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名里帶永字的詩詞有哪些
永遇樂·落日熔金
宋代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熔金 一作:镕金)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宋代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二、含有永字的詩句
永,yǒng。
詩句: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醉花陰》李清照); 永壽兵來夜不扃,金蓮無復印中庭。
(《齊宮詞》李商隱); 永夜閑階臥桂影。(《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晁補之) 醉花陰(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齊宮詞(李商隱) 永壽兵來夜不扃,金蓮無復印中庭。
梁臺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晁補之) 青煙冪處,碧海飛金鏡。
永夜閑階臥桂影。露涼時,零亂多少寒螀,神京遠,惟有藍橋路近。
水晶簾不下,云母屏開,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將許多明,付與金尊,投曉共流霞傾盡。
更攜取胡床上南樓,看玉做人間,素秋千頃。
三、求助告知詩詞中含有‘永’字的詩句
永崇里觀居
作者:白居易
永崇里巷靜,華陽觀院幽。軒車不到處,滿地槐花秋。
永王東巡歌十一首
作者:李白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雁鶩池。
永日有懷〗
作者:鄭谷
能消永日是摴蒱,坑塹由來似宦途。兩擲未終楗橛內,座中何惜為呼盧。
永遇樂(章史君席上)
作者:黃機
別院春深,華堂晝永,嘉燕初啟。
永遇樂(秋夜有感)
作者:李綱
爽來軒戶,涼生枕簟,夜永悄然無寐。
踏莎行
作者:郭應祥
漸永更籌,新涼氣候。穿針乞巧看看又。
醉花陰
作者: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玉樓春
作者:晏幾道
采蓮時候慵歌舞。永日閑從花里度。
九回腸
作者:賀鑄
但垂楊永巷,落花微雨,芳草斜陽。
————————————
這么多夠了吧?不夠我再找~
四、含有永字的古詩有哪些
含永的古詩有: 《享太廟樂章》劉晏 漢祚惟永,神功中興。
夙驅氛祲,天覆黎蒸。三光再朗,庶績其凝。
重熙累葉,景命是膺。《懷別》張籍 仆人驅行軒,低昂出我門。
離堂無留客,席上唯琴樽。古道隨水曲,悠悠繞荒村。
遠程未奄息,別念在朝昏。端居愁歲永,獨此留清景。
豈無經過人,尋嘆門巷靜。君如天上雨,我如屋下井。
無因同波流,愿作形與影。《燒金曲》于濆 天壽畏不永,燒金希長年。
積土培枯根,自謂松柏堅。南陌試腰褭,西樓歌嬋娟。
豈知蔓草中,日日開夜泉。永 yǒng 水流長:“江之永矣”。
久遠:永遠。永生。
雋永。永晝(長晝)。
永年(a.整年;b.長壽)。永訣。
永志不忘。永垂不朽。
古同“詠”,以詩詞等來敘述。 筆畫數:5; 部首:水; 造句 新的重點是放在無用的自由體圖這一永遠不過時的方法上。
這一永久性問題什么時候會顯現出來,為什么?而且唯一永遠屬于我們的是我們的夢。以香港為唯一永久居住地聲明書。
五、帶有永字和青字的詩句
1、苔青永巷幽-----唐 杜審言 《賦得妾薄命》
2、永懷青岑客-----唐 王昌齡 《獨游》
3、苔青永巷幽-----唐 杜審言 《雜曲歌辭·妾薄命》
4、彤史青編永垂鴻-----宋 范祖禹 《六州》
5、永日在青冥-----唐 貫休 《古塞上曲七首》
6、成名永保傳青簡-----宋 方回 《用前韻酬孟君復二首》
7、永言青眼舊-----宋 胡寅 《和彥達新居》
8、永夜一燈青-----宋 黎廷瑞 《送史水東訪余干張千林》
9、永灑青松柯-----宋 潘閬 《闕下留別孫丁二學士歸舊山》
10、青瑣玲瓏春夜永-----宋 吳龍翰 《寓興》
11、昔從永和望青原-----宋 楊萬里 《寄題周子中監丞萬象臺》
12、長風永夜攪青冥-----宋 喻良能 《雪》
13、永懷青精飯-----宋 張耒 《出都門泊鎮外失飲食節中夕暴下用氣術消息之》
14、長廊晝永茶煙青-----宋 張埴 《寄題西昌嚴后山三教堂》
六、帶變字的詩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悄郊原帶郭,行路永,客去車塵漠漠。 斜陽映山落,斂余紅猶戀,孤城闌角。
凌波步弱,過短亭,何用素約。有流鶯勸我,重解繡鞍,緩飲春酌。
齊宮詞 永壽兵來夜不扃,金蓮無復印中庭。梁臺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雖取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