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秋天的古詩及意思
1、《秋詞》劉禹錫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2、《山居秋暝》王維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3、《夜雨寄北》李商隱
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啊!我此時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正在盛滿秋池的綿綿不盡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們一齊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燭花,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
二、秋天的詩句(作者、意思、)
詩中秋
1.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曹操:《觀滄海》)
2.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4.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6.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8.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
三、秋天的詩(加詩意)
描寫秋天的詩:《山居秋暝》【唐】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秋夜曲》【唐】王維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子夜秋歌》【唐】李白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秋登宣城謝眺北樓》【唐】李白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秋夕》【唐】杜牧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登高》【唐】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中秋月》【宋】蘇軾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唐】白居易萬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繞天涯。誰人隴外久征戍?何處庭前新別離?失寵故姬歸院夜,沒蕃老將上樓時。
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描寫秋天的詞:《蘇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漁家傲》【宋】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秋波媚【宋】陸游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臺。
悲歌擊筑,憑高酹酒,此興悠哉!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云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描寫秋天的古詩和描寫秋天的名句萚兮萚兮,風其吹女……萚兮萚兮,風其漂女萚:飄落的枯葉。女:同“汝”,你;此處指飄落的枯葉。
漂:同“飄”,吹。落葉啊落葉啊,秋風吹你……落葉啊落葉啊,秋風飄你《詩經·鄭風·萚兮》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秋天風凄凄,百花都凋蔽。
《詩經·小雅·四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
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戰國楚·宋玉《九辯》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漢·劉徹《秋風辭》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三國魏·曹丕《燕歌行》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芙蓉:荷花。南朝齊·蕭愨《秋思》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寒城:寒意已侵城關。
眺:遠望。平楚:平野。
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
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南朝梁·柳渾《搗衣詩》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
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別詩》樹樹秋聲,山山寒色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維:語助詞,無義。
序:時節。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騖:鳥名,野鴨。
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唐·宋之問《始安秋日》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潺湲:流水聲。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頎《望秦川》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唐·李白《贈廬司戶》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酣:盡情飲酒。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人煙:人家炊煙。
寒橘。
四、求描寫秋天的詩句,帶上詩句意思.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 劉禹錫 (唐) - 《望洞庭》洞庭湖的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輝映,顯得十分和諧 .當沒有一絲風的時候,就像一面未經打磨的迷蒙的銅鏡.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 杜牧 (唐) - 《山行》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車來,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著實吸引了我,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 李商隱 (唐) -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秋日陰云連日不散,霜期來得晚.雨滴枯荷,大約只有徹夜輾轉難眠的人才能聽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 馬致遠 (元) - 《天凈沙·秋思》枯萎的藤蔓,纏繞著古樹,黃昏時分的烏鴉飛回樹上棲息.小橋下,溪水流過兩岸的人家.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 李白 (唐) -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 李嶠 (唐) - 《風》風,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 - 張炎 (宋) - 《清平樂》只有那一葉梧桐悠悠下,不知寄托了多少秋涼悲聲!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 李煜 (唐) - 《虞美人》三春花開,中秋月圓,這美好的情景是何時結束的呢?過往的事,有多少還記憶猶新呢?風定小軒無落葉,青蟲相對吐秋絲 - 秦觀 (宋) - 《秋日·其二》風停樹靜,廊檐下沒有落葉.樹柯間,兩只小蟲相對吐著細絲.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 李商隱 (唐) - 《夜雨寄北》你經常問我什么時候回家,我沒有固定的時間回來;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已漲滿池子.。
