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湯顯祖一首關于徽商建筑的詩 有誰知道是什么
游黃山白岳不果
序:吳序憐予乏絕,勸為黃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詩序說明了湯顯祖當時的生涯狀態:乏絕者,潦倒也,困窮也。那么在窮困潦倒時他的朋友為啥要建議他去徽州呢?那可絕不是現在的休閑體驗游哦,肚子沒著落,休啥閑哦。無非希望到徽州尋求復出的機會,而這機會應該還是寄托在許國身上。萬歷十九年(1591),許國就已退休回徽州歙縣故里。只要看如今還矗立在歙縣古城內的許國八腳牌坊,就知道許國當年在朝廷的身價地位。雖然退了休,但許國既曾是皇帝的老師又是重臣,只要他愿意推薦,湯顯祖的人生就會發生變化。所以湯顯祖的友人吳序當是勸湯顯祖到徽州去晉見許國,以消除隔閡,重修師生之誼,只要許國肯對皇帝說句話,就能改變自己的困境。詩句“黃白”,明指黃山、白岳(齊云山),暗喻黃金白銀,即官位俸祿。無論是什么原因使其黃白之游不果,都不能推斷出湯顯祖對徽州的贊美之意。
事實上,詩一開頭就把徽州描述成一個充滿銅臭味的地方:要沾財氣,多半得到黃山白岳之間的徽州去。這也許還真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因為明清時期徽商名滿天下,富可敵國,徽州自然也當是個俗人羨慕的流金之地。 但這一切與風光之美無關,與潦倒的劇作家又有啥關系呢?湯顯祖那時被建議到徽州去,不是去求人,就是去求仙求道,人者許國也,仙道者齊云山也,而最現實的渠道自然是求人,所以截然和風景扯不上半點關系的。因此,這首詩如被理解為作者對徽州風光的贊美,就大錯特錯。它應該表達作者不肯低頭求人的一種心態:都說富貴在徽州,可惜我一輩子想都沒想過要去徽州。
如果把“一生癡絕處”改為“一生痛絕處”,意思可能就更明朗了。這可不是我改的,見于北京大學校友網署名文章《數學泰斗江澤涵》,其原文是“大戲劇家湯顯祖因向往徽州而留有“一生痛絕處,無夢到徽州”的詩句。”這“痛”似乎是因為沒有做夢到過徽州而來的,殊不知湯顯祖后半生之痛來自徽州啊。如果他真想去徽州的話,他應該會模仿南朝民歌《西洲曲》的結尾兩句:“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不是徽州不美,是顯祖先生生不逢時也。不過,原來徽州治下婺源終于劃在湯先生老家江西的名下了,也許算是對誤解的補償?
二、關于《徽商》的故事
中國歷史上有十大商幫,一統中國商界。
在明代,“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山西)”;到清代中前期,徽商已赫然成為十大商幫之首,足跡遍天下,有“無徽不成鎮”之說。徽商,指由古徽六邑(歙縣、休寧、黟縣、祁門、績溪、婺源)之人組成的從南宋時開始興起,至明清鼎盛,清末后衰退的具有典型封建性和鄉誼性的經營商業之幫。
舊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團的總稱。又稱 “新安商人”,俗稱“徽幫”。
徽商萌生于東晉,成長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徽商,指的是明清時期,江南省和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區徽州府轄地經商的商人和商人集團,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州府之外的松散的安徽各地區商人個體,一般稱之為“皖商”,與徽商對應。
徽州,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江西婺源縣,徽州六縣指歙、黟、休寧、績溪、婺源(1949建國后,被劃入江西)、祁門。 《晉書》載,徽州人好“離別”,常出外經商。
齊梁時,休寧人曹老常往來于江湖間,從事賈販。唐宋時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產的運銷外,商品茶和歙硯、徽墨、澄心堂紙、汪伯立筆等產品的問世,更加推動了徽商的發展。
徽商的興起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條件。首先是客觀環境的壓力。
徽州介于萬山叢中,“東有大障山之固,西有浙嶺之寒,南有江灘之險,北有黃山之軛”。山多地少,加之自魏晉以來中原戰亂不迭,大量的人口涌入徽州,就出現了“地狹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的狀況,于是出現“非經營四方而絕無活路”。
