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舞跳的好的詩句
曤如羿射九日落,皎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白居易:“珠纓旋轉星宿搖,花蔓抖擻龍蛇動.”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 長袖拂面心自煎,愿君流光及盛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 唐 張祜 《正月十五夜燈》:“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描繪了元宵節民間歌舞的盛況.《上巳樂》:“猩猩血彩系頭標,天上齊聲舉畫橈.卻是內人爭意切,六宮紅袖一時招.” 《千秋樂》:“八月平時花萼樓,萬方同樂奏千秋.傾城人看長竿出,一伎初成趙解愁.” 《春鶯囀》:“興慶池南柳未開,太真先把一枝梅.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 宋 晏幾道中有兩句: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宋代詩人 劉子翠 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憶得承平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操植《洛神賦》:“翩若驚鴻,宛若游龍” ;“皎皎兮似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回風之流雪”.。
二、描寫歌舞的詩句
白居易【繚綾】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應似天臺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織者何人衣者誰?越溪寒女漢宮姬。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織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廣裁衫袖長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紋。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
昭陽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對直千金。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無惜心。
繚綾織成費功績,莫比尋常繒與帛。絲細繰多女手疼,扎扎千聲不盈尺。
昭陽殿里歌舞人,若見織時應也惜。李白【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山花插寶髻,石竹繡羅衣。每出深宮里,常隨步輦歸。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薛濤【試新服裁制初成三首】其三長裾本是上清儀,曾逐群仙把玉芝。
每到宮中歌舞會,折腰齊唱步虛詞王昌齡【春宮曲】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杜甫的《贈花卿》贈花卿作者:【杜甫】 年代:【唐】 體裁:【七絕】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唐·杜甫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爧如羿射九日落,嬌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梨國子弟散如煙,女樂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玳弦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晏幾道<<鷓鴣天>>中有兩句: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宋代詩人 劉子翠 曾留下過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解斷愁。
憶得承平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飛燕皇后輕身舞。紫宮夫人絕世歌晏幾道<<鷓鴣天>>舞低楊柳樓心月, 歌盡桃花扇底風. 宋代詩人 劉子翠 梁園歌舞足風流, 美酒如刀解斷愁。
憶得承平多樂事, 夜深燈火上樊樓。曹植〈〈洛神賦〉〉。
翩若驚鴻,宛若游龍。 皎皎兮似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回風之流雪。
珠纓旋轉星宿搖,花蔓抖擻龍蛇動。—白居易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月下獨酌》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晏幾道《鷓鴣天》梁園歌舞足風流, 美酒如刀解斷愁。 憶得承平多樂事, 夜深燈火上樊樓。
劉子翠 翩若驚鴻,宛若游龍。 皎皎兮似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回風之流雪。
曹植《洛神賦》珠纓旋轉星宿搖,花蔓抖擻龍蛇動。 白居易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張祜 《正月十五夜燈》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杜甫《贈花卿》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爧如羿射九日落,嬌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梨國子弟散如煙,女樂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蕭瑟。玳弦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猩猩血彩系頭標,天上齊聲舉畫橈。
卻是內人爭意切,六宮紅袖一時招。張祜《上巳樂》八月平時花萼樓,萬方同樂奏千秋。
傾城人看長竿出,一伎初成趙解愁。張祜《千秋樂》興慶池南柳未開,太真先把一枝梅。
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張祜《春鶯囀》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林升《題臨安邸》素肌不污天真,曉來玉立瑤池里。
