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凌煙閣的相關詩詞
南朝 宋 謝靈運 《江妃賦》:“或飄翰凌煙,或潛泳浮海。”
唐 駱賓王 《送王贊府上京參選賦得鶴》:“虛心恒警露,孤影尚凌煙。”唐 虞世南 《飛來雙白鶴》詩:“飛來雙白鶴,奮翼遠凌煙。”
唐 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詩:“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唐 白居易《題酒甕呈夢得》詩:“ 凌煙閣 上功無分,伏火爐中藥未成,更擬共君何處去,且來同作醉先生。”
唐 李明云 《雁門行》詩:“別卻朱檐妻子淚,肯執玉龍問凌煙。”唐 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詩:“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唐 張籍《贈趙將軍》會取安西將報國,凌煙閣上大書名。《水滸傳》第五四回:“且教:功名未上 凌煙閣 ,姓字先標 聚義廳。”
宋 葉適 《晉元帝廟記》:“ 漢 唐 陋矣,其殊勛盛烈,亦紀官爵,圖形貌,有 麒麟 、云臺 、凌煙 之目,夸 其得意。”元 馬謙齋 《快活三過朝天子四邊靜·夏》曲:“先生豪放,詩狂酒狂,志不在 凌煙 。”
明 張居正 《寄嚴少師三十韻》:“所希垂不朽,勛業在凌煙 。”明 陸采 《明珠記·返旆》:“罷干戈,功寫 凌煙 誰似我,聲名千古壯京都。”
清 孔尚任《桃花扇·迎駕》:“不要取笑,日后畫在 凌煙閣 上,倒有些神氣的。”歐陽予倩《木蘭從軍》第十場:“不求圖畫凌煙閣 ,只為家邦致太平。”
近現代 郁達夫 《題寫真答荃君》詩之三:“儒生無分上 凌煙 ,出水清姿頗自憐。” 。
二、古代詩詞中凌煙閣一詞的起源是什么
北周?庾信《庾子 山集》十四《周柱國大將軍紇干弘神 道碑》記:“天子畫凌煙之閣,言念舊臣。”
凌煙閣是帝王表彰功臣的地 方,里面圖畫功臣之像。唐太宗、代宗等都曾有繪制功臣像於凌煙閣之 事,后因以為典,或贊揚功臣,或指宦途險竣,或反用其典,發功名似流 水之嘆。
元?趙禹圭《雙調?雁兒落過清江引碧玉簫?美河南王》:“厭 市朝車馬多,羨凌煙功勞大。”這里便是稱譽河南王功高。
元?鄧玉賓 套曲[正宮?端正好]《伴讀書》:“白 鹿坡前元戎將,五更鼓角聲悲壯。比及到凌煙閣上功臣像,經了些闊劍 長槍。”
這里便是說功成名就就要經歷千難萬險。元?劉敏中[正宮?黑 漆弩]《村居遺興》:“閑將得失思量,往事水流東去。
便宜教畫卻凌煙,甚 是功名了處?”在這兒則是敘述功名皆空。
三、關于兵役的詩句
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還有盧綸的《塞下曲》六首,也是贊美軍人的
1,鷲翎金仆姑,燕尾繡蝥弧。
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
2,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3,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4,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
5,調箭又呼鷹,俱聞出世能。
奔狐將迸雉,掃盡古丘陵。
6,亭亭七葉貴,蕩蕩一隅清。
他日題麟閣,唯應獨不名。
南園十三首(其五)
李賀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前出塞
杜甫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四、建功立業的詩句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注釋:吳鉤,一種形似劍而彎的刀。春秋時吳人善鑄鉤,故稱。這里泛指武器。凌煙閣,古代朝廷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繪有功臣像的高閣。
這是李賀所寫《南園》詩十三首的第五首,表達棄文就武,為國家統一事業建功立業的的愿望。
詩的首句“男兒何不帶吳鉤”起勢急切,氣魄豪邁,既是泛問,也是自問,在鼓動別人的同時,也在鼓勵自己,抒發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和愛國情。接下來的次句承前啟后,氣勢磅礴,喊出揮刀殺敵、馳騁戰場、收復失地的心聲,字里行間表現了一種強烈的希望國家統一的思想感情。這兩句詩一氣呵成,節奏明快,令人讀了為之精神振奮。詩的后兩句則是呼吁有志男兒“帶吳鉤”效命沙場,以鼓勵別人和鞭策自己能像凌煙閣上那些功臣一樣,為國建功立業。(當然,聯系作者的身世來看,詩中也流露出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激之情。)
全詩運用設問、借代等修辭手法,語言通俗易懂,壯志豪情與愛國熱情溢于字里行間。
五、誰幫我解釋下一句詩叫“請君暫上凌煙閣
請君暫上凌煙閣出自朝詩人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其五》,
全文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譯文:
男兒何不佩帶吳鉤去收取關山五十州呢?
請君到凌煙閣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過萬戶侯的有哪一個是書生呢?
凌煙閣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過萬戶侯的有哪一個是書生呢?問而不答,留一
懸念.
結合兩問,看起來這位“書生”不再想當書生,而是投筆從戎,謀求以
“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軍功封萬戶侯了.這里面,當然有削平藩鎮、實現統一
的責任感.但對作“書生”沒有出路的憤激之情,也表現得很強烈.在那山河
破碎,戰亂頻仍的歲月里,一般地說,拿筆桿子不如“帶吳鉤”.何況李賀這
位書生連考進士的資格也都因父親的名字中有個“晉”字而被剝奪了呢?然而
要立戰功也并不容易.他反問道:“何不帶吳鉤?”那么,究竟“何不帶吳鉤”
以兩問成詩,聲情激越,為七絕創作別開生面.
凌煙閣是原本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貞觀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人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皆真人大小,時常前往懷舊。
男子漢大丈夫為什么不腰帶吳鉤,去收取那被藩鎮割據的關塞河山五十州?請你且登上那畫有開國功臣的凌煙閣去看,又有哪一個書生曾被封為食邑萬戶的列侯?
這首詩是李賀恨自己是個文弱的書生,無法為國家建功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