為了謀求生活,人們不得不翻山越嶺,或順新安江而下,去毗鄰的經濟相對發達的蘇杭一帶經商,至今黃山還流傳一句民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久而久之,經商成為古徽州人的傳統習俗。
明朝王世貞說:“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這就是說每十個徽州人中,就有七個在外經商。
二是徽州本土經濟模式的內在要求。徽州的自然環境結構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自然資源也就十分豐富,盛產茶葉、木材、中草藥,土特產非常多。
另外,與山區經濟相關聯的徽州手工業品也極為豐富,如陶瓷、徽墨、歙硯、漆器等。他們只有把這些東西輸出去,方可換取徽民們生活所需的糧、油、鹽等,才能達到互補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
三是南宋王朝遷都江南的契機。徽州緊靠南宋王朝都城臨安,徽商充分利用了這一有利時機大做生意,以致早在南宋初年,徽州就有“十萬大公”、“祝半州”等大商巨賈出現。
四是徽州擁有以新安江為主的縱橫水系,極大地便利著徽商對商品的運輸。 徽商經營物類很廣,“其貨無所不居”,而以鹽、茶、木、典當四者為大宗。
首先是鹽商,“新安多大賈,其居鹽者最豪”。徽人業鹽開始于宋元,盛于明中葉,特別是“開中折色法”實行后,徽人大肆進入兩淮業鹽。
“兩淮八總商,邑(歙縣)人恒占其四。”“新安大賈,魚鹽為業,藏鏹有至百萬者,其他二三十萬則中賈耳”。
如歙人江春,業鹽揚州,曾任兩淮鹽業總商達40余年,富可敵國,乾隆每次南巡,他都鋪張接駕,“以布衣上交天子”。另一徽商黃氏夫婦為討好南巡揚州的乾隆皇帝,雇工數千,一夜造成“三賢祠”,乾隆爺見后嘆曰:“富哉商乎,朕不及也。”
再是茶商。徽人在全國許多城市開設了茶號,如乾隆時,僅北京就有徽人開的茶行7家、茶商字號166家、小茶店數千家。
第三是木商。徽州盛產木材,木商不僅有行商,還開有木行及木公所,如創建于乾隆五十一年的杭州“徽州木業公所”,參加者有徽州六邑木商五六百人。
最后是典當業。“徽商開當,遍于江北”。
徽州典當,強化薄利多貸,便民濟貧,故深得人們歡迎,競爭力也很強。 徽商之所以能在眾商幫中稱雄,重要的還在于有高明的經營藝術。
賈儒結合是徽商的重要特點,由此決定徽商“雖為賈者,咸近士風”。為求商德,徽商以誠待人,“忠誠立質”,廣得人緣。
徽商以信接物,市不二價,童叟無欺。為求商德,徽商注意商品質量,“寧奉法而折閱,不飾智以求贏”。
清婺源商朱文熾貿茶珠江,每當出售新茶過期后,再貿總要注明“陳茶”二字,以示不欺。善于把握市場行情,也是徽商經營致富的一個重經秘訣。
明中葉,歙商江才認為:“丈夫當觀時變,察低昂,立致富貴耳。”徽商為保證自己經商不敗,除有商德外,還必須工心計,多謀略。
徽商還特別注意對外廣交誼,結人緣,對內知人善任,人盡其才,以建立良好的外部與內部環境。徽商賈而好儒,“賈為厚利、儒為名高”。
逐名高是為了大名聲,而大名聲,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增加無形資產。可以說,徽商為逐名高,往往是不惜血本的。
徽商從南宋后開始崛起,至明清達到鼎盛,馳騁中國商界長達三四百年,影響深遠。“鉆天洞庭遍地徽”說的是徽商在空間上的影響,即徽商無孔不入,足跡遍天下。
徽商足跡遍天下,首先是遍及當時中國幾乎所有的省府州縣的都會城市。舉北京說,明隆慶年間,“歙人聚都下者,已以千萬計”。
除都會城市外,徽商還遍及“山陬海埂,孤村僻壤”,遠及僻遠周邊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另外,徽商不僅在大陸做生意,還貿易海上,足。
三、描寫皖南的詩詞
1、皖南的黃山。
《夜泊黃山聞殷十四吳吟》唐代:李白
昨夜誰為吳會吟,風生萬壑振空林。龍驚不敢水中臥,猿嘯時聞巖下音。
我宿黃山碧溪月,聽之卻罷松間琴。朝來果是滄洲逸,酤酒醍盤飯霜栗。
半酣更發江海聲,客愁頓向杯中失。
釋義:
昨夜是誰唱出吳地的歌聲,就像萬壑之風振響空寂的樹林。蛟龍驚起不敢在水中靜臥,山猿也不時停下嘯聲而聞聽山巖下的歌音。我宿在明月照著碧溪的黃山下,聽了也罷卻原在松林間彈著的琴。
早晨才知道您果然是位隱逸之士,便提盤沽酒并以霜栗當飯助興。酒至半酣您又發出江濤海嘯的歌聲,使我的愁緒在酒杯中消失殆盡。