五、誰有描寫秋天的詩句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盡白花煞;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瑟瑟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它年我欲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山明水凈夜來霜, 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 豈如春色嗾人狂。
蘇幕遮·范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 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 愁腸,化作相思淚。
蝶戀花 宋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雨霖鈴 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水調歌頭 秋色漸將晚,霜信報黃花。 小窗低戶深映,微路繞欹斜。
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拼卻鬢雙華。徙倚望滄海,天凈水明霞。
念平昔,空飄蕩,遍天涯。歸來三徑重掃,松竹本吾家。
卻恨悲風時起,冉冉云間新雁,邊馬怨胡笳。誰似東山老,談笑靜胡沙。
古詩詞中的"秋" 古詩詞是我國文壇上的兩顆璀璨的明珠,不僅在當時大放異彩,就是在現在也依然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因其具有短小精悍易記易誦的特點而廣為流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愛文為文之人。
就其價值,評論家早就有“詩言志”一說,“志”即詩人的思想、追求、情趣,此乃詩之靈魂,吟詩填詞均是為了表達作者自己的心志,只是表達方式因人而異罷了。縱觀文壇,“眼望蒼穹,右手按胸”式的抒情為數甚少,大概是文人較鐘情于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吧,詩人詞家大多擅長借助各種豐富的意象來映射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賞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
在諸多的意象當中,“秋”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筆者擷取了一些飽含“秋”意的名章佳句,試圖從表達效果入手來探求“秋”之意蘊。
今天,人們往往以“金色”綴之于“秋”,它給予人的往往是豐收的企盼。但在古文人眼里,卻似乎很少有這份喜悅,有的只是秋風的蕭瑟、草木的枯敗,一片肅殺的景象。
所以當他們需要表達悲傷的心情時往往就會借助“秋”這一透著涼意的意象。 一、傷別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離愁別恨,自古就是詩人詞家難以割舍的情懷,因而也是他們常詠的對象。如: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雨霖鈴》) 以上兩例都是以種種凄涼、冷落的秋天景象襯托和渲染離情別緒,活畫出了兩幅秋江離別圖。
二、嘆時 多愁善感似乎是詩人的本性,就是極平常的秋景也時常引發他們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如: 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
(漢樂府《長歌行》) 晚雨未摧宮樹,可憐閑葉,猶抱涼蟬。 短景歸秋,吟思又接愁邊。
(史達祖《玉蝴蝶》) 草木凋零,落葉歸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涼頓生。 三、思鄉 漂泊異鄉的游子,“離愁漸遠漸無窮。”
家是他們永遠的牽掛。“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吳文英《唐多令》)即是最直白的訴說。 還有馬致遠的名曲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它借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并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又如: 古臺搖落后,秋入望鄉心。
(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三湘秋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盧綸《晚次鄂州》)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范仲淹《蘇幕遮》) 秋入鄉心愁割腸,以上五例均是以秋色來托引鄉愁,是悲秋思鄉望歸的典范。
四、懷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撥起對親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懷戀。如: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韋應物《秋夜寄丘員外》)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 (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趙孟 《岳鄂王墓》) 親友離去之后,形單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與孤寂,加之現于眼前的又是荒涼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賈誼、岳飛本是人臣之楷模,卻落得個遭貶、被殺的下場,詩人蘊憑吊之情于秋景。
六、請寫出關于描寫秋天的詩詞并解釋一下其中詩句的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
描寫秋天的新詩 《秋晚的江上》 劉大白 歸巢的鳥兒, 盡管是裷了, 還馱著斜陽回去。
雙翅一翻, 把斜陽掉在江上; 頭白的蘆葦, 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一九二三年) 《鴿子》 胡適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氣! 有一群鴿子,在空中游戲。
