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送友人南歸的詩句
送友人南歸
【作者】王維 【朝代】唐代
萬里春應盡,三江雁亦稀。
連天漢水廣,孤客郢城歸。
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
賞析
這首詩從眼前之春意闌珊聯想到萬里春盡、鴻雁北歸、友人旅程渺遠、故鄉富饒、慈母望歸等一系列內容,以送歸為構思線索、以惜別為核心,內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隱晦,盡謝點染而又情思蕭然。
首聯描寫了萬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歸,而友人卻要南去的景象。似乎與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諧,但它寫出了遼闊的高空景觀,場面雄偉,是寫空中。
頷聯是地上,水波遼闊的漢江連著天,這種景象給人帶來物大人小的感覺,人處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說“孤”客。全詩寫得流暢,毫無生硬感。想象豐富,行筆自然,語氣舒緩,用字考究。除了寫景之外,一些字的力。 古詩文網>>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因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禪宗影響很大,精通佛學,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二、送友人南歸的詩句
送友人南歸【作者】王維 【朝代】唐代萬里春應盡,三江雁亦稀。
連天漢水廣,孤客郢城歸。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賞析這首詩從眼前之春意闌珊聯想到萬里春盡、鴻雁北歸、友人旅程渺遠、故鄉富饒、慈母望歸等一系列內容,以送歸為構思線索、以惜別為核心,內容是很清楚的,做到了含蓄而不隱晦,盡謝點染而又情思蕭然。
首聯描寫了萬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歸,而友人卻要南去的景象。似乎與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諧,但它寫出了遼闊的高空景觀,場面雄偉,是寫空中。
頷聯是地上,水波遼闊的漢江連著天,這種景象給人帶來物大人小的感覺,人處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說“孤”客。全詩寫得流暢,毫無生硬感。
想象豐富,行筆自然,語氣舒緩,用字考究。除了寫景之外,一些字的力。
古詩文網>>作者介紹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世稱“王右丞”,因篤信佛教,有“詩佛”之稱。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受禪宗影響很大,精通佛學,精通詩、書、畫、音樂等,與孟浩然合稱“王孟”。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三、《送友人南歸》
送友人南歸朝代:唐代作者:王貞白原文:南國菖蒲老,知君憶釣船。
離京近殘暑,歸路有新蟬。 峴首白云起,洞庭秋月懸。
若教吟興足,西笑是何年。作品鑒賞編輯此詩作于春末送別中,友人是南方人。
三江,有多解,據此詩內容當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郢城,春秋時楚國國都;鄖國,古國名,在湖北陸安,春秋時為楚國所滅。
懸知,掛念中想象。倚門望,指友人的雙親,主語省略。
老萊衣,意為孝順的子孫,借代友人;典出《列女傳》老萊子至孝,年七十雙親尚在,穿五彩衣佯裝兒童以取悅之。首聯即時發端,友人春初出發,路途很遠,到家的時候春天將過去,北飛的鴻雁也在江南看不見了;頷聯、頸聯想象描繪友人家鄉的美好,非眼前實景。
孤客郢城歸,倒裝句(郢城是賓語而不是壯語,歸是謂語),以應對仗之需。友人路上將看到的風光。
尾聯設想,朋友在路上想象,自己的雙親倚門遙望,認出了兒子的身影望采納 謝謝。
四、如何賞析王維的《送友人南歸》
【原文】萬里春應盡,三江雁亦稀。
連天漢水廣,孤客郢城歸。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賞析】首聯描寫了萬里大地春已去,雁也北歸,而友人卻要南去的景象。
似乎與春暖北上的大雁不相和諧,但它寫出了遼闊的高空景觀,場面雄偉,是寫空中。頷聯是地上,水波遼闊的漢江連著天,這種景象給人帶來物大人小的感覺,人處水上,有漂泊不定之意,故說“孤”客。
