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翻譯《說木葉》里所有詩句的意思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秋風吹來啊陣陣清涼 , 洞庭起浪啊落葉飄揚 。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
波:微波泛動。 2 、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謝莊《月賦》 洞庭湖的湖面開始有了波浪,于是樹葉就開始漸漸脫落了。
這是指秋天來了,一些該有 的自然反映都開始出現了 3 、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 —— 陸厥《臨江王節士歌》 樹葉落下來了,江水波濤相連,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頂上一動也不動。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發的濃重秋思,筆調明凈,氣氛凄冷。 4 、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 王褒《渡河北》 秋風吹動樹葉不斷地擺動,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樣。 “ 還、似 ” 二字把詩人對故國的懷念和羈旅他鄉的感慨極其委婉地表達出來了。
5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 屈原《橘頌》 譯文: 橘啊,你這天地間的佳樹,生下來就適應當地的水土。
6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叢生:草木聚集在一 起生長。 案天上的桂花在蟾宮里 , 人間的桂樹在山谷中 , 桂花是與隱 士相聯的 , 有著 " 雖處僻遠亦自芳 " 的品性和甘于淡泊、不求聞達的風格。
7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庭院里一株珍 奇的樹,滿樹綠葉的襯托下開了 茂密的花朵 奇樹 :猶“嘉木” ,美好的樹木 。滋:當“繁” 解釋。
“發華滋 ”,花開得正繁盛 。 8 、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葉子太密了,鳥飛起來就不方便;風如果吹得輕些,那么花就不會那么快落下來了 9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云間之月皎潔明亮,綠葉叢中繁花似錦。 華,通“花” 。
10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水邊平地上的樹葉,紛紛飄落;隴首山頭上的秋云,飄飛在空中。
11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詩寫的是一位少婦思念久戍邊塞未歸的丈夫 。
深秋九月的搗衣聲,催落樹上枯葉;丈夫 守邊十年,她日夜懷想著遼陽。 12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無邊無際的林木,樹葉蕭蕭飄落;無窮無盡的長江,江水滾滾而來。 13 、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如同凋零的樹木一般離開了洞庭湖,去往涔陽到那最遠的水濱 落木,就是凋零的樹木。 極浦,就是最遠的水濱。
14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 在一個天高氣爽的秋晨, 作者看到了一輪明月懸掛在空 , 照著荒禿的層層高嶺上 , 深秋微寒 之風將層層高嶺之樹上的葉子吹落 . 15 、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高高的樹木不幸時常受到狂風的吹襲,平靜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 12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
一個美麗姑娘,她容貌艷麗,性格嫻靜 , 她在岔路口采桑,柔嫩的桑枝輕輕搖動,采下的桑葉翩翩飄落 13 、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寧靜的夜晚四周沒有近鄰,我荒居舊屋家道早就赤貧。
枯黃的老樹在風雨中落葉,昏暗的燈光映照白 發老人。 17 、午陰嘉樹清圓: 時值中午,陽光直射,樹下形成了清涼的圓形樹陰, “ 圓 ” 字繪出綠樹 蔥蘢的形象。
二、<說木葉>中所有詩句的翻譯和詩句所表達的情感
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動。
《湘夫人》是寫湘君與湘夫人相約但最終未能相見的故事。這一句,描繪出一幅秋風微吹、湖泊清泛,萬木葉落的秋天圖畫,有著美麗凄婉、如夢如幻的意境。
2.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陸厥《臨江王節士歌》
詩的開端即以“木葉”、“江波”、“云山”等景物組成一幅氣象開闊、氣韻凄清的秋景圖。詩歌的前半段著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發的濃重秋思,筆調明凈,氣氛凄冷。
3.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故國的懷念和羈旅他鄉的感慨。詩歌開頭兩句用“因物興感”的手法來引出對江南故國的悠遠思念。黃河邊上的“木葉”在秋風中紛紛飄落,想來此時此刻,那浩蕩的秋風也同樣吹拂著江南的洞庭湖水……。“還、似”二字把詩人的懷念之情極其委婉地表達出來了。
4.行役滯風波,游人淹不歸。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寒園夕鳥集,思牖草蟲悲。嗟矣當春服,安見御冬衣。——南朝梁?柳惲《搗衣》
亭皋:水邊平地。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搗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搗衣料使之平軟的工序
譯文:水邊平地上的樹葉,紛紛飄落;隴首山頭上的秋云,飄飛在空中。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是膾炙人口的寫景佳句。“皋亭”指水邊平地,暗指思婦所在的江南。“隴首”即垅頭,暗指北方邊塞之地。“木葉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意境,“木葉”即枯黃的落葉。上句實寫思婦搗衣時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達了思婦無法及時將寒衣送給遠人的嗟嘆之情。
5.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屈原《橘頌》
譯文: 橘啊,你這天地間的佳樹,生下來就適應當地的水土。
贊頌橘樹之美。“頌”是一種詩體,取義于《詩經》“風、雅、頌”之“頌”。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樹的生態和習性,運用類比聯想,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系起來,給予熱烈的贊美。借物抒志,以物寫人,既溝通物我,又融匯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銘所贊揚的“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
6.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葉,十年征戌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沈佺期《古意》
詩寫的是一位少婦思念久戍邊塞未歸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搗衣聲,催落樹上枯葉;丈夫守邊十年,她日夜懷想著遼陽。
7.后皇嘉樹, 橘徠服兮。 皇天后土孕育著美好的橘樹,良好的品質服習著一方水土。
8.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天上的桂花在蟾宮里,人間的桂樹在山谷中
9.庭中有奇樹 綠葉發華滋 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樹,在滿樹綠葉的襯托下,開出了茂密的花朵
10.
