變化非常敏,它們的生長發育,直接反映自然季節的變化。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16歲時,寫了一苜膾炙人口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又吹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開頭兩句揭示了物候學上兩個重要規律:第一,植物的榮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環變化;第二,這種循環變化是隨著氣候為轉移的,春天一到,萬物就要復蘇了。
宋代蘇軾《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曖鴨先知",從鴨子戲水,感知春江水曖,也揭示了,凡花木向陽而茂,背陽而衰,凡鳥禽暖而出,寒而伏,物候與氣候,其相關切。 明末學者黃宗羲說:"詩人萃天地之清氣,以月、露、風、云、花、鳥為其性情,其景與意不可分也。
……常人未嘗不有月、露、風、云、花、鳥之詠,非其性情,極雕繪而不能親也。"詩人和常人的區別就在于能否萃天地之清氣,知花香鳥浯之性情。
我國古代杰出的詩人,一方面關心民生疾苦,一方面又熱愛大自然,善能領會鳥語花香的暗示。南宋大詩人陸游很多詩詞反映他留心花香鳥語,細致觀察物倏變化的詩句。
他在《初冬》詩說: 平生詩句領流光,絕愛初冬萬瓦霜。 《枕上作》: 臥聽百舌語簾櫳,已是新春不是冬。
《夜歸》: 今年寒到江鄉早,末及中秋見雁非, 八十老翁頑似鐵,三更風雨采菱歸。 這些詩句,大都是詩人晚年在浙江紹興家鄉時作的,反映他年老不論是在新春或初冬,還是三更風雨都夙興夜寐,無時不刻不在觀察物候的情景。
他不但留心觀察物候,而且還用鳥類預告農時。陸游在《鳥啼》詩云: 野人無歷日,鳥啼知四時; 二月聞子規,春耕不可遲; 三聞聞黃鸝,幼婦憫蠶饑; 四月鳴布谷,家家蠶土簇; 五月鳴雅舅,苗稚憂草茂。
人言農家苦,望晴復望雨, 樂處誰得知,生不識官府。 陸游在《禽聲》又云: 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犁。
那清脆的布谷聲聲,似乎在催促人們趕快春耕,免誤農時。 杜甫晚年進入四川,對于杜鵑鳥的分布有研究,他在詩中說: 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 涪萬無杜鵑,云安有杜鵑。
我昔游錦城,結廬錦水邊, 有竹一頃余,喬木上青天, 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
《尚書盤庚上》 水流濕,火就燥;云從龍,風從虎。《周易乾》 池之竭矣,不云自頻?泉之竭矣,不云自中?《詩經大雅召旻》 莫赤匪狐,莫黑匪烏。
《詩經邶風北風》 風馬牛不相及。《左傳僖公四年》 枳句來巢,空穴來風。
戰國楚宋玉《風賦》 金以剛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晉葛洪《抱樸子廣譬》 水性自云靜,石中本無聲。
如何兩相激,雷轉空山驚。唐韋應物《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 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
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乾坤有精物,至寶無文章。
雕琢為世器,真性一朝傷。唐韋應物《詠玉》 花落未須悲,紅蕊明年又滿枝。
宋晏幾道《南鄉子》 彩云易散,皓月難圓。明馮夢龍《警世通言錢舍人題詩燕子樓》 冰厚三尺,不是一日之寒。
《金瓶梅詞話》第九十二回。
三、關于物候的詩句春夏秋冬
一、春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____杜甫《絕句》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____秦觀《八六子·倚危亭》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____志南《絕句》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____陸游《釵頭鳳·紅酥手》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____陸游《臨安春雨初霽》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____杜甫《絕句二首》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____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____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曉景》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____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二、夏天: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____高駢《山亭夏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____楊萬里《小池》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____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柳庭風靜人眠晝,晝眠人靜風庭柳。