看他們三三兩兩, 回環來往, 夷猶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襯青天,十分鮮麗! (一九一八年) 《秋晨》 于賡虞 別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難洗的苦孽, 你方從我的背上踏過, 歡迎啊,東曙,你又已復活! 在這最后的瞬間,我睜眼 雙手抱住太陽的腳,看 葉顫,花舞,聽市聲沉醉, 直到落下歡欣的眼淚! (一九三四年) 《滬杭車中》 徐志摩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煙,一片山,幾點云影, 一道水,一條橋,一支櫓聲, 一林松,一叢竹,紅葉紛紛: 艷色的田野,艷色的秋景, 夢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隱,—— 催催催!是車輪還是光陰?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一九二八年) 《私語》 徐志摩 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池, 一顆憔悴的秋柳里, 一條怯懦的秋枝上, 一片將黃未黃的秋葉上, 聽他親親切切喁喁唼唼, 私語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語情節, 臨了輕輕將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暈里,一渦半轉, 跟著秋流去。 這秋雨的私語,三秋的情思情事, 情詩情節,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暈里,一渦半轉, 跟著秋流去。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秋月呀》 徐志摩 秋月呀! 誰禁得起銀指尖兒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輕濤,可不是禁不住它 玉指的撫摩,在那里低徊飲泣呢!就是那: 無聊的云煙, 秋月的美滿, 熏暖了飄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輕縞的衣裳, 來參與這 美滿的婚姻和喪禮。 (一九二二年十月六日) 《秋月》 徐志摩 一樣是月色, 今晚上的,因為我們都在抬頭看—— 看它,一輪腴滿的嫵媚, 從烏黑得如同暴徒一般的 云堆里升起—— 看得格外的亮,分外的圓。
它展開在道路上, 它飄閃在水面上, 它沉浸在 水草盤結得如同憂愁般的 水底; 它睥睨在古城的雉堞上, 萬千的城磚在它的清亮中 呼吸, 它撫摸著 錯落在城廂外內的墓墟, 在宿鳥的繼續的呼聲里, 想見新舊的鬼, 也和我們似的相依偎的站著, 眼珠放著光, 咀嚼著徹骨的陰涼: 銀色的纏綿的詩情 如同水面的星磷, 在露盈盈的空中飛舞。 聽那四野的吟聲—— 永恒的卑微的諧和, 悲哀揉和著歡暢, 怨仇與恩愛, 晦冥交抱著火電, 在這幽絕的秋夜與秋野的 蒼茫中, “解化”的偉大 在一切纖微的深處 展開了 嬰兒的微笑! (一九三0年十月) 《秋天的夢》 戴望舒 迢遙的牧女的羊鈴, 搖落了輕的樹葉。
秋天的夢是輕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戀。 于是我的夢靜靜地來了, 但卻載著沉重的昔日。
哦,現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憂郁。 (一九三一年一月) 戴望舒的《秋天的夢》全詩四節,形成了一個對應式的結構,像“牧羊女的夢”像羊鈴那樣迢遙,像落葉那樣曼妙,是清純而溫暖的。
“我的夢”則是沉重、寒冷、憂郁的。這些信息就是從對應、對比中傳達出來,顯得簡捷而又蘊藉。
《霜花》 戴望舒 九月的霜花, 十月的霜花, 霧的嬌女, 開到我鬢邊來。 裝點著秋葉, 你裝點了單調的死, 霧的嬌女, 來替我簪你素艷的花。
你還有珍珠的眼淚嗎? 太陽已不復重燃死灰了。 我靜觀我鬢絲的零落, 于是我迎來你所裝點的秋。
(一九三五年十月) 。
七、描寫秋天的古詩帶詩意
《秋歌》寫的是全長安的婦女,她們的美超越了外貌的境界,因為“萬戶”婦女的美是不能用簡單幾行詩描繪得出的,詩人便從那情,那事寫起,“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這一片月既是那清涼的秋月,又代表了長安婦女的一片勤心、愛心、思心。這樣的心是美麗的,美得讓人感動。
《秋歌》
籠統而言,它的手法是先景語后情語,而情景始終交融。“長安一片月”,是寫景同時又是緊扣題面寫出“秋月揚明輝”的季節特點。而見月懷人乃古典詩歌傳統的表現方法,加之秋來是趕制征衣的季節,故寫月亦有興義。此外,月明如晝,正好搗衣,而那“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的月光,對思婦是何等一種挑撥呵!制衣的布帛須先置砧上,用杵搗平搗軟,是謂“搗衣”。這明朗的月夜,長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聲中,而這種特殊的“秋聲”對于思婦又是何等一種挑撥呵!“一片”、“萬戶”,寫光寫聲,似對非對,措語天然而得詠嘆味。秋風,也是撩人愁緒的,“秋風入窗里,羅帳起飄揚”,便是對思婦第三重挑撥。月朗風清,風送砧聲,聲聲都是懷念玉關征人的深情。著“總是”二字,情思益見深長。這里,秋月秋聲與秋風織成渾成的境界,見境不見人,而人物儼在,“玉關情”自濃。無怪王夫之說:“前四句是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唐詩評選》)此情之濃,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婦心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過分偏愛“含蓄”的讀者責難道:“余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覺渾含無盡。”(田同之《西圃詩說》)其實未必然。“不知歌謠妙,聲勢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語。而從內容上看,正如沈德潛指出:“本閨情語而忽冀罷征”(《說詩晬語》),使詩歌思想內容大大深化,更具社會意義,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冀求過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詩手法如同電影,有畫面,有“畫外音”。月照長安萬戶。風送砧聲。化入玉門關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這是多么有意味的詩境呵!須知這儼然女聲合唱的“插曲”決不多余,它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畫外亦在畫中,它回腸蕩氣,激動人心。因此可以說,《秋歌》正面寫到思情,而有不盡之情。
關于此詩結尾兩句,古人有不同的評說。清人田同之說:“余竊謂刪去末二句作絕句,更覺含渾無盡。”沈德潛說此詩后兩句“不言朝廷之黷武,而言胡虜之未平,立言溫厚”
八、有關描寫秋天的詩句,作者和出處以及詩句的意思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殘陽鋪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山 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長安秋望
杜牧
樓倚霜樹外,
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
氣勢兩相高。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扇。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中發出寒光,照著畫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團扇追撲螢火山。
唐·杜牧《秋夕》
九、描寫秋天的古詩及意思
1、《秋詞》劉禹錫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譯文: 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里晴空,一只鶴凌云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 2、《山居秋暝》王維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3、《夜雨寄北》李商隱 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文: 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啊!我此時唯一能告訴你的,就是這正在盛滿秋池的綿綿不盡的巴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們一齊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燭花,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