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葉子太密了,鳥飛起來就不方便; 風如果吹得輕些,那么葉子就不會那么快落下來了
不全
三、<說木葉>中所有詩句的翻譯和詩句所表達的情感
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動。 《湘夫人》是寫湘君與湘夫人相約但最終未能相見的故事。
這一句,描繪出一幅秋風微吹、湖泊清泛,萬木葉落的秋天圖畫,有著美麗凄婉、如夢如幻的意境。 2.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
——陸厥《臨江王節士歌》 詩的開端即以“木葉”、“江波”、“云山”等景物組成一幅氣象開闊、氣韻凄清的秋景圖。詩歌的前半段著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發的濃重秋思,筆調明凈,氣氛凄冷。
3.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故國的懷念和羈旅他鄉的感慨。
詩歌開頭兩句用“因物興感”的手法來引出對江南故國的悠遠思念。黃河邊上的“木葉”在秋風中紛紛飄落,想來此時此刻,那浩蕩的秋風也同樣吹拂著江南的洞庭湖水……。
“還、似”二字把詩人的懷念之情極其委婉地表達出來了。 4.行役滯風波,游人淹不歸。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寒園夕鳥集,思牖草蟲悲。
嗟矣當春服,安見御冬衣。——南朝梁?柳惲《搗衣》 亭皋:水邊平地。
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搗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搗衣料使之平軟的工序譯文:水邊平地上的樹葉,紛紛飄落;隴首山頭上的秋云,飄飛在空中。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是膾炙人口的寫景佳句。“皋亭”指水邊平地,暗指思婦所在的江南。
“隴首”即垅頭,暗指北方邊塞之地。“木葉下”化用了《楚辭?九歌?湘夫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意境,“木葉”即枯黃的落葉。
上句實寫思婦搗衣時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達了思婦無法及時將寒衣送給遠人的嗟嘆之情。
5.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屈原《橘頌》 譯文: 橘啊,你這天地間的佳樹,生下來就適應當地的水土。
贊頌橘樹之美。“頌”是一種詩體,取義于《詩經》“風、雅、頌”之“頌”。
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樹的生態和習性,運用類比聯想,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系起來,給予熱烈的贊美。借物抒志,以物寫人,既溝通物我,又融匯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銘所贊揚的“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
6.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葉,十年征戌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沈佺期《古意》 詩寫的是一位少婦思念久戍邊塞未歸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搗衣聲,催落樹上枯葉;丈夫守邊十年,她日夜懷想著遼陽。
7.后皇嘉樹, 橘徠服兮。 皇天后土孕育著美好的橘樹,良好的品質服習著一方水土。
8.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天上的桂花在蟾宮里,人間的桂樹在山谷中9.庭中有奇樹 綠葉發華滋 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樹,在滿樹綠葉的襯托下,開出了茂密的花朵10.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葉子太密了,鳥飛起來就不方便; 風如果吹得輕些,那么葉子就不會那么快落下來了不全。
四、林庚先生的《說木葉》原文
說 “ 木葉 ” 林庚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 《九歌》 ) 自從屈原吟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陸厥的《臨江王節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則其所受的影響更是顯然了。在這里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其實“樹”倒是常見的,例如屈原在《橘頌》里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隱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無名氏古詩里也說:“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可是為什么單單“樹葉”就不常見了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 ” 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
( 蕭綱《折楊柳》 )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陶淵明《擬古》 ) 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煉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 柳惲《搗衣詩》 )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沈佺期《古意》 ) 可見洗煉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
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里的“落木”無疑的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么“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這么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里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這里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從“木葉”發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 “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
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展;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的發揮創造性,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而我們的詩人杜甫,卻寧可冒這危險,創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冒險,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一個“木”字上,然則這一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在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先來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錠”了。而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此后的詩人們無論謝莊、陸厥、柳惲、王褒、沈佺期、杜甫、黃庭堅,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
例如吳均的《答柳惲》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 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
五、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這句在<;說“木葉”>;文
“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其實“樹”倒是常見的,例如屈原在《橘頌》里就說:“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而淮南小山的《招隱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無名氏古詩里也說:“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可是為什么單單“樹葉”就不常見了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 ”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蕭綱《折楊柳》)“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陶淵明《擬古》)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煉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煉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 ”(柳惲《搗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沈?縉凇豆乓狻?可見洗煉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現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里的“落木”無疑的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展來的。
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么“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這么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里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這里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并非偶然了。
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