____蘇軾《菩薩蠻·回文夏閨怨》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____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____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清風明月無人管,并作南樓一味涼。
____黃庭堅《鄂州南樓書事》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____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 秋歸輞川莊作》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
____陳文述《夏日雜詩》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____蔡確《夏日登車蓋亭》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____高駢《山亭夏日》三、秋天: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____徐再思《水仙子·夜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____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____王維《山居秋暝》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____王勃《滕王閣序》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____賀鑄《芳心苦·楊柳回塘》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____黃巢《不第后賦菊》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____李商隱《夜雨寄北》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____葉紹翁《夜書所見》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____納蘭性德《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庭前落盡梧桐,水邊開徹芙蓉。
____朱庭玉《天凈沙·秋》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____杜牧《山行》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____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四、冬天: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____崔道融《梅花》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____王安石《梅花 / 梅》江南幾度梅花發,人在天涯鬢已斑。____劉著《鷓鴣天·雪照山城玉指寒》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____白居易《問劉十九》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____柳宗元《江雪》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
____崔涂《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書懷 / 除夜有懷》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____王冕《白梅》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____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____李白《行路難·其一》雪紛紛,掩重門,不由人不斷魂,瘦損江梅韻。____關漢卿《大德歌·冬》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____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____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____高適《別董大二首》。
四、關于物候的詩句和諺語
1、《鳥啼》——宋代歐陽修
窮山候至陽氣生,百物如與時節爭。
官居荒涼草樹密,撩亂紅紫開繁英。
花深葉暗耀朝日,日暖眾鳥皆嚶鳴。
譯文:滁州一帶春天來臨非常的溫暖,繁花似錦,萬物競生。官府所在地非常荒涼,卻草木茂盛,姹紫嫣紅的百花開放了。在光輝之下花兒美艷,綠葉繁茂,天氣暖和,鳥兒們都開始啼叫。
說明:冬去春來,氣候變暖,萬物生發,花卉爭相開放,眾鳥皆鳴。花鳥草木是有生命的東西,它們對季節的變化特別敏感,它們的生長發育,直接反映了季節的變化。
2、《賦得古原草送別》——唐代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譯文:長長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說明:揭示了物候學上兩個重要規律:第一,植物的榮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環變化;第二,這種循環變化是隨氣候為轉移的,春天一到,萬物就要復蘇了。
3、《游廬山大林寺》——唐代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山中。
譯文:在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開。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里來。
說明:山下芳華菲盡,而此處桃李始華,這是由于山地氣候對植物的影響。
4、《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譯文: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游戲,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說明:早春天氣,鴨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戲水中。
5、《約客》——宋代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譯文:梅子黃時,家家都被籠罩在雨中,長滿青草的池塘邊上,傳來陣陣蛙聲。
