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禾雀花的花語是什么
脫俗的愛 禾雀花傳說 新會棠下鎮樂溪村后小蓬萊山上(現已劃歸江門市蓬江區)的公坑寺(天成寺)有奇花,名“禾雀花”。
其藤粗過人臂,攀纏于其他樹上,如掛秋千,如曬羅帶,蒼勁盤曲,蔓延公坑寺周圍三四十畝地。其花大小如禾雀,一串串掛于樹間,綿連不斷。
每串二三十朵,由一青綠色小藤串連,酷似千萬只禾雀棲息于林中濃蔭下。花呈米黃色,有四瓣,花托似雀頭,并且有兩個如眼睛的黑點。
正中向陽一瓣如雀背,側兩瓣如雀翼,底瓣后伸如雀尾。花房內有一撮細長略彎的花蕊,人們稱之為“內臟”。
若不經意碰損某一部分,傷痕即出現微量似血的液體,令人頓生憐憫之情。摘一朵完整的花擱置兩小時后,即變成褐色,與真禾雀毛色一樣。
每年清明前后,禾雀花開,如萬千只鳥棲息樹上,蔚為壯觀。 禾雀花一般開花不結實,解放以來只有1961年結過豆莢。
據老農說,禾雀花每30年結子一次。鮮花是鮮甜可口的時菜,曬干可作清涼藥品。
據說,公坑的禾雀花是廣東禾雀花的發源地,有700年的歷史。古剎奇花,流傳不少神話故事。
相傳明代有一位云游僧,云游到小蓬萊山,見這里翠林深幽,風景甚佳,就將一顆帶來的種子種在禪院前。種子發芽,生成藤蔓,長出酷似禾雀的花朵,便是現在禪院前的這棵禾雀花。
這棵禾雀花花開得最為壯觀,成為傳統的最佳觀賞地。公坑漫山遍野的藤蔓都緣于這棵禾雀花。
又有傳說,一天,八仙之一的鐵拐李云游到公坑寺,看見一群一群的禾雀(麻雀)飛到稻田里偷吃稻谷。農夫拿著掃帚從這邊趕,禾雀飛到那邊吃;從那邊趕,禾雀飛到這邊吃。
農夫眼巴巴地看著大群禾雀啄食他半年辛苦種出來的糧食,痛心疾首,呼天搶地。而頑皮的禾雀反而嘰嘰喳喳地嘲笑農夫無能,互相打鬧雀躍。
鐵拐李見此情景,覺得這群禾雀太頑皮、太過分了,便隨手從山邊址下一條山藤,使出法術,把禾雀全捆綁往,一串一串的掛在樹上,只準它們在青黃不接的清明前后飛出來。從此,這里再沒有禾雀偷吃稻谷了,而公坑也多了一種禾雀花。
二、禾雀花的作文
春天來了,我和爸爸、媽媽、爺爺和奶奶一起去植物園看有“天然翡翠鳥”之稱的禾雀花。
我們來到陰生植物區,看到了禾雀花。聽爸爸說,禾雀花每年三至四月大量開花。
每朵花恍如一只翡翠雕就的禾雀鳥,玲瓏可愛,他們成群地踏在一起,宛如千萬只禾雀聚集藤間枝頭,巧奪天工,令人贊吧自然界造化的神奇。 禾雀花有淺綠色、紫紅色、粉紅色等。
淺綠色的像天然翡翠鳥,粉紅色的宛如寶石,在晶瑩的露珠映襯下瑰麗非凡。禾雀花有尖尖的“嘴巴”,花托像毛茸茸的綠“腦袋”,花瓣像白色的“翅膀”,遠看整朵花像穿著紫色的舞衣,長著一條月芽形的尖“尾巴”的“禾雀”。
含苞待放的禾雀花,像剛出生的小鳥,盛開的就像展翅欲飛的禾雀鳥。 走的時候聽爸爸說,禾雀花要種三十年才能開花,非常珍貴。
因此,我們要愛護花草樹木,保護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