亭亭翠蓋,盈盈素靨,時妝凈洗。太液波翻,霓裳舞罷,斷魂流水。
甚依然、舊日濃香淡粉,花不似,人憔悴。欲喚凌波仙子。
泛扁舟、浩波千里。只愁回首,冰簾半掩,明珰亂墜。
月影凄迷,露華零落,小闌誰倚。共芳盟,猶有雙棲雪鷺,夜寒驚起。
呂同老 《水龍吟 》我昔元和侍憲皇,曾陪內宴宴昭陽。千歌百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舞時寒食春風天,玉鉤欄下香案前。案前舞者顏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娉婷似不任羅綺,顧聽樂懸行復止。
磬蕭箏笛遞相攙,擊擫彈吹聲邐迤。散序六奏未動衣,陽臺宿云慵不飛。
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拆。飄然轉旋回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
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煙蛾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
翔鸞舞了卻收翅,唳鶴曲終長引聲。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諦聽殊未足。
一落人間八九年,耳冷不曾聞此曲。湓城但聽山魈語,巴峽唯聞杜鵑哭。
移戀錢唐第二年,始有心情問絲竹。玲瓏箜篌謝好箏,陳寵語栗沈平笙。
清弦脆管纖纖手,教得霓裳一曲成。虛白亭前湖水畔,前后只應三度按。
便除庶子拋卻來,聞道如今各星散。今年五月至蘇州,朝。
三、寫舞的詩句
白居易《柘枝伎》: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紅蠟燭移桃葉起,紫羅衫動柘枝來。帶垂鈿胯花腰重,帽轉金鈴雪面迥。看即曲終留不住,云飄雨送向陽臺。
劉禹錫《和樂天柘枝》:“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點花。”
張祜詠柘枝舞的詩最多,如《柘枝》:“紅筵高設畫堂開,小妓妝成為舞催。珠帽著聽歌遍匝,錦靴行踏鼓聲來。”
又如《雙舞柘枝伎》:“畫鼓拖環錦臂攘,小娥雙換舞衣裳。金絲蹙霧紅衫薄,銀蔓垂花紫帶長。”
再如《金吾李將軍柘枝》:“微動翠娥拋舊態,慢遮檀口唱新詞。客看舞罷輕云起,卻赴襄王夢里期。”
史載:“羽調有《柘枝曲》,商調有《屈柘枝》。此舞因曲為名。用二女童,鮮衣帽,帽施金鈴,扌卞轉有聲。其來也,于二蓮花中藏,花坼而后見。對舞相占,實舞中雅妙者也”。
四、描寫舞蹈的古詩句
1、《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鋋歌》
唐代:岑參
美人舞如蓮花旋,世人有眼應未見。
高堂滿地紅氍毹,試舞一曲天下無。
譯文:
美人起舞好似蓮花旋轉,世上之人想必從未看見。
高堂之上鋪滿紅色地毯,翩翩起舞有若天上人間。
2、《胡旋女》
唐代:白居易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譯文:
鼓樂聲中舞動雙袖,象雪花空中飄搖,象蓬草迎風飛舞,連飛奔的車輪都覺得比她緩慢,連急速的旋風也遜色了。
左旋右轉不知疲倦,千圈萬周還在轉個不停。
3、《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唐代:杜甫
耀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譯文:
劍光璀璨奪目,有如后羿射落九日, 舞姿矯健敏捷,恰似天神駕龍飛翔。
起舞時劍勢如雷霆萬鈞,令人屏息,收舞時平靜,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4、《玉女舞霓裳》
唐代:李太玄
舞勢隨風散復收,歌聲似磬韻還幽。
千回赴節填詞處,嬌眼如波入鬢流。
譯文:
女子的舞姿隨風散開又收起婀娜身影翩翩起舞,歌聲如樂器一樣鏗鏘有力既富有韻律又十分悠揚。
她翩翩起舞以目傳情,發鬢之間的那對嬌眼,如水波一樣清澈讓人神魂顛倒。
5、《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唐代: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譯文: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
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
明月既不能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隨在我的左右。
暫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時行樂。
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隨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隨我蹁躚。
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酒醉以后各奔東西。
我愿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五、形容舞蹈的古詩詞有哪些
1· 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裊裊秋煙里。輕云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
2· 南國有佳人,輕盈綠腰舞。華筵九秋暮,飛袂拂云雨。翩如蘭苕翠,宛如游龍舉。
3· 雙蝶繡羅裙,東池宴,初相見。朱粉不深勻,閑花淡淡春。 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云。
形容舞蹈的詩詞中有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和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幾乎全篇都在形容舞蹈的曼妙和瑰麗。
這里奉上《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吧: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傾動昏王室。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參考資料
杜甫.《杜工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