說明:詩中出現的三種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黃熟時的節令特點。
6、《題菊花》——唐代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譯文:颯颯秋風卷地而來,滿園菊花瑟瑟飄搖。花蕊花香充滿寒意,蝴蝶蜜蜂難以到來。
說明:菊花凋零,蝴蝶斂跡,雖不著一“秋”字,秋令的陣陣涼意卻撲面而來。
五、求助:關于春天物候的諺語
蛐鱔著地爬,下雨勿用話。
雞鴨勿上舍,明朝嘸晴天。
螞蟻移窩,天井成河。
蛇攔道,雨來到。
雞早舍,天將變。(陰雨轉晴)
豬叼草,雪花飄。
貓(吃水)晴狗(吃水)落。
泥鰍跳,風雨到。
蛙聲急,風雨息。
蜘蛛收網,雨水必降。
燕子低飛,大雨可期。
燕子低飛蛇行道,一場大雨將來到。
龜背潮,下雨兆。
缸腳潮,下雨兆。
螞蝗沉水天氣晴,螞蝗浮水雨將淋。
蜻蜓成群飛,天要下陣雨。
蜻蜓高,谷子焦;蜒蜻底,一把泥。
雨中知了叫,晴天馬上到。
雞在高處鳴,雨止天放晴。
雞上棚,雨乒乓。
燕子來,好種田;嘎鵝來,好過年。
豬顛風,狗顛雨。
灶灰濕成塊,定有大雨來。
煙勿出洞連日雨。
桕子葉里笑,明年白米嘸人要。
布谷叫,清明到。
鴉風鵲雨。
咕鴨鳥,夏前叫,勤儉反給懶惰笑。
六、關于春夏秋冬與物候現象的詩
春: 春曉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夏: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秋: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冬: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簡單些說,物候就是植物的萌發、開花、結果、凋謝和某些動物的遷徙、冬眠等活動,反映了氣候和節令的變化。從這個角度講,我國古詩歌中包容著極其豐富的物候知識。
比如“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氣,鴨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戲水中。
“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過盡行人都不起,忽聞冰響一齊飛。”(秦觀《還自廣陵》)晚冬時節,水鳥相依,一聲冰響,群鳥驚飛。鴨子與小鳥同是春天的使者。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水檻遣心》)詩中出現的三種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黃熟時的節令特點。
黃巢《題菊花》說:“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菊花凋零,蝴蝶斂跡,雖不著一“秋”字,秋令的陣陣涼意卻撲面而來。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則把讀者引向另一個世界:“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內地早已是百花凋謝之日,而地處西北邊塞的天山(祁連山)仍舊積雪覆蓋,無楊柳與花草,表明在黃河流域海拔超過四千多米的地方,既無夏季又無春秋的特點。由此不難看出內地跟塞外氣候的差異之大。
涉筆物候的古詩中往往會看到前人的農事和軍事活動。如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這兩句寫江南晚春鄉村的詩,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襯托農夫農婦農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報恩山寺》:“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大麥未收治圃晚,小蠶獨臥斫桑稀。”上聯描繪了一幅遠山高林、野鳥飛翔的生動畫圖;下聯寫了春夏之交農夫農婦收麥、整菜、采桑、喂蠶,忙碌不堪的情景,親切動人。而盧綸的“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塞下曲》其三)則是寫行軍打仗:敵人夜逃,雁群驚飛,由此引起我軍大將的警惕,遂率領士兵追趕敵騎,充分表現了中華兒女的英雄氣概。
七、求助:關于春天物候的諺語
蛐鱔著地爬,下雨勿用話。
雞鴨勿上舍,明朝嘸晴天。螞蟻移窩,天井成河。
蛇攔道,雨來到。雞早舍,天將變。
(陰雨轉晴)豬叼草,雪花飄。貓(吃水)晴狗(吃水)落。
泥鰍跳,風雨到。蛙聲急,風雨息。
蜘蛛收網,雨水必降。燕子低飛,大雨可期。
燕子低飛蛇行道,一場大雨將來到。龜背潮,下雨兆。
缸腳潮,下雨兆。螞蝗沉水天氣晴,螞蝗浮水雨將淋。
蜻蜓成群飛,天要下陣雨。蜻蜓高,谷子焦;蜒蜻底,一把泥。
雨中知了叫,晴天馬上到。雞在高處鳴,雨止天放晴。
雞上棚,雨乒乓。燕子來,好種田;嘎鵝來,好過年。
豬顛風,狗顛雨。灶灰濕成塊,定有大雨來。
煙勿出洞連日雨。桕子葉里笑,明年白米嘸人要。
布谷叫,清明到。鴉風鵲雨。
咕鴨鳥,夏前叫,勤儉反給懶惰笑。參考資料:http://**wangjiang/2003-9/1/content_*。
八、關于物候現象的古詩
古詩詞中看物候
打開我國的古詩詞,撲面而來的是萋萋芳草,艷麗花朵,婆娑樹姿,點點鳥影,翩翩蛺蝶,啾啾蟲鳴。物候現象擴大了古詩詞題材,創造了豐富意境,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拓展了人們的精神視野,提升了人的品位。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風來了,大地回暖,氣溫開始上升。“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白雪雖作飛花,春寒料峭,但草芽可見。韓愈在《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還以準確的語言進一步描寫早春的物候特點:“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雨蒙蒙,春雨細細,滋潤萬物,小草探出小腦袋,遠看如茵,近看卻稀稀疏疏。仲春,“春色滿園關不住”,“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東風拂面,百花爭艷,萬紫千紅,蝶飛鶯鬧,滿眼都是明麗與生機。春意闌珊,“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宋曹豳《暮春》) 。柳樹也由早春的“綠柳才黃半未勻”、“萬條垂下綠絲絳”,而飄飛出生命之絮:“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韓愈《晚春》)