全詩寫得流暢,毫無生硬感。想象豐富,行筆自然,語氣舒緩,用字考究。
除了寫景之外,一些字的力度頗大,感情也極其鮮明,如“盡”是春去夏來,“稀”是雁陣北飛,“廣”是遼遠闊大。頸聯寫了稻田的筆直,菰米收獲,通過運用景物描寫,渲染了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尾聯運用了老萊衣的典故,表達詩人希望友人孝敬父母。最后兩句,“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一寫詩人,一寫友人,活脫脫地反映出二人形象。
五、《送友人南歸》
送友人南歸
朝代:唐代
作者:王貞白
原文:
南國菖蒲老,知君憶釣船。離京近殘暑,歸路有新蟬。
峴首白云起,洞庭秋月懸。若教吟興足,西笑是何年。
作品鑒賞編輯
此詩作于春末送別中,友人是南方人。三江,有多解,據此詩內容當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郢城,春秋時楚國國都;鄖國,古國名,在湖北陸安,春秋時為楚國所滅。懸知,掛念中想象。倚門望,指友人的雙親,主語省略。老萊衣,意為孝順的子孫,借代友人;典出《列女傳》老萊子至孝,年七十雙親尚在,穿五彩衣佯裝兒童以取悅之。首聯即時發端,友人春初出發,路途很遠,到家的時候春天將過去,北飛的鴻雁也在江南看不見了;頷聯、頸聯想象描繪友人家鄉的美好,非眼前實景。孤客郢城歸,倒裝句(郢城是賓語而不是壯語,歸是謂語),以應對仗之需。友人路上將看到的風光。尾聯設想,朋友在路上想象,自己的雙親倚門遙望,認出了兒子的身影
望采納 謝謝
六、送友人的古詩有那些
1、唐代李白《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翻譯: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墻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的東邊。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2、唐代薛濤《送友人》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翻譯:國之夜是籠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與夜幕籠罩中的深青山色渾為一體,蒼蒼茫茫。誰說友人千里之別從今晚就開始了?可離別后連相逢的夢也杳無蹤跡,它竟像迢迢關塞那樣遙遠。
3、唐代李白《送友人入蜀》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翻譯:聽說從這里去蜀國的道路,崎嶇艱險自來就不易通行。山崖從人的臉旁突兀而起,云氣依傍著馬頭上升翻騰。花樹籠罩從秦入川的棧道,春江碧水繞流蜀地的都城。你的進退升沉都命中已定,用不著去詢問善卜的君平。
4、唐代司空曙《峽口送友人》
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住淚沾巾。
來時萬里同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翻譯:峽口的花隨風降落,春天快要過去了,想到彼此將要分手萬里,不禁淚水沾濕了巾帕。來的時候(我們)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這個“客人”倒變成了主人來送別自己的朋友了。
5、唐代王維《送友人南歸》
萬里春應盡,三江雁亦稀。
連天漢水廣,孤客郢城歸。
鄖國稻苗秀,楚人菰米肥。
懸知倚門望,遙識老萊衣。
翻譯:江南萬里,春光已過三江原野,大雁紛紛向北飛去。漢水浩淼,無邊無際,與天相連,老友歸去,回到故鄉郢地。鄖國的稻田茁壯秀頎,楚地的菰米收獲在即。我在北方將你牽掛,常常倚門南望,好像遠遠地看到你穿著孝敬父母的老萊衣。
七、王貞白的《送友人南歸》解讀
平起式首句不入韻格,用上平聲五微韻。
首句對仗。三句三仄尾,不救,了意為先。
其余平仄規范。 此詩作于春末送別中,友人是南方人。
三江,有多解,據本詩當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郢城,春秋時楚國國都;鄖國,古國名,在湖北陸安,春秋時為楚國所滅。
懸知,掛念中想象。倚門望,指友人的雙親,主語省略。
老萊衣,意為孝順的子孫,借代友人;典出《列女傳》老萊子至孝,年七雙親尚在,穿五彩衣佯裝兒童以取悅之。 首聯即時發端,友人春初出發,路途很遠,到家的時候春天將過去,北飛的鴻雁也在江南看不見了;頷聯、頸聯想象描繪友人家鄉的美好,非眼前實景。
孤客郢城歸,倒裝句(郢城是賓語而不是壯語,歸是謂語),以應對仗之需。友人路上將看到的風光。
尾聯設想,朋友在路上想象,自己的雙親倚門遙望,認出了兒子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