2、皖南的秋浦。(唐時屬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
《秋浦歌十七首.其二》唐代:李白
秋浦猿夜愁,黃山堪白頭。清溪非隴水,翻作斷腸流。
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歸日,雨淚下孤舟。
釋義:
夜猿在秋浦水上哀鳴,連附近的小黃山也愁白了頭。青溪雖非是隴水。但也發出像隴水一樣的悲胭之聲。我想離開這里,但卻因故而去不得;本來打算暫游此地,但卻滯留此地而成了久游。何年何月才能回家鄉啊,想至此不覺在孤舟上潛然淚流。
3、皖南的池州(九峰樓在今安徽貴池東南的九華門上。一作“九華樓”)
《登池州九峰樓寄張祜》唐代:杜牧
百感中來不自由,角聲孤起夕陽樓。碧山終日思無盡,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長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
釋義:
多少感慨從內心涌上不能自已,一聲畫角夕陽照在樓頭。對著碧山整日思念無盡,到哪年愁恨可與芳草一同罷休?睫毛就在眼前卻總是看不見,大道本非身外還去何處求?有誰能夠比得上你張公子,以上千首詩篇蔑視那萬戶侯。
4、皖南的宣城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唐代: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釋義: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鳳凰橋和濟川橋好似落入人間的彩虹。村落間泛起的薄薄寒煙繚繞于橘柚間,深秋時節梧桐已是枯黃衰老之像。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5、皖南的九華山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時牧欲赴官歸京》唐代: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馬聲驕。九華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橋。
君意如鴻高的的,我心懸旆正搖搖。同來不得同歸去,故國逢春一寂寥!
釋義:
和煦的太陽照耀著大地,積雪大半已消融,解凍的路面布滿泥濘,經冬的野草茁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蔥,馬聲洪亮,催促主人上路。云霧繚繞的九華山路旁,寺宇時隱時現,青弋江村邊,春風楊柳,輕拂橋面。
你的志向像鴻雁一樣鮮明,躊躇滿志,而我的心情卻像懸掛在空中的旗幟般空虛。我們原來是一起從京城到宣州任職的,此時卻不能一同回去了,在這風光明媚的春日里,我只身回到京城以后,將會感到非常寂寞的。
擴展資料:
皖南,位于安徽省南部,北與沿江平原相連,東南與江蘇、浙江交界,西南與江西為鄰,包括銅陵、蕪湖、馬鞍山等市的部分地區和池州、宣城、黃山全域,總面積3.12萬平方千米。
皖南地勢以皖南山區和皖南沿江平原組成,有九華山、黃山2個山系縱橫其間。皖南地名起源于唐代江南道,雛形于宋代江南東路,成型于元代江東建康道與清代皖南道,定型于民國皖南行政署。皖南代表的文化是徽州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皖南
四、形容花木的詩句
一
麗影繽紛迎暖日 紅妝窈窕綻芳叢
勸君惜取三春色 莫負東風萬點紅
二
過眼斑斕花弄影 彤彤開似錦霞迎
子規啼卻心頭血 片片紅云動客情
三
獨立西風寧自黃 孤標能傲九秋霜
非凡志醞非凡品 自在花開自在香
四
國色天香,幻化虛澄,飾綴錦川.
看黃英紫蕊,飛揚神采;
青煙翠霧,點染斑斕.
麗影娉婷,英姿窈窕,
宛似瓊瑤宛似仙.
銷魂處,
令百芳失色,艷卻人寰.
東風不負朱顏.
怎笑我,多情亦枉然.
惜三春萬莖,齊來筆底;
一時百種,難上毫端.
漫雅尋花,超凡覽勝,
豪氣徒生吟嘯間.
何須嘆,
且香游宇外,艷蓋云天.
五、形容祁門紅茶的詩句
仙山靈草濕行云,
洗遍香肌粉未勻。
明月來投玉川予,
春風吹破武林春。
要只冰雪心腸好,
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一小,
從來佳茗似佳人。
你去查查清代吳書升的《爪雪詩集》吧。
。。樓上 好詩句
。。。樓下祁門老鄉都吼一聲
話說我在我們大學的圖書館里都看到了專門介紹祁紅的書,上面好像有詩,開學時可以查給你,還有,我在云南上大學