夏天如約而至,果實開始成熟,“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宋 楊萬里《閑居初夏午睡起》)
秋天來臨,“無邊落木蕭蕭下”(李白《登高》),“霜草蒼蒼蟲切切”(白居易《村夜》),但大自然并不吝嗇,催促菊花綻放,元稹在《菊花》中忍不住說“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唐代黃巢也說“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氣溫下降,花木凋零,寒冬里只有耐寒植物才能保持英雄本色:“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冰霜慘凄之時,“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花開花落,草木榮枯,新陳代謝,大自然就這樣周而復始,依律而行。當然,這種規律在溫帶和亞熱帶區域通行。
植物訴說著大自然的語言,動物們也依時而動,毫不遜色。動物作為物候現象在古詩詞中登堂入室且占重要地位。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鳥作為大自然的重要成員,首先感覺到氣溫的變化,解放歌喉,嘰嘰喳喳,啁啾之聲此起彼伏,呼朋引伴,開始生命的新歌。
宋代詞人晏殊有一首《破陣子》詞寫道:“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燕子”、“黃鸝”作為物候,說明春天的到來。“新社”即春社。按古人習俗,一年中有兩社:春社和秋社。“春社”日(立春過后第5天)春光正好,春意正濃,農人脫衣下地,春耕農事正忙。這時,燕子翩然歸來,黃鸝清音啼囀,大地芳草萋萋,池畔苔蘚翠綠,少女野外斗草(一種游戲),一派勃勃生機。“林鶯啼到無聲處,春草池塘獨聽蛙。” (宋 曹豳《暮春》) 暮春時節,林間,鶯兒停歇了歌唱,池塘處卻傳來響亮的蛙聲。原只是一聲、兩聲,漸漸地,“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唐賈龠《孟夏》)。鶯兒、蛙兒、蟬兒,你方唱罷我登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清袁枚《所見》)。立秋了,動物們敏銳感覺到立秋之涼與往日不同:“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宋 劉翰《立秋》)。接著“初聞征雁已無蟬”(唐 李商隱《霜月》),到了風雪載途的寒冬,就是“梅雪爭春未肯降”、“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了。
“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的大自然,時時刺激著詩人的神經,撩撥著詩人的心弦,凈化著詩人的靈魂。詩人們情不自禁地提筆狀寫物候現象,而且,他們常常由物候而自然聯想到繁復的生命過程,生發出諸多感悟,大自然的一切在他們眼中絕不僅僅是物候現象,還是一種象征,一種啟迪,一種審美體驗。從“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大氣,到“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傲霜枝”(宋 蘇軾《贈劉景文》)的堅毅;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頑強,到“黃鳥不堪愁里聽,綠楊宜向雨中看”(唐 宋雍《春日》)的清醒;從“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唐 劉禹錫《秋風引》) 的凄涼,到“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的惆悵;從“問君能有幾多愁?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國仇家恨,到“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沉郁……何嘗不是物物關情?絕對可以說,物候成了詩人抒情寫懷的媒介,大自然孕育了心有千千結的詩人,滋養了人類繁茂多彩的精神家園。詩人心中情思起伏,波瀾變化,儀態萬千,也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動的山川草木、花鳥蟲魚、云煙明晦,才足以表現詩人心中蓬勃無盡的靈感。
參考資料:《中學生語文》劉菊春
九、關于物候的詩句,
池塘生春草,池柳變鳴禽。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殘螢棲玉露,早雁拂金河。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黃栗留鳴桑葚美,紫櫻桃熟清涼風。
花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可惜庭中樹,移根作漢臣。
只為來時晚,開花不及春。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曰荷花別樣紅。 乳鴨池塘水淺深,熟梅天氣半陰晴。
東園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吹落楊花春事了,小池新綠兩添痕。
浴蠶時節寒猶在,村落人家半掩門。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山來。 野人無歷曰,鳥啼知四時:二月聞子規,春耕不可遲;三月聞黃鸝,幼婦憫蠶機;四月鳴布谷,家家蠶上簇;五月鳴雅舅,苗稚厭草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