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贊美雨的詩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二、形容雨大的詩句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
唐·張檳《夏日題老將林亭》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唐·王維《山中》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宋?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 雷聲千嶂落,雨色萬峰來。
明?李攀龍《廣陽山道中》 一雁下投天盡處,萬山浮動雨來初。清?查慎行《登寶婺樓》 風如拔山努,雨如決河傾。
宋?陸游《大風雨中作》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唐?許渾《咸陽城東樓》 雨急山溪漲,云迷嶺樹低。
唐?戴叔倫《宿靈巖寺》 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座頑云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
十分瀲滟金尊凸,千杖敲羯鼓催。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
宋·蘇軾《有美堂暴雨》 一夕驕陽轉作霖,夢回涼冷潤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濕,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應秀色,五更桐葉最佳音。無田似我猶欣舞,何況田間望歲心。
曾幾《蘇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蘇,喜而有作》 找了一些關于雨的詩句,可能有些不是夏雨,希望對你有用哈! 。
三、關于贊美雨的詩句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唐 杜甫 《春夜喜雨》 釋義: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
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
濃濃烏云,籠罩田野小路;點點燈火,閃爍江上漁船。明早再看帶露的鮮花,成都滿城必將繁花盛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唐 戴叔倫《蘭溪棹歌》 釋義:春雨一連下了三天,溪水暴漲,魚群在夜深人靜之時紛紛涌上溪頭淺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唐 杜牧 《江南春》 釋義:昔日到處是香煙繚繞的深邃的寺廟,如今亭臺樓閣都滄桑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南宋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釋義:天空中輕云漂浮,閃爍的星星時隱時現,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我地從小橋過溪想要躲雨。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唐 杜牧《清明》 釋義: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北宋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釋義:在晴日的陽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蕩漾,閃爍著粼粼的金光.風景秀麗。
在陰雨的天氣里,山巒在細雨中迷蒙一片,別有一種奇特的美。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釋義:帝都長安的大街,濛濛的小雨,雨絲是那樣輕細,那樣柔和,那樣滋潤,好像酥油一般。不,它還有酥油不具備的化育萬物的非凡特質。
在霏微細雨的滋養下,你去看那草色,遠遠望去,碧色朦朧,極清極新極淡,而待你走近了。反而覺得失卻了那綠色,但見細嫩纖小的草芽剛剛鉆出土面.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釋義: 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蓋有青瓦的旅舍映襯柳樹的枝葉顯得格外新鮮。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唐 孟浩然《春曉》 釋義:夜間的春雨,淅淅瀝瀝地下個不停,風聲顯得纏綿柔美,像弦樂伴奏。可是,雨打風吹花易落,那撒落在地上的花瓣,該有多少呢?。
四、贊頌雨的詩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美好的田園生活,閑適,寧靜的心情。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 用觸覺代替視覺寫對風雨的感受,好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清新宜人的畫面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朦朧旖旎的江南風光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風雨飄搖,心情悲壯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夜行人的焦慮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花開花謝,春去春回,傷春之情。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任它風雨晴空,我自美麗。 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雨寒離人悲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廋。——春隨風雨歸去的感傷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美麗清新的早春景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朦朧似夢的感覺。
以抽象寫形象的佳句 早蛩啼復歇,殘燈滅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
宿空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
———不描其形,而繪其聲,襯以殘燈,可知詩人之愁情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雨襯以桃花,想見其美麗,魅力。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前以桃花襯雨,今以雨襯杏花,戴叔倫是喜歡雨中花,花間雨的詩人啊。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好,潤物無聲的雨,正如做了好事不留名之人。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雨帶給人的不是只有歡樂和美好,也有無盡的痛苦。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雨中斷魂,是為祭奠親人而悲,還是為雨淋得狼狽?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
—— 梧桐與雨同時入詩詞常常帶給人蕭條冷落悲涼的意味。 落花人獨立, 微雨燕雙飛. ——落花微雨,人與燕子,一獨立一雙飛,想見人之孤獨,燕之無憂。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晴卻有晴 ——諧音雙關。 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雖然被貶,依舊灑脫,超然豁達的蘇東坡古今幾人能比?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 愁的不只是花,還有觀花之人。無人欣賞的痛苦,才華不得施展的郁悶盡在其中。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連起兩地,連接今天和明天。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雖然暴雨驟來,我自安然。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傷春隨風雨歸去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黃梅時節的特有景色,因友人未至,才細聽雨聲蛙鳴。
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
梅子黃時雨。. ——愁如雨絲的綿密,無緒。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雨中是一個惆悵失意的將軍。
還是喜歡蔣捷的《聽雨》,把人生的三階段放到聽雨的過程,真切,貼切。 虞美人 聽雨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闌風長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
城中斗米換衾裯,相許寧論兩相直。”(《秋雨嘆》之二) 夏日出東北,陵天經中街。
朱光徹厚地,郁蒸何由開。上蒼久無雷,無乃號令乖。
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黃埃。飛鳥苦熱死,池魚涸其泥。
萬人尚流冗,舉目唯蒿萊。至今大河北,化作虎與豺。
浩蕩想幽薊,王師安在哉。對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諧。
眇然貞觀初,難與數子偕。(《夏日嘆》) 秋雨霖霪、涼風蕭蕭,他擔心連綿陰雨會給莊稼的生長收獲帶來不利,擔心農人的苦難生活。
久旱不雨、暑氣蒸騰,他也食不甘味,為民生多艱而哀嘆。 但是當一場及時而適量的雨翩然而至,他也會與黎民同樂,為之詩情勃發、歡欣鼓舞: 行云遞崇高,飛雨靄而至。
潺潺石間溜,汩汩松上駛。亢陽乘秋熱,百谷皆已棄。
皇天德澤降,焦卷有生意。前雨傷卒暴,今雨喜容易。
不可無雷霆,間作鼓增氣。佳聲達中宵,所望時一致。
清霜九月天,仿佛見滯穗。郊扉及我私,我圃日蒼翠。
恨無抱甕力,庶減臨江費。(《雨》) 稀疏冬不雪,春農尚嗷嗷。
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郁陶。執熱乃沸鼎,纖絺成缊袍。
風雷颯萬里,霈澤施蓬蒿。敢辭茅葦漏,已喜黍豆高。
三日無行人,二江聲怒號。流惡邑里清,矧茲遠江皋。
荒庭步鸛鶴,隱幾望波濤。沉疴聚藥餌,頓忘所進勞。
則知潤物功,可以貸不毛。陰色靜隴畝,勸耕自官曹。
四鄰耒耜出,何必吾家操。(《大雨》) 久旱得逢甘霖,萬物得到滋潤茁壯成長,詩人即使自己屋漏家貧也喜不。
五、贊美雨的句子有哪些
1、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瞧!雨來到了田野上,只見曾經干枯的大地敞開了懷抱,迎來了小水滴,小水滴一觸碰大地,大地母親立即蘇醒了過來,充滿了活力! 3、、雨那奇異的形體和清透的心靈,多么純潔美麗。
雨是春天的使者,當雨來臨時,不要打開油傘把雨抗拒,不要把自己關在屋中,不要忙著穿蓑衣,急著戴斗笠,走進大自然和雨擁抱,不更好嗎? 4、放學了,雨滴就像千萬個傘兵,從空中跳下來,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雨點連在一起像一張大網,掛在我的眼前。
雨水灑下來,各種花草的葉子上都凝結著一顆顆晶瑩的水珠。雨如萬條銀絲從天上飄下來,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麗的珠簾。
5、春天的雨,感覺很清新。雨中漫步也是我喜歡的,雨不大,軟毛一般地下,落在手臂上,臉龐上涼絲絲的,卻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在林間,路上,草叢邊,一陣柔柔的春風吹過,襯托著細柔的春風從帶著草根的泥土,送來一股清新而令人沉醉。 6、春天的雨,是生機勃勃的體現。
雨后春筍,正是最好的證明。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滿人去潤花,寥寥數筆,雖是簡單,卻勾勒出春雨潤物細無聲的特點。
這不正是我們可親可敬的老師們的象征嗎?他們默默無聞地教我們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六、求贊美雨的詩句或話,并賞析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志和《漁歌子》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志南和尚《絕句》 渭城朝雨亦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江南春絕句》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杜牧《清明》 水光瀲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過伶仃洋》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瞑》)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王維:《山中》) 寒雨連江夜人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追問: 有沒有賞析? 回答: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題解 杜甫詩集中有五十多首寫雨的詩篇,以《喜雨》為題的,共四首,以這一首最為知名。
這首詩作于上元二年(761)春天,杜甫這時已經在成都草堂居住了兩年。從上年的冬天到這年的二月間,成都一帶發生了旱災。
經歷過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溫暖;經歷過旱災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貴。所以當春雨來臨之際,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詩中描繪了春夜雨景,謳歌了春雨滋潤萬物之功。
句解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多好的雨水啊,它似乎知道季節的來臨,當春天萬物萌生之際便應時而發生。
“好”字統攝全篇。俗話說:“春雨貴如油”,當萬物需要滋潤時,它便來了,故謂“知時節”,也自然是“好雨”。
詩人采用擬人化的寫法,將春雨寫得有情有知,善解人意,喜悅之情形于筆端。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它隨著微風悄悄地在夜間飄落,柔情地滋潤萬物,細微得聽不到一點響聲。這兩句用擬人化手法,在無聲之處,將雨的連綿滋潤之態寫得十分傳神,把雨好、人喜寫得含蓄而又生動。
詩句不用“灑”或“落”,而用“潛”字,十分恰切形象,準確傳遞了那種不知不覺的情境。清代仇兆鰲《杜詩詳注》評價說:“雨驟風狂,亦足損物。
曰潛曰細,寫得脈脈綿綿,于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看那四方郊野黑云密布,只有江中船上的漁火閃爍著一點光明。詩人又以開闊的夜景去描繪那聽不見的細密春雨。
前一句以烏云說明天陰雨長,正好滿足了自然萬物的需求。后一句與前一句形成對比,在無邊的暗夜中跳出亮色調,色彩鮮明,富有畫意。
同時見出春天的雨勢,雖然黑云密布,但并沒有風雨飄搖之勢,,所以船上人才會那般平和。“野徑”,鄉間小路,這里泛指四方郊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等到天亮后,去看那被雨水滋潤的紅花叢,經雨而濕重的鮮花定會開滿錦官城。
這一聯由雨夜想象天晴,花兒飽含雨水的感覺,如在目前,花枝經受不起花朵份量的情狀,也呈現出來。說明這雨整整下了一夜,已經下透了。
詩人的想象,極大地拓展了詩的情感與思維空間,使得詩意更深一層,喜悅之情也不言自明。“紅濕”,雨后的花叢,紅潤一片。
“花重”,花朵經雨而濕重,一說色澤濃艷。明代譚元春在《唐詩歸》評價:“‘紅濕’字已妙于說雨矣。
‘重’字尤妙,不濕不重。”“錦官城”。
即成都。 評解 平常之景最為難寫,能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臨其境,只有大詩人能夠做到。
這是一首五律。前兩聯用流水對,把春雨的神韻一氣寫下,末聯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體。
詩人是按先“傾耳聽雨”、再“舉首望雨”、后“閉目想象”的過程和角度,去表現春夜好雨的。詩從聽覺寫至視覺,乃至心理感覺,從當夜想到清晨,結構嚴謹,描寫細膩;語言錘煉精工;巧妙地運用了擬人、對比等具有較強表現力的藝術手法。
詩中句句繪景,句句寫情,不用喜悅歡愉之類詞匯,卻處處透露出喜悅的氣息、明快的情調。《瀛奎律髓匯評》引紀昀語:“此是名篇,通體精妙,后半尤有神。”
在擇韻上,詩人以韻就情,他選擇的“庚”韻,是后鼻韻母,其發音過程較長,客觀上拖慢了整首詩涵詠的時間和語調,這恰恰宜于表達詩中喜悅而不沖動、醇厚而不奔放的